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科技的价值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019(2000)06-0041-03
  “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为人类社会跨世纪发展,昭示了一种广阔的前景。其实践后果必将极大地改变并优化人们的存在方式。因此,从哲学层面反省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对于人们更好地掌握自己未来命运,无疑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的价值。
  1
  1、可持续发展:一种新的发展观逐步形成
  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公布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标志着一种新发展观的诞生。西方学者布兰特等人在报告中把“可持续发展”解释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报告认为,人类社会在以往虽然获得了经济的迅速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严重地限制了人类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选择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以保证社会发展的持续性。于是“可持续发展”观初步形成。
  新发展观的提出,得到了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有183个国家和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其中包括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阐述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40个领域的问题,提出了120个实施项目,以促使现有人类社会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使人类的生存方式同地球的有限承受能力相适应。可以说,它是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走向实践的转折点。以此为标志,可持续发展观已成为当代世界发展战略研究中的主导思潮。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有其特定的现实原因和理论前提。它既是人类对以往社会发展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深刻反省,对过去的实际发展过程的总结,又是系统地概括和批判地吸收以往社会发展理论研究成果的产物。
  2、以往的发展研究中,对未来的两种截然相反的预测
  一是悲观派观点;一是乐观派观点。
  前者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该组织1972年发表的第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探索了全球关切的5个主要趋势:加速工业化、快速的人口增长、普遍的营养不良、不可再生资源的耗尽、环境的恶化。认为“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增长的极限有朝一日将在一百年中发生。”[1](P.18)因此,悲观派选择了中止增长的做法。尽管它对未来的预测有许多内容并未被证实,但它的预警作用则是不可否认的。
  与悲观派针锋相对,乐观派则认为,所谓增长的极限是虚幻的,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终将走出目前的危机,从而实现没有极限的增长。
  应当说,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一方面吸收了乐观派观点,肯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另一方面又吸收了悲观派的合理成份,充分注意到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突破增长的相对极限开辟了可能的前景。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协调。从而使社会的发展获得可持续性。在时间上,它体现着当前利益与未来利益的统一;在空间上,它体现着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统一;在文化上,它体现着理性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在这种新发展观看来,“发展”不再等同于“经济增长”,而是一个广义的总体概念。它突破了那种把经济和技术增长作为社会发展充分内涵的传统观念,把社会发展理解为人的生存质量及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全面优化。
  2
  1.双刃剑引发的问题
  在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刻,如何全面看待和处理科学的社会价值,正在成为一个时代的课题。20世纪是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人类第一次认真地对其价值进行批判性反思的时期。
  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福祉是难以尽数的,它使人类文明进化到了今天的水平。早在弗兰西斯·培根时期,人们就已经相信科学技术能够使社会的物质文明取得极大的飞跃。瓦特蒸汽机的发明使世界开始了工业化进程,这一进程由于科学和技术的一体化趋向而获得了越来越大的正向加速度。科学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也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结构。应当说,人们在本世纪初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估计基本上是乐观的,当时还不能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这种情况到本世纪中叶才有了很大的改变。
  1945年8月6日,名为“小男孩”的铀原子弹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摧毁了这座有35万人口的城市;8月9日,另一个名为“胖子”的钚原子弹在长崎上空爆炸,约14万人丧生。原子弹的发明直接与原子核物理学相关,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在敦请美国总统加快发展盟国的原子弹的信上签过名,但是,原子弹的爆炸所引起的巨大伤亡,震动了这位热爱人类,热爱和平的伟人的心,同样也惊醒了一批有头脑,有社会良知的学者和技术工作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愈来愈感到科技和人类社会对立的一面。先是环境问题,然后是资源问题,接着是生物工程和医学发展对人类的挑战。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卡尔逊出版了她的名着《寂静的春天》。她说,地球现在已被工业技术带来的污染毁坏了,本来是鸟语花香的春天,现在鸟死了,花败了,春天变得死一般的寂静。[2](P.63)有关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的最为悲观又最为系统的估计莫过于罗马俱乐部的成员,他们认为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经济增长不应再持续下去,在1990年以前应使经济增长下降,直到实现零增长,否则社会将失去控制,人类将要毁灭。与这种悲观估计相映成趣的观点是乐观学派,托夫勒明确地说:“悲观绝望是毫无根据的。许多导致今天巨大危险的情况,也是打开未来大门的潜在力量。”[3](P.3)这里的“情况”和“潜在力量”都是指科学技术。
  2.科学技术异化:理论批判
  以人本主义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异化论者实际上描绘的是一幅关于科学技术的错误图景。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对科学技术本质的认识发生了下列偏差:第一,把科技看作是一种自我设定目标的自主的力量,因而从根本上否认人对技术的决定和支配;第二,认为科学技术是非中性的,它的善恶后果是科技本身的过失。我们对科学技术异化论的批判,正是立足于对科学技术本质的下列两个方面的理解:第一,科学技术是不自主的;第二,科学技术是中性的。
  科学技术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它从来也不可能完全独立于人类,成为自主自律的力量。主体只能是人,技术只是人的制造物,是客体。颠倒人和技术的主客体关系不但妨碍对技术本质的正确认识,也常常误导我们对技术消极后果的根源的把握,并易于使人在强大的科技力量面前俯首听命,无所作为。
  科技就其表现形式上看,的确有善恶之分,但从本质上看,科技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和中介手段,它可以用于任何目的,它是中性的。而我们所看到的善或恶的科学技术现象是我们对科学技术的选择和运用的结果,它负荷着价值的、伦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多种因素,已非科学技术本身。原子弹作为杀人武器,当然不是“善”的技术现象,但很显然,原子弹的出现并不仅仅是科技的产物。说原子弹是一种恶的政治,似乎比说原子弹是一种恶的技术更加贴切。众所周知,原子能技术完全可用于和平目的,它本质上并无善恶和功利特征。原子弹是人们对原子能技术的有目的的选择和运用的产物。我们在承认技术在方法论上的中性的同时,亦应看到技术在运用后果上的非中立性。
  3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全方位震动,使我们不能回避这样的问题:科学技术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们认为,可持续发展虽然不是只靠科学技术就能实现的,还需要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道德等等诸多社会力量的协同配合。但是不可忽视或低估科学技术的作用。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中,科学技术能力居于首要的地位。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建立新的科学技术机制,是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关键。
  人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处于主导方面,人的能动作用首推科学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表现也不断变化。人类数量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总会受到地球生命支持系统承载能力的限制;而科学技术不断开拓自然资源的新领域,提高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人类社会发展每一阶段上出现的人与自然的冲突,都靠一定的科学技术机制解决。今后能否协调人类与环境的矛盾,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的科学技术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与自然的冲突也不断升级,而人类又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调整这种冲突。
  当自然生态系统不能维持渔猎采集社会的人口生存时,人类开始了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并发现了兽力和发明了金属犁、灌溉技术,从而解决了危机并进入农业社会。农业社会后期又出现了新的人与自然的冲突,人类调整这个冲突的关键科学技术是机器生产和化石能源的使用。现代人类依靠这一机制进入工业社会,使人类文明得以维系并大大发展。但现代社会中又出现了人口爆炸、资源耗竭、环境恶化的威胁,要解决当代的人与自然矛盾,仍寄很大希望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总之,人类社会进化中对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认识和开发利用能力不断发展,促使地球承载能力不断演进,从而不断化解地球生命支持系统施加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极限,这当中的关键机制就是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当代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41~43N1科技管理贾廷秀/周从标20012001现代科技革命一方面极大地突出了人类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人类依靠科技生产力所表现出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把人类可能面临的灾难性全球问题,现实地摆在人类面前。如何全面地看待和处理科学的社会价值,正在成为一个时代的课题。“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为人类社会的跨世纪发展,昭示了一种广阔的前景。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中,科学技术能力居于首要地位。全球性问题/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的价值global problems/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valu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基金项目:湖北省教委青年学者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Valu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IA Ting-xiu ZHOU Cong-biao(Department of Poitics & Law,Jingzhou Teachers College,Jingzhou,Hubei,434104)On one hand,mo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has greatly stressed the principal position of human being and embodied man' s dynamic role in the coures of relying on the productive forc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ut on the other hand,it has realistically confronted us with the possible disastrous global problems.How to judge and deal wih all-sidedly the social value of science is the task of out age."Sustainable development"presents a broad prospe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striding into the new century.Amo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bilities of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bility ranks the first.贾廷秀(1963-),女,荆州师范学院政法系副教授;荆州师范学院 政法系,湖北 荆州 434104;周从标(1962-),男,荆州师范学院政法系副教授。荆州师范学院 政法系,湖北 荆州 434104 作者:《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41~43N1科技管理贾廷秀/周从标20012001现代科技革命一方面极大地突出了人类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人类依靠科技生产力所表现出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把人类可能面临的灾难性全球问题,现实地摆在人类面前。如何全面地看待和处理科学的社会价值,正在成为一个时代的课题。“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为人类社会的跨世纪发展,昭示了一种广阔的前景。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中,科学技术能力居于首要地位。全球性问题/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的价值global problems/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valu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基金项目:湖北省教委青年学者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网载 2013-09-10 21:37:19

[新一篇] 社會保障體系中不該有被遺忘的角落

[舊一篇] 社會哲學何以可能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