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与权威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权威”一词,并非如某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是权力和威严的结合体,而是指让人们信服的力量和威望,推而广之,也指在某种范围里被人们公认的最有影响的人或事物。管理者可以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树立起自己的权威,这种权威,既包括管理者自身的言行所产生的权威。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告诉我们:管理者的权威对加强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管理者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应该注意树立起自己的权威。树立权威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
      一、权威有利于组织群众团结奋斗
  翻开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进行一场伟大的斗争,需要组织起千百万人民群众,而要更好地组织群众共同奋斗,就需要领导者具有一定的权威,因为权威能够使人信服,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组织力,能够使人心甘情愿地归属于权威者所辖的范围之内。
  我国历史上许多农民起义的英雄也懂得权威的道理,他们要组织农民起义,但又担心大家不会服从,于是想办法来建立自己的权威。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时,首先准备诈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领导的,以此来号召天下。公子扶苏是秦始皇的太子,项燕是楚国抗秦的名将,都具有较大的影响,所以,陈胜和吴广准备借用他人的威望干自己的事业,后来,他们又去问卜,卜人启发他们用迷信的办法,他们高兴地说“此教我先威众耳”。于是他们装神弄鬼,得到了大家的信任,大泽乡起义的烈火就这样燃烧起来了。
  以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也是采用类似的办法:首领张角先创立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秘密活动十多年,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获取了群众的信任。元末的韩山童是利用白莲教发动起义的;清末的洪秀全是创立拜上帝会,利用宗教形式进行活动的。
  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封建社会,人们对客观世界知之不多,所以用封建迷信和宗教形式很容易得到大家的信任,但在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今天,这种鬼把戏是完全无效的。
  今天,我们正在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需要组织起千百万人民群众,同样需要建立起管理者的权威。
  恩格斯在《论权威》中认为,资产阶级社会基础的经济关系,即工业关系和农业关系,“有一种使各个分散的活动愈来愈为人们的联合活动所代替的趋势”。这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即由分散的、个体的小生产者的作坊慢慢发展到门类繁多、结构庞大的现代化企业。
  大家知道,现代化企业规模大、人员多、效益高,是以前的作坊所无法比拟的,这是它的优势。但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既需要每个员工的努力工作,更需要员工之间、班组之间、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恩格斯说:“联合活动、互相依赖的工作过程的复杂化,正在取代个人的独立活动。但是,联合活动就是组织起来,而没有权威能够组织起来吗”?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每个单位的管理者都必须树立起权威,才能团结大家共同奋斗,而没有权威的管理者缺乏组织大家的凝聚力。
      二、权威有利于制止部属的劣行
  大思想家孔子深知管理者权威的作用,他多次提倡以“正身”来提高管理者的权威。孔子认为,管理者只有自身正,才能有权威,才能制止部属的劣行。
  《论语·颜渊》中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率领、带头)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认为,管理者带头走正路,谁也不跟着走正路呢?言外之意是:管理者带头走正路是治政的关键。在《子路》篇中,孔子发表了类似的观点,他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能够端正自身,管理政事还会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够端正自身,又怎么能纠正别人的错误呢?
  孔子在这里提出了正己与正人的关系问题,是值得令人思考的。所谓正己,就是端正管理者自身,实际上就是树立自己的权威;所谓正人,就是纠正部属的错误,也就是发挥权威的制止作用。这两者之间,“正己”是先导,是基础,“正己”实现了,“正人”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从孔子的话中分析: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面临的最困难的事就是管好自己,而不是管好别人。
  在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的管理者几乎人人读《论语》,把《论语》奉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经典,但真正理解《论语》要义的人却不多,宋代包拯大概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一个封建管理者。被百姓称为“青天”的包拯,他的权威从何而来?肯定不是他坐在开封府就有了权威,而是他一方面敢于蔑视皇亲国戚,执法如山,如铡了驸马陈世美;另一方面,他能够“未正人先正己人己一样”,铡了自己的侄儿贪官包勉,因此,获得了执法的权威。
  看来,任何管理者要想镇邪,首先得自己避邪。如果自己被邪毒沾染了,要想镇邪,只是妄想,因为他已经失去了权威,理不直,气不壮,还要时刻提防别人揭短,又有什么力量去镇邪呢?有权威的管理者则不然,两袖清风,光明磊落,秉公而断,无所畏惧,所到之处,邪恶自然不敢露面了。
      三、权威有利于激发部属的积极性
  调动部属的积极性,就是为了充分发挥每一个成员的最大能量。随着教育的高速发展,大批人才走向市场,走进单位,填补了许许多多的人才空白。现在摆在许多单位面前的突出问题不是缺少人才,而是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价值。在一个知识变化周期较短的时代,人才如长期不能发挥能量,就会慢慢失去价值。
  如果管理者具有一定的权威,受到大家的信任和佩服,再辅之以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或者以自身的行为去感动部属,就可能激发部属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部属的能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管理者的权威,已经在部属心目中形成了一定的意念,再辅之以说服教育或身体力行,就很容易产生激发作用。
  古时善于带兵的将军,并不以个人的武艺高超为能,而以善于激发士兵的斗志为能。西汉史官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了许多善于带兵的人,这些人熟谙兵道,具有较高的权威,同时又善于激发士兵的斗志,所以部队有较强的战斗力,他们成为名垂青史的将军。
  要激发部属的积极性,首先要让部属甘心为之效力,西汉飞将军李广就是这样做的。李广武艺高超,犹善骑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所以有较高的威望。他带兵,善于从细微的生活方面关心士卒,《史记》载:“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广带兵的特点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士卒;把死亡留给自己,把生命让给士卒,而且待人宽厚,所以,士卒才“爱乐为用”。时代虽然不同了,但今天哪一个管理者能像李广那样待下,部属也会“爱乐为用”。只有当部属的思想稳定下来,乐于接受管理者的管理,才会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
  要激发部属的积极性,有时候还需要用自身的行为去感动部属。吴起是司马迁笔下的另一位将军,能征善战,熟谙韬略,在列国中威望很高,他爱兵如子,传为美谈。《史记》载:“卒有病疸者,起为吮之”。作为一个将军,能够关心士兵的疾病就已经很不错了,而吴起不只是关心爱护士兵,而且为士兵尽快排解痛苦而去吸掉士兵脓疱的毒液,这就更不错了,吴起的这种行动使士卒们感动不已,所以作战时都愿意拼死疆场,部队的战斗力也就大大提高了。
  从这两位名将的行为看来,管理者权威的建立并不是靠严辞厉色的训斥,也不是肆无忌惮的惩罚,而是默默无言从细微处做起,以自身的行为去提高自己在部属心中的地位,激发部属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这个过程里有一种情感的传递和回报,在这种情感基础上树立起来的权威是比较稳固的,所以,他们的作法值得今人借鉴。
  管理者权威的作用当然还有许多,以上仅是其中主要的方面。由此观之,管理者如果具有一定的权威,将大大地有助于管理的进行,实现良好的管理效果,因此,管理者在自己和工作实践中应勤于修养,努力提高自己在部属心中的权威地位。
  
  
  
现代企业导刊京C3管理科学周国林20002000 作者:现代企业导刊京C3管理科学周国林20002000

网载 2013-09-10 21:37:42

[新一篇] 管理科學的界線:可為與不可為

[舊一篇] 管理要像彈鋼琴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