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注: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D961203。)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 我国金融工具的总量增长及结构分析
  金融发展,是指一国金融结构的变化,因此,研究金融发展必须以有关金融结构在短期或长期内变化的信息为基础。所谓金融结构是指“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种类及相对规模”(戈德史密斯,1996,第3页)。在我们的分析中,按金融工具发行者的不同,我们把金融工具分为国内非金融部门对国内金融机构的债权、国内金融机构对国内非金融部门的债权、国内非金融部门相互持有的债权、股权和对国外的净债权五大类。由于对国外的净债权是最不重要的一部分,并且不容易得到完整的数据,因此,本文将其略去。对我国金融结构的分析首先就是要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其余四大类金融工具的数量增长和结构变化趋势。
  (一)非金融部门对金融机构债权
  非金融部门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反映到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上就是金融机构的负债。表1给出了1980-1996年国内各金融机构综合负债的年末余额、增长率及结构变化情况,表2则给出了这些负债的主体—存款货币负债1996年年底在不同金融机构的分布情况。
  附图MF18i07.JPG
  从表1和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近十几年来我国金融机构负债增长及结构变化的几个基本特征。
  1.从负债总量的增长情况看,从1980年年底到1996年年底的16年间,中国非金融部门对金融机构的债权由2115.2亿元增长到77272.4亿元,增长了35.53倍,名义债权年平均增长率为25.2%,在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实际的年平均增长率也达到16.36%,远高于同期GNP年平均10.05%的增长速度。金融机构负债超GNP的增长,可以认为是我国经济货币化的结果。如果我们以金融机构负债的实际增长率与GNP的实际增长率之差作为经济货币化快慢程度的一个衡量指标则可以看到,在1985年年底到1990年年底的5年间,我国经济的货币化进程是最快的(见表3),以后逐渐趋缓,尤其是从1993年年底到1996年年底的3年间,金融机构负债的实际增长率与GNP增长率之差只有4.15个百分点。经济货币化进程的趋缓,表明我国经济的货币化进程已即将到达尽头。
  附图MF18i08.JPG
  2.从负债的种类看,其主体仍然是货币和准货币。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还不存在金融债券、保险公司准备金等形式的负债,因此,金融机构的负债全部为货币和准货币;改革开放后的十几年中,虽然各种保险机构相继出现并有一定的发展,但其规模却仍然很小,截至1996年年底,保险公司负债占全部金融机构负债的比例也只有1.14%,而在60年代初期的美国,这一比例已经高达34.83%,可见,我国的保险业还大大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我们认为,保险业的发展将是今后金融业的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是带动整个金融业发展主要动力,特别是在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新的社会保险保障体系急需建立、完善的大背景下,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就更显得尤为重要。
  3.从存款货币负债主体的类型看,尽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仍然是最大的负债主体,但已呈现出多元化趋势。1985年,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存款负债占全部存款负债的比例为83.7%,农村信用社占16.3%;而到1996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款负债占全部存款负债的比例下降到66.05%,虽然仍是最大的负债主体,但其垄断地位正逐渐被打破,而其它金融机构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存款负债的主体正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
  4.从存款负债的结构变化看,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活期存款所占比重的持续大幅下降和居民储蓄存款所占比重的持续大幅上升。同时居民储蓄存款也表现出一种超常增长,16年间增长了95.4倍,名义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3.05%,远远高于其它类型负债增长水平。居民储蓄存款超常增长即及居民储蓄存款在金融机构负债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国民收入分配持续向居民倾斜,国家和集体所得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如1978年我国国民收入的最终分配结果为国家所得占32.1%,集体所得占16.8%,居民所得占51%,而到1996年则为国家所得占14%,集体所得占16.8%,居民所得占69.2%;二是由于部分国有资产通过各种不正当的手段流失到非国有单位及居民少数人手里,进而转变为这部分人的金融资产。
  居民储蓄存款在金融机构负债中所占比重的持续大幅上升,意味着金融机构硬约束负债的增多,在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还没有完全转换,银行对企业的债权表现为一种软约束债权的情况下,就要求金融机构要更加有效地使用资金,尽量避免或减少呆账、坏账发生,在这方面,东南亚国家金融危机发生的深刻教训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
  (二)金融机构对非金融部门的债权
  金融机构对非金融部门的债权包括银行体系的各种贷款、财政借款、其持有的非金融部门的债券和保险公司的各种贷款、长期和短期投资等。
  附图MF18i09.JPG
  从表4中可以看出1980-1996的16年间,金融机构对非金融部门的债权总额由1980年的2658.3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65072.17亿元,增长了23.47倍,名义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2.12%。金融机构对非金融部门债权的增长,反映了金融机构对整个社会所提供的融资规模相应扩大。金融机构对非金融部门债权规模扩大的同时,债权的构成也发生很大变化并且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银行体系内的各金融机构仍然是债权的主体,保险公司债权所占比重依然很小,这意味着保险业的各项功能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政府财政借款所占比重近年来呈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实施后,财政向中行借款的道路已被封死,财政赤字的弥补转向国债发行,这是我国近年来国债发行规模越来越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3.在各项贷款中,最为突出的变化是固定资产贷款所占比重的持续大幅上升。1980年,固定资产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债权的比重只有2.09%,而到1996年末,这个比重已上升到18.68,上升了16.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固定资产贷款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0.05%。固定资产贷款的超高速增长,首先是80年代初期国家对企业实行基本建设拔改贷的结果;二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不发达,社会资金融通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这就使得本应由证券市场承担的一部分为企业筹集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功能必须由银行承担;第三个是企业自身积累机制不完善,自我积累很少,因而生产发展严重依赖于外源融资。
  4.对乡镇企业、城镇集体企业贷款比重偏低,与乡镇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地位不相称并制约了这些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和私营、个体等经济蓬勃发展,尤其乡镇企业更是异军突起,在今天中国的经济总量中,乡镇企业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而在江浙一带,乡镇企业早以占据半壁江山。从表4可以看到,1980-1996年间,金融机构对乡镇企业、城镇集体企业贷款尽管从纵向比较看,增长速度分别达到33.76%和24.6%,但从纵向比较看,其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依然偏低。它意味着这些企业的资金需求远远不能得到满足,严重制约了它们的进一步发展。
  在这里,我们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目前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正处于困境,其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已由1995年的42%骤降至今年一季度的10%,“调结构、上档次、上规模”是乡镇企业走出困境所必须跨越的一道坎,而乡镇企业要跨过这道坎,光靠自身的积累显然是不够的,它需要外源资金的大力支持,因此,加大对乡镇企业的贷款份额,从而使其顺利实现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重大转折是非常迫切的,否则,乡镇企业发展速度下降,对实现“九五”计划国民经济增长8%的目标、农业的稳定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收将造成巨大影响。
  (三)非金融部门相互持有的债权和股权
  非金融部门的债券和股票发行,构成了社会资金融通中的直接融资。在我国,非金融部门发行的债券有国债、国有投资债券、国家投资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等。其中,国债包括国库券、财政债券、国家建设债券、重点建设债券、特种公债和保值公债等;企业债包括地方企业债券、重点企业债券、企业短期融资债券及企业发行的内部债券等。见表5。
  附图MF18i10.JPG
  由表5中可以看到,截至1996年年底,中国非金融部门发行债券和股票的规模还都很小,并且结构十分简单,长期以来主要集中于政府债券。我国直接融资规模偏小的原因,一是起步低,在改革开放以前的大一统体制下,直接融资基本上不存在,二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城乡居民的投资意识还不是很强烈,个人储蓄转化为直接投资的货币量比较低,从资金来源方面限制了直接融资的发展;三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从体制方面限制了直接融资的发展。特别是由于意识形态上的种种疑虑,使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股票的发行不能有正确认识,直到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股票市场才有了较大发展,尤其从1996年开始,市场的扩容速度越来越快,估计今后随着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深入,直接融资还会更快发展。
      二 金融资产总量与国民经济总量的结构分析
  研究一国金融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考察一国金融上层结构与经济基础结构之间的关系。为此,美国着名经济学家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提出了金融相关比率(FIR)这一概念。金融相关比率是指在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之比。金融相关比率的变动,反映了金融上层结构与国民经济基础结构之间在规模上的变化关系,因此它被用来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衡量金融业发达程度和相对变化趋势的最基本指标。
  要得到中国的FIR,我们需要计算历年的金融资产总量和社会财富总量。为了计算金融资产总量亦即金融工具总量,我们只需将上文考察过的几大类金融工具即非金融部门对金融机构的债权、金融机构对非金融部门的债权、非金融部门相互持有的债权和股权加总就可得到,但是,考虑到近年我国股票大都溢价发行和股票价值变动等因素,1993年后,我们用各年末股票的流通市值来作为各年末的股权余额,得到的各年末金融工具的总量数据列在表6中。
  附图MF18i11.JPG
  表6表明,在我国的金融资产总量中,债权占97.92%,股权占2.08%,债权比重明显偏高,股权比重则严重不足。例如,在1963年美国的金融资产总量中,股权比重已占到1/4左右,即使在西方国家中股票市场最不发达的德国,1987年的股权也占到金融资产总量的5%。表6中另一个明显的特征是,1990年以前,金融机构对非金融部门的债权及其占金融资产总量的比重超过非金融部门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及比重,而1993年以后,情况却截然相反,非金融部门对金融机构的债权逐渐超过金融机构对非金融部门的债权并且差距在逐渐拉大。对照表1、表4可以看出,这主要是近几年来金融机构出现存大于贷的直接结果。金融机构存大于贷与货币当局坚持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及商业银行按照《商业银行法》的有关规定严格控制贷款有密切关系,但金融机构存大于贷,形成过多的超额储备,它反映着金融资源的浪费,埋藏着风险,特别是在当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且仍有增长趋势的大背景下,如果银行每年的资产增量都小于负债增量,那么后果将是要么央行对商业银行提供贷款支持,使得通贷膨胀重新抬头,要么出现储户挤兑,导致银行破产。
  在计算出我国历年金融资产总量的实际数据后,为了得到金融相关比率,我们还需要我国历年社会财富的总量数据。由于现有的统计资料中没有关于全面的实物资产存量的统计,因此,我们只能通过相关的统计指标进行估算。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实物资产存量等于上年的实物资产存量减去折旧后乘以一个物价因子,再加上当年新增加的实物资产存量,即固定资本的形成和存货增加。这里,我们期初即1980年的实物资产存量数据引自孙尚清等人的研究,折旧率以6.6%计,物价因子以当年的GNP平减指数计,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啬数据来源于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结构数据,估算出的各年实物资产存量数据列在表7中。
  有人以当年价格计算的金融资产总量数据和实物资产总量数据,我们可以很方便地算出我国各年的金融相关比率。
  附图MF18i12.JPG
  由表7可以看出,我国的金融相关比率从1980年的29.87%上升到1996年的84.81%,上升了1.84倍,年平均增长6.74个百分点,这说明一方面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货币化进程,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中国的金融部门和金融产业也取得了长足进展。然而,应该看到,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相关比率还不是很高。如美国1963年这一比率以达到127%,日本1963年达到170%,意大利1961年达到106%,英国1961年达到172%,而且,根据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的研究,金融相关比率应达到100%-150%之间并逐渐趋于稳定。这表明,在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产业的发展和金融资产数量的增长仍有很大空间。由表7还可以发现,1993-1996年,我国的金融相关比率并没有提高,联系到我们前文提到的1993-1996年我国经济货币化进程趋缓,我们有理由认为,我国近几年来金融相关比率的提高,主要是经济货币化程度提高的结果。在我国经济货币化程度即将达到尽头之际,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和金融相关比率的提高就必须依赖于银行业以外的其它金融产业特别是保险业和证券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主要结论:首先,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金融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金融业的发展结构却极不平衡,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从行业分类看,保险业、证券业规模偏小,远远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二是从银行体系的贷款结构看,对中小企业贷款比重偏低,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目前中小企业经营发生困难的大背景下,这将影响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速度。其次,中国目前的金融发展水平同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即将货币化进程即将走到尽头之际,中国金融发展在量的扩张方面将主要依赖于保险业、证券业的进一步发展,而银行业的发展应转到质的提高方面来,在避免和减少不良贷款的同时,特别要注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银行的盈利能力以避免类似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发生。
经济研究资料京3~8MF1体制改革冯玉明/俞自由19981998作者单位:冯玉明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俞自由 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 200030 作者:经济研究资料京3~8MF1体制改革冯玉明/俞自由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1:28:20

[新一篇] 中國道教協會成立40周年紀念會舉行

[舊一篇] 中國金融形勢——回顧與展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