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本管理初探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流的学校需要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管理需要一流的管理理念。在管理理论及实践的不断发展与变革中,人本管理思想逐渐凸显出来,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与应用,而学校作为一个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特殊组织更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可是作为学校办学根本的教师却没有能真正走入学校管理者的视野,引起他们的足够重视;有的学校管理者高高在上,满脑子的“权力”思想、“管人”思想,不懂得尊重教师;有的学校管理者不把教师当人看,忽视教师的劳动特点、心理特征及正当、合理的需要,用管理物的方式来管理教师;还有不少学校管理者脑海中存有“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思想,对教师的管理急功近利,只重使用不重培养。这些已经严重影响到教师工作积极性,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基于以上考虑,笔者针对传统教师管理中见物不见人、急功近利、缺乏科学性等种种弊端,从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的成长需要创新的管理这一角度,提出了师本管理这一课题。
    一、何谓师本管理?
    (一)师本管理的内涵
  师本管理模式是针对传统学校管理的种种弊端提出的,它是对传统的“事(物)本”、“权(官)本”的摒弃。笔者将师本管理”概括为三层涵义:
  一是把教师作为学校办学根本的管理。师本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教师放在学校管理工作的首位。学校管理者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学校要使学生健康成长,首先就要让教师健康成长;学校要使学生全面发展,首先要让教师全面发展;学校要开发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就必须首先开发教师的智慧和创造力。学校管理者在开展各项工作时必须从教师出发,要充分依靠教师、尊重教师,尽可能地激发教师的参与意识、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让教师在工作中感到自己是一个有头脑、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有创造力、有价值、有作为的人,这样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才能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
  二是要把教师当作“人”的管理。人是万物之灵长,是世界上最宝贵、最有价值的生命体,把人的因素当作管理之本,强化人的本性特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种种合理需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这是学校管理者必须首先做到的。笔者认为西奥多·W·舒尔茨所提出的着名的人力资本论仅是对人在经济活动中所作贡献的物质的、量化的因而是简单的描述而已,显然其对人的认识仅停留在“人是资本”(而不是“人就是人”)及,“如何对人加以利用和操纵”(而不是让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的层面上,强调“善以用人”而非“善以待人”,从而在出发点和着眼点方面,与师本管理思想存在着相当的差异。师本管理中的“本”实际上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本位”、“根本”、“目的”之意——教师不是工具而是人,是大写的人,是应当受到尊重的人,它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学校管理本质的新认识。
  三是注重教师发展,实现教师与组织(学校)共同成长的管理。师本管理在实质上是以促进教师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及终极目标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而要做到这一点,不能只单方面地对教师提出要求,学校组织却不作丝毫改变,学校的发展、改革也要考虑、顾及或适应教师个体的发展,因为教师自身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是有机统一的。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必然会带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学校组织本身的架构应与师本管理方式相适应,即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体系、运作功能及各项规章制度都要真正体现尊重人、关心人、体贴人、发展人的宗旨,都要凸显“以师为本”的理念。
  总之,师本管理是以教师为本位,把尊重教师、信任教师、培养教师、发展教师作为根本目的及终极目标的学校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师本管理要求学校管理者以尊重人、关心人和信任人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以造就人、成全人和发展人为学校管理工作的落脚点,使学校成为教师全面自由发展的场所。
    (二)师本管理概念辨析
  为了进一步阐述师本管理的内涵,现对以下几点概念作些辨析。
    1.师本与生本
  也许有人会指出:你在这儿大谈师本管理,这是否与我们的工作宗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相背离呢?笔者认为师本与生本之间不仅不相悖,而且前者还是后者的有力保证。
  全球三大旅游公司之一的罗森帕斯旅游公司,以重视员工的人性化管理而着称,它出版了一本题为《顾客第二》的畅销书。该书对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被捧为金科玉律的“顾客是上帝”的经营理念进行了大胆修正,旗帜鲜明地提出“员工第一,顾客第二”的新概念。公司管理者认为,只有把员工摆在第一的位置,才能使员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把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服务提供给顾客。我想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学校管理,即“教师第一、学生第二”。当一所学校真正把教师放在“第一位”时,其成效是非常可观的。因为教师受到激励,他们所迸发出的教育智慧和激情是以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为动力的。显然,学校只有拥有有强烈主人翁意识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学生第一。因此,学校管理者与其把学生当作上帝,不如把教师当作上帝,即“教师第一”,只有把教师当作上帝,教师才会把学生当作上帝,从而达到增强教书育人的功效。
    2.师本与权本
  我们强调以师为本的学校管理模式,不是说就不要领导,不要权力了。不要权力,组织中的成员便会一盘散沙,学校也将陷入混乱状态,也就根本无从谈起管理绩效。但问题是现在学校管理中以“权”为本,权力至上,重权不重人,以权为政的现象十分严重。这种行政至上(或权力主义)、“官本位”的做法不仅与教育组织及教育使命是相背离的,也与当代社会民主化、人本化精神相违背。学校需要权力,但这种权力只能服从和服务于学校培养人、造就人、成全人的使命。偏离这一方向的任何权力都会摧残人、摧残精神、摧残文化。
  教育管理中的许多事实表明,优秀的学校管理者多半具有师本管理思想,他们拥有权力却不滥用权力,他们的管理艺术水平高,能从“人性”的层面来管理教职工,对教师更民主;而那些管理水平低的管理者,信奉权本管理,他们一旦丢开权力这一传统法宝,就无法开展工作,而且常用专制维护自己的“尊严”,上下级关系自然不会平等和谐。由此可知,学校管理需要权力,但不能奉其为“本”。
    3.师本与物本
  当前,许多学校的管理模式还是物本管理,其表现为:一是重物不重人,人受物制约;二是把人当作物来管理,人被异化为物。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克服目光短浅、见物不见人的片面的物本管理思想,树立师本管理理念;要让物(规章制度、财、物、信息等)为人服务,为人所用;要让教师自由、充分地发展,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具有自主性人格、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学校管理者不能以管理物的方式来管理教师。所以,物要管,但同样也不能以其为“本”。
    4.师本管理与制度管理
  不少学校管理者认为制度管人最公平、最省事,见效最快。的确,从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上看,它能较快地扭转学校中管理松、秩序乱的局面,规范和统一师生员工的行为,使学校工作较快走上正轨。制度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一种主要模式,对于学校管理摆脱经验化的管理,对于冲破管理的主观随意性无疑起了积极作用,但在人们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一味地用苛严的制度、死板的规章去管理,管理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就可能成为束缚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枷锁,许多事实表明教师的积极性并未随规章制度的完善而提高,优秀教师也并不是靠规章制度管出来的。由此可见,制度管理较适用于治标,却难以治本。对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只有实施关涉人的价值的具有较高理智水平和人性化水平的师本管理才是治本之策。
    5.师本管理与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泰罗制就是其典型代表。科学管理思潮对教育管理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注重提高教育管理的功能和效率;(2)强调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量化管理;(3)以科层管理为组织基础。科学管理的原理用于学校管理后,使学校的管理工作上了新的台阶,管理秩序有了很大的改观,教育教学效果也出现了新的转机。
  管理应以科学精神为指导,笔者对此不仅不反对,而且认为还要加强,但对科学管理忽视人文主义因素的不足要有充分的认识和防范。由于科学管理过分强调管理的科学性、理性、因果关系等,其对教育实践的危害随着时间的推移已越来越明显。首先,它把人看成机器人、经济人,只能服从,忽视了教育是一项特别需要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事业。其次,缺乏对组织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的认识,不重视处理组织中的人的问题。再次,在强调教育管理和企业管理的共性时,忽视了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教师劳动与工人劳动、教育投资与生产投资、教育结果与工业产品的区别。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曾经提出经济学的两种研究方法,一种是工程学的方法(即是数学、逻辑学的方法),一种是伦理学的方法。他认为只有把两者融通于一,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经济现象。[1]笔者认为学校管理者也应如此,在坚持科学管理的前提下,引入“以人为本”的师本管理,并努力将科学管理与师本管理融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教育管理现象。
    二、为何需要师本管理?
  学校为何需要实施师本管理呢?笔者将从管理重心的转移、管理观的变革以及教育使命的变化三方面,阐述实施师本管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一)管理重心的转移——从管到理
  众所周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管”,它的重心强调的是上对下的绝对支配、下对上的绝对顺从。那个时期的“管”更多的是个人决断型和经验型的。人类步入近代社会以后,“管”开始朝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泰罗首创的科学管理理论和社会学家韦伯对科层体制所作的精辟分析就是印证。而今天,我们的学校管理的重心到底在哪儿呢?笔者认为学校管理要获得被管理对象的承认,切切实实地发挥其应有的效率和效益,唯有将工作重心毫无条件地转移到对“理”的追求上来才有可能。“理”是学校管理的落脚点,学校管理应重点突出一个“理”字,即讲条理、讲法理、讲道理、讲情理。[2]
  首先,学校作为培养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场所,有很多事无巨细的工作要做,学校管理只有讲究条理,才能确保学校工作秩序井然地高效率运转。
  其次,学校管理要讲法理,就是说管理者必须严格秉承中央和地方制定颁发的各项教育法律法规来开展各项管理工作,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有法可依。
  再次,学校管理一定要讲道理。学校里的任何工作,都必须依照事物的本身规律行事,都应该摆事实、讲根据、讲理由,否则,就可能引起误解,导致竞争和冲突,破坏组织和谐,降低组织凝聚力和工作效率。巴纳德曾经说过:“没有一个很持久和很复杂的协作体系能够单靠强制力而获得广泛的支持。”[1]巴纳德的这一金玉良言值得每个管理者谨记。一个不讲道理的学校组织及其管理者,怎么可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怎么可能使学校管理工作获得高效率呢!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学校管理不仅是一项科学的事业,而且是一项需要人们投入关怀、投入真诚、投入良心的事业,因此学校管理要讲情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要进行情感管理。有关资料表明,学校教师对尊重、关心、爱护等情感上的需要,较之其他群体有更为强烈的追求。这使得讲情理在学校较之其他行业中显得更为重要、更有价值。一般来说一所受人欢迎的凝聚力很高的学校,通常也是很有人情味的学校。
  总之,从历史的视角看,人类的管理重心正经历着一个从强调“管”的权威性转向强调“管”的制度化、公开化,进而转向重视对“理”的不懈追求的发展过程。实施师本管理,正是把握了管理重心转移这一历史发展必然性。
    (二)管理观的变革——从物到人
  纵观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史,从上世纪初美国人泰罗首创的科学管理理论即泰罗制,到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梅奥博士为代表的行为科学理论,再到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可以看出人们对管理的认识是一个逐渐趋向全面、完善的过程。虽然管理理论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侧重点都各有不同,但每个阶段都与“人”或多或少有所关联,从不见人、忽视人到逐渐重视人、关心人、爱护人、激励人,人本管理思想逐渐形成,并成为当今管理理论和思想的主旋律,一种管理是否注重以人为本,已经成为该管理是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也大致如此。
  目前,我国教育管理正处在一个改革发展时期。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多见的是机构改革,却鲜见关注和重视研究组织中的人的需要和期望,改革构成组织的主要成分的个体的思想、价值观念,提高广大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方面的举措;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还没有对理论和实践当中存在的大量的“理所当然”的东西、“不证自明”的真理以及“常识性”见解确立起一种批判性的审视观,还没有时时追问学校组织及其管理实践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的自由、公正的发展。笔者在此呼吁实施师本管理,正是体现了管理观的变革——从物到人。
    (三)教育使命的变化——从培养工具人到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主体人
  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在政治经济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可是,传统的学校管理往往是以事而不是人为中心的。教师的一切工作都围着考试转、书本转,教师成了教学机器。他们教出来的学生是一群缺乏个性、自主和创新精神的“工具人”,显然,这种工具人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能力与素质的要求。
  我们的教育使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所要培养的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主体人,师本管理模式就是针对教育使命的变化提出的。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承认学生是“独特的自我”,事实上,教师也是独特的自我。教师的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同样要面向全体教育工作者;教师的工作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教育管理工作,同样要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位教师把生命的潜能变为现实,皮每个教师的个性和特长在教育工作中自由、全面地发挥,让他们真正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师本管理就是要为教师创设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让每一位教师成为具有自主精神的个体、自由研究的主体,因为只有有个性、有特长的健康发展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有特长的健康发展的学生。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教育管理重心的转移——从管到理,为了跟上教育管理观的变革——从物到人,为了实现教育使命的变化——从培养工具人到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主体人,学校必须实施师本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使我们在21世纪的大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怎样实施师本管理?
    (一)根据教师的劳动、心理及需要特点实施师本管理
  孔茨曾指出:“一个管理者的人性观如何,将会影响激励和领导方法”。[3]对人性的不同理解将导致领导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和形成不同的管理风格,同时将影响管理的效果和成败。所以实施师本管理必须研究学校中的人,特别是研究作为办学主导力量的教师的劳动、心理及需求特征。
  学校管理者在实施师本管理时一定要注意:体现人性化,关注教师劳动的艰辛,处处体谅、关心、支持教师;深入了解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层次教师需要的多样化,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不机械地强调教学要求、进度、质量、评价等的整齐划一、绝对统一,鼓励教师勇于创新,不默守成规,不因循守旧,尊重教师在教学上的个性,不压抑教师的创造性;对教师的管理不宜过多追求集体形式,在时间分配上一定要给教师一定的自主权;既要及时肯定教师个体的工作价值,同时又要教会他们学会欣赏别人,懂得相互欣赏,在欣赏中互相激励提高。
    (二)改革传统的科层体制,凸显师本管理的理念
  要实施师本管理,学校管理者光树立师本管理的思想还不行,还要从深层的制度体制层面加以体现和保证。我国大部分学校现在实行的是科层式的管理体制。这种科层式管理体制的思想渊源乃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Max Weber,1864-1920)提出的着名的官僚体制(bureaucracy)理论。贯穿于韦伯思想的一个根本的出发点,就是把人视为被动的工具。正如书中所言:“一个职员无非是一台运转着的机器上的一个齿牙,整个机器的运转给他规定了基本固定的运行路线。”[4]这就决定了这种管理体制的机械性和对人的主体性的漠视。因此,科层体制是把双刃剑,它提供了一种组织化生产和服务的有效方式,同时又有可能限制人的发展。
  具体说来科层管理体制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会造成以下几方面的弊端:(1)庞大而低效的科层式组织。(2)繁杂而琐碎的规章制度。(3)教师工作单调,重复、无效劳动增多。因此,我们必须对学校传统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这种改革不是要推翻科层制,否认它给学校带来“极大的价值”,而是用师本管理的理念为它注入一种管理的艺术性,因为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消除科层式管理的刻板性,助其发挥“技术性效率”的优势,同时使组织中的人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也得到体现。可喜的是现在有些学校已经开始对科层体制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如削弱教务处及政教处的职能,加强年级组建设,使金字塔式的学校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化,减少管理层次,加强沟通和协调。
    (三)注意沟通,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和谐的人际氛围
  按照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的定义:“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5]对学校来说,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把全体教职工凝聚在一起,形成一种向心力,让全体教师真正感到工作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乐生的重要途径,是师本管理的重要任务。
  实施师本管理首先要努力营造一种信任人、尊重人的氛围;其次要努力创建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再次要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教师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最后要努力解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对教师的心理管理。
    (四)注重共同价值观和校园文化的培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实现发展的摇篮。”着名学者马尔库塞认为:“观念和文化的东西不能改变世界的,但它可以改变人,而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6]樊浩教授在他的《中国人文管理》一书中强调,管理与人性之间存在一种二律背反的关系:一方面,管理必须以人性为基础,要进行人的管理,首先必须弄清人的本性如何:另一方面,管理本身又是一种价值导向,可以引导人性、改造人性、提升人性。因此,理想的学校管理不应仅停留在物质层次、技术层次、事物层次、行政层次、制度层次上,而应致力于学校文化、学校精神、学校智慧乃至于哲学的建构。师本管理正是这样一种价值观的管理,它体现了学校教师群体内在的价值追求、精神理念和人格心灵,并以教师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最终形成和完善为核心标志,建立起宽松、高洁、清新、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让学校具有浓重的文化气息,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学校实施师本管理的根本条件。
    (五)重视对教师的培养及培训并根据教师职业生涯的各个发展阶段实施师本管理
  组织行为学家十分关心员工的职业发展,关注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career management),主要出于两个目的:第一,为组织发展培养或储备所需的人才,一旦组织出现这种需求,比较容易从内部获得;第二,是出于员工的发展需要,满足了员工的发展需要,员工就可能为组织尽心尽责,忠诚于组织。如何使上述二者结合起来实现双赢,是组织行为学家特别关心的问题。可是目前在我们的学校教师管理中,却很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更有甚者许多学校管理者不重视对教师的培养,他们更多地是从使用的层面上来考虑教师管理的目的,存在着把教师作为实现组织目标的工具的倾向,把教师管理的目的仅限于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定位于考试、成绩与评比中获奖等急功近利的层次上,使得许多重负下的中小学教师根本无法“充电”,更谈不上发展。
  师本管理就十分注重教师的发展,它的一个根本理念就是——教师既是管理的对象,更是管理的目的。学校管理必须着眼于教师的发展,把教师的发展作为管理的第一要义,把教师的发展与组织融为一体,这样的学校管理才是科学的、成功的。规划管理好教师的职业生涯,引导教师积极、健康地发展并使之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师本管理的必然要求。
  总之,师本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策略,已经成为许多教育管理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共识,成为当代学校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取向。从根本上来说,师本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发展方向,学校必须依靠教师来办学,教师是学校办学的根本,在我们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只有从真正意义上把师本管理落到实处,充分、科学地认识人性和把握人性,才能更好地完善我们的师本管理。可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制度的不透明性、民主精神的匮乏、中国人的保守性等这些根深蒂固积淀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因素给师本管理理念在实际操作中带来了不少的阻力。学校管理何时能从“官本位”真正走向民主人性化的师本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许多问题尚待探索,吾辈仍需努力。
教育理论与实践太原20~24G30中小学学校管理陈乃琳20032003师本管理是把教师作为学校办学的根本,把教师当作“人”而非工具、注重教师发展的管理,是对传统的事(物)本,“权(官)本”管理的摒弃,师本管理的提出是时代变革与发展的必然,究其原因有三:人类管理发展历程表明管理重心正经历着从“管”到“理”的转移;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历史证明,管理理念正经历着从“物”到“人”的变革;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更高要求,使教育使命发生深刻的变化——从培养工具人到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主体人。学校管理/人本管理/师本管理陈乃琳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3 作者:教育理论与实践太原20~24G30中小学学校管理陈乃琳20032003师本管理是把教师作为学校办学的根本,把教师当作“人”而非工具、注重教师发展的管理,是对传统的事(物)本,“权(官)本”管理的摒弃,师本管理的提出是时代变革与发展的必然,究其原因有三:人类管理发展历程表明管理重心正经历着从“管”到“理”的转移;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历史证明,管理理念正经历着从“物”到“人”的变革;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更高要求,使教育使命发生深刻的变化——从培养工具人到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主体人。学校管理/人本管理/师本管理

网载 2013-09-10 21:35:18

[新一篇] 市場過渡進程中交易組織的生成:原因、特點及生成方式的多樣性

[舊一篇] 師生關系與教學資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