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过渡进程中交易组织的生成:原因、特点及生成方式的多样性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交易组织是指那些旨在组织市场交易活动,因而把一定范围内的众多交易者集中组织起来,为组织内部的交易者提供有别于国家和政府法律制度的具体的市场交易规则,使交易者之间的交易契约得以订立和履行,使他们之间的以价格为媒介的市场交易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并为交易安全提供某种保障,维护市场正常有序运行的组织。交易组织表现为从最简单初级的有形市场到组织严密且具有高度复杂的科层结构体系的有形市场这一系列连续的同时并存或前后过渡的组织形态。既可在一般意义上研究交易组织的存在空间及其变动,也可以社会主义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即市场过渡过程为背景研究交易组织的生成和演变。本文将讨论市场过渡进程中交易组织出现的原因、其生成过程的基本特点和生成方式的多样性。
      一、交易组织出现的原因
  如果不以市场过渡为特定背景,那么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交易组织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实现组织化的内在需要。市场的组织化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如体现在各种交易方式中的交易行为的规范化,借助组织体实现的交易行为的空间组织化,以集市的集期安排等交易日制度为代表的交易行为的时间组织化,以及市场交易者的组织化等等。〔1〕在经济活动本身的历史演化过程中, 市场交易实现组织化和秩序化有多种途径和手段,保障交易安全、维护交易秩序、降低交易成本的力量和组织形式并不是唯一的。交易组织是在和其他组织和交易规制结构相互补充、彼此竞争和替代的动态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高度组织化、极为成熟的交易组织的出现和成长,在迄今为止的人类经济史中只是较晚近阶段上才存在的现象。
  在市场过渡背景下,交易组织的出现可能源于两种情况:一是现有的市场或某一方力量提出了运用组织体来规范和组织市场的要求;二是某些新型市场的确立和运作直接要求有交易组织存在,没有交易组织就不可能有这种市场。前者的实例包括由政府有关部门以一定的组织形式把农村集市贸易和城市农贸市场的交易活动纳入其中。物资部门在改革后兴办物资贸易中心、创办定期交易例会等作为生产资料有形市场的组织形式,这种情况也可归入此类。后者的实例包括证券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的出现。除了借助境外国际证券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进行证券和期货交易之外,仅就一国的市场体系而言,没有这类交易所就谈不上具有完整的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
  人们对交易组织出现的第一种类型的讨论,常常是围绕着建设有形市场、设法实现市场的组织化、秩序化和规范化等问题展开的。而关于交易组织出现的第二种类型的研究,则是围绕着完善市场体系特别是积极发展要素市场的主题进行的。在第一种情况下,建立交易组织的直接任务是实现市场的组织化;在第二种情况下,交易组织的出现则是负担着实现市场体系化的任务。由此看来,市场发展的组织化和体系化的需要是交易组织出现的直接原因。但是,市场的体系化与市场的组织化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完善市场体系的目标中包括建立那些需要高度精密复杂的交易组织的新型市场,如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等,而在通常的经济学语言中,证券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这类交易组织也常常被称为“组织化的市场”。可见,市场的组织化是构成市场体系化的重要内容,交易组织出现的两种类型都是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市场组织化的要求。更进一步地说,市场实现组织化的需要是由市场的结构性变动造成的。
  在市场过渡背景下,交易组织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结构性变动。交易组织的出现反映着市场组织化的需要,而实现市场的组织化意味着对市场交易活动进行整合。尽管市场组织的途径多种多样,交易活动的整合方式各不相同,但之所以要进行整合和实现组织化,是因为市场交易活动在流通渠道的安排、市场占有的实际份额、交易规则、交易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以及交易者的组织状态等方面出现了程度较大的分化。这些变化可用市场的结构性变动来概括。交易组织出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市场的结构性变动为交易组织提供了生存空间。
  对于交易组织出现的两种情况来说,市场的结构性变动的具体含义存在着差别。前述第一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改革使市场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或者是交易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情况、交易者的组织状态发生变动,一些行业部门或其他管理部门及某种社会力量或者出于巩固竞争实力、维持市场份额、强化流通渠道安排上的有利地位,或者出于获取具有经营性质的管理收益的动机,以某种交易组织形式来组织市场交易活动。前述第二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改革中市场的体系结构面临着迅速发展并走向完善的任务,某些利益群体出于各种动机建立交易组织,以此作为获取预期潜在收益的可靠的组织途径。在市场经济的常规发展中,市场的体系结构在自然发展过程中逐步走向完善的进程,比较充分地反映了市场自组织功能日益强化的趋势。但在市场过渡背景下,在这方面却反映出多种经济力量以及超经济力量的广泛渗透,市场的自组织功能反而可能得不到充分展现。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对交易组织问题的研究存在着规范和实证两种不同的方法。规范研究从交易本身的需要出发,研究与之匹配的规制结构和交易组织形式。规范研究在涉及市场的动态发展时较多地运用交易职能的分解和重组、交易组织的专业化等术语和理论工具。其分析结论指出了交易组织应该表现为何种形态,应当具有何种结构,应如何发展等。而这里的分析主要属于一种理论实证分析。其主要任务并不是首先要回答实际中某种交易组织的存在是否有合理性,是否效率高,是否最大限度地节约了交易费用,而是首先要回答实际中出现了什么样的交易组织,为什么会出现,在运行中造成了哪些后果。明确这一点的重要性在于,这里所分析的交易组织的生成过程主要并不是以交易特性为逻辑起点,而是以市场过渡中的组织重组状况作为基本背景,以处于分化中的各种利益群体和组织力量的存在为前提。正是由于遵循着这种研究方法,我们在这里才把市场过渡进程中交易组织出现的根本原因归结为改革所带来的市场的结构性变动。至于所出现的交易组织是否符合交易特性,是否满足了市场组织化的内在需要,这些问题是下面我们将要研究的内容。
      二、制度创新与组织创新:交易组织生成过程的基本特点
  在市场过渡背景下,交易组织生成过程的特点可以从多种角度加以概括。例如,从制度变迁的连续性角度考察,可以看到改革的初始状态特别是各种组织遗产对交易组织的生成过程造成了巨大影响;从经济整合机制的具体特点来看,在交易组织的生成过程中,尽管市场力量和市场原则已开始发挥作用,但在局部改革的背景下,行政组织按再分配原则进行资源动员的活动在那些进入障碍较大的市场领域中,尚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等等。但我们在此想强调一下交易组织的生成过程在制度与组织变化方面的特点。
  交易组织的生成使制度规则发生了变化。制度规则的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生成的交易组织本身的组织规则体现着组织市场交易的意图,属于一种新规则;二是交易组织介入市场交易之后,使交易的规制结构与不存在该组织时的交易规制结构相比,产生了变化。特别是在市场过渡背景下,某种交易组织的生成具有多种制度含义:它意味着原来不能交易的物品和权利变得可以交易,这说明交易对象的范围有所扩展;它意味着原来处于地下非法渠道内运作的某些交易活动获得了合法的组织化的运作途径,这说明更多的交易活动取得了合法地位;它意味着以权力换商品的交换关系可以进一步发展为把权力作为资本投入组织运作过程中去的资本投入关系,这说明政治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获得了可靠的组织渠道;等等。如果中性地看待这些制度含义,就应承认其中所包含的制度规则的变化。
  在市场过渡进程中各个改革周期里的侵蚀阶段,交易组织的生成还使一时难以明确取得合法地位的制度创新获得了生存空间,这使新制度规则的确立和最终获得合法地位有了足够的可能性。例如,中国改革以后期货市场在发展的最初阶段就是以批发市场的面目出现的。公共选择过程中各种意见妥协的结果是建立某种中央批发市场。但在实施过程中,尽管最初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包含较多期货交易机制因素的内容还是贯彻到批发市场的交易规则之中,并为日后向期货交易所发展奠定了基础。〔2〕
  交易组织的生成属于组织创新过程。与通常设立企业和成立社团不同,新型交易组织的生成并不是用管理交易即企业内部组织的交易替代以价格为媒介的市场交易,而是至少要把现存的市场规则和交易协调关系纳入组织内部,从而实现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的组织化——即使只做到这一点,其生成过程也就意味着实现了组织创新,改变了交易关系的规则结构的具体内容和实现形式。此外,交易组织的组织规则还反映着变化了的市场制度规则,这一点同样构成了组织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可见,交易组织生成过程的基本特点表现为实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是制度创新与市场组织化彼此藕合的发展过程。交易组织的生成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制度创新,并在可行限度内完成着组织市场交易的使命。市场实现组织化的努力和新的制度规则的确立都是通过交易组织的组织规则的确定和组织的设立过程实现的。需提醒注意的是,变化了制度规则和创新出的组织有否生命力,是否已成为稳定持久的规则和组织形态,这些都还是有待检验的。新的规则与组织是否在效率上优于原有的规则和组织,这也是不确定的。
  我国市场过渡中的实际情况可以说明交易组织生成过程的基本特点。在1984年,国家物资局曾组织交流和推广物资贸易中心的发展经验,倡导建立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生产资料贸易中心,以吸引生产企业和使用单位进入贸易中心销售产品和多余物资。建立贸易中心与过去开办物资商场的最初意图和宗旨有所不同,其目的是要搞成有组织的有形市场。这体现了实现市场组织化的努力,属于一种组织创新;而有关部门做出的由贸易中心根据市场变化灵活掌握价格,以及国家适时通过贸易中心组织物资投放等规定,则体现了物资交易的制度规则的变化。尽管直到1987年,全国大中城市的395个物资贸易中心,成交额达268亿元,在全国物资销售总额中占17%,但是,办得最好的物资贸易中心的性质仍具有多重性。它“既是一个有形的交易市场,又是一个提供多方面服务(信息咨询、物资购销、资金信贷、生活服务等)的集中的交易场所,也是一个综合经营的物资企业”。〔3 〕这种评价未必科学。虽然对物资贸易中心的建立和发展的进一步分析将得出与此不同的评价,但这种最初旨在实现生产资料市场组织化的组织形式在建立之初,确实包含着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因素。同样,许多由工商部门出面进行的集贸市场的建设和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市场组织化程度的变化和市场交易管理制度规则的变化。虽然在后来的发展中广泛存在着市场“管办不分”、以收费罚款代替管理等问题,但市场的组织和建设毕竟解决了部分市场交易所需的公共设施的建设、市场交易秩序的协调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在回顾上述发展历程中需要注意,这里所强调的制度创新与组织创新的参照系是改革之前传统体制下的产品流通、价格计划管理等制度和执行着配给调拨职能的计划机构的组织形态。
      三、交易组织生成方式的多样性
  在市场过渡进程中,交易组织的生成方式并不表现为单一形态,而是呈现出多样性。
  交易组织生成方式的多样性表现在各个方面。如果以组织化的推动力量的有无来区分,则不仅存在着由政府机构和其他组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力量出面组织的生成方式,还存在着由高度分散的交易者自发生成的方式。后者不仅涉及具备初级组织水平的集贸市场,而且也包括那些自发汇聚而形成的组织化程度极低的原始初级集市。〔4 〕我们虽然把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概括为市场过渡,但在这样一个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的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许多经济落后地区,市场还处于极端不发育的状态。一些初级市场都是自发形成的。如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商品生产很不发达,以满足当地日常消费为目标的集市均为自发形成,且组织化程度极低。〔5〕而在经济同样相对落后的西北地区, 在其中的穆斯林聚居地区,市场建设却显得比较兴旺。在鼓励经商、崇尚商人的伊斯兰教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出现了寺院经济与传统“巴扎”和各类专业市场共同发展的特殊现象。〔6 〕北京“浙江村”内部蔬菜集贸市场的出现也属于自发生成的例子。〔7 〕而由政府建立市场交易组织的情况也很多见。河北省有一个县的蔬菜批发市场就是由当地政府投资建设,并组织建立有关管理服务机构,实施市场管理。〔8 〕就是这种生成方式的又一个实例。
  若从建立交易组织的意图上来区分,则交易组织的生成方式既包括对现有的或即将出现的交易方式下的市场活动进行进一步的组织,也包括对某种主观设想的交易方式的市场模拟。前者指的就是那些自发形成的集贸市场已发展到相当规模,有关组织者在市场设施、交易规则的供给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的生成方式,或为期货市场这类新型市场的建立组建交易所的生成方式。后者可用以概括建立物资贸易中心之类的活动。在笔者看来,当初建立物资中心的一个主要想法是办成一个组织化的市场。而这种设想基本上属于模拟市场的一种考虑。〔9〕
  若从出资者的性质来区分,交易组织的生成方式既包括由来自同一利益群体的出资者投资和组织的形式,也包括由来自不同利益群体的出资者投资和组织的形式。属于前者的情况有:完全由政府(各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出资组织,或完全由交易者集资组织,或完全由其他社会组织力量出资组织。属于后者的则是这几方面分别组合共同投资组织,当然各方力量所起作用可能差别较大。最初期货交易所的大量涌现基本上是由政府一手操办的,属于第一种类型。京温服装市场的建设集纳了丰台区、温州市政府和“浙江村”三方资金,除管理费外的利益按投资比例由丰台区工商局和温州工商局共享,对于出资居民则在摊位租赁上有具体优惠措施。〔10〕这是一个属于第二种情况的典型例子。
  对于交易组织生成方式的多样性,还可从组织形式、组织性质、组织结构等角度加以考察。建设交易组织的职能分化程度不同,组织形式也有差异。有的把与市场设施建设有关的房地产开发、资金筹措、交易规则的制定、组织建设、物业管理和市场管理等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职能综合型的交易组织生成方式;有的则是把这些职能分解开来,采取多种多样的具体形式,这是职能分化型的交易组织生成方式。组织性质差异也很大,有的把交易组织办成了赢利性的经营组织,有的则属于非赢利性的服务机构、事业法人之类。生成方式的差异进一步体现在交易组织的组织结构上,有的是几方合股的股份制组织结构,有的则是会员制,有些则仅有单一投资和管理主体,等等。
  交易组织生成方式的多样性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各种决定因素的具体表现反映着市场过渡进程中市场权力的配置、市场激励的作用方式和市场机会的结构形态的变化。
  (1 )经济体系组织化程度背景的差异是决定交易组织生成方式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把建立交易组织视为一种特殊的市场活动,那么可以说,由于不同利益群体的组织化程度存在巨大差异,他们在市场谈判中的讨价还价能力是不同的,而且进入该市场领域的机会事实上是不平等的。因而,我们看到,在交易组织的生成过程中,总是由那些拥有雄厚组织资源、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利益群体掌握着支配权,充当了交易组织的投资、组织和制度建设等活动的主角。市场过渡中的组织重组过程和表现已经为研究交易组织的生成提供了关于组织框架方面的背景情况。农村市场交易组织的生成过程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以高度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小商品生产为主的生产组织方式,乡村轻工业的发展往往长期保持家庭作坊的形式,其他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程度低,这些因素都使农村生产经营的经济组织化程度偏低。虽然商品率的提高和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增强了生产经营者的经济实力,推动了自发形成的低度组织化的集贸市场的形成,但当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市场本身提出了更高的组织化要求时,却往往是由当地政府充当了建立交易组织的组织者。当然在市场过渡的不同阶段,各利益群体的组织化程度会发生变化,因而交易组织生成的具体方式也将相应出现变化。
  (2)交易组织生成过程所涉及的经济内容和复杂程度, 以及市场过渡及建立交易组织活动本身带来的外部效应的大小,也是决定交易组织生成方式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若经济内容和组织形式简单,建立交易组织也就比较单纯。比如“浙江村”内部主要服务于社区生活的蔬菜市场的自发形成,就属于这种情况。若经济内容复杂,组织严密性要求高,建立交易组织外部效应大且难于内部化,那么交易组织的建设就往往由组织力量更强、行为目标多样的行为主体来组织和承担。许多农村地区在政府推动组织下把专业市场的建设与土地的连片开发、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和乡村社会的城市化发展结合在一起,就属于这种情况。市场过渡的外部性及内部化的努力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当将原来的生产资料的计划调拨改为市场交易时,原管理主体就认识到存在新的蕴含在市场交易中的利益机会。利益诱因和对通过组织市场获取管理和服务收益的预期,推动着原物资管理部门建立生产资料贸易中心这种组织形式。不同行为主体对外部性大小、利益机会有无的认识、判断和预期不同,所采取的获得潜在收益的方式各异,在交易组织的生成过程中也就采取了各不相同的态度和行为。有关利益群体的经济实力大小、知识准备和组织能力情况,也将成为制约交易组织采取何种生成方式的影响因素。
  (3 )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和建立交易组织活动领域进入障碍的大小变动同样决定着交易组织生成方式的多样性。市场化程度低、社会力量进入障碍大的情况下,交易组织生成过程基本由政府力量左右操作。当进入障碍开始降低,市场化程度提高而仍在众多种类的要素市场上存在双轨过渡状况的情况下,社会力量或交易者本身虽可参与生成过程,但所需进行的大规模的寻租活动既需要这部分组织者与许多管理机构发生大量的权钱交易,又要求尽量利用与市场建设利益联系最密切的管理机关充分动员组织资源,打通与其他审批机关、管理关卡的关系渠道,降低交易成本,因此采取吸收权力入股,不同利益群体相互结合的组织方式。在市场化较彻底,各种限制障碍基本拆除的情况下,交易组织的生成过程将更多地更充分地表现出市场自组织进化的特点。
  (4)更一般地说,市场过渡过程的初始条件、 发展阶段的变化和改革路径的具体形态都构成了交易组织生成方式多样性的决定因素。初始条件的具体状况决定了交易组织的生成过程不得不继承的组织遗产,发展阶段的变化设定了生成交易组织时的特定的制度环境背景,而前期改革措施的选择对后来的交易组织的生成将产生严重的影响。一些重要的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如分权化改革、双轨过渡、长期渐进变革带来的普遍的寻租机会和权力资本化的影响将是长期的,而改革成果也将带来在市场过渡的不同阶段上市场权力、激励和机会状况的变化。这些因素在客观上决定了在特定改革方式下的具体发展阶段上,哪些交易组织可能主要采取哪一种或哪几种生成方式。
  注释:
  〔1〕参见冯雷:《农产品流通市场组织模式研究》,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第120—126页。
  〔2〕参见田源:《中国期货市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年版,第113—125页, 关于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案例分析, 以及第151—159页,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交易管理暂行规则。
  〔3〕《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物资流通》, 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69—70页。
  〔4〕严格说来, 这种有形市场形态也许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交易组织,但也可能涉及在提供简单的市场交易公共设施方面有一些较为原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过程。
  〔5〕一份实地调查材料显示,1990年云南新平、元江、 峨山三个县城的一次集市日,上市人数虽有约5.7万人,但贸易成交额人均仅3元;新平县的一次马场集市,调查上市人数不足200人,成交额人均不足1元。1990年对处于云南全省经济发展前列的玉溪地区的一次实地调查表明,在该地区22个彝族聚居乡镇中,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平均为39%,最低的为17.29%。 见陈庆德:《云南少数民族的市场经济发育与生产组织创新》,《民族研究》1994年第1期。
  〔6〕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市场建设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参见张永庆:《伊斯兰教的市场观与西北穆斯林聚居地区的市场建设》,《发展研究》1994年第1期。
  〔7〕参见王春光:《社会流动与社会重构——京城“浙江村”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参见张晓山:《走向市场——农村的制度变迁与组织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第26页。
  〔9〕笔者将80 年代初建立的物资贸易中心称之为仿市场交易组织。因为当时的一个主要设想就是把钢材、汽车等产品的生产商组织到中心来与需求方交易。事实证明,这种模拟市场的想法是失败的。否则,为什么在十几年后,物资系统又提出给予优惠政策,实行钢材和汽车的代理制的要求呢?
  〔10〕参见王春光:《社会流动与社会重构——京城“浙江村”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0—141页。
财贸经济京54~59F51商业经济、物资经济张群群19981998作者工作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 作者:财贸经济京54~59F51商业经济、物资经济张群群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1:35:17

[新一篇] 市場經濟發展與不發展的制度條件:歷史的透視和現實思考

[舊一篇] 師本管理初探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