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核心竞争力的涵义及其培育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引言
    我国农业发展步入市场化阶段以来,尤其是加入WTO后,日趋激烈并不断融合的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使农业竞争力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程国强运用显性比较优势(RCA)法对我国不同类型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得出了我国土地密集型与鲜活原料型农产品无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与深加工农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的结论[1]。柯炳生、辥亮等对我国农业竞争力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调整农业结构、改革管理体制等角度提出了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政策措施[2][3]。检索农业竞争力研究的相关文献不难发现,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上,农业竞争力被约定俗成地等同于农产品竞争力,并被限制在国际市场领域,更未涉及现代竞争力理论的核心概念——核心竞争力,农业竞争力作为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生成机制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提升农业竞争力不仅要正确评判农产品竞争力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在充分认识农业竞争力的内涵、特征及构成要素,把握农业竞争力生成机制的基础上,探索出培育农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农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的不足,也许正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出口并未呈现理论预测结果,恶性竞争屡屡发生,农产品比较优势难以实现,农业结构在区域间表现出明显的趋同,并始终处于极不稳定的调整状态之中的重要原因。本文试图将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引入农业,在产业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框架下,使之扩展为产业层次的农业核心竞争力,并进一步分析农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构成和影响因素,进而探索出农业核心竞争力的生成机制,为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农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持。
        二、农业核心竞争力内涵界定
    竞争力的研究最早出现在企业领域,由于企业的分工条件不同、规模不同、各个企业所生产的同类产品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导致各产业的市场结构不同,因此可用企业或产业的不同市场结构差异来解释企业或产业的竞争力。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是界定农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基础。根据主流竞争力理论的观点,竞争力可以理解为竞争主体针对竞争态势,综合运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和自身能力,谋求在竞争中获胜的现实和潜在实力[4][5][6]。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力的子集[4][5][7][8],是竞争主体获取和保持可持续性竞争优势所拥有的关键资源与核心能力的最佳整合。它不仅是一种资源、技术和人力技能体系,更是一种制度化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能够识别和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5][6][7][8][9]。核心竞争力是具有价值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竞争力。任何竞争主体都不能靠简单的模仿或通过交易、替代来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应该靠自身的不断学习、创造、积累,乃至在市场竞争中的磨练,来建立和强化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4][7][8][10]。
    根据竞争力和产业经济学对产业的界定,产业竞争力可以定义为产业主体将产业内的企业竞争力加以有效整合形成的产业综合竞争力。不仅包括企业竞争力,而且还包括对企业竞争力进行培植和整合的制度竞争力和政策竞争力,前者主要是指促进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的好坏,后者主要是指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的有效性。产业核心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中最为关键和核心的部分,是无法通过交易获得,不可替代和模仿的竞争力。
    农业竞争力是一个涵盖农业本身以及有关要素、关系和行为多个方面的综合系统,对农业竞争力的评价分析应该从多纬度、多视角着眼,从系统的角度对其进行综合考察。对农业竞争力的内涵,国内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界定。柯柄生认为农业竞争力的构成包括价格竞争力、质量竞争力和信誉竞争力[2],对农业竞争力的定义并没有超出农业商品竞争力的范围。唐仁建认为农业竞争力的体现在于农产品的内在竞争力,所谓内在竞争力是指在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背后所反映出的生产者素质、生产能力和水平的高低,以及生产组织、管理和机制等的合理程度[11],对农业竞争力的概括更进了一步。本文认为农业竞争力是内生于农业系统内部的产业竞争力,涉及的层面从产业结构、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农业生产者(农业企业)行为、农产品质量价格、农产品市场流通、农业科技等微观层面到农业制度、体制、政策等宏观层面。
    根据核心竞争力和农业竞争力的定义,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就是农业产业竞争力系统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部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在和其他国家或地区农业竞争以及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中,获取和保持可持续性竞争优势所拥有的关键资源与核心能力的最佳组合,是农业产业竞争力当中不具有模仿性和替代性,不可以通过交易获得,只能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创造、积累和市场磨练来建立和强化的竞争力系统,一般由农业产业主体的创新能力和无形资源构成。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就是通过塑造、培植、维持、提高和发挥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优势,并保持其持续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三、农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及构成要素
      (一)农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一般而言,农业核心竞争力有如下四个特点:
    1.不可模仿性或独特性。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是农业生产企业(生产者)取得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源泉,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农业核心竞争力的这种独特性是该农业经济组织各要素有机结合的结果,不是通过简单的引进、仿制、仿造所能获得的,只能在引进、借鉴、吸收、消化的基础上,逐步地学会和掌握其关键知识、技术和技能,然后再加以利用。核心能力可以在农业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形成,深深打上了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独自拥有,具有独立性,它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企业文化,深深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为该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和替代。同时核心能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生,虽然可以为人们感受到,但无法像其它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交易进行买卖。资源学派代表人物Hiroyukoitami把无形资产定义为公司有潜力产生利润但不在资产负债表上显示的各种财产,即商誉、品牌、专有技术和消费者忠诚,并认为无形资产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农产品市场竞争已经从产品竞争上升到了形象竞争阶段。农产品形象竞争力已经提升为农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际大型农业跨国公司均具有享誉世界的国际品牌,如可口可乐、雀巢等知名品牌的价值达几百亿美元,这就是其它企业难以模仿获得的核心竞争力。
    2.延展性。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能够带动一个地区的农业及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由个别农业生产龙头企业具备核心竞争力带来农业整个产业链的拓展,从而使这些相关产业与该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整体竞争优势。一个地区在确定农业核心竞争力以后,就要让其他产业或生产部门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供全方位的配合,在这个过程中,其他产业或生产部门就得到了发展,从而提高了整个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
    3.价值可变性。核心竞争力具有从产生、成长、壮大直到衰亡整个过程的生命周期。经过一段时间,一个地区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最终产品、核心产品、核心技术会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科学技术发展而逐渐失去其竞争优势,甚至被淘汰。这样,原来的核心能力就会变成基本的、一般的能力,甚至完全失去竞争能力,核心竞争力的价值随之下降。因此,要求农业生产企业或生产者必须不断地学习,进而自行创新并在市场竞争中反复磨练,才能不断培养和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4.创新性。由于核心竞争力有价值可变的特性,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部门要不断的根据市场需求来对产品或劳务进行改进或革新。创新的内涵丰富,涉及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及管理创新等多个层面。
      (二)农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1.农业要素核心竞争力
    农业要素核心竞争力指一国或地区在资源要素方面所特有的竞争优势,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劳动力资源、农业资本投入、农业技术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农业自然资源优势、区位特征、要素成本、产业集群等诸多方面。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是解释要素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主要理论依据。该理论认为,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资源禀赋对产业发展的有力条件,涉及的是各国间农业的发展差异(或国内不同区域间)农业内部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潜在优势和先天优势。比较优势理论从农业生产力与农业自然优势角度指导农业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对提高农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资源比较优势是决定农业竞争力的外在因素。但目前在信息社会背景下国际竞争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比较优势理论问题显现出来,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的优势农产品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出现逆转现象。而竞争优势理论则把一个国家、产业或企业的创新机制与进取精神作为决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资源依赖学派代表人物JayB.Barney把资源定义为企业的资产、知识、信息、能力、特点和组织程序,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潜力,依赖于具有价值、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的独特资源和能力。[6]农业竞争优势是指当前农业的竞争已经超越国家、区域、自然、资源和生产成本要素的限制,竞争拓展到资源、技术、生产力、资本、市场、产业链和管理等多个领域。因此农业要素的核心竞争力更多体现在农业的竞争优势上,而非传统的资源比较优势。
    2.农业企业(农业生产者)核心竞争力
    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微观基础和着力点,包括农业企业(生产者)的商品竞争力、销售竞争力和形象竞争力。
    农产品商品竞争力是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商品竞争力是指农产品的价格和质量竞争优势。价格竞争力的高低直接体现在自身产品与国际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比较关系,价格具有优势的关键在于农产品的成本低廉。产业经济学认为竞争力的市场表现为成本优势、差异优势和领先优势。农产品成本包括生产成本、流通成本及政策成本等多个方面[2],综合成本的高低是形成农产品价格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质量竞争力含义广泛,农产品质量不仅包括农产品的品质,而且包括产品的卫生安全标准。农产品品质是由产品的生物遗传性质与生产技术与方法共同决定的,具体体现为农产品的形状、大小、色泽、口感、营养、适于加工等方面。农产品的卫生安全标准是由农产品生产的技术与方法决定的,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的农药、化肥及其抗生素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当前国际市场农产品的竞争越趋激烈,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产品的检疫体系日益健全,农业生产者的行为已成为提高农产品商品竞争力的关键。
    销售竞争力是农业企业推销农产品的能力,包括销售理念、市场定位、营销网络、促销手段、广告策略、激励机制等等。销售竞争力是农业生产者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农业和第二、第三产业绝非对立的概念,依托农业资源发展的农产品深加工,已使工业和农业达到交融;产品和服务链进一步拉长,技术、营销等竞争已迫使农业企业与其它行业达到同一水平,农业企业应学习其它产业类型的运作。在均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中,每个企业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产品成本结构,通常的竞争方式为价格竞争,为避免价格竞争带来利润的下降农业企业同样可以通过向市场提供异质产品,只能依靠差异优势来获取利润。实现农产品差异优势的方式多种多样。扩充农产品的等次、级别、品种等向市场提供具有独特价值的多样化产品,可以使生产者在某些方面获得类似的垄断地位。美国每年的新食品种类超12000种,仅玉米深加工产品就达2000多种。同样质量的农产品可以通过不同的营销渠道,在不同的市场上进行销售,如反季节农产品销售。同样质量的农产品可以通过采用多种品牌和营销手段打造产品形象,通过不同的市场营销手段,拥有产品知名度。
    形象竞争力是指农业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个性特征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产生的印象、认知、体验和评价的美誉度,涉及到企业经营理念、行为和视角识别三个层次,是围绕企业理念而展开的统一体,其核心通过增加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识别性、传播性和美誉度,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一般通过实施企业形象识别战略(CIS)来实现。[13]从商品竞争力的角度看,在农产品买方市场条件下,生产竞争更为激烈,竞争推动了技术和生产方式进步,使农产品生产差别缩小,在产品上表现为品种、品质、产量等有形差别缩小,而无形差别如农产品品牌、企业形象差别在加大。企业的无形差别竞争将是农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
    3.农业制度核心竞争力
    农业制度竞争力是指农业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不仅包括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等正式制度,还包括道德、文化、习俗、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它既决定了农业产业系统运行的体制、机制和组织结构,包括农业的国民经济地位和性质、产权制度安排、组织管理体系、农业组织制度、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等,又决定了构成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外部资源潜力——即非农产业发展对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支持、支撑和保证。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健全的农业经济结构形式、农村财政体制和税收制度、农村金融制度、农产品市场流通体制、土地制度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均是制度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4.农业政策核心竞争力
    农业政策竞争力是指政府农业管理部门在基本制度背景下,所制定的促进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农业政策的有效性,包括农产品市场发育、农业市场竞争度、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等各个方面。农业政策竞争力最终取决于农业政策制定者的知识存量、经验、能力和价值取向,是制度竞争力作用下公共选择的结果,所体现的是一种利益均衡。农业政策一般包括农业补贴政策,如发达国家给予农民的各种国内支持与补贴,WTO农业协议中的绿箱政策与蓝箱政策;农业税费政策,政府对农民征收的各种农业税及费用;农业的区域垄断政策等。
        四、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及影响要素是农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主要依据。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需要各个层面全方位的系统协调。
    1.立足本地资源,培育竞争优势。
    农村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要立足于本地自然资源的特点。由于农业生产地域性及农产品生长适应性等特点,决定了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比较大,其自然条件的适宜度直接决定了农产品产量的高低及质量的优劣。这就要求一个地区在开发其核心竞争力时,要充分考虑本地的实际,尽量照顾到本地的资源环境优势,并要对这种资源优势进行研究与开发,使特色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与产业。如大力发展特色产品的种植或养殖,并不断提高其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竞争优势,最终形成特色支柱产业和造就大型龙头企业,带动该地区整个农业及其它相关产业形成竞争优势。
    2.依靠创新,形成农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基于农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可转移性,一个地区或企业要获得长期的核心能力,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实现。创新表现为农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多个方面。
    农业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保持的源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看一国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创新和发明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包括新品种、新技术或新方法的研究开发、试验、推广、生产应用和扩散等一系列前后相继、相互关联的技术发展过程。一种产品其技术含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该产品的市场前景,如果只搞没有技术突破的产品创新,就不可能长期保持竞争优势,当竞争对手都模仿生产这种创新产品的时候,优势就不复存在。农业科技创新是一种在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中,对农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都要加大其科技投入的力度,增加其科技含量,增强其优势资源的竞争力。科技是农业创新的第一动力,政府或企业只有不断的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形成强有力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研制出新产品或产品的新功能,才能不断满足消费者需要,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企业的竞争力得以提升。
    管理创新不仅包括微观层面的企业内部管理创新,还包括管理人才的创新。即使竞争主体已经具备资源优势与技术创新的能力,并不一定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所以,管理能力也是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一个地区或企业如果不能很好的组织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和技术,并将其转化为能够带来利润的生产能力,就不能保证经济主体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不能保证将要素优势转化为利润优势。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内部的有效制度安排,使得管理能力尽可能发挥,可以大大降低产品或劳务的生产成本,在获得产品或劳务特色优势的基础上,还能获得低成本优势。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还要求企业建立一支相当规模、相对稳定的、具有多学科知识、多方面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术、管理有机融合的人才队伍。管理创新必须依靠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高素质的核心人才在企业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通过他们的能力发挥可以创造出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并不断地保持和发展下去,形成企业创新能力和获利能力的基础和不竭源泉。农业企业中,不仅需要一批素质较高的农业企业家队伍,而且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同样至关重要。
    3.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与营销网络。
    技术创新与管理能力提高能够形成竞争中的成本优势,但是成本优势只是潜在的利润优势,能否转化成现实的利润优势,能转化多少出来,只有通过市场交易得到体现,农产品核心竞争力能否得以体现就取决于该地区的产品是否具有市场优势。具有竞争优势的市场包括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与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是以批发市场为中心、联结各个收购市场和零售市场的市场体系。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既是农产品价格形成的依托,也是进行宏观调控的依托。根据经济区域和农产品流向的要求,建设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并与农产品初级市场、零售市场以及国外农产品市场联结起来,形成开放式和运行高效有序的市场体系。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能及时、准确地向农业生产者和交易者提供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候信息,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帮助农民和交易者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使农产品信息网络成为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保持市场平稳运行的重要手段。
    农业生产企业(农业生产者)在保持原有市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市场优势和完善的市场信息,多途径、多角度地挖掘新市场,不断发现潜在的其它市场,通过开发新产品、开发新功能、开发新的营销策略等来打入其它市场,这样就可以赢得更多的顾客。从而,通过市场创新,提高了该地区的知名度,宣传和培育了该地区的形象,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优势。
    4.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培育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农业经营主体。
    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市场行为,农户、龙头企业及其它参与者是行为主体,多元参与者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动力。而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由于众多农业生产者所组成的大型集团在对抗政府小集团时一般不会采取行动来强化其共同利益,因为集团行动的收益要大于成本。由于农业特有的高风险与不确定性,政府及其各有关部门作为宏观管理和服务者主体,应创造适应农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条件。如对农业的土地流转制度、农业流通体制、农业税费等各种制度进行改革;改善政策环境,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重组与技术改造,重点扶持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创造农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外部环境。引导农民建立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培育农民自发兴办的各类流通组织,包括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农产品促销组织、专业协会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形成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泰安9~14F2农业经济导刊韩宏华/熊德平20052005本文试图将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引入农业,在产业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框架下,使之扩展为产业层次的农业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农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构成和影响因素,进而探索出农业核心竞争力的生成机制,为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农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持。农业/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本研究是以经验数据为基础、从定量分析为主的静态资金需要估计,此外因需考虑的因素很多,以及受预测方法、能力等问题的制约,因此也是一种尝试性的研究。萧延中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北京 100872陈桂Entropy Analyses and Distinguishing of Industrial Ecological System Evolution Based on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XU Da-wei,WANG Zi-yan,GUO Li
   (School of Management,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 China)韩宏华,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扬州大学讲师(山东 泰安 271018);
    熊德平,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作者: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泰安9~14F2农业经济导刊韩宏华/熊德平20052005本文试图将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引入农业,在产业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框架下,使之扩展为产业层次的农业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农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构成和影响因素,进而探索出农业核心竞争力的生成机制,为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农业竞争力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持。农业/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本研究是以经验数据为基础、从定量分析为主的静态资金需要估计,此外因需考虑的因素很多,以及受预测方法、能力等问题的制约,因此也是一种尝试性的研究。萧延中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北京 100872

网载 2013-09-10 21:29:10

[新一篇] 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筆談

[舊一篇] 農村“四化”的涵義及其戰略實施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