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32.1/F0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4)04-0009- 05
以人为本是相对于以权为本、以物为本而言的。多年来,我们一提到发展生产力,首 先想到的就是资金、项目、经济增长率等,而对人的问题则相对考虑得很少。这种“见 物不见人”的生产力发展观虽也带来了一时的经济效益,但为此我们也付出了相当的代 价。应该看到,人是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因素,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的需要 ,是生产力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潜能,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的全面发 展,则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性标志和最终目的。因此,以人为本既是生产力发展的起始 点,又是生产力发展的归宿点,我们必须克服过去那种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坚定地树 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的生产力发展观。
一、人的需要: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生产力主要是一个自变量,而不是一个因变量。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固然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外部社会条件,但生产 力系统自我运动的最深刻的源泉是来自自身内在的矛盾运动。这个内在的矛盾运动,突 出地表现为主体的需要以及不断发展着的需要与客体对主体需要的不能完全满足的矛盾 和人的天然器官的有限性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限性的矛盾。人的需要从本质上来说, 具有无限发展性和丰富多样性的特点。需要的这一特点,既根源于人自身生存的本性, 又依赖于生产的发展。即生产愈发展,人的需要层次就愈高。但生产总是不能满足人的 无限发展着的需要。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双向循环运动发生了无法避免的矛 盾,形成了生产力发展的内在矛盾运动。这就是:旧的需要通过生产得到了满足,生产 发展又使人产生了新的需要,于是,需要与环境又发生了新的尖锐矛盾,它又待于通过 生产的发展去解决。这样,形成了一个不断反复、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正如马克思所 说:“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 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P32)
人的需要是无限的,生产力的发展也是无限的。而生产力由一种形态向另一种高级形 态的发展过程则是一个必然的、合乎规律的过程。这个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在于人的天然 器官功能的有限性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限性的矛盾运动。人的天然器官的劳动功能是 由其生物结构决定的,这个结构形成之后基本是不变的,或变化也是极小的。这就决定 了其劳动功能也是有限的。因此,人如果只靠天然器官进行生产,生产力便不可能获得 无限发展。但是,人的需要的开放性又要求生产力发展具有无限性,这样便发生了人的 天然器官功能的有限性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限性的矛盾。要突破生产力发展的有限性 ,使之无限发展,就必须突破人的天然器官功能的有限性,人只有摆脱天然器官生理功 能的局限性,超越生理功能的有限性才能解决这个矛盾,这里的关键就是制造和使用工 具。工具作为“体外器官”具有超个体性和超生物性,它打破了“体内器官”、“天然 器官”的生理功能的有限性,使生产力的发展就其可能性说成为无限的。于是,生产力 的历史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人们在生产中不断地由人的体外器官代替天然器官的劳动功能 的过程。在手工生产阶段,生产过程的全部功能——管理功能、动力功能和操作功能, 完全由人的天然器官承担,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也完全决定于人的天然器官的运动。但是 ,人的天然器官的生理功能是有限的:①人手的数量有限;②人的力量大小有限;③人 手的运动速度、准确性和熟练程度也是有限的。这样生产力发展无限性的要求与天然器 官生理功能有限性的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突出地表现出来了。要解决这一矛盾,靠改变 人手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显然不可能,而只能制造一种装置,用以代替人的手从事劳动, 人们在实践中发明了这种装置,即大机器。大机器的本质特征不是代替了手工工具,而 是代替了人的手。随着大机器生产中机械代替人手的操作功能,也要求由外部自然力代 替人的体力,这样,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等动力体系相继产生了,这就是近代的工 业革命。但是,大机器生产并没有代替人的身内器官的全部功能,对机器的控制和管理 功能还要由人的天然器官——大脑来承担。随着生产的发展,这里仍然存在着人的天然 器官(脑)功能的有限性与生产力发展无限性的矛盾。因此,要使生产力继续发展,要解 决这一矛盾,又必须进一步用一种新装置代替人脑对机器体系的控制和管理功能。这种 装置就是电脑。与此相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也由大机器形态进入到了自动化生产形态。 不难看出,自动化生产的实质,是在大机器生产代替了人的部分天然生理器官功能的基 础上所发生的电脑代替人脑部分功能的过程。
从生产力内在矛盾运动的规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有其 内在的动力系统(发展规律),即人的无限发展着的需要和自然不能完全满足人的需要的 矛盾和人的天然器官的有限性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限性的矛盾运动;第二,生产力的 发展过程在本质上是人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从人的历史发展出发,把劳动实践确定为人 的本质。正是通过劳动实践,主体和客体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主体的目的得到了实 现,主体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作为主体的人在改造客观对象的实践过程中同时也改造了 自己,经改造了和发展了的人又设计着、发动着新的实践,如此循环不已,这就是人的 实际生活过程,也是生产力的发展过程和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也体现出了社会进步和发 展的根本所在;第三,人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人的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目的 ,都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着的物质文化需要。所以,生产力的发展是以人的需要为 目的的,是以人为起点的,以人为本也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始点。
二、人的潜能: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以人为本”,必须确认人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人类在谋求自 身生存和发展的活动中,始终面对着两种关系:一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种是人与 人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又是 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生产力中包含了作为主体的人的因素、作为对象的物的因素以及 作为中介的工具系统。这些因素在结合起来以前,只有潜在的生产力,而不是现实的生 产力;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还只是一种潜在的关系而不是一种现实的关系;人和自然 条件也只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构成要素,尚不是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而要形成现实 的生产力和现实的生产活动,主要取决于人们自身的活动,即通过各项“中介”活动使 主客体有机地统一起来。
从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演变来看,石器时代每一万年劳动生产率大约提高1%—2%;铁器 时代,每一百年提高4%左右;大机器工业时代,从1870年到1949年,每年提高1.5%—3% ;而在现代科技革命中,率先采用自控技术的国家,几乎每年提高3%—10%。从生产力 不同发展阶段所持续的时间看,在手工生产阶段,这一性质的生产力持续了300多万年 ;第二阶段(大机器生产阶段)迅速下降至200多年。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加速度了, 而是超加速度的发展。究其原因,就是人们智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交往范围扩 大的结果。由此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生产力决不是外在于人的单纯的物的增长,而是 人的生命活动的积极展现,是人的潜能、个性、价值的发挥和发展;人的潜能是巨大的 ,人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正因为如此,在当代西方,人们对物质方面的兴趣开 始趋于淡薄,而对人的知识、智力和创造能力的关注则日益增长。他们认为:在知识经 济时代,人的智力将爆发革命,这场革命将以开发人力资源和充分发挥人的创新能力为 中心;知识作为人的智力的创造性产物,不再是社会生产的一般性或中介性因素,而由 于它对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而变成直接的生产力;知识型的劳动者将构成社会经济活动 的主体;因此,发展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已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的素质, 发掘人的潜能。
潜能是人们所具有的正常的、但尚未被开发的能量。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普通人只用 了他们全部潜力的极小部分。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认为,一个正常健康的人只运用 了其能力的6%。另一位美国学者奥托曾一度估计,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他全 部能力的4%。后来,他在《人的潜能》一书中又明确提出:“愈来愈多的行为科学家认 为,人只发挥了十分之一,或者较十分之一更少的潜能。”[2](P3)所以,从根本上来 说,发展生产力的问题实质上是挖掘和开发人的潜能的问题。
三、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性标志和最终目的
人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样都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马克思以人的历史 发展为尺度,建立了三大社会形态学说,同时,把人的发展也划分为三个阶段:“人的 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 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 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 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 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3 ](p104)根据马克思的这一论述以及他关于人的本质的一系列思想,我们可以把他对人 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①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劳动能力是 多方面的,包括人为满足需要有效地完成社会劳动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本领等;②人 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人的对象性关系的全面生成。即人同自然 、社会和人自己本身的关系由“狭窄”、“片面”到比较全面的发展过程。二是个人社 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即个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各领域各层次的社会交往,使个人逐渐摆脱 了个体的、地域的和民族的狭隘性,从而全面地塑造自己。三是人对社会关系的共同控 制。即人的关系的发展不仅表现在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上,而且表现在人对社会关系的 全面占有和共同控制上。③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人的个性就是人和他人的不同特性, 包括人的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特性的总和。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 面:一是人的独立性的发展。即个性越来越鲜明,而依附性则随之减弱。二是人的自主 性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有个性的个人”逐步代替“偶然 的个人”。“有个性的个人”就是社会关系、交往的条件与个人相适应,个人对社会关 系有自主性;“偶然的个人”,就是社会关系、交往的条件与个人不相适应,个人对社 会关系没有自主性。
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它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前提和基础。 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和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 ,人们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所以,只 有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使人摆脱贫困状态,在基本满足生存需要的前提下追求享受和发 展;只有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 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和运用。”[4](P440) ;只有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促进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实现社会制度、社会形态的完 善和更替;而人的“自由个性”的实现,则必须消灭旧社会的生存条件,消灭个人隶属 于一定阶级的现象,建立新的联合体,即共产主义,“在真实的集体的条件下,各个个 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各种联合获得自由”。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以“发达的生产 力为基础”[5](P85)。
由此可以看出: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一回事,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就是人的能 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发展;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 的全面发展又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性标志。
四、主体性:生产力标准的内在灵魂
在人的活动中,人属于能动的主导的方面即“主体”。主体是认识活动和实践中的主 导者、能动者、主宰者,主体之对象即客体在人的活动中则是受动者,处于被动的、从 属的地位。主体性是“生产力标准”这一原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生产力标准”这一原 理的基本内涵是:主体从满足自身发展生产力这一需要出发,变革或调整作为客体的人 们之间的现存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并以是否满足自身发展的根本 需要为尺度,检验、变革或调整现存关系的活动的价值性,从而修正自己的活动,满足 自身发展的需要,促进主体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所以,主体性贯穿于“生产力标准”实 际展开的全过程。
“生产力标准”这一原理涵盖的客观过程是一个多环节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 分为三个阶段:首先,主体从自身的需要出发,选择、计划自己的活动。主体从发展生 产力这一需要出发,考察现在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选择或维护、或变革 、或调整现存关系的取向,形成了计划、模型、蓝图等,这是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在认识 形成过程中作用的具体展现。其次,主体在需要的支配下实施计划,展开变革或调整现 存关系的“物质活动”。这一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这个工程,无论是变革 现存关系的革命,还是调整现存关系的改革,无论是急风暴雨般的突变,还是和缓的渐 进,都需要主体协调内、外各方面的关系,排除各方面的干扰,克服各方面的困难。第 三,主体以自身需要为尺度,检验、评判、修正自己的活动,促进自身的发展。主体对 自己变革或调整现存关系的物质活动和其它一切实践活动的检验,尤其是对自身活动的 结果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进行综合化、整体化、系统化的评判,从而对先前的计划 和已有的行为进行完善和调整,使之更符合和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无 限发展也就是主体不断地进行“选择、计划”,再“实施、展开”,再“检验、评判” ……循环往复,不断推进的过程。
从根本上来说,“生产力标准”的实质是主体的自我检验、自我发展。“生产力标准 ”中的“检验”,不是人检验人之外的力量,也不是人之外的东西检验人,而是人自己 检验自己。人根据自己的能力创造了自己的关系,自己创造的关系作为自己活动的形式 又在一定条件下束缚自己,人再根据自己的需要变革自己的关系,并检验自己的变革活 动的价值性,这正是生产力发展的本质所在。由此可见,主体性既是“生产力标准”的 出发点和归宿,又是这一原理实施和展开的全部过程中的“支柱”,是“生产力标准” 的全部实质所在。因此,主体性是“生产力标准”的内在灵魂。
五、以人为本:必须坚定树立的科学的生产力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相对于以权为本、以钱为本、以物为本而言的。多年来,在我们的哲学教 科书和各种宣传材料中,人总是在关于阶级性、人的本质之类的抽象概念中匆匆掠过, 人的需求、利益、动机、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这些最基本的前提和首要环节往往被 一带而过。拿这样的理论指导决策和实践,必然忽视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利益,而把 政治斗争、意识形态看得高于一切;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只讲“国计”而不顾“民生” ,甚至以“国计”为名牺牲“民生”,以物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甚至热衷于政绩工程 、形象工程、好大喜功、弄虚作假;拿这样的理论指导思想工作,往往是漠视人文关怀 ,忽视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权利。时至今日,相当一部分人仍然固守着这样的观 念: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表现为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所以,一讲到发展 生产力,首先想到的就是资金、项目、经济增长率等,而对人的问题则很少做长远考虑 。这种“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也会带来一时的经济效益,但却是不能持续的,甚至会 为此付出相当的代价,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应该是很深刻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 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对当代中国的发展来说,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不仅 要打破旧体制的障碍机制,而且要变革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根本和 最难的,是变革旧的文化价值观念,建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本质要求 相适应并作为其文化基础的新的文化价值观念,消除权本位、钱本位和物本位的消极影 响。只有这样才能为新体制的建立提供文化价值观上的准备和支持,才能为人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种新的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 的科学的生产力发展观。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生产力发展观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原始社会,以人 为生产目的的经济,首要是以“人的原始丰富性”的群体能力本位为文化基础的。原始 社会神话文化中的“英雄”,实质上就是人本身力量的化身,是有能力的人的象征,它 表明原始人试图借助“英雄的力量”来“弥补”自身力量之不足,并与强大的自然力量 相抗衡。进入奴隶社会,文化形态的核心理念转移到宗法血统本位上来。即一个人的遗 传基因的幸运比其后天努力和能力发挥更重要,这是与把人(奴隶)当作会说话的生产工 具的奴隶制经济相适应的。到了封建社会,则主要是权本位和“关系”本位。人的价值 首要的就是等级特权的价值,权力价值高于一切,一切都要靠权力来实现其价值,人表 现为对有权位的人的依赖。进入现代资本主义时,社会文化形态的本质特征则是“人的 能力本位”通过“物本位”或“钱本位”来表现和实现,人的发展本质特征表现为人对 物的依赖,人的能力表现为物的能力,物或钱本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首要原则。但是, 物的关系背后实质上还是人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事实上,如果抛掉狭隘的资 产阶级形式,那么,财富岂不正是人对自然力……统治的充分发展吗?财富岂不正是人 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吗?”[3](P485-487)这就是说,对物质财富的注重,一定意义上正 是对人的能力之重要性的佐证;财富,一定意义上是人的能力的象征。到了19世纪,马 克思及现代西方一些思想家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对物的过分崇拜之消极影响,明确主 张把人的创造能力作为人的主导价值取向。因此,在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我们社会 主义国家,人的主体性、人的个性、人的自由、人的独立人格、人的权利和人的价值等 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开始提升;以人为本的人类文化观 念开始确立,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上述人类文化的发展的历程说明,以人为 本的生产力发展观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次,树立以人为本的生产力发展观是生产力发展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生产力发展 的内在规律之一“人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双向循环与动态平衡”表明: 人是双向循环的起点,也是生产力系统的中心。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因素,也称“活 ”的因素。没有人也就没有劳动资料,也无所谓劳动对象,也就没有人类社会和社会生 产力。因此我们说,人是生产力发展中最富于能动作用的力量,以人为本既是生产力发 展的始点,又是生产力发展的终点。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把劳动者称为“最强大的一种 生产力”,列宁则称之为“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在当今时代里,开发人的主体生 产力正日益成为发展生产力的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战后日本、德国的迅速崛起,真 正奥秘就在于此。他们在战火中毁掉的是生产力物的因素,而作为主体的人的生产力并 没有被毁掉。正是借助于人的因素的保存和发扬,才创造了经济迅速起飞的奇迹。
第三,树立以人为本的生产力发展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本质的具体体现。我国目前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 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首要的、根本的是解放和发展人的能力 和潜力。而从根本上消除两级分化,消灭剥削,达到共同富裕,也必须坚持两个前提条 件:一是努力做到每个人能力发挥在机会和条件上的相对平等;二是人人都应按照“个 人能力发挥及其贡献大小”这一同等尺度进行分配。这两个问题在本质上仍然是人的问 题。此外,从我国的现实国情来看,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资源大国,人口资源开发得好, 人口多就会变成人力财富,人口负担就会变成人力优势,人口阻力就会变成人口动力, 从而为中国的腾飞和世界的发展做出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的生 产力发展观。
收稿日期:200学术探索昆明9~13B1哲学原理刘强20042004作者指出,人的需要是生产力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潜能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 因素;人的全面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性标志和最终目的;人的主体性则是生产力标 准的内在灵魂;以人为本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始点,又是生产力发展的终点,是科学的生 产力发展观。人的需要/人的潜能/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生产力发展观/Need of People/People's Latent Energy/People's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People-Focused/Developed View of Scientific Productivity基金项目: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市场经济与人的存在方式研究”(00CZX003)霍桂桓
李红霞 女,1978年生,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究实习员,1007People-Focused:the Starting Point and Home of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LIU Qi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Chang'an University,Xi'an,Shanxi,710 064,ChinaPeople's need is the inherent motive fo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People's latent energy is decisive factors of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People's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is fundamental sign and final purpose of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People's entity is the inherent soul of the productivity standard;Not only the starting point but also the ho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The view of People-Focused is a developed view of scientific productivity.长安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刘强(1954-),男,陕西宝鸡人,哲学硕士,长安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作者:学术探索昆明9~13B1哲学原理刘强20042004作者指出,人的需要是生产力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潜能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 因素;人的全面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性标志和最终目的;人的主体性则是生产力标 准的内在灵魂;以人为本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始点,又是生产力发展的终点,是科学的生 产力发展观。人的需要/人的潜能/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生产力发展观/Need of People/People's Latent Energy/People's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People-Focused/Developed View of Scientific Productivity基金项目: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市场经济与人的存在方式研究”(00CZX003)霍桂桓
网载 2013-09-10 21: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