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此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迄今为止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冯特作为现代科学心理学之父,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取向,即自然科学的取向和文化科学的取向。而且他本人也确信,实验的个体心理学不可能是完整的心理学,自然科学取向和实验方法是有局限性的。然而,西方心理学的主流是沿着自然科学的传统发展的。实验法的确立便是旨在借鉴自然科学的严谨方法,以获得有关实际社会问题的可靠知识,从而把心理学建设成为严格意义上的自然科学。但随着这一学科的发展,从本世纪60年代末开始进入了危机阶段。“由于科学的心理学无法有效地解决现实中的许多社会心理问题,使人们开始对实验主义、实证主义、个体主义等心理学的现代特征的合理性产生了怀疑,正是这些现代特征,埋下了导致其陷入危机的种子”[1]。进入90年代, 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渐渐在西方兴起并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这就是以对实证主义的反叛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潮由持相近观点的心理学家及其他社会科学的学者汇集而成,本文谨对这一思潮中的众多理论观点之一——“非科学心理学”(unscientific psychology)作一初步评介。
一 从“非科学心理学”大会说起
1997年6月13日-15 日, 美国东部研究所短期心理治疗中心(TheEast Side Instiute for Short Term Psychology)在纽约Edith Macy会议中心组织召开了一次对心理学来说颇有新意的大会——“非科学心理学”大会,160位与会者来自17个国家, 其中三分之一来自美国以外。
治疗中心主任路易斯·赫兹曼(Lois Holzman)与东部研究所的临床培训主任弗莱德·纽曼(Fred Newman)共同主持了本次集会。 赫兹曼女士在开场白中明确了会议的宗旨及与会者的共识:
“我们召开这次大会,目的是要讨论心理学,即后科学与后现代的心理学是否能够影响当今世界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以及如何影响当今世界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很显然,相当多的人认为这个问题是值得讨论的。对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认识论的批评似乎每天都在增加,相应的防守和反击也在展开。然而,对这些挑战和应战的兴趣并不仅仅限于它们的制造者——报纸和杂志,他们定期地经营着科学与科学的战争,文化与文化的战争,对此感兴趣的人还包括我们今天在这里聚会的每一位,甚至包括没有参加今天聚会的朋友。
今天的与会人员有学者、心理学从业人员、大学教师、学生及其他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士。我们来自17个国家,从拥有10万心理学家的美国,到只有几个心理学家的阿塞拜疆。我们一同工作的有被战争摧残过的前南斯拉夫的难民,也有来自布鲁克林、哈莱姆的年轻人,有接受过精神病治疗、戒毒治疗的人,也有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工作者、教师、大学生、研究生、家庭和孩子,有病人也有相对健康的人。我们在座的人都不喜欢贴标签也避免贴标签,然而,我们仍然要把自己看作,或是被别人看作是后现代主义者、社会结构主义者、解构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新马克思主义者、前马克思主义者、女权主义者、激进心理学家、文化历史学派、维果斯基主义者、活动理论家、维特根斯坦主义者、叙述治疗者、批评理论家、话语分析家、社会治疗者,以及革命的心理学家。
我们为什么要把新心理学称为后现代的、后科学的甚至是非科学的心理学?所有这些相互纠缠又有分歧的标签、研究的领域、思想的流派、知识的传统和观点对主流心理学、对社会科学及对社会的政治生活有什么影响吗?我们既不知道这些也不打算在这几天的集会中找到答案。我们希望的只是创造一个讨论的环境,交谈的环境,也许用我们以前不曾有过的方式来相互倾听和对话。”[2]
这次会议表明了持“非科学心理学”观点的学者们的立场,即,科学心理学百年的发展历史表明,心理学按自然科学的模式去构造的努力是不成功的。科学心理学不仅无力涉及人类心理的广阔领域,而且也无法容纳已有的关于人类心理的研究成果。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化越来越成为心理学家必须面对的现实。当今社会呼唤的是一种全新的、更贴近社会生活、更适应人类需要的心理学。因而,非科学心理学家们声称,他们要讨论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思想;是人们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行为;是讲故事,而不是讲真理;是创造新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对现存的异化模式努力去适应。简言之,它不是对主流心理学的单纯批判,而是帮助心理学工作者改变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过程。
二 “非科学心理学”的思想渊源和具体观点
(一)、思想渊源
“非科学心理学”虽然是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潮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却有着与主流心理学同样长久的思想渊源,它是人文主义心理学传统的继续。
西方心理学自成为独立的学科之后,即分化出了自然科学取向的主流心理学和人文科学取向的非主流心理学。主流心理学一直力求把心理学建设成为一门真正的实证科学,使之变成自然科学家族的合格成员。而人文主义取向的心理学家坚决反对把人等同于自然物,把人的心理现象等同于其他的自然现象,强调人的心理活动的根本特征是目的性和意义性,所以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人文主义传统历来反对科学霸权主义。实际上,在人文主义的阵营中,也不乏卓有贡献的自然科学家。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奥地利物理学家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1838-1916)早在19世纪80年代曾经指出,“科学是一种实际活动,科学规律的概念的作用不是代表现实,而是为科学家工作需要提供一个必要的然而是假设的框架。科学规律和概念不应当被树立为绝对的东西,那是形而上学犯的错误,要将之当作有用的东西,而不是对的或错的东西”[3]。 “非科学心理学”正是在人文主义的旗帜下向传统的实证的方法挑战,主张探索各种可能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二)、具体观点
1.反对二元主义认识论,主张建立和发展非二元主义的实践
非科学心理学家们认为,科学认识论中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的区分是一种简单的二分法,这种通过对立建构的思想已不符合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中知识最富生命力的形态[4]。 对人们的活动赋予客观性是二元主义认识论的表现,实际上这种所谓的客观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毫不相干。对客观性的强调只能割裂研究主体与被研究的客体之间的联系,给心理学家造成不切实际的幻想,即通过不受任何影响的纯客观的观察和纯形式的理论来确定心理现象的“实际状态”。正如黎格尔(K.F.Riegel)所指出的,“这不过是把心理从现实联系的变化流中抽离出来,在时空中加以固定的标本式的研究,根本不可能认识心理的本性”[5]。
非科学心理学家主张采用自我参照的现实性来代替客观的现实性,心理学研究绝不是探讨客观现实的本身,而是寻求一种达到良好目的的客观性共建,这种共建本身便是一种相互作用和协调的过程[6]。 在这里,研究方法不再是为了追求结果所使用的工具,方法不仅仅是被应用的东西,而是被实践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是人类社会、文化、历史的活动,人类的活动有其独特的、丰富的性质,因而不能以二元主义认识论的方式去研究,心理学需要建立和发展的是非二元主义的实践。
2.反对实验方法,提倡辩证的方法。
科学心理学把实验研究作为主要的方法,给我们展现的是对人类生活系统地歪曲了的画面。人们通过共同的活动去学习、思考、解决问题,而实验方法排除了人类社会生活空间中关键的特征,所以说科学心理学在生态学意义上是没有效度的。
非科学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进程是以社会、文化、历史的结构为基础的,主张以辩证法作为研究范式考察人的心理,在现实的总体性联系中探讨心理现象,注重活动、变化、发展、矛盾和危机的分析,揭示发展着的个体和变化着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3.强调人的社会性先于个体性
纵观人类的生活,表明社会性是先于个体性的。从婴儿的呀呀学语开始就是在模仿他人、表演他人,最终内化了社会活动并开始有了社会个体的意识。人们是从社会活动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才开始有了“我”的概念和“我”的情感。
个体的自我意识是社会经验的产物,而社会经验是个复杂的过程,在造就了自我概念的同时又抹煞了个人的社会记忆。换言之,个体往往否定自己最初的社会历史性,只认为“我”是真实的,最根本的,自然地反映在社会之镜中,而社会生活、历史表演却是被制造出来的,人为地强加于本来的我之上的。这种现象是一个有趣的矛盾。
人类对于自我的深刻误解是当代社会中人的孤独与痛苦的主要根源[7]。人们生活在深深的疏离感中, 却仍然把自己排除在历史的舞台之外。多数人参与历史的方式仅仅是每天定时地收看晚间新闻。那么,治愈这种疏离之苦的良方是什么呢?那就是重建我们的社会感和历史感,在社会这个生生不息的舞台上,意识到我们是其中的一分子,我们发挥着自己的创造性,我们的活动创造着人类的历史。
4.表演理论的提出
在遍及世界的心理学家对科学心理学的批评声中,表演理论逐渐成为主导意见的代言人。在过去的20年中,成千上万的普通人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接纳并采用了表演理论。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从业人员,包括理论工作者和心理治疗者正对表演理论发生兴趣,并发现了该理论的现实意义。
表演理论的提出是对科学心理学的一个挑战。表演理论的倡导者之一路易斯·赫兹曼指出,表演理论的提出同时也是对我们的同事——那些对主流心理学持批评态度者的一个挑战(在这层意义上,当然是友好的挑战)。挑战是为了让那些后现代主义者们以及反对心理学现状的进步的批评者们从批评的阶段走出来。[8]
(1)表演理论的主要观点
表演,即创造性地模仿他人。表演理论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人对于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有能力进行选择。这种对行为方式的选择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表演,人们从这种表演中得到发展。[9] 表演与普通的行为是不同的。行为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那些无数重复性的情境中根据社会所赋予的角色,如性别、年龄、种族、阶级等去行动。如果说行为是社会制度强加给我们的,对每个人的要求或多或少是相同的,那么表演却是创造性的。在表演中我们可以表达自己在历史与社会中的独特性。
很多人认为,行为,包括情感的行为是以自然为特征的,而表演是虚假的,只有演员在剧院中的表演才是合情合理的。的确,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演早已被挤到特定的角落里,像政治和哲学一样,被制度化、职业化,变得像娱乐一样无足轻重,被少数的聪明人制造,而其余的人只能被动地消费。如此看来,在当今的社会中,人们存在的历史性、表演性的维度已被大大削弱,以至于不被允许在日常生活中有所表达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成年后就停止了发展,就是因为社会环境没有为我们提供扮演他人角色的机会。而人类正是通过参与社会环境中的活动,通过扮演他人角色学会了各种活动。
人类是会表演的物种。婴幼儿的呀呀学语就是在表演讲话。他们模仿成年人的时候,自己并不知道在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角色,他们的模仿行为并不是鹦鹉学舌式的简单模仿,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模仿,是在社会情境中扮演他人角色。正是在表演中,人类实现了从呀呀学语到正式交谈的既普通又神奇的飞跃。
表演理论的目的并不是解决那些与存在有关的似是而非的问题,而是唤起大家对人类生活中表演维度的注意。正如莎士比亚所说过的,世界是一个大舞台,表演理论要阐明的观点是,历史是一部戏剧,不是在别的地方,也不是在另外的时间,而是正在进行着的,并永远继续下去的社会生活的全部。历史与社会是一个统一体。在社会中,我们通过持续的参与活动建立了社会的各种制度,并确立起我们每个人的自我同一性(包括我们的趣味、习惯、态度、意见、行为等);在历史中,我们运用我们的自由去改造生活。如果我们忽视了生活的历史维度、表演维度,仅仅把自己看作是某一特定时期中社会的产物,那么我们便无法欣赏生活这部戏剧。如果我们能够看到生活中表演的维度,意识到我们每个人不仅仅是表演者,同时也是观众;我们不仅仅是确定的,同时也是自由的,我们将会发现,社会生活如同一组组镜头,我们的家、办公室、电影院、朋友的生日聚会,从这些镜头中,我们可以观看自己和他人活动的画面。如果成年人能够学会像儿童一样,用单纯与新奇的眼光观看生活中的表演,即使这表演并不总是那么精彩,那么令人兴奋,我们也可以学会用欣赏的态度去看、去听,从小孩子的笑声中、从老人的唠叨里听出音乐,从邻人的问候、爱人的耳语中看到色彩。
(2)表演理论的应用
以表演理论为核心而发展起来的社会治疗方法在当今的美国已广为流传。社会治疗的观点认为,现代人的孤独与痛苦是由于把人生看成是生与死之间的一个短暂停留,认为自己的生活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因此,只有重建人们的社会感和历史感,让人们认识到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有所选择,对自己的态度有所选择,自己正与他人一道创造着历史,才能消除对人生的误解,体验生活的快乐。而实现快乐人生的途径就是表演,即创造性地模仿他人,主动地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从而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成为社会这个生生不息的舞台上的表演者,成为历史这部永无止境的戏剧的创造者。
(3)表演理论的现实意义
在行为科学领域率先提出人类社会行为的表演维度的,并不是本文所介绍的表演理论。 在此之前, 美国当代的社会心理学家戈夫曼(I.Goffman )曾在其重要的着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戏剧理论,用以解释人际互动中个体如何根据或利用情境主动地展示自己,从而有意识地影响、操纵别人对自己的印象。显然,戈夫曼是把自我呈现看成社会影响的一种手段,不仅影响他人对个体产生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影响他人根据印象而作出的行为。因而戈夫曼把表演定义为“在一个确定的情境中的一个参与者为了以某种方式影响另外的参与者而作出的一切行动”[10]。可见,在戈夫曼的理论中,用作比喻的戏剧不会是“总括社会历史宏景的戏剧性史诗”,相反,他所用的社会戏剧的概念必然是“小规模的,他的舞台是内部的、孤立的,他的角色是在自我意识中留意到他人的表演”[11]。与戈夫曼的戏剧理论相比,纽曼的表演理论在解释范围上已大大超越了前者,称得上是“总括了社会历史宏景的戏剧性史诗”。表演的舞台不再是个体内部的、孤立的,而是发生在人际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动态的过程。如果说戈夫曼的戏剧理论的兴趣只在于以戏剧类比的方法说明人们的日常生活,那么纽曼的表演理论则体现了辩证的方法论以及人的社会性先于个体性的人文主义传统的价值倾向。另外,从表演理论用于社会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来看,也证实了该理论对当今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力。
三 对“非科学心理学”的评价
第一,“非科学心理学”对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突破了科学心理学以方法为中心的研究取向。以方法为中心在于把科学的本质看作是它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把科学与科学方法看作是同义的,那么,是不是科学,就在于是不是使用了实证方法。这很容易阻碍新问题的提出和新方法的创造。而“非科学心理学”所倡导的方法与对象的统一,方法与理论的统一,客观上鼓励了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第二,对“非科学心理学”的主要批评意义认为,现代心理学从思辨哲学的怀抱中独立出来,确立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而非科学的研究取向使心理学又回到哲学思辨的老路,无疑变成一种反科学的逆流。我们认为,此种批评是对“非科学心理学”极大的误解。要对“非科学心理学”作出较为全面的评价,就不能脱离人文主义传统与后现代主义思潮。首先,人文主义立场的心理学在历史上对心理学这门学科有着重要的贡献,如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及超个人主义的研究范式;其次,从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潮的角度来看,不难发现,现代化大工业的社会带来了理性的至高无上和科学统一观的盛行。而当今的后现代社会,即现代化发展的后期,则是一个完全商品化了的、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反映了后现代社会状况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和解构,即着手摧毁理性的独断和科学的霸权,强调所有的思想和文化平等并存的发展。正如法国哲学家利奥塔(Lyotard,J.F.)所主张的,后现代的精神在于“去中心”和“多元化”[12]。因而,对于科学心理学是否就是唯一正确的和普遍适用的这个曾经一度困扰着人们的问题,在今天看来就不证自明了。科学长久以来被看作是绝对的和终极的,现在也被看作是文化上相对的。科学正在变化:从决定论变为突现论,从还原论变为多元论。所以我们说,后现代主义思潮促进了多种传统的融合和多种观点的并存,其中,非科学的观点只是许多观点中的一种,科学的观点也是许多观点中的一种,因为任何单一的观点都无法容纳多元化的心理学研究。
第三,反对把非科学心理学与科学心理学对立起来的观点。尽管科学心理学在短短的历史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仍不足以解释和解决人类复杂的心理问题,科学心理学仍然处于较为幼稚的阶段。而非科学心理学对于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都是一种有益的丰富和补充,它从另一个侧面,用另一种声音对探索人类心理这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作出一份贡献,注入一分生机,也理应在心理学研究者的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
收稿日期:1998年11月2日
自然辩证法通讯京14~19B4心理学郝琦/乐国安200020001997年6月,160余位心理学者聚集在纽约Edith Macy会议中心,召开了一次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的题目是“非科学心理学——心理学研究的另一种声音”。与会者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三分之一来自美国以外。研讨会所提出的“非科学心理学”并非是指没有科学性的心理学,而是相对于传统的强调实证研究的“科学心理学”而言的。长期以来,实证主义心理学的危机问题使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化越来越成为心理学家必须面对的现实。了解“非科学的心理学”的立场和方法论,对于我们发展和完善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应当说是有启发意义的。非科学心理学/表演理论/后现代主义心理学郝琦,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心理学方向,博士研究生;乐国安,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邮编:300071。 作者:自然辩证法通讯京14~19B4心理学郝琦/乐国安200020001997年6月,160余位心理学者聚集在纽约Edith Macy会议中心,召开了一次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的题目是“非科学心理学——心理学研究的另一种声音”。与会者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三分之一来自美国以外。研讨会所提出的“非科学心理学”并非是指没有科学性的心理学,而是相对于传统的强调实证研究的“科学心理学”而言的。长期以来,实证主义心理学的危机问题使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化越来越成为心理学家必须面对的现实。了解“非科学的心理学”的立场和方法论,对于我们发展和完善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应当说是有启发意义的。非科学心理学/表演理论/后现代主义心理学
网载 2013-09-10 21: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