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协调内外均衡   ——浅析我国目前宏观经济运行中内外失衡并存的原因和对策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 (20606)05—0142—04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状况不容乐观,虽然处于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组合时期,但内外失衡过重。内部失衡包括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两方面,主要表现为储蓄率过高和消费需求不足、投资低效率和粗放增长、失业率上升以及部分年份物价水平持续走低(见表格1)。
  表格1:1994—2004年中国的投资率、储蓄率、消费率、失业率和价格水平①
年份      投资率         总储蓄         消费率(%)      城镇登记       居民消费价                                                                      格指数          (%)            率②(%)                       失业率(%)      (上年=100)1994      41.3           42.7           57.4           2.8            124.11995      40.8           42.5           57.5           2.9            117.11996      39.3           41.4           58.5           3.0            108.31997      38.0           41.8           58.2           3.1            102.81998      37.4           41.3           58.7           3.1            99.21999      37.1           39.8           60.1           3.1            98.62000      36.4           38.9           61.1           3.1            100.42001      38.0           40.2           59.8           3.6            100.72002      39.2           41.8           58.2           4.0            99.22003      42.4           44.6           55.4           4.3            101.22004      44.2           47.1           53.0           4.2            103.9

  数据来源:“中经网教育版”之“经济数据”.http://newibe.cei.gov.cn.
  外部失衡主要表现为持续扩大的“双顺差”:从1994年中国外汇体制改革以来,除个别年份资本项目有赤字,个别季度经常项目有赤字外,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一直保持着居高不下的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加大(见表格2)。2005年1—9月,在基本保持2003年和2004年出口增长速度的同时,进口增长速度大幅下降,仅维持在16%,导致贸易盈余迅速上升,达到683.3亿美元。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2005年全年贸易盈余完全可能超过900亿美元。贸易盈余的扩大也引起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到2005年9月为止,我国外汇储备已达7690亿美元,预计全年外汇储备将达8200亿美元左右。③
  表格2:1994—2004年中国的经常账户差额、资本账户差额和外汇储备额④
年份      经常账户差          资本和金融账        外汇储备          额(亿美元)          户差额(亿美元)      (亿美元)1994      76.58               326.44              516.201995      16.18               386.75              735.971996      72.42               399.67              1050.291997      297.17              229.59              1398.901998      293.24              -63.21              1449.601999      156.67              76.42               1546.752000      205.19              19.22               1655.742001      174.05              347.75              2121.652002      354.22              322.91              2864.072003      458.75              527.26              4032.512004      686.59              1106.60             6099.32

  数据来源:“中经网教育版”之“经济数据”.http://newibe.cei.gov.cn.
  为此,正确认识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内外失衡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剖析内外失衡并存的原因及协调内外失衡的方法和途径,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我国经济的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正视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内外失衡
  首先,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内外失衡并存的局面有其客观性和必然性。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果一国经济划分为生产贸易品的贸易部门与生产非贸易品的非贸易部门,那么内部均衡是指对国内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足以保证非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即非贸易品市场处于供求均衡状态;外部均衡是指经常项目收支平衡,即贸易品市场处于供求均衡状态。我们知道,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国际收支是宏观经济中最重要的四个变量,它们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甚至相互冲突,被西方经济学称为“神秘四角”,而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正是宏观经济四大目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具体化和形式化。因此,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之间的联系、影响、矛盾和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加入WTO之后,进一步融入了国际经济体系,随着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的国际流动的发展,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增加,外部均衡问题的出现在所难免,而且,随着对外开放度的日益提高,原来较为封闭条件下的内部均衡问题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
  其次,决不可小视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内外失衡并存的危害性,尤其是外部经济失衡不解决,会进一步加剧内部经济的失衡。例如,“双顺差”所带来的巨额外汇储备使得中央银行的对冲操作和相应货币政策选择面临着巨大压力,并可能最终导致货币超经济发行,这种过分宽余的货币供给,如果集中在商品市场,就会引发通货膨胀,集中在资产市场,就可能形成泡沫经济。尽管贸易顺差在短期内对于拉动国内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外汇储备的增长也为中国的外债安全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但毫无疑问,巨大的贸易顺差和不断扩大的外汇储备将进一步激化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尤其是与美国、欧盟之间的贸易争端,并加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国际“热线”的大量流动,会使我国原本脆弱的金融体系雪上加霜,加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总之,内外均衡矛盾问题若不加以协调,就会影响到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均衡、平稳、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内外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
  我国双顺差的国际收支格局并不是偶然发生的,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
  1.进口、资本输出的国内政策制约和国外政策限制
  首先,与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长期以来我国涉外经济政策的基本点是扩大出口、限制进口,鼓励外资流入、限制资本流出,尽管近年来涉外经济管理政策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但对进口和资本输出的控制依然比较严格。 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我国实际利用FDI达606亿美元,累积额高达5600亿美元;而非金融类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仅为36.2亿美元,累计额近370亿美元。其次,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实施多重管制政策,进一步扩大了中国贸易顺差。按照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自由贸易原则,中国主要对海外原材料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较大,但一些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等为借口,对本国企业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设备施加种种限制,这自然会加大双边贸易不平衡。
  2.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全球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
  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全球高科技泡沫破灭,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进一步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与此同时,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加之国内人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基础设施和法律环境亦日趋完善,因而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这场世界性的产业转移,并日益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的货物进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在整个贸易中所占的比例一直都在50%以上,2004年末为55%。中国长期的贸易盈余正是由中国目前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以及我们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决定的。
  3.人民币的汇率和利率因素
  从2004年9月份开始,由于美元的贬值和中国较低国内价格水平, 人民币对主要贸易伙伴货币的实际汇率出现大幅贬值,造成内需相对于外需的疲软,从而推动了出口并抑制了进口,加大了贸易顺差。随后的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又对贸易顺差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另外,由于本外币正向利差(贷款利率高于美元2个百分点)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境内机构和个人持汇动机减弱,结汇意愿增强,过去滞留境外的资金大量回流。  4.国内市场需求萎靡,国际市场容量扩大
  我国国内宏观经济走势与主要贸易伙伴不同步。200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国内的宏观经济走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周期上升态势可能已经发生了转折;而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运行仍然处于高增长期。正因为我国国内经济降温,内需不振,进口需求萎靡,出口增幅则因货物纷纷转向海外市场而迅速提升,两项作用共同促使2005年中国贸易顺差急剧扩大。
  (二)内部失衡是内外失衡并存的根源所在
  在这种内外失衡并存的结构特征之中,外部失衡是外在表现,内部失衡是根源所在,内部失衡对经济的影响不仅是其本身,更重要的是,内需不足是导致国际收支顺差不断扩大,从而制约中国经济稳健、和谐发展的主要障碍。
  根据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分析法,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的均衡意味着国民收入=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进口),即:
  Y=C+I+G+(X-M)
  X-M=Y-(C+I+G)=Y-DE
  我们可粗略地认X-M为国际收支状况,令DE=C+I+G 为国内总支出或国内总吸收,那么,国际收支=总供给(Y)-国内总需求(DE),当国内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会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反之当国内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会出现国际收支顺差,当国内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则国际收支平衡。
  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一国持续高通胀,会导致本国货币实际汇率升值,削弱出口竞争力,进而造成经常项目收支逆差;相反,一国出现通货紧缩,会导致本国货币实际汇率贬值,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形成国际收支顺差。
  而根据国际收支失衡结构理论,国际收支失衡也可能是由于本国经济结构同世界上其他国际的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所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高度的信息化和服务化,而很多发展中国家还处在二元经济结构或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工程中,经济结构的老化、单一和落后也是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2]
  上述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导致外部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国内经济失衡,即国民收入失衡、价格失衡和经济结构失衡,因此要解决内外失衡并存的局面必须从国内经济入手。而目前我国国内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就是储蓄率过高和投资效率低下。
  中国储蓄率过高的原因是复杂的。一个国家的国民总储蓄包括居民储蓄、企业积累和政府储蓄三个部分:其一,居民的高储蓄主要是由于转轨带来的人们对未来感到不确定而增加的预防性储蓄。虽然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国民收入有了较大的增长,但体制转轨所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而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尚且不健全,居民们对未来的就业和收入以及在退休、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支出缺乏安全保障感,因此不得不增强防患风险的意识,被迫加大储蓄。其二,今年以来,中国企业的积累也在迅速增长,主要是因为中国的企业并不像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那样,会使其利润的绝大部分以红利的方式流向股东,从而转化为居民的消费,而是留在企业或行业内部用于再投资。其三,由于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显着增加,使得政府储蓄在总储蓄中的比重也有了大幅度增长。另外,我国储蓄率过高还与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和贸易条件持续恶化密切相关。
  中国投资效率低下的原因在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我们知道,市场的失灵和政府的干预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资源的配置效率。我国的投资包括企业投资和政府投资两大部分。就企业投资而言,由于我国的资本、劳动力、能源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偏低,会刺激企业进行盲目投资,导致投资效率低下。就政府投资而言,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政府收入增长中的绝大部分用于投资,政府官员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投资的主体,不但挤出了私人投资,而且降低了投资效率。因为政府官员投资的目的并非完全是追求投资收益率,如果是出于个人政绩或是寻租目的化,则必然会导致资源浪费和官僚腐败。[3]
  三、协调内外均衡的策略和途径
  1.摒弃重商主义思想,正确看待国际贸易对国内经济运行的影响,实行出口、进口和内销并重的平衡贸易战略
  由于我国长期受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很多人形成了这样的认识,似乎出口越多越好,进口越少越好,对外贸易的增速必须高于GDP的增长, 才能对经济增长起到拉动的作用,否则必然会导致GDP的增长乏力和就业困难,因此, 千方百计甚至不惜代价地维持出口的高增长。实践证明,中国长期以来所奉行的“出口至上”战略,虽然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初期外汇短期的情况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今天外汇十分充裕的情况下贻害无穷,不但加剧了贸易摩擦,恶化了贸易条件,而且还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我们必须认识到,外贸出口的增长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增加出口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满足国内发展的需要,最终是为了增加内需,从而增加就业和产出水平。因此,在中国经济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摒弃“出口至上”的贸易战略,重视进口和国内市场的作用,实行出口、进口和内需并重的平衡贸易战略。[4]
  2.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由“外向为主型”向“内需为主型”转变
  2005年7月实施的人民币汇率制度调整, 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外向为主型”向“内需为主型”过渡的转折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调整和人民币的升值,将对外需依赖过高的经济失衡产生重要影响:其一,人民币升值将带来进口的增加、出口的减少,在扩大国内消费水平的同时减少经常账户顺差;其二,人民币升值必将加速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其三,人民币升值可以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在汇率低估的条件下,过多的资源进入出口部门,导致出口部门竞争激烈,而国内的非贸易品部门尤其是服务业却发展不足。人民币升值会使得服务业更加有利可图,因此能吸引更多的资源进入服务业;其四,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外资流入而有利于国内资本的对外投资,改变资本跨国流动的格局。因此,通过短期内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调整,促进我国经济从依赖出口与外资推动逐步转向主要依靠内需推动。
  3.建立系统的国内资本投资促进政策,通过民族经济的发展来扩大内需
  首先,要加快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和金融结构的优化,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努力拓展投资渠道,充分利用国民储蓄和外汇储备,全力支持国内企业特别是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其次,要逐步调整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取消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同时对内资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并提供税收、融资、市场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再次,以GNP代替GDP作为衡量地方经济发展的指标,削弱地方政府对外资的过度偏好,增强地方政府鼓励本地居民或企业的当地投资以及对外投资的动力,促进本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另外,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应该为国内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贸易提供经济安全保护,避免在国外市场遭到打击和不公平待遇,为本国民族企业的发展创建更加宽松的经济环境。[5]
  4.实行以人为本的收入政策,保证劳动者的基本收入,扩大国内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和城乡低收入人群的消费
  我国国内消费水平在总需求中比重日益下降,主要原因是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份额降低所致,为此要重点提高农民和城乡低收入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同时切实落实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例如,要减轻农民沉重的税收负担,提高农民的收入;要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同时也要为农民工建立强制性的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技术培训制度;要提高企业职工收入水平和劳动力素质;要提高公务员工资等。通过这一收入政策,一方面可以在劳动者收入明显增加的基础上提高其消费能力,从而直接有效地扩大内需;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将迫使出口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5.继续实行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以扩大内需,但政府的财政支出应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福利、教育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倾斜
  适度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目前宏观经济调控中仍然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政府的投资直接增加总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制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降低国民储蓄,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扩大国内中小企业的投资规模,提高投资的整体效率,逐步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但政府财政投资的方向应该重点指向基础设施,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指向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教育、科研、医疗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为从根本上解决内需不足问题创造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另外,在继续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同时,要加快政府体制的改革,加强政策财政监督的力度,减少资源浪费和腐败,从而增强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我国内外失衡并存的结构之中,外部失衡是外在表现,而内部失衡是根源之所在。协调内外失衡的根本途径就是要转变我国过度依赖外需的经济发展模式,使我国经济发展建立在以内需为主的基础之上,如果国内需求能够得到有效提高,那么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就会得到缓解,而外部均衡的优化反过来又会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创造一个适度、温和、协调的整体环境,从而加快转型的速度,并最终使我国经济趋向于稳定、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态势,趋向于宏观经济四大目标的和谐与统一。
  收稿日期:2006—01—13
  注释:
  ①④ 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教育版”之“经济数据”[DE/OL].http://newibe.cei.gov.cn, 2005—12—5。
  ② 根据我国支出法核算GDP,GDP =最终消费(居民+政府)+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从国民收入的用途上看,GDP =最终消费(居民+政府)+总储蓄(居民+企业+政府)。又根据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总储蓄=总投资(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储蓄率=投资率(资本形成率)+净出口/GDP。
  ③ 2005年1—9月份的有关数据来源于王召《用战略眼光看待外汇储备》[N].《上海证券报》,2005—10—21。
兰州学刊142~145F10国民经济管理姜巍20062006
内外均衡/宏观经济目标/经济发展
  internal- external equilibrium/macro- economic aim/economc development
To Transform Our Economic Developing Model, to Coordinate the Internal- External Equilibrium
At present, the internal- external imalance in China's macro- economy os seriously problem: the high reat of saving, the insufficient consume demand, the inefficient investment, the rising rate of unemployment and the huge amount of international payments surplus exist side by side. The root cause of our economic situation lies in he internal imbalance. The basic way of realizing the internal- external equilibrium is to transform our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from“depending on the external damand”to “depending on the internal demand”.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内外失衡严重,储蓄率过高、消费需求不足、投资低效、失业率上升和国际收支巨额双顺差同时并存,这种局面的出现虽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但其对经济发展的危害性决不可小视。内外失衡并存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失衡,协调内外均衡的有效途径就是要转变我国过度依赖外需的经济发展模式,使我国经济发展建立在内需为主的基础之上。
作者:兰州学刊142~145F10国民经济管理姜巍20062006
内外均衡/宏观经济目标/经济发展
  internal- external equilibrium/macro- economic aim/economc development

网载 2013-09-10 21:32:04

[新一篇] 跨界民族問題及其對地緣政治的影響

[舊一篇] 轉軌經濟的基本特征與研究方法探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