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六大矛盾及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最近,我们深入到哈尔滨、绥化、大庆地区及其所属县市就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调研,并对其它10个地市及部分县、乡、村进行委托调查,就搞好全省新农村建设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看法。
  一、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和开创性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面临许多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就我省来看,城乡发展的差距在拉大,农村和农业的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的任务艰巨。新农村建设亟须正视并解决好六个矛盾:
  ——要解决好县、乡财政拮据同农村投入需求大的矛盾。集中表现为全省县乡财政十分困难。近年来,全国百强县经济均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而我省县域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仅相当于全国百强县平均增幅的二分之一左右。全省13个市(地)中有5个市,65个县市中有48个县市靠财政转移支付维持运转, 是典型的“吃饭型”财政,甚至是“要饭型”财政,根本拿不出资金反哺农业和农民。国家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些投资项目,往往由于县市财政无力匹配而失之交臂或因资金不足而搁置。全省乡村债务总额达120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460万元。全省绝大多数县乡村无财力可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要解决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平低同粮食产量要求高的矛盾。黑龙江作为粮食基地,肩负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粮食总产量已突破350亿公斤, 商品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但是土地的单位产出率不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及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性能差。全省主要江河缺少控制性工程,水库调控能力仅为7%,大中型病险水库57座,占60%; 中小河流堤防标准低,“小水大灾”经常性发生,灌溉设施多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农业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21%。全省农业基本还是靠天吃饭。
  ——要解决好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滞后同农民群众期盼值高的矛盾。国家投入不足,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城乡分割运行,导致农村公益事业面临投入主体缺失的困境,造成了农村新的“五难”,即:五保户供养难。取消农业税后,乡村失去了部分资金来源,供给标准被迫降低。绥化市年五保户供养经费缺口554万元, 佳木斯市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标准每人年1500元,散养的每人年1200元标准,平均日消费标准不足4元,吃饭都难以为继,其它更无从谈起。就学难。 佳木斯市农村干部算了一笔账,农村培养一名高中毕业生需5万元。 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更是畸高难返,相当于发达国家收费的三倍水平。普通农村家庭考上一个大学生很快就会变成贫困户。同时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就医难。按照我国制定的“人人享有卫生健康”的最低标准,卫生事业费占各级财政支出比例不应低于8%的规定,全省绝大多数市县财政投入很难达标。全省有的乡镇卫生院破旧、简陋,一些村没有卫生所。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很普遍。行路难。农村道路通达深度不足,质量等级低,通行能力差,全省40%的村尚未通公路,绝大多数村级公路为非硬化路面,导致农副产品运难卖难,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仅哈尔滨市就有818 座桥梁需要改造,有78个乡、1480个行政村需要高等级路面贯通,还有555 个行政村(占行政村的29.6%)需要修建公路。文化设施建设难。目前,农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文化设施建设不足形成突出矛盾。据哈尔滨市调查,按国家要求各级政府每年用于文化事业经费不应少于财政支出1%的要求,全市11 个县市投入仅为0.3%,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只有人头费,没有事业经费和活动经费。农民看电影、看书、看戏“三难”问题突出。
  ——要解决好农村产业结构层次低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的矛盾。农村工业发展规模小,加工层次低,产业关联度低,缺少立县立乡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开拓市场能力较弱,农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单一,同市场结构难以对接,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效益不高。2004年和2005年农民收入实现高增长,除了中央惠农政策外,主要得益于农业连续两年大丰收和粮食价格回升。从哈尔滨市农民收入构成看,2004年和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纯收入约占55%,佳木斯市农民收入60%来源于种植业。由于粮食短期内增产的潜力有限,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平均每亩粮食成本增加20元左右,基本抵消了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带来的政策性收入。与此相反,粮价、猪价却一路下跌,导致种养业收益水平下降。一些地方贫困户面临到期还贷和农产品卖难的两难境地。总的看,我省农村经济、农民富裕程度都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全省农村住房砖瓦化率为64.5%,还有200多万农户居住在泥土房里,农村生活条件全国排名20位以后。因此,新农村建设不能脱离实际确定高指标,不能盲目攀比发达地区,必须从实际出发,循序推进。
  ——要解决好农村基层组织力量薄弱同新农村建设任务重的矛盾。全省乡村债台高筑,许多乡村基层组织处于软懒散穷困窘迫状态,缺少凝聚力和战斗力,难以有效进行管理。据省农委调查,全省有三分之二的村级组织或带头人在岗位上未有较大作为或根本不作为。在有些困难地区干群关系紧张,不稳定因素增多,有些村屯无人愿当村干部。为了还债,有些村办公室和集体林木被查封或扣压,有的村干部被法院起诉。农村债务矛盾已成为动摇农村基层政权、影响农村稳定的重大隐患。
  ——要解决好农民基本素质偏低同致富技能要求高的矛盾。全省60%~70%的农民实际文化知识水平为小学程度,观念陈旧,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接受新鲜事物的意识差,创业的技能低,致富的门路窄,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尤其是部分40岁以上的中老年农民离开土地难以就业和生存。在新农村建设中,须下大力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职业技能和思想政治素质,否则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动力和主体。
  二、把握好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问题
  一是以城带乡,创新领导体制。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性指导方针,因此要从体制、机制创新上推进新农村建设。一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制度创新机制。在基础设施投入、主导产业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建立城乡统筹的政策支撑体系。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入手,积极创新财政税收制度、金融制度、城乡统一的户籍与就业制度、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制度。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以县级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的行政管理体系。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从土地制度、农民增收减负制度、农产品流通制度等方面进行农业和农村政策与制度创新。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调整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加大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向农业和农村倾斜,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把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公共设施和基础建设纳入各级财政的预算支出范围,把基础设施投入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二要建立城乡产业结构带动与对接机制。农村发展滞后,根本原因是农业产业结构层次低,市场竞争力差。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应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改变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传统习惯,借助工业和城市的拉动,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种植业和畜牧业换位,把发展生态畜牧业放在农村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实现思想观念、领导措施和要素投入由副到主的全面转换;推进农业与工业换位,把主要着力点放在发展立县立乡企业上;推进所有制结构换位,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推进就业工作由一产向二、三产业换位,把农民充分就业作为整个社会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形成城乡配套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三要建立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建设新农村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省市县都应建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工作机构,具体负责组织、指导、推进和考核工作。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部门要打破条块和部门分割,整合资源,加强部门间协作与配合,建立责任清晰、分工负责、工作协调的联席制度、责任制度、检查监督制度,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合力。建立大中企业、金融部门、大专院校对新农村建设的帮扶机制。各行各业要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省、市、县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包乡包村制度,实行定点帮建。各大中城市要切实履行好市带县、市帮县的责任,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断探索和完善新农村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帮扶机制,推行大庆市的市领导包村、市直部门包村、中直大企业包村“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捆绑式包扶方式,推广青冈县按产业化落实领导干部一条龙式领导新农村建设的新机制。
  二是突出地域民族风情,因地制宜搞好乡村规划。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分步推进。科学规划是保证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的首要前提。我省有1027个小城镇,编制规划的不到100个,按国家要求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的几乎没有。 全省要按照东部地区抓提高,西部地区抓改造的要求,抓紧编制或修编县(市)总体规划和阶段性建设规划,遵循“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的原则,根据国家《村镇规划标准》编制好以区域中心镇、中心村为主体的城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坚持因村制宜、一镇、一村一策。新农村建设不能就一个镇、一个村孤立地推进,至少要立足一个县域来优化配置资源。要统筹城乡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公共社会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黑龙江省康居工程方案和村镇建设方案,五年内重点实施好百镇千村工程,带动全省新农村建设。根据新农村建设需要,调整和重构镇村发展规划布局,有计划地实施“撤乡并镇、并村”和“镇改街”、“村改居”,重点发展区域中心镇和中心村,通过镇村布局调整带动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布局的调整。规划要坚持单个村庄的整治与连片的整治相结合,村容村貌的改善与生态环境的治理相结合,中心镇、村建设与城乡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相结合,镇村综合治理与特色产业和文化开发相结合。每个县可以选择1~2个经济基础好、村集体经济有积累、村民比较富裕的村进行试点示范,坚持好、中、差三个层次推进。经济基础好的村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建成样板村;经济基础较差的村,要以环境综合整治、解决脏乱差为主。规划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一刀切,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形式主义。注重传承地方历史文化,村容村貌改造要展现地域风情特色。我省垦区有104个国有农场,小城镇星罗棋布,有40个森工企业和一批工矿企业和社区,还有大中城市郊区,都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好带动和示范作用。
  三是构建多元投入体系,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但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当前,重点是要增加投入,解决资金短缺,提高资金使用效应。对新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应借鉴国际经验,以政府投入为主,不能强求地方搞资金匹配,尤其是县级几乎没有财力可以匹配。应加大对边疆地区、农业大县和民族地区的投入力度。按照中央“三个高于上年”的要求,省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都要有稳定的增长机制。要将中央和省投向农村的农业发展基金、农业开发资金、社会事业发展资金等通盘安排,对涉农的水利、农机、林业、畜牧、卫生、教育、文化等专项基金集中配套投入,用于加快中心城镇和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路、水、电、讯、房、气、有线电视等配套推进,突出抓好硬化、亮化、净化和美化。支持建设一批高标准的试点、示范镇和示范村,解决年年投入,年年见不到新变化,屯屯搞基础设施低水平重复问题。制定出台配套的新农村建设政策,在建设用地、规划建房审批、基础设施建设中涉及的各种税费要降低额度或予以减免。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的节能节地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积极开办农民住房贷款。今年全省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要提高到66%以上,基础好的试点村要达到80%以上。大庆市大同区林源镇新村为引导农民建设好住房,采取镇政府和村集体各扶持3000元的办法,调动农民建房的积极性。要支持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新农村建设各个领域,形成对新农村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要处理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从长远看,增强农村的“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动力和保证。
  四是坚持求实与创新统一,科学确定新农村建设模式和标准。新农村建设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经济区域,应当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不同地区由于历史、环境、基础的不同,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内容、程度、要求和目标也应有差异性、层次性、区域性,模式和标准既要符合实际,又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应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因地制宜确定发展模式:一是拆迁新建模式。根据发展中心镇村的情况,可以异地整迁,也可以就地改造,对城中村、园中村、城郊村、交通条件不便利的村,可以通过整体拆迁、集中建设、统一安置的方式,建设一批新型居住小区,以尽快促进一体化新镇、新区、新村的形成。二是整理改造模式。以中心村为依托,对规模较大、基础条件较好的自然屯部分保留整治、部分拆迁新建的方式进行改造,在其周围扩建新区,吸引周围规模较小自然屯向新区迁移。三是保留治理模式。以村庄环境建设为重点,像杜蒙自治县那样开展“改树塑”活动,整体环境达到整齐、干净、美观。以上“拆、改、留”三种模式,应因村而宜,不能强求一律。此外,在农民住宅、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也应制定一些必要的硬件标准和指标。

奋斗哈尔滨34~36D4中国政治黑龙江省委政研室调研组20062006
作者:奋斗哈尔滨34~36D4中国政治黑龙江省委政研室调研组20062006

网载 2013-09-10 21:30:25

[新一篇] 新農村建設需要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舊一篇] 新托馬斯主義價值觀評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