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现代化历程的哲学省思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被迫走上现代化道路以来,历史已走过一个半世纪。而今,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又面临着新的问题与契机。
    一、现代性: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基本思想主题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以“以夷为师”为历史起点的,虽然它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不能等同于西化,但中西文化客观上存在着的势差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必然与向西方学习相伴随。对于现代性的追求正是由此成为处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主题。
  对何谓“现代性”的问题有着见仁见智的种种争论,本文赞成把现代性最基本的内容归结为理性精神的突显、个人主义的兴起与进步历史观的出现三方面。其中,“理性精神的突显”居于基础性地位。这不仅是由于理性精神构成了西方文化传统一以贯之的基本理论特质,更是由理性精神在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决定的。因此,正是理性精神的突显构成了现代性的核心内容,现代性的成就与问题无一不与理性有关,因而人们对现代性的是非毁誉也总是离不开对理性的评说。
  由于师法西方成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基本理路,而现代性则构成了西方现代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的价值目标就体现为对现代性的追求。与此相关联,与传统中国文化相比,现代中国文化的一个最为显明的特点就在于: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并未得到突显的理性精神在中国近现代文化中逐渐得到显发,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素重“德性”的中国文化传统正在逐渐演变为一个为“理性”所浸润的价值系统。尽管由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后发性,国人对现代性的认识有一个逐渐明确与深入的过程,但就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整体历程来看,对现代性的追求堪称已贯穿于现代中国文化的全幅层面。
    二、从“外在冲击”到“内在转化”:现代中国文化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
  就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而言,现代中国文化走过了一个现代化的价值理想从“外在冲击”到“内在转化”的过程。换言之,现代化始于作为一个外在化的存在而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冲击,而终于成为内在于中国文化的价值理想。
  由于在发生学意义上现代化对于中国文化并不具有内发性,因此,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整体发展历程而言,“外在冲击”可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当然,中国文化现代化并没有停留在被动接受外在冲击的阶段,而是在经历冲击的过程中,逐渐开启了通过将现代化内化为现代中国文化生命的基本价值目标,从而实现由“外在冲击”到“内在转化”之转折的历史过程。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构成了这一历史性的转折点。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新文化运动标志着西方现代文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冲击已深入到了精神理念的层面,在形式上可以看做是对中国文化传统中腐朽成分的解构达到了较为彻底的程度。
  其二,新文化运动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由“破”到“立”的历史分界线。我们认为,尽管新文化运动在整体上确实具有激烈反传统的特征,但恰恰是它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由“破”到“立”的历史转折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传统中已落后于时代要求的有关成分颇为彻底的批判和解构,为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提供了基本前提,廓清了内涵空间。第二,新文化运动中不仅出现了对传统持彻底批判态度的全盘西化派,而且也出现了力图立足于民族本位以重建中国现代文化的文化保守主义派。两者的并存可谓是以一种别致的形态表征了新文化运动既“破”又“立”的基本价值取向。第三,正是发端于新文化运动的自由主义西化派、保守主义的现代新儒家派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派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思想史上鼎足而立的三大思潮,成为推进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要力量。由此,新文化运动成为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由“破”到“立”的历史分界线。
    三、民族文化慧命的延续与发展: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主要成就
  回顾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历程,应当说,虽然道路颇为曲折但毕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概括而言,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其一,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延续了中国文化的民族慧命,为中国文化面向未来的发展争得了历史性契机。
  其二,尽管中国文化至今仍没有彻底完成现代转型,但经过现代文化因子的长期浸润,中国文化已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现代文化的价值取向与思想框架。
  首先,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完成了向现代的转变。纵观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历程,人们所着力掘发的传统精神资源,都自觉不自觉地集中在与科学、民主等现代精神相联系,至少是不明确反对现代精神的成分上。相反,那些与现代精神背道而驰的内容,则不仅因被轻忽而鲜有人提倡,而且还遭到了各方面颇具理论深度的批评。时至今日,可以认为,在基本价值取向上中国文化已基本完成了由前现代向现代的转化,科学、民主、自由等现代精神已内化为中国文化的内在要求。
  其次,中国文化已初步具备了现代性的思想框架。与对现代性的追求成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主题相表里,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一个总体趋势,就是如何在一个素重“意志”的文化系统中充分“开显”“理性”之基本精神。可以说,如何达成与意志相联系的德性与理性之间的内在连接,如何从素重德性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发展出作为理性之承载者的知性主体,以为理性在中国文化中确立内在根据,构成了中国文化现代化基本的时代课题。
  其三,中国文化的世界化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这至少在以下三个层面得到了明确的表现:其一,作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自1840年以来中国尽管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它依然还是具有深厚的中国特色的,依然还是透显着中华民族文化之基本精神的。其二,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特质在经过现代转化后,已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现代东亚社会,成为型塑现代东亚社会与文化的重要力量之一。其三,随着“世界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国文化在西方产生了更大范围的影响。当代美国哲学家理查·罗蒂的下面一段话或可代表当代西方思想文化界对中国文化的一般性态度:“在一切非西方的文化间,中国的文化无疑是最古老、最具影响力,也是最丰富多彩的。人们或许因此而可以希望,在西方理解自身过程中最近发生的变化,将有助于西方知识分子从中国方面多多获益”。
    四、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张力: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困境
  立足于本文的特定视角,我们要指出的是,与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这一基本的时代课题紧密相连,在当代人类文化面临着后现代转向的特殊历史时期,中国文化所面临的历史性困限在于:如果说,此前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之路虽然相当坎坷,但从前现代走向现代的基本取向还是颇为单一的,在西方后现代文化的比照之下,依然以现代化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中国文化由于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张力而不能不陷入两难困境。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及其现实影响无疑复杂化了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存在境遇。当中国文化还没有全幅享受到现代化积极成就的时候,西方则已对现代化的弊病提出了全面而尖锐的批评,这就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的当代发展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时代性势差。由此,在西方文化发展历程中主要是以历时性的形态依次出现的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文化现象,在当代中国则在相当程度上以共时性的形态被同时挤压在一个平面上。这就不能不使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面临着深刻的困境与严峻的挑战。概要而言,这种困境与挑战至少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第一,在基本价值取向上,中国文化如何才能真正走出“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两难困境”?
  第二,在评价标准上,理解和诠释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系统、思想框架与话语体系怎样才是更为合理的?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文化的基本理论特质及其优长与缺失?
  第三,在具体的思想资源上,中国文化的当代建设应当怎样更好地处理古今中西多种文化资源之间的关系?
  当代中国文化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表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在今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由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张力构成了上述困境的核心内容,如何对其挑战做出创造性的回应,就成为面向21世纪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五、结语:中国文化面向21世纪的双重历史任务
  中国文化在当代所面临的上述两难困境,历史地证明了“综合创新”文化方针的正确性。中国现代三大思潮马克思主义派、自由主义西化派与保守主义现代新儒家派分别以“综合创新”、“全盘西化”和“中体西用”为基本文化主张。面对今天中国文化的两难困境,除了以更为成熟的理论形态自觉地走综合创新之路外,可以说别无他途。立足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面向21世纪,中国文化要想真正摆脱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两难困境,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不容轻忽。
  第一,必须切实挺立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性,按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以更为主动、自觉、开放、平实的文化心态来批导、择拣、吸纳、融汇不同形态的西方文化资源。这可以说是要走出两难困境不可或缺的理论前提。
  第二,必须立足于新的综合与新的创造,明确中国文化面向21世纪所应当完成的双重历史任务。新的综合与新的创造,既是综合创新文化方针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文化生命面向21世纪进一步开展的内在要求。
  其三,为达此目标,必须摒弃因为机械地持守时代性之一维而坚持非此即彼之僵硬思考的思维模式,在古今中西的多种文化资源之间形成高度辩证的联结,以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新的综合与新的创造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面对困境与挑战,中国文化的历史任务无疑是十分艰巨的。但是,我们坚信,面对人类文化多元开展的当代走势,有中国文化独异的精神特质作为基础,有中国文化内蕴的强盛生命力作为保障,经过中国文化慧命之当代承担者的呕心沥血、不懈奋斗,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文化当代建设的历史任务一定能够完成,中国文化一定能够成为21世纪人类多元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之影响力的重要一元。
中国社会科学京58~67C8新思路李翔海20032003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京58~67C8新思路李翔海20032003

网载 2013-09-10 21:27:20

[新一篇] 中國文化演變中的三種形態及其人文意義

[舊一篇] 中國文學 中國學術 中國文化活的傳統紀念魯迅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徐州召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