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实现两个转变的微观基础 下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管理机制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以一定的制度和运行机制为条件的,通过一定的制度和运行机制来实现的。强化管理是出版产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最基本的环节,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出版产业微观管理机制起码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加强基础制度建设。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出版作为一种产业,出版单位作为企业化管理的部门,必须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生产经营行为规范来保证企业科学、合理、高效运行,如考勤制度、定额制度、标准制度、考核制度、成本管理制度、材料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工作程序制度等等。这一点与一般企业没有太大区别。但作为意识形态的出版部门,又具有其特殊性。表现在:人员构成——大都是中高级知识分子和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产品特殊——精神产品;价值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产品评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产品生产制作——单一性,基本不重复;生产劳动组织——在整体协作中个人创造性劳动色彩强烈。因此,出版部门制定基础制度,要以一般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作为参照系,依据精神产品生产的特殊规律,结合本部门的实际,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可操作的基础制度建设。做到五个结合:先进性与普遍性相结合。高标准、严规范,才可能出合力、出精品、出效益,但又要大部分人都能做到。要有节奏感,注意承受力,关注和谐度。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既要吸收一般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又要结合本行业本单位的特殊实际,使之切实可行。制度的钢性与弹性相结合。制度要有严肃性和边界的明确性、性质的确定性,又要考虑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情况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留有余地,带有一定的弹性。管理手段上原则性与人情味相结合。情理互补,讲人情动真情,讲原则动真格。处理人和事,着眼点在于解决深层次的思想问题,理顺情绪,做过细的思想工作。
  第二,转变生产管理方式。一是由过去的生产型管理转为营销生产型管理。即由原来的计划或作者→编辑加工→主编二审→总编三审→征订订数→组织生产→书店转变为出版方针+市场需求→编辑策划+选题论证→组织作者→编辑加工、三审→宣传推广+营销→信息反馈。二是由品种管理为主向资金、成本管理为主转变。资金有效利用低,广种薄收,平庸书大量出版,库存积压严重,是阻碍出版业向优质高效转移的一大症结。传统的品种管理模式,不但表现在品种数量的急剧扩张,还表现在没有把投入产出比、成本核算、资本生产率、资金流动率放在应有的位置。所谓的财务管理,只是凭证记帐和报销。出版单位作为市场的竞争主体。要考虑资源优化配置、成本核算、劳动生产率;要考虑扩大再生产和事业的发展;要把投入再生产循环中的资本组织、管理、运营、周转和资本流动以及投入产出作为生产的主要环节,抓住不放,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形成资本管理体系。
  第三,注重“人本管理”。出版业具有政治性(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阶段性(每个不同时期政治上和受众群体对出版物都有不同的要求)、多因性(一种精神产品的优劣是多种因素起作用的)、关联性(产品是由内部众多部门协作和外部诸多因素形成的)、复杂性(价值评定、即期效益与长远利益、两个效益的统一,都难以全部明确量化)的特点,作为商品进入市场的出版物,只不过是人的精神活动的物化了的表现形式,隐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有着更深远的人文目的。因此,管理工作,应具有更强烈的人本中心管理理念。管理不只是一种手段,更不只是控制。管理是协和,是自组织系统内部的有序化。管理的出发点,是要把职工作为企业的主体,着眼于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想象力,把贯彻党的出版方针、单位的长远规划、领导者的意图,变成职工的自觉行动。知识分子集中的出版部门的管理者,要把工作的直接性与精神感知的间接性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机制,使职工在企业中有一种创造性劳动所体现人生价值的愉悦和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满足,一种可感知的实实在在的体验。一是信任与尊重,善于授权,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二是参与管理,善于听取群众意见,吸取群众智慧,形成决策和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三是善于化解矛盾,解决深层次的思想问题,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产生生产力,和谐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四是关注职工的工作,充分肯定职工的成绩,善于赞美成功,使员工有成就感、光荣感。五是关心职工生活,尽可能满足职工合理的愿望和要求;创造条件,提高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企业安全,是建立在职工个体安全的基础上的。
  第四,建立动力机制。一般企业的动力机制,主要表现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和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从而在管理上形成以计量为主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出版业由于其产品与组织构成的特殊性,首先必须为企业的动力机制进行内涵界定,作为运行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基础。我以为,出版业的动力机制应主要表现在追求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大局利益的最大化,胸无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追求两个效益的有机统一;追求在全社会产生的间接效益及其转移的最大化。其次,不管是激励机制还是约束机制,都要把握好度,即适度激励与适度约束,并相互配合。它包含以下三个内容:激励适度。所有的激励,既要符合有关政策法规,又要符合本单位的承受能力和可实现的程度。言而无信,摧毁的将是机制和领导者的权威本身。约束适度。过度约束,超出员工的承受能力和可实行程度,约束将是无效的,流于形式的。激励与约束配合适度。有激励而无约束,形不成激励作用;有约束而无激励,约束就缺乏正面的参照系和机体动力。激励与约束,以激励为主。两者相反相成,相互配合,形成生产动力机制的自变量。激励机制中,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要相互配合。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动力激活杠杆也是多种多样的。不要过分迷信物质奖励的所谓万能作用。更何况人的物质欲望是没有限度的,一旦形成钢性收入,势必失去激励作用,成为物质依赖惰性。知识分子具有追求精神满足、人生价值的体现和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的愉悦的群体特性。共同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动力的重要源泉。只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保证生产精品,产生出好的效益。再次,动力机制的实现方式,必须是一个系统,是系统内自组织的有效有序运作。一是要做到三个结合:日常工作要思想政治工作与执行奖惩制度相结合,分配上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核上要行为度量与结果度量相结合。二是要把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精品意识贯穿于动力机制的全过程,融入具体的操作程序中,落到实处。
  第五,建立人才培训机制。建立一支政治强、作风正、纪律严、业务精的出版队伍,是出版业面临着的紧迫任务,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是出版繁荣的根本,是实现两个转变的基础。
  出版工作者,他既有别于一般行政机关的公务员,又不同于工商企业的“老板”。他是一种专门人才。不管是管理者或是一般编辑,作为一个合格的出版人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素质:①明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观点,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事关全局、事关大局的问题,能站在政治高度去思考,去辨别,就是日常工作,也要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不能把政治性很强的工作作为一般事务来处理。②有好的思想作风。崇尚敬业,乐于奉献。敬业,首先爱业,爱本职工作,为之奉献,为之奋斗,把生命的体验融入日常的编辑出版工作中去。③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摒弃职业、职务徇私行为,追求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行业道德规范。买卖书号、刊号、版号的不良行为应当唾弃;关系稿、人情稿应当杜绝。④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既要有较为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动态有高度的职业敏感,又要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面和生活底蕴,最好是一专多能的杂家、通才。⑤具有较强的经营能力和较丰富的市场经济知识、懂经营,会策划,能核算,善开拓。⑥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公关活动能力,出版工作要和方方面面打交道。领导、学者、作家、工农商学兵,无一不是我们的服务对象、联系目标。没有组织、活动能力是很难胜任的。⑦有现代科技知识。对现代科技的一般知识、前沿学科,应有所涉猎,对新技术新装备应当掌握,对科技动态、发展方向应有所了解。
  正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出版人的高要求,所以要十分重视队伍建设。等不是办法,埋怨于事无补,只有形成机制,常抓不懈,才能日见成效。
  一是建好班子。建立人才库和流动机制,优势互补,优化结构,配备好各级领导班子。二是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力度,建立各级培训基地,配备各类人员。培养是要付出成本的。要算大帐,算长期的帐,投入是值得的。三是既要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教育,又要注重思想道德建设,后者更带有根本性,克服以往重业务训练,轻思想教育的倾向。四是措施灵活,方式多样。集中人员、集中时间是培训;送出去,请进来也是培训;以老带新,为老专家配助手也是一种好办法。五是学习是培养,使用也是培养。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十全十美是没有的。关键在于发现其长,用其长;深知其短,避其短。领导者要胸襟开阔,头脑清醒,知人、爱人、容人、用人。大胆地把年轻人放在重要的岗位,使之适其位,守其职,尽其才,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压担子,在锻炼中磨练提高,尽快成长。六是切实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总编、主编要持证上岗,一般编辑也应持证上岗。无证而又不接受培训的,限期改正,否则不能上岗。七是改革人事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制,能者上,庸者下。实行职称评聘分开,高职可以低聘,低职可以高聘,形成人才激励、约束机制。
   流通体制改革
  由于市场机制和法制的不完善,出版物的市场机制也是不完善的,条块分割、地方保护主义普遍存在;优汰劣胜的现象比比皆是;无序竞争,高折扣、高回扣、高定价的饮鸩止渴行为不是个别现象;流通管道不畅,销售经营不善,依靠教材吃饭的顽症一直得不到根本解决,等等。彻底完善市场秩序,做到物畅其流,有待时日。就目前看,从出版产业的微观上看,起码要在五个环节上进行改革:
  第一,出版物生产部门,必须改变以往只管生产,不管营销的观念,把营销摆在重要位置,负起出版物总发行的责任。从领导到员工,都要关心产品的营销,参与出版物的发行工作。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克服重编辑轻发行的思想,改变人员比例、人员素质构成,舍得派精兵强将搞营销,编辑与营销人员的比例一般要达到1:1。
  第二,实行代理制度。代理制包括销售代理、采购代理、广告代理、运输代理、仓储代理等。随着出版产业的发展,经营方式向市场广度深度发展,跨地区跨国界经营是出版业经营的必然走向。不但要进行地区代理、国内代理,还要向国际市场进军,进行国际商务代理。通过代理制,可以形成分工与联合的优势:①弥补经营力量的不足,集中更多的精力搞好主要的出版活动,多出精品。②细化专业分工,可以降低经营成本。③有利于规避风险。特别是通过最低品种销售量的合同条款,可以使出版生产部门在决定生产数量和进行成本核算、定价定位时有了可靠的决策依据。④把出版社与书店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产、销合力,逐步形成分工职责明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为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出谋划策的协同关系。
  目前,可先试行总代理、局部代理和临时代理,不断探索经验,形成一套既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又适应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的代理制法规和行业规范,规范代理双方的权利、义务、行为准则、资格认定等等。同时还要完善银行资金结算体系,推行承兑结算或信用证结算方式,盘活双方的存量资本,加快资金流动速度,使产供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
  第三,探索发展连锁经营方式,改革条块分割经营模式,建立先进的世界通行的工商业经营方式和流通组织方式。它对推动出版业的生产,引导消费,扩大覆盖面,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流通费用,降低出版物价格,满足读者需求,将起积极作用。发展连锁经营,出版社、书店、邮局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联合经营。但要把握好:①大胆探索,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广,切忌一拥而上。连锁经营要受国家、地区生产规划、经济能力、流通发达程度和人员素质等诸方面的制约。可以先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出版活跃地带起步,逐渐推广。②可以通过代理制的形式,成为共存一体的连锁经营,既形成综合规模效应,又方便消费者。可以组织不同的连锁方式和经营形态。如邮局的连锁零售,书店的省、地、县直线连锁,超市的柜台连锁销售等等。③把握统一性,发展多样性。一个完整的连锁公司,包括总部和门市两个层次。统一性是连锁经营的主要特征,包括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店名、统一形象、统一经营理念、统一服务规范、统一广告宣传、统一销售价格、统一内部核算等10个方面。同时,又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消费群体,确定不同的营销方式和经营策略,不同的市场定位,不同的服务内容。④把握好数量规模,注意服务质量。连锁经营是以数量规模效益为主要特征的经营方式,只有达到一定的量,才能降低成本,调整运作,减少库存,加速周转。但不能无限扩大,要与自身的管理能力、资本数量、地区布点的合理密度相一致。
  第四,组建发行集团。组建发行集团是实行代理制、推广连锁经营的必要的有效的组织形式。它对建立高效畅通的出版流通体制和统一、竞争、有序的出版市场体系,对优化流通部门的资源配置和国有资产的运行效率,对发挥国营书店的主渠道作用和促进社店联合,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组建发行集团,应把握:①要有明确的经营宗旨,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有利于除教材外的一般图书、报刊的发行。②组建集团从根本说是一种企业行为,是经济组合,要以经济为纽带,以自愿为原则。③起点要高。要以现代公司制度进行规范,依法办事,一步到位。④赋予集团一定的行业自我管理职能,以规范行业行为,形成自我约束机制,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出版广场福州11-13Z1出版工作、图书评介李玉光19971997 作者:出版广场福州11-13Z1出版工作、图书评介李玉光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34:06

[新一篇] 凡勃倫的制度變遷理論解讀

[舊一篇] 出版業實現兩個轉變的微觀基礎(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