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长篇小说  ——在美国明德学院的讲演稿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
  我很高兴有机会向各位同学和老师介绍一下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状况。我首先想起最值得 一谈的话题就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长篇小说。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题目呢?这是因为 ,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创作的繁荣与成就,是一个重要的、带有标志性意义的文 学现象。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当 代文学进入了一个叫做新时期文学的发展阶段。作为这个新阶段开端的标志性的作品,是刘 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中短篇小说的创作,成了整个文学发展 中最活跃、最强劲的部份,真是新人蜂起,名篇迭现。不少作家凭借一个短篇或中篇,便蜚 声文坛,赢得成千成万的读者。中短篇小说因为它反映社会生活巨变的及时、敏锐、深刻, 艺术形式的精短多样,成了当时有才华的作家最乐于采用、最得心应手的文学体裁。20世纪 80 年代中国当代文学的日新月异的突变,主要是由中短篇小说担纲领衔的。那时也出现了一些 较好的长篇小说,如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刘心武的《钟鼓楼》、姚雪垠的《李自成》等 等,但从作品产生的实际影响来看,从长篇小说创作的总体状况看,还是远不如中短篇小说 创作。
  到了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小说创作领域里的这种状况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由于整个社会生活的变革和发展趋于稳定和深化,容纳文学潮流的生活河床大大 拓深、加宽了,河宽流缓,水深浪平,文学发展中那种激溅的、引人注目的浪花少了,而那 种从河流深处缓慢涌起、强劲推进的大波和巨涌便多了起来。有才华、有潜力、有远图的作 家不再争做立于涛头的弄潮儿,而是藏锋敛锷、避嚣离俗,各自潜心于自己的长篇钜制,甘 于一时的寂寞,以“十年磨一剑”的大匠精工自期,呕心沥血,先后拿出了自己较有份量的 长篇力作。这样,长篇小说的创作就一年胜过一年地活跃、繁荣起来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创作的繁荣,表现在产量的巨大和质量的优异上。从1949年到1 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前,17年间共出版376部长篇小说;但从1995年以后,长篇小说却以 每年300~500部的数量飚升,有一两年达到了600部左右。也就是说,几乎每天都有近两部 长篇小说问世。当然,这样多的长篇小说,平庸之作居多,以至有的评论家发出了花多果少 的感慨。但是,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质量。长篇小说创作普遍的活跃也造成了水涨船高的 结果。经过广大读者和评论家的选择,每年都会出现一些名实相符、面目各异的有光彩的优 秀作品。年复一年,好的和比较好的长篇小说的篇目也就长起来了。
  一个民族的文学,就像一座森林。有散文的芳草织成的绿坡,有诗歌的山花点缀的芳甸, 有中短篇小说长成的参差掩映的灌木丛,也有喧响激射于崎岖山石间的山泉演出的悬念起伏 的戏剧,更有像把游人引向各个林间景点的通衢小道、路标碑志一样的文艺评论。但如果少 了参天拂云的高大的乔木,这座森林就很难说得上是有气派、有纵深的森林。长篇小说,就 是一座文学森林里必不可少的乔木,而且是具有标志性的,能让人仰之弥高、望之神旺的乔 木。因此,要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学的全貌和前景,只读一点中短篇小说,只读一点 散文和诗,而对长篇小说茫无所知,那是不行的。
  随着中美文化交流、文学交流的发展,美国文学在中国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中国的翻译 家、出版家不仅翻译出版了许多美国文学的短篇作品,而且翻译出版了许多美国作家的长篇 小说。中国读者的文学欣赏的视野是日渐开阔的,审美口味也日渐丰富多样。他们通过阅读 美国最优秀的作家的长篇钜制,了解美国的历史和特性,了解美国人的灵魂和心理。从马克 ·吐温到杰克·伦敦,从霍桑到核罗,从斯坦倍克到海明威、福克纳,都在中国拥有大量读 者。这种通过阅读文学经典作品来了解美国人的精神生活和感情生活的方式,它所能达到的 深度和引起的心灵感应,是新闻媒体、旅游观光等了解方式所不及的。有很多在美国居住了 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中国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不阅读那些影响美国历史的经典着作,不 阅读美国作家的那些伟大作品,即使在美国人中间生活了多年,也很难说窥见了美国人的灵 魂,了解了美国的国家特性。我们中国的普通人对美国人民的友好感情,有很大一部分是美 国那些伟大和杰出的作品帮助培养起来的。所以,中国的伟大作家鲁迅说过:“文学是达成 民族和民族之间交流和了解的最平正的道路。”
  相对于中国读者对美国文学的阅读和了解而言,美国一般读者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学、特别 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机会和兴趣似乎要少一些。比如说小说吧,中国新时期中短篇小说在美国 还 出版过一些选本,有过一些零星的介绍;而中国当代作家的长篇小说,则很少为美国读者所 知。特别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重要的长篇小说,更是来不及或不可能得到译介的机 会。因此,我更觉得对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长篇小说作一个介绍,哪怕是最简略的介绍 ,也是有助于大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了解的。
      二
  上面说到,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长篇小说,在外观上表现为一个庞大的数量的堆积。 这不仅造成评论家阅读和研究的困难,也造成读者选择和欣赏的困难。为了使优秀作品从平 庸之作的拥挤中脱颖而出,人们想出了种种办法,做出了很多努力,其中一个最常见和有效 的方法就是文学评奖。在中国,遴选最优秀的长篇小说的工作,主要是由每四年进行一次的 茅盾文学奖的评奖工作来承担的。所以,我要向各位简单介绍一下茅盾文学奖的情况和不久 前评出的几部获奖的优秀作品。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在中国文学界和文学读者中,是威望很 高、备受尊敬的前辈作家。茅盾文学奖是他在1980年逝世前立下遗嘱设立的。他从自己的稿 费中提出20万人民币设立这个奖,以奖励那些在长篇小说创作中作出了优异贡献的作家。这 个奖的评奖工作具体由中国作家协会承办,每四年评一次,由着名作家、评论家组成评委会 ,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每届选出四——五部获奖作品。获奖作品获得的票数,必须达到总 票数的三分之二以上。整个评奖的程序和方法,还订了许多周密的规则,以尽可能确保评奖 工作的公正性。
  这里我想着重介绍的,不是茅盾文学奖评奖的种种细则,而是这个文学奖的根本精神。因 此,回顾一下茅盾一生的文学活动与中国现当代长篇小说的关系,是至为必要的。
  茅盾是在长篇小说创作中取得了多方面成就的伟大作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最 具宏伟规模和气魄的长篇小说《子夜》的作者,就是茅盾。他的长篇小说还有:反映中国北 伐战争前后的社会矛盾和时代风尚,细致地勾勒形形色色的大革命参加者的心理变幻起伏的 曲线,大胆展现其灵与肉的心理矛盾的长篇小说《蚀》(《幻灭》、《动摇》、《追求》三 部曲);描写中国现代知识女性在冲破封建家庭追求解放的过程中的勇敢和尴尬、前进和后 退 、清醒和困惑的长篇小说《虹》;以最成熟、最高妙的艺术手法描摹四家庭生存状态的长篇 小说《霜叶红于二月花》等等。可以说,在开创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大规模地描写社会现象 ”的优良传统和发展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反映社会生活、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表现力、探索长 篇小说多彩多姿的艺术表现形式方面,茅盾以自己的创作实绩,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茅盾又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经验丰富、热情细致的文学评论家。作为文学评论家,他一生 都在关注、扶植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叶圣陶 着)的第一个评论者就是茅盾。他称这部在时代的激流中表现中国普通知识分子的进步要求 和 精神苦闷的长篇小说为“扛鼎之作”,称小说主人公倪焕之将占据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人物画 廊的起点的位置。他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在艺术形式上带有探索意义的散文体长 篇小说《呼兰河传》(肖红着)的敏锐而热情的评论者,他在评论中战胜了自己对长篇小说的 艺术范式的定见,几乎无保留地支持了最富才华的女作家肖红在长篇小说形式上的积极探索 。
  茅盾这种支持有才华、有创造性的作家在长篇小说创作中的开拓、试验的坚定立场,一直 沿继到1949年以后对中国当代作家的长篇小说的评论和研究中。他肯定了孙犁带有抒情长诗 韵味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他挡住了某些评论者对描写中国知识女性在追求光明的路途 中遇到的曲折和苦闷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的粗暴的、全盘否定式的批评。“文化大革命 ”刚刚结束,他立即以老到细腻的艺术分析,对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二 部作了令人折服的评论。
  总之,无论在长篇小说的创作实绩方面,还是在长篇小说的评论与研究方面,茅盾都当之 无愧地站在第一小提琴手的位置上。体现在他的长篇小说创作和长篇小说评论中的关于中国 现当代长篇小说的艺术风范和审美理想,是茅盾文学奖的灵魂,也是历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 努力遵循的根本精神。
      三
  现在我要介绍最近一届即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评出的四部获奖作品。这届茅盾文学奖评奖期 限是1996~1999年4年间出版的长篇小说。按较保守的估计,这四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约在1 600部左右。由各个文学出版社,各省作家协会推荐参评的长篇小说,约140多部。中国作家 协会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组织有经验的编辑和评论家组成初选组,分头进行阅读,经过集 中讨论选出30部备选作品,供评委会评委阅读评选;在有3个评委联名推荐的情况下,也可 在30部备选作品之外另选作品直接进入备选作品名单。这样,最后有33部作品组成备选作品 名单,经三轮投票后选出4部获奖作品。这样经过层层筛选评出的获奖作品,虽然不能断言 就是1996~1999这4年间产生的最优秀的作品,但说它们是集中了各方面的共识而产生的最 有代表性的长篇佳作,却是大体不错的。借一斑可以窥全豹。透过这四部获奖作品,大体是 可 以看到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创作发展的趋向和收获的实绩了。
  这四部获奖作品是:
  1.张平的《抉择》。张平是山西省的一位有着全国性影响的作家。他的小说,以大胆、尖 锐地揭示中国现实生活中的矛盾,表现处于变革激流中的当代中国人的心理、情绪,为中国 普通老百姓吐露心声着称。他的一系列长篇小说,从《天网》、《法撼汾西》、《孤儿泪》 到《抉择》、《四面埋伏》,几乎每出一部,都如巨石落入深潭,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他 是中国目前最畅销书的作家之一,每出一书,都不胫而走,洛阳纸贵。《天网》曾因为描写 了中国乡村政权机构中的顽固的恶势力,受到那些被触疼的人围攻,甚至告上法庭,酿成轩 然大波。在张平官司缠身的时候,有几百个农民联合起来,为他捐献诉讼费用,终于使他胜 诉。在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评奖中,《天网》仅以一票之差落选。这次《抉择》获奖,对于张 平和喜爱、支持张平的读者,是很大的精神鼓励。
  《抉择》的故事讲的是:中国北方一个中等城市的市长李高成,在处理一次纺织厂工人到 市政府前静坐示威的事件中,发现自己亲手提拔起来的纺织厂干部相互勾结,暗中组成了一 个腐败集团。他们假公济私,利用国有企业的资金,开办地下工厂,经营娱乐行业,牟取暴 利。为了得到李市长的保护,他们把李市长夫人、市反贪局长吴爱珍也拉下水,向她贿赂30 万元。这些人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而因工厂亏损、倒闭而失业的工人,有的被迫到他们开 的地下工厂做工,在极其恶劣的劳动条件下挣扎求生;有的到他们开设的娱乐场所充当“三 陪女”。正直的干部、工人对此敢怒不敢言。李高成市长在深入下层的调查中发现这些情况 , 灵魂受到很大震动。卷入腐败漩涡的,是他一手提拔的干部,是和他同床共枕、比他年轻十 来岁的妻子。如果大义灭亲,铲除这些腐败势力,他的仕途和家庭,都会受到影响。但如果 和腐败势力沆瀣一气,充当他们的保护伞,他自己也会成为罪人。就这样,李高成陷入了深 深的内心矛盾和苦闷之中,处于一个艰难抉择的人生关口。小说以紧张纷繁的情节、一触即 发的场面、尖锐泼辣的语言、饱满畅酣的激情,揭开了中国内地社会生活中阴暗腐恶的一面 ,展示了领导改革和建设的人物面临的压力和精神苦闷,描绘了不失良心和正义感的李高成 作出正确抉择的艰难过程。这部长篇小说,以充沛的现实主精神,注入一个浪漫主义、理想 主义的故事框架,在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真与假的鲜明尖锐的对比中,给了经受着改 革阵痛的当代中国人一次强烈的心灵震撼。它像一阵社会思潮酿成的急风骤雨,落在当代中 国读者的心海上,卷起了阵阵波涛,使全社会都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
  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生死抉择》,在中国放映后,引起巨大的震动,票房收入超过一亿 元,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像《抉择》这样直接从当代中国现实的社会变革中取材,大胆触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 化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作品,在中国还有很多,可以说汇成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 说创作中的一个巨大的潮流。同时期较优秀的作品还有周梅森的《人间正道》、《天下财富 》 、《中国制造》、《至高利益》;陆天明的《青天在上》、《大雪无痕》;周玉鑫的《好风 好雨》、《好爹好娘》等等。
  2.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第一、二部(即《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王旭烽是浙 江省一个新进的女作家。她在大学学习的是中国近代史专业,曾在杭州市茶叶博物馆工作多 年,对中国茶业史和茶文化有独到的研究。王旭烽在20世纪80年代即开始小说创作,写过一 些反映知青生活和都市生活的中短篇小说,不曾引起注意。《茶人三部曲》从1990年开始构 思创作,到2000年出版第三部《筑草为城》,历时十年之久。因第三部出版年月超过第五届 茅盾文学奖评奖年限,所以仅以第一、二部得奖。但这两部其实已是一个完整的、可以独立 的史诗性创作,没有第三部也不影响其独特的思想艺术价值。
  《茶人三部曲》第一、二部描写了江南茶都杭州城里一个经营茶叶的儒商家庭三代人近百 年的变迁史。第一、二部故事的历史背景起自19世纪60年代,终于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胜 利前夕。小说以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长跨度展现历史风云的艺术魄力,把中国近现代史的 波涛,杭州城城市史的史影、杭天醉、杭嘉和为代表的杭家家族史的脉络,浑然一体地交织 在一起,塑造了一整个茶人形象的人物画廊。小说在中国茶业的兴复起落中,展示了中国茶 人不屈不挠为振兴茶业,充实国力而艰苦经营、苦心孤诣的卓绝努力。它不避讳中国封建性 的毒素对软弱而敏感的茶人的腐蚀,但更着重表现有血性、有毅力、有民族尊严感、有国家 责任心的中国茶人的深邃的灵魂。杭天醉的轻弱和杭嘉和的坚毅就代表了作家这两方面的立 意。小说对沈绿爱等识见远大、才禀过人、节操凛烈的女性的描绘,尤其悲壮感人。这种绘 状巾帼英魂的笔墨,往往是和揭示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的苦闷和积郁的大胆笔致交汇在一起 的,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这部篇幅浩大的作品以其结构的宏大而严整,刻绘人物的功力,语言的优美含蓄和对复杂 历史过程和人性底蕴的成功把握,赢得了评委们的高度称誉。
  在20世纪行将结束的时候,中国作家中不少人试图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对中国近百年来的 历史作出艺术概括。出现了一大批历史跨度长、社会场面大、情节复杂、细节丰富、人物众 多,篇幅浩大的作品,形成中国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的又一个潮流。曾获第四届茅盾 文学奖的王火的《战争和人》,陈忠实的《白鹿原》,就是这一类作品的先行者。王旭烽的 《茶人三部曲》,便是这一类作品中后起的佼佼者。此外,周大新的《第二十幕》,也是一 部较为重要的作品。
      四
  3.王安忆的《长恨歌》。王安忆是中国新时期出现的最优秀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创作,以 沉稳严紧、丰富多产着称。20世纪80年代她便以众多优秀的中短篇小说奠定了她在文坛上的 地位;同时也开始了长篇小说创作。在《长恨歌》问世之前,她已出版了6部长篇小说,积 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长恨歌》是关于一位美丽、单纯、不幸的上海女性的凄婉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王绮 瑶。少女时代她是一个单纯但又有些虚荣心的中学生,因了某种机缘,在1948年参加上海小 姐竞选,获第三名,成了略有名气的“三小姐”,被一个政界大员陈主任看中,纳为外室, 安 置在高级公寓中,过笼中金丝雀的优裕而空虚的生活。陈主任在飞机失事中死去,王绮瑶也 只好饮恨隐居苏州乡下邬桥,过了一段岑寂的乡居生活。王绮瑶的少妇生活是在20世纪五六 十年代的新时代背景中展开的。这时她是一个以挂牌注射护士为业的里弄孀居妇女。她已洗 去铅华,但尚留过去繁华旧梦的残片,装点她寂寞的日子。她和一个吃定息的资本家二太太 的儿子康明逊相爱,但她的“三小姐”的底细和康明逊的独生子的身份,决定了他们有所爱 而无所终。他们的私生女儿,迫于社会压力,曾一度想移花接木地赖在国际革命烈士子弟、 混血儿萨沙头上,这显示了王绮瑶不乏心机但终归还是善良的天性。尽管有世俗的冷眼和压 力,王绮瑶还是坚韧地把女儿生下来并独自养大了她。这大概是她的少妇时代最充实也最可 称道的人生内容吧。
  接着小说展开了王绮瑶的老妇阶段的生活。写与长大的女儿薇薇的相依为命和不断冲突; 写女儿的男友小林与女儿的女友张永红,写张永红的男友长脚与男青年老克腊的畸恋,构成 了王绮瑶暗淡的老年的主要生活内容。在这个人生阶段,王绮瑶少女时代经历的繁华生活及 养成的优雅气质,似乎成了她吸引新时期上海少男少女的新出土的“财富”;而她的优雅、 精致、经验,还有陈主任给她留下的一盒金条,同时也成了围绕着她的少男少女嫉恨她、抛 弃她、离开她,甚至最终杀害她的一个诱因。她最后是死于见财起意的歹少年长脚之手的。 小说是在王绮瑶遭到惨杀的恐怖之夜的描写中结束的。
  王安忆用一种半是同情、欣赏半是讽喻、玩味的笔调,描写了这个曾经繁华,失却繁华又 死于繁华的不幸的上海女人的一生。这是旧时代的上海宝贝毁灭的一生。是大时代风暴所造 成的废墟边沿一朵惨白的小花,在岁月中憔悴萎黄终于殒落的故事。作者把一般中国读者关 注政治、关注大时代风云、关注社会变革的审美趣味收拢来,引向对一个置身于大时代之外 但命运又不免受大时代变动的牵引,用大时代的边角料裁剪自己的人生的纯女人的命运的关 注。作者指着她精心描绘出来的王绮瑶,仿佛用几分悲悯、几分沉思又略带叹息的口吻对我 们说:这种几乎被遗忘的人生中的恨和怨、悲和欢、爱和死,也是不应该被忽略的。疾速前 进 的时代飓风,吹落了多少这样带病斑的残叶呵!这些残叶的堆积,似乎也是社会大变动的一 个带宿命意味的代价。这样的长恨,也可以深长思之。
  因此,小说带有王安忆特有的那种深思细析,委婉回环的叙事笔调。对上海高级公寓、花 园洋房、里弄的生活的一枝一叶,王安忆都不惜笔墨,掰开揉碎地反复吟味,这使小说细部 的节奏十分缓慢,使性急的读者颇感不耐。但在摄取王绮瑶三个大的人生段落作概括的描写 时,小说的跨跃步伐是大而快的。这显示了王安忆独特的结构艺术和概括能力。
  王安忆的《长恨歌》,是女性作家所写的反映中国女性外在生存状态和内在心灵世界的一 系列小说中最成熟、最浑和的一部。女性问题,女性生活和心理题材,也是中国20世纪90年 代以来长篇小说创作中一个突出的潮流。从陈染的《私人生活》到张洁的《无字》,中国作 家,特别是女作家在这个领域里的开拓是前后相继的。王安忆《长恨歌》的获奖,对这种创 作倾向是一个无声的鼓励,也是对中国当代长篇小说题材领域的拓展和艺术情调的多样化的 一个首肯。
      五
  4.阿来的《尘埃落定》。
  阿来是来自中国四川西部的一位藏族青年作家。他是以诗人的身份步入中国文坛的。20世 纪90年代初出版过一个短篇小说集《旧年的血迹》。《尘埃落定》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的获奖,使阿来一鸣惊人,成为中国目前最受瞩目的、微带神秘色彩的青年作家之 一。
  《尘埃落定》用一种非常奇特的叙述角主,借一个已经死去却灵魂飘荡、回首往事、旧地 重 游的藏族贵族青年——麦其土司的傻儿子的眼和口,叙述描写了康巴地区藏族土司制度衰落 、灭亡的历史过程。作者用充满诗情画意、富有灵性的笔触,既无情地展示了土司制度下的 种种野蛮、残暴的基本事实:土司之间的相互争夺与残杀、土司制驭奴隶和自由民的种种规 矩和手法,血淋淋的刑具和尸衣,汉族统治者对藏族纯朴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破坏(带 来了鸦片和妓女),等等,使我们看到了这一在历史上已过时的制度的阴暗的一面。同时, 作 者又满含温情,以挽歌的悲悯情调,描写了土司制度下独特的藏族文化和风情,独特的家庭 伦理和爱情,对那些值得怀念而且通往未来的民族文化因子,作了饱含诗意的绘状。小说中 的主人公,麦其土司的儿子,被认为是一个傻子,其实是一个意识到土司制度的朽腐,具有 新头脑,跟得上新时代,有某种建设新生活的眼光和能力的清醒者。他置身于土司制度给予 他的优裕的生活之中,却对土司内部的矛盾争斗置身事外。他只是看起来像个傻子,实际上 是一个观察独到,眼光锐敏的历史事变和文化形态的目击者、亲历者。他的形象,是在和周 围的一群活生生的人物的关系中刻画出来的。麦其土司及其二太太,汪波土司、茸J3M301.JPG女土司、拉雪巴土司、黄初民特派员、济嗄活佛、侍女桑吉卓玛、行刑人尔依、小厮索 郎泽郎、银匠曲扎,这些人物着墨不多,却鲜活生动,不仅衬托了傻子的形象,而且有独立 的审美价值。
  这部小说,充满藏族文化的奇异色彩,笔调飘逸,笔触细腻,充满清新别致的艺术情趣, 但也不失严肃苍劲的笔力。它在艺术上的新颖和特异,得到了评论界和读者的激赏。
  《尘埃落定》的获奖,代表着20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中那种着力描绘地方风情、民族 文 化并探索其历史沿革、兴衰更迭的因由的创作倾向。这种倾向从20世纪80年代的寻根文学开 始,到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中,已汇成一股艺术激流。
  以上对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作了介绍和分析。那么,综括地看,这届茅盾 文 学奖具有哪些新的特点呢?或者说,从获奖的四位作家和作品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当代长 篇小说发展的哪些趋势呢?
  第一、这次获奖的四位作家,全部是新时期出现的优秀作家,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是青年 作家,20世纪90年代刚步入中年,正是创作力旺盛的时候。过去,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是老作 家 居多。不熬到五十几、六十岁,似乎就与茅盾文学奖无缘。现在这种情况已经起变化了。
  第二,这次有两个女作家获奖(王安忆和王旭烽),显示了女作家在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 领域的实力。
  第三,这次有一个藏族青年作家获奖,这也是藏族作家第一次获茅盾文学奖,它在中国各 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中,也是有标志性意义的。
  第四,这次获奖的四部作品,在题材、风格方面,是比较多样的。这反映了中国文艺界观 念的开放和审美口味的趋于多样化。这对于中国长篇小说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是有深远意 义的。
  
  
  
理论与创作长沙4~10J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曾镇南20022002 作者:理论与创作长沙4~10J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曾镇南20022002

网载 2013-09-10 21:25:54

[新一篇] 中古漢語語法研究概述

[舊一篇]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背景、意義及前景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