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上)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战略目标及其可行性分析
  90年代下半期和21世纪初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目标是实现国民经济的工业化。这一目标的提出,是以邓小平同志在70年代末所提出的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为依据的。当时,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在80年代翻一番,在90年代再翻一番,在21世纪中叶赶上当时的中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准。
  现在看来,第二步战略目标将提前完成。在提前实现小康目标的基础上,中国将从90年代下半叶起,进入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历史新阶段。中国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具体国情,决定中国国民经济现代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10年左右,实现国民经济工业化,第二阶段是进一步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
  我国实现国民经济工业化至少有下述四点标志:第一,科技水平和主要工业部门的技术水平达到当时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准,亦即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第二,将80%的农业从业人口转移到非农业和城镇经济,使农业从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率降至20%以下。第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所定义的上中等发展中国家水准(1989年为3150美元,2010年当有所提高)。第四,在国民生产总值上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大国——美国。
  实现农业从业人口的历史性转移,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的核心内容。我国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集中地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这是非工业化国家即农业国的典型特征。正是由于这种二元结构的存在,我国虽然奠定了工业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但依然不能摘掉农业国的帽子。因此,实现农业从业人口的历史性转移,乃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第一要义。
  我国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本标志有二,一是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一综合指标上达到当时OECD国家的平均水准,二是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避免西方发达国家种种后工业社会弊病,实现分配公平,保护生态环境和净化社会氛围。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难点是农民问题,是实现工业化。实现了工业化,解决了农民问题以后,我国经济建设事业将加速发展。我国农村问题、农民问题,抓得太晚了。从现在起,应当全力以赴,争取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然后再用五个到六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现代化目标后,从21世纪中叶起,我国将进入全面超越西方国家的伟大的历史时期。
  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从总体上说,是一个人口大国,幅员大国,资源大国。经过40多年的建设,奠定了实现工业化的物质技术基础。15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在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稳健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从而揭开了中国经济起飞的序幕。从90年代起,中国进入持续高速增长的历史时期。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着名经济学家里昂惕夫1975年在《世界经济的未来》(联合国研究报告)一书中所作的实证研究预测,从1975年到2050年,西方工业国家的年平均实际经济增长率将为3.6%(近年来西方经济发展的实际证明,这一预测值偏高,应降低1个百分点),人口增长率为0.7%。如果发展中国家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6.5%,人口增长率不高于2%,那么,从1975年起,经过75年,到2050年,就可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上赶上西方工业国家。据1975年联合国七届特别大会的估算。当时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工业国家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上的比率为1∶12。里昂惕夫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这一目标,一项必备的条件是积累率高于20%。因为据里昂惕夫的实证研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5~6%的年经济增长率要求20%的积累率,7~8%的年经济增长率要求30%的积累率,而9~10%的年经济增长率要求35%的积累率。
  中国几十年来的经济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和积累率均优于里昂惕夫提出的上述指标。在1978~1993年间,中国此三项指标分别为9.3%、1.4%和33.2%。1993年,此三项指标分别为13.4%、1.10%和38.4%。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经济发展阶段,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余地很大,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刚刚起步。在工业化实现过程中,以及工业化实现后的若干年内,均属于高速经济增长时期,一直到中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上升到60%左右时为止,而这种局面至少要到21世纪30年代才会出现。因此,中国的高速增长应至少可以维持40年。根据我国的积累率及其他资源条件,按照里昂惕夫所设定的发展中国家的一般投资效率水准,中国年经济增长率将为8~9%,与中国40多年来的经济增长实绩约略相当。如果再加上加速科技发展、加强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适当利用外资这三项因素,则中国经济增长率还可望略有提高。
  用现价美元换算值进行国民生产总值的国际比较,应当采用购买力平价的国民生产总值核算法,否则难以反映各国的实际经济规模。国民生产总值的购买力水平核算法可采用下述简便公式:中国GNP现价美元值=某一基年的中国GNP美元值×基年以来中国实际经济增长率累计值×同期内美国GNP的缩减指数。
  我们以1980年为基年,根据国内外实证研究成果,我们取人民币与美元购买力平价的比值1∶1。据此计划,198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4470亿美元,人均452美元。80年代中国年均实际增长率为8.8%,美国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缩减指数为149,可得出199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为15480亿美元,人均1354美元,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3年发布的1990年中国人均GNP值(1300美元)和美国长期综合战略委员会1988年对1990年中国人均GNP估算值(1330美元)非常接近,而低于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对中国人均GNP的估算值(1950美元)。
  按照上述计算值(即199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15480亿美元,人均1354美元),设今后一个历史时期中国实际增长速度为9%,人口在下世纪初稳定在14亿,则201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86756亿美元,超过美国综合长期战略委员会1988年对2010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估算值:74000亿美元(预计美国未来时期内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为2.5%)。
  1990年西方工业7国的加权人均GNP为18133美元,假定中国人口稳定在14亿,人均GNP增长率为7%,西方工业7国人均GNP增长率为2%,则在2043年,中国人均GNP可达48860美元,超过当时工业7国42589美元的人均GNP值。由此可见,世界和中国在90年代和21世纪上半期的发展趋势将确保我国在21世纪初叶实现工业化目标,在国民生产总值上赶上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在21世纪40年代实现现代化目标,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上赶上OECD国家的平均水准。
    二、战略方针和战略重点
    (一)战略方针
  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上具有鲜明的二元结构,既有相对的先进性(集中表现在建设起相当水准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科学技术体系),又有明显的落后性(集中表现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低下和农业从业人口的高比重上),现阶段和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基本方针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用自己相对的先进性克服自己的明显的落后性,同时吸收和利用外国一切先进的东西和积极的因素,为我所用。根据这一指导方针,我国实现工业化战略目标的基本途径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基础上,以发展内向型经济为主,发展外向型经济为辅,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发展内向型经济服务;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前导,以传统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现代化为杠杆,大力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尽快实现农村经济工业化;在继续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同时,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步伐,从而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全面高涨和科学技术事业的普遍繁荣。
  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方针有5个要点。(1)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确保经济建设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服务。(2)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把力量的基点放在自己身上,不可对外力寄于不切实际的幻想。(3)要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置于经济方针的核心地位。(4)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加强中央的权威,维护和强化国家的统一。(5)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和资源的关系,特别是针对人均资源偏少的国情,认真推行可持续性发展即集约型发展方针,将经济发展建立在可再生性资源、高科技和优化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
  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正确处理发展内向型经济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关系,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经济建设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支配,以满足12亿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为发展经济的基本目标,国内市场潜力极为巨大。同时,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并且建立起基本上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科学技术体系,积累率多年来名列世界前茅。因此,在我国工业化过程中,我国应该而且也只能主要立足于国内解决资金、资源、技术、人才和市场问题,亦即走以发展内向型经济为主的道路。另一方面,发展对外经济往来又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借助于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外国资金,以及某些国内稀缺的资源,有助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步伐。但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来看,对外经济技术往来不可能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局部地区可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但整个国民经济必须以内向型为主。全国范围都应当是开放型经济,但开放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并不是一回事。
    (二)战略重点
  回顾我国40年的经济发展战略,有两点偏差应当加以矫正。一是在建国后的前30年过分向重工业倾斜,并且重工轻农,重城轻乡。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完全必要的,问题是在重工业体系基本建立起来以后,未能不失时机地为整个工业现代化服务,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工业化服务,而是在某种程度上走进了自我服务的死胡同。二是近十几年来过度向东南沿海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倾斜,同时在产业结构上忽视了重工业现代化,过度向轻型下游工业倾斜。在城乡关系上继续重工轻农,重城轻乡,再一次丧失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宝贵时机。这两点偏差是我国多次被迫进行全局性经济治理整顿的战略上的原因。
  总结4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我国工业化发展战略应突出如下四个重点:(1)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制订科学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工业化。(2)正确处理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制订科学的产业经济发展战略,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均衡协调发展。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实现传统工业体系的现代化。(3)正确处理地区之间特别是经济先进地区和经济后进地区之间的关系,制订科学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实现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经济相对均衡的发展,特别是要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4)正确处理内向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之间的关系,制订科学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提高对外经济关系发展的整体经济效益,增强其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三、农村经济发展战略
    (一)加速农村工业化的迫切必要性
  第一,在政治上,农村经济发展长期落后和停滞不前,蕴藏着巨大的不稳定因素。我国农民是我国工业化原始积累的提供者。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二元结构及其发展趋势,意味着我国城乡之间和工农之间存在着日趋尖锐的矛盾。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农村人口爆炸与耕地急剧减少的趋势孕育着灾难性的后果。
  第二,在经济上,现代化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不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食品和许多工业原料的供给没有保障,以城市为依托的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失去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对象和最广阔的市场。占人口80%的农民为小块耕地和小生产者生产方式所束缚,所蕴藏的巨大经济潜力无从发挥。不发展农村经济,城乡失业问题无法解决,而农产品供应紧张又往往是物价上涨的导火线。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是我国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和改善的基本保证。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农村工业化及随之而来的农业从业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经济的转移,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治本之道。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归根结蒂,农民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政治问题的核心。这个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一切问题都无从谈起。
    (二)农村经济工业化的内涵
  农村经济工业化是一个立体概念,其内容比农业现代化要丰富得多。它要求在现代生产技术基础之上,大规模地发展农村各项社会经济事业。
  第一,建设现代化的广义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特别是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针对我国人多田少的国情,我国要发扬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实现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园田化和工厂化,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将种植业和畜牧业对大自然的依赖降低到最低限度,确保对12亿人口的农畜产品的稳定而又充沛的供给,并为农业劳动力转移创造最根本的条件。我国由于人口膨胀,开发不当,植被破坏严重,森林覆盖率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绿化一切荒山秃岭,尽快将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0%这一保护生态环境所要求的最低标准。
  第二,以乡镇企业为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农村工业。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应按照国家统一的产业政策,主要通过国有大工业扩散产品的形式,纳入全国大工业生产网络,为大工业服务,为出口服务,为本地经济和人民生活服务。
  第三,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包括农村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事业、农村商业金融事业、农村教育文化科研卫生事业、各项社会福利事业,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险事业。
  第四,在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农村集镇网络,作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
  在90年代最迫在眉睫又行之有效的,是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在国家工业、科技和财政的支持下,组织广大农民群众,以人均一亩为目标,大张旗鼓地、锲而不舍地建造12亿亩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以此为中心,进行以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为基本内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工业化和全国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特别是12亿亩基本农田的建设乃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本。只要完成了这一伟大工程,并将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到每个劳动力耕种例如20亩的水平,我国用6000万左右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即够,加上牧业、林业、渔业,顶多1亿劳动力。假定我国劳动力在世纪之交稳定在7亿,则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即可下降到15%左右,从而实现工业化一项最重要的指标。
    (三)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工业化的可行性
  在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工业化不仅具有其发展的迫切必要性,而且具有其现实的可行性。其中一个最基本的条件是我国已经建立起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科学技术体系。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所需的技术、设备和物资主要为通用技术、设备和物资(当然也不排除高科技例如生物工程技术的运用)。满足这一需要,我国现有的工业体系和科学技术体系游刃有余,不需仰赖外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基础。
    四、中国产业发展战略
  中国产业发展分为三个技术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农村经济,包括农业、农村工业和农村第三产业;第二个层次是传统工业,包括重工业、轻工业;第三个层次是高技术产业。农村是我国传统工业的主体市场,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以通用型为主的技术、设备和材料,主要仰给于传统工业,特别是传统重化工业。传统工业现代化所需要的先进技术、设备和材料,主要仰给于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尖端技术设备和材料,主要依靠我们自己的科技力量协作攻关加以解决,同时尽可能引进吸收外国先进的东西,以加快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产业发展战略可分下述五个层次。
    (一)高科技产业
  我国高新科学技术已达一定的水平,有些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我国已经具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条件、工业条件和资源条件。当前世界高科技发展的主要领域,包括电子计算机技术、新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激光和光纤通讯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我国均有相当的研究基础。当务之急是加快集成电路、新型材料、生物工程、海洋石油和养殖捕捞、航天航空、激光、光纤通讯等产业的发展。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形成若干高技术产业,而且要用其改造传统工业,甚至使某些传统工业变成高技术产业。
    (二)基础设施(交通运输、通讯和能源)
  1.加速铁路建设和改造。近10多年来每年我国铁路新修里程低于前30年,主要原因除投资额有待增加外,还在于投资效果不佳。加强投资管理,特别是实行中央、地方、群众(主要是农民群众)三结合建设方针,是加速我国铁路建设和整个运输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2.加紧民航飞机特别是干线飞机的研制工作,尽快发展民航飞机制造业。在此基础上大规模发展民用航空事业,增加民航业在交通运输特别是旅客运输中的比重。
  3.加快邮电通讯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加快光纤通讯技术的发展,建立覆盖全国城乡的通讯网络。邮电特别是电讯事业的发展,投资少,效率高,可大大缓解交通运输的紧张状态。
  4.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战略是以煤为主,多种能源并举,逐渐将重点转向水电和核电。
    (三)基础产业
  基础产业是重工业体系的基础部门,从而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因为作为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重工业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现代化提供技术装备的任务,是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命脉。因此,要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必须率先实现重工业的现代化,而机器制造业、电子工业和基础原材料工业乃是重工业体系的三个基础产业。
  1.机器制造业。我国机器制造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有三,首先,要实现工作母机制造业即机床制造业的现代化,在此基础上实现各部门专用机械设备制造业的现代化;其次,在机床制造业中,又要率先实现制造机床的机器设备即母机之母机的现代化,同时大力发展数字程控机床、高精机床和重型机床的生产,淘汰一般的技术落后的机床的生产;再次,广泛采用电子技术,将其注入机械制造业的生产设备和机床产品之中。
  2.电子工业。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要充分应用现代微电子科技的先进成果,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特别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生产,同时将工业用电子设备的生产放在优先地位。
  3.原材料工业。我国原材料工业主要涉及两个部门,一是冶金工业,二是化学工业。原材料工业要充分应用现代材料科学的最新成果,大量生产新型材料和短缺材料,为我国重工业和轻纺工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根据我国现已探明的资源条件,在化学工业的发展方面,不仅要发展石油化学工业,而且要着重发展煤炭化学工业。
  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三者的发展互为条件,息息相关。优先实现这三个部门的现代化,使之尽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就可大大减少对外国技术、设备和材料的依赖,大大增强我国对外国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消化和创新能力。机械、电子产品和原材料是我国目前进口商品的大宗,也是我国出口商品的潜力所在。优先实现这三个部门的现代化,大大加快其发展速度,将从根本上优化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
    (四)支柱产业
  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根据对工业化国家人民群众消费支出的分析,我国支柱产业(制造业)应当以人民大众的需求(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基础加以设计。人民的基本需求可分解为八项,即食、衣、住、行、医、学、娱、防,与此相适应,我国的支柱产业亦可分为下述10种。
  1.食品工业。我国是全世界饮食文化最源远流长的国度,随着9亿农民的大多数逐步转入非农产业和城镇经济,对加工食品的需求将与日俱增。我国食品工业的规模将为世界之冠。
  2.衣着工业。提高作为最终产品的衣着制造业的地位,逐步建立以衣着产业为龙头的包括相关产业特别是纺织业在内的衣着产业体系,牢固地占领国内市场,并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与我国人口及资源相称之份额。
  3.建筑业。建筑业包括住宅建筑、工业建筑和公共建筑,而以住宅建筑为主。我国近年来建筑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农民建筑业发展很快。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转向非农产业的农民的一个重要去向,是建筑业。只要方针对头,我国有可能结合新型村落、新型乡镇和中小城镇的建设,到2010年,使全国城乡居民每户拥有一套中等水准的住宅,同时兴建相应的城乡公共设施。
  4.交通通讯工具设施制造业。到2010年,建成强大的独立完整的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车辆设备制造业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制造业体系,建立强大的电话、移动电话、传真机及其他通讯设施的制造业,不仅能完全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而且在全盘国产化的基础上,使产品价格及运价与人民群众收入成比例,与OECD国家的平均水准持平。尽快实现轿车、干线民航飞机和移动电话的国产化,是我国交通通讯工具制造业的三个重点。在汽车工业特别是轿车工业方面,考虑到国内外石油生产的前景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应尽快解决电动汽车的研制和大规模生产、使用问题。
  5.医药工业和医疗器械工业。近年来,我国药品价格特别是进口药品器械和外资企业生产的药品的价格越来越高,医疗收费也日趋昂贵,超出了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实行公费医疗制度的企业事业单位也不堪重负。这种现象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占人口90%以上的工、农、兵、知识分子将不敢问津。因此,必须将这种趋势消灭于青萍之末。欲做到这一点,除了改革现有医疗体制之外,最根本的是建立强大的高水平的医药和医疗器械工业体系。我国医药和医疗器械发展的途径,一方面要实行进口医药器械的国产化,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在中西医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中药生产。务使我国医药和医疗器械价廉物美,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
  6.教学、文化用品制造业。我国近年来教育收费,包括中小学教育收费呈急剧上升趋势,如果放任不管,势必成为群众一大沉重负担,而广大农民群众子弟将再度被拒之于学校大门之外。建设强大的教学文化用品制造业,包括印刷业、纸张文具、教学仪器设备制造业等等,将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学”的需求,大规模发展各级教育事业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7.日用、娱乐、环保、旅游用品设施制造业。近年来,我国两大消费热潮十分引人注目,一是家用电器,二是旅游。家用电器包括娱乐用品(电视和音响设备、录像机、摄像机也崭露头角)和日用品(微波炉、洗衣机、空调机等)两大类。我国风景名胜和文物资源居世界之冠,吸引着数以千万计的境外游客,国内旅游热也在悄然兴起。完全可以预计,我国家用电器业(应将多媒体纳入我们的视野之内)、社区俱乐部设施(近年来这一重要事业的发展未引起重视,但未来的发展是毫无疑义的)和旅游用品设施的市场将愈来愈广阔。
  8.农用工业。在工业化时期内,发展农用工业的基本目标是满足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工业化对生产资料的巨大需求。农用工业有广狭二义。狭义农用工业是指专门生产农用设备物资的工业,如农业机械工业、化肥工业、农药工业、地膜工业、饲料工业等。广义农用工业则涉及一切向农村提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工业化所需要的设备和物资如车辆、电气材料、建筑材料、能源、乡镇企业机械设备等等的部门和行业。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农村提供充足而低廉的建筑材料和能源的极端重要性,因为这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的迫切需要,而且是发展我国林业,迅速提高我国森林覆盖率的物质前提。因为农民基于对建材和能源的需要而对林木的砍伐是我国林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9.宇航工业。宇航事业的发展水平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集中标志之一。航天飞机和卫星的重要用途之一是进行在地面无法进行的科学试验。因此,航天工业的发展对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同时将成为带动整个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龙头产业,其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10.国防工业。近年来开始的所谓后冷战时代,虽然未能改变和平与发展这一世界主要潮流,但世界风云变幻,不稳定因素甚多,建设世界一流的强大的国防工业,是确保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而且,战后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军事科技的发展及其向民用产业的移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牵引力。以尖端军事科技开发为先导,平战结合,应成为我国国防工业发展的指针。
    (五)第三产业
  按照国际通用的概念,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通讯业;商业、金融、保险业;服务修理业;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业;政府、国防。有些内容,我们在前面已加以论述。在这里,我们要加以强调的是第二、第三特别是第四项内容即科教文卫的发展。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事业,是一件带有根本性的大事。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我国至少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赶上印度的水准。
    五、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由于历史的地理的和经济上的原因,我国存在着三大经济发展地带,即东部沿海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和西部经济地带。在建国以前和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畸形发展,现代工商业,现代交通运输业和对外贸易均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广大内陆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建国以后,我国在发展沿海地带经济的同时,着重在中部和西部地区配置资源,建设现代工业和现代交通运输业,形成一批重要的工业基地,使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有所缩小。近10多年来,由于我国推行向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经济特区所在地东南沿海地区倾斜的经济政策,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一度有所缩小的经济发展差距又有扩大的趋势。在90年代下半期和21世纪初叶,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应是在继续发展沿海地区经济的同时,逐步实现经济发展重点的西移,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
    (一)三大地带经济发展方针
  1.东部沿海地带发展方针。东部沿海地带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12个省、市、自治区,总面积128.6万平方公里,人口4.35亿(1986年,下同),分别占全国的13.5%和41.3%。东部沿海地带是我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具有明显的经济、技术、人才、管理和地理优势,是我国经济现代化的根据地。其经济发展方针的要点是:(1)用现代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同时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2)其经济发展应形成两个扇面,同时向内地和海外辐射。即一方面发展外向型经济,另一方面加强同内地的经济联系,向内地提供技术、设备、物资,输送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并转移部分传统产业。东部地区特别是上海市等大城市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远比内地为高,在内地传播和普及东部地区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最行之有效的途径。
  2.中部地带发展方针。中部地带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共10个省区,总面积284.43万平方公里,人口3.76亿,分别占全国29.8%和35.7%。中部地带无论在地理位置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上均介于东部地带和西部地带之间,是联系东西两大地带的桥梁和纽带。这一地带能源和矿藏丰富,农业发达,交通便利,工业亦有相当基础。其经济发展方针的要点是:(1)发展原有的和从东部地区转移来的传统产业,发展能源和原材料工业。(2)在有条件的大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3)积极发展同东部、西部地带的经济关系,使本区成为开发辽阔的西部地区的前沿阵地。
  3.西部地带发展方针。西部地带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共9个省、区,面积538.57万平方公里,人口2.43亿,分别占全国56.4%和23.9%。西部地区地域广袤,资源丰富,人烟稀少,同时有建国以来建设起来的工业基地包括军事工业基地作为依托。其发展方针的要点是:(1)大力发展农林牧业,改善生态环境。(2)发展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3)开发本区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建立强大的能源工业和原材料工业。(4)以现有工业基地和军工基地为依托,发展传统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二)经济区发展规划设想
  突破省区行政界限,在全国范围建设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的区域经济,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年来,经济协作区设想和组织数以百计,其中最重要也最可行的是与原来的六大行政区约略相当的六大经济区,以及主要的沿江、沿线经济协作区。
  1.华东经济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和山东)的发展设想是:(1)本区无论轻重工业都要向高技术高档次发展。(2)将高耗能、本地原材料缺乏的传统工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并以雄厚的技术管理力量参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开发。(3)运用本区强大的工业力量和科技力量,发扬鱼米之乡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经济工业化。(4)在能源工业方面大力开发福建水电资源,积极参与长江中游水电开发,建设核电站,开发近海石油。(5)发挥本区的地理优势、侨乡优势和经济技术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特别是要加强同西方大型跨国公司的经济合作,加强同亚洲四小龙及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往来。(6)大力发展金融、商业、保险事业及其他第三产业,将上海建设成远东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
  2.华北经济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的发展设想是:(1)利用辽阔的华北平原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利用内蒙古千里草原建立现代化畜牧业基地。(2)建设以山西内蒙煤炭为中心,包括陆上和近海石油资源以及火力发电的现代化能源工业基地。(3)利用本区丰富的能源和金属矿藏,建设大型冶金工业基地,包括内蒙的黑色冶金和稀有元素冶炼业、山西的炼铝业等。(4)利用本区丰富的煤炭、海盐和石油资源,大力发展煤炭化学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和盐化学工业,特别是发展煤炭化学工业。(5)利用本区雄厚的科技力量,发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6)利用本区丰富的农牧业原料,发展现代化的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
  3.东北经济区(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的发展设想是:(1)在下世纪初叶,全区作为一个整体,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主要工农产品数量和科技发展水平上,率先赶上OECD国家的平均水准,即率先实现现代化。(2)利用沃野千里的松辽平原和三江平原,发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机械化大农业,建立具有全国意义的商品农业基地,并使森林覆盖率达到40%左右,建立具有全国意义的林业基地。(3)用高科技改造并进一步发展冶金工业、机械制造工业、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建设超大规模的具有世界水平的重工业基地。(4)利用本区丰富的农林原料和化工原料,迅速发展轻工业,包括森林工业、制糖业、丝亚麻纺织印染业。(5)发挥本区科技优势,建设强大的高新技术产业。 
  4.中南经济区(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和海南)的发展设想是:(1)利用本区的平原,以及广大的江南丘陵和华南丘陵,建设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热带和亚热带作物基地,以及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同时大规模地发展草山畜牧业、养猪业和淡水养殖业。(2)全面开发长江中游和红水河水电资源,建设巨型水电生产基地。利用丰富的水电和有色金属矿藏,建设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王国,同时加速发展钢铁工业、机械制造业和化学工业。(3)利用本区丰富的农林原料,建设强大的轻纺工业,包括棉麻纺织工业、橡胶工业、制糖工业、其他食品工业。(4)利用本区的科技力量和军工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5)发挥本区作为东西两大经济带的联系枢纽的作用,协同华东、华北各大经济区,共同开发西部地区。
  5.西南经济区(四川、云南、贵州和西藏)的发展设想是:(1)利用四川盆地、云贵两省的河谷平原和藏南谷地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基地,同时积极开发面积广阔的宜林荒山、宜牧荒坡以及荒地、荒滩和水面。(2)逐步开发西南地区高达4亿多千瓦的水能资源这一举世无双的能源财富,建设世界最大的水电生产基地,一举解决南中国的能源问题。(3)利用西南地区丰富的金属矿藏,与充沛的水电煤炭能源相结合,在西南地区建设巨型黑色冶金和有色冶金基地,如以攀枝花为依托的黑色、有色冶炼基地;以个旧、东川为依托的锡、铅、锌、铜冶炼基地;以贵阳为依托的炼铝基地。(4)利用丰富的天然化工原料,如天然气、盐、磷、硼砂等,与水电资源相结合,建立大型化学工业基地。(5)在能源工业和冶金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以重庆、成都、昆明、贵阳、资阳等工业城市的军工产业优势为依托,建设强大的机械工业基地。(6)大力发展现代化的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为大西南的开发创建前提条件。(7)西藏高原是矿物资源和农牧业资源的宝库。加强对西藏高原特别是藏北草原的勘探和科学考察工作,积累资料,为下世纪西藏高原的开发做充分准备。
  6.西北经济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和宁夏)的发展设想是:(1)发展农林牧业,植树种草,改善西北区严酷的生态环境。农林、牧业的发展是开发大西北的基础。(2)开发西北地区丰富的水能资源、煤炭资源和石油资源,建设具有全国意义的能源生产基地。(3)利用本区丰富的金属、非金属矿物资源和丰富的能源,建设巨型黑色冶金、有色冶金和化学工业基地。(4)利用本区军工技术优势,在原材料工业和能源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建设强大的机器制造业和其他重加工业,将西安、乌鲁木齐、银川、西宁建成重工业中心。(5)利用本区丰富的农牧产品和化工产品,发展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
          (作者单位:国家计委经研中心;责任编辑:蒋东生)
  
  
  
管理世界京012-021F10国民经济管理与计划杨德明19951995 作者:管理世界京012-021F10国民经济管理与计划杨德明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1:28:21

[新一篇] 中國金融形勢——回顧與展望

[舊一篇] 中國零售業態展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