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卢卡奇思想研究和争论中的若干理论问题之我见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卢卡奇是20世纪着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理论,特别是青年时期的思想,在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界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争论。如何正确地评价卢卡奇的思想,对于我们科学地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把握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实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就卢卡奇思想研究和争论中的若干理论问题提出自己的浅见,并求教于学术界。
      一、研究卢卡奇的思想应有正确的方法论原则
  我国学者对卢卡奇的思想,特别是对青年卢卡奇的思想的研究总的看是主观的批判多于客观的介绍。生吞活剥多于同情的理解,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体现在:或者脱离西方历史文化条件,把它同我们信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结论作简单的类比;或者脱离卢卡奇一生理论探索的历程,割裂青年卢卡奇同晚年卢卡奇的思想联系,着力凸现青年卢卡奇思想的缺陷,无法真正反映卢卡奇思想的实质;或者把卢卡奇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异端”,否定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
  笔者认为,研究卢卡奇的思想首先不应该脱离他所处的历史文化条件,抽象地看待他的理论命题。这是因为,从卢卡奇思想的主旨看,他主要是为了反对第二国际中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理解,要求恢复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权威,确立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主导地位;从他所处的历史条件看,西方资本主义较为发达,其统治方式同俄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体现在西方资本主义更多地依靠其意识形态的作用,使工人阶级认同其统治的文化秩序,其统治是总体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工人阶级精神发展的程度对西方革命至关重要,因此卢卡奇相当重视对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和文化批判,显示出和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同的理论关注点;从卢卡奇所处的文化背景看,西方文化从古希腊哲学起就蕴涵着逻各斯精神和奴斯精神,前者代表科学、理性、规律;后者则代表主体的情感、意志、思想及其活动。在古希腊哲学中它们主要是从本体论的角度论述的。直到近代,才由笛卡尔奠定了科学主义哲学的范式,其特点是从主、客二分出发,注重研究自然知识;维科则在《新科学》中要求哲学智慧应使人自身得到完善,强调哲学要给人存在以理解和希望,使哲学与人的价值、意义联系得越来越紧密,奠定了人文主义哲学的范式。德国哲学则是这两种哲学传统的汇合,德国既有康德、黑格尔理性主义哲学家,也产生了哈特曼、赫尔德的人文主义哲学,这两种传统到现代进一步发展为西方科学哲学和人文主义哲学。他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产生和发展于这两种哲学传统中。就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来讲,马克思注重从历史主义方法和人文主义传统,着力探寻了人的异化、价值、意义,以及人的解放问题;恩格斯则更多地受科学主义传统的影响,注重对自然辩证法、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马、恩的这种不同的理论兴趣为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下、不同哲学家的个性影响下的不同发展奠定基础。大体而言,卢卡奇更多地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影响,注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价值性,不能像有些同志那样,简单地把卢卡奇同西方哲学的关系看成是他用西方唯心主义哲学同马克思主义融合,把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化。因此,只有首先立足于西方的历史文化条件,才有可能正确地评价卢卡奇的思想。其次,研究卢卡奇的思想不应该割裂他青年时期和晚年时期思想的联系,孤立考察他青年时期的思想。这是因为,从卢卡奇思想发展的历程看,青年卢卡奇从反思西方革命经验教训出发,认为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性、战斗性功能,没有把辩证法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因而,他强调人的主观因素在历史进程中的主导地位,强调辩证法的重要性。但是,青年卢卡奇走到另一极端,即夸大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这是他青年时期思想不成熟的一面。但他是个严肃的马克思主义者,历史进程中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关系问题成为他一生努力想要解决的问题。直到他晚年的《关于社会存在本体论》一书中,这个问题才得到较好解决。不能因为青年卢卡奇理论的失误,就抛开他一生理论探求,把一个严肃的马克思主义探索者说成是无知的反马克思主义者。
  最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狭隘地看作是几个革命导师、革命领袖“一线单传”的历史,把其他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看作是“异端”,把他们置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加以研究和论述,这种做法当然使我们不能正确评价卢卡奇的思想。
      二、如何从总体上把握青年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
  《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是卢卡奇一生引起争论最多,影响最大的着作。在我国学术界,部分同志认为青年卢卡奇正确地反对了马克思主义中的机械决定论、经济决定论和宿命论,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地位,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意识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作了辩证的理解;还有部分同志则批评他把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起来,把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化,拒绝自然辩证法和反映论,开创了和列宁主义相对立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
  笔者认为应当从总体上把握青年卢卡奇思想的理论主题,注重研究青年卢卡奇思想的二重性。这是因为,《历史和阶级意识》是卢卡奇走向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学徒期”的着作,该书既总结了西方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结合西方历史文化条件,对马克思主义若干理论,如异化、辩证法、哲学本体论等作了可贵的探索,这是他理论的积极方面;同时,由于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影响,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影响,该书又有若干理论缺陷。该书的这种二重性决定了我们既不应该忽视、否定该书中存在的理论缺陷,更不应该脱离他一生的思想发展,特别是该书同他晚年的《关于社会存在本体论》一书的联系,即他对马克思主义本体论探索的历程,来研究和评价青年卢卡奇的思想。
  从上述指导思想出发,笔者认为,青年卢卡奇思想的理论主题是如何通过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战斗性功能来对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商品经济形成的物化意识,最终形成工人阶级统一的阶级意识。因此,在理论上,他相当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重视主、客体辩证法、人的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中心和基础地位。由此,他坚决反对第二国际理论家忽视辩证法,单纯用经济因素解释马克思主义的机械决定论思想。他认为,要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必须从人类实践出发,恢复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把社会历史、社会历史中的人及其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应该说,他重视实践、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地位,从总的方向上看无疑更符合马克思的原意。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到底是自然、还是社会历史,这也正是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争论的焦点。卢卡奇对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反思,在当前对我们反思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文本,仍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也应该看到,卢卡奇虽然正确地看到辩证法、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地位,但他又把辩证法局限于社会历史领域,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展开错误批判,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自然基础,使他不可能正确阐明人的主观因素在历史中的创造作用。对此,他有深刻的认识。(参见《历史和阶级意识》新版序言)。也正是这一缺陷,即历史发展进程中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关系,成为他以后一生理论探索的中心问题,直到他晚年的《关于社会存在本体论》一书中才得到正确解决。而他青年时期的理论缺陷又影响了后来的理论家。如法兰克福学派沿着卢卡奇的思路,运用辩证法的批判性,揭示西方人的异化境地,但由于他们的辩证法失去了现实基础,使他们对资本主义批判变成了一种抽象的哲学批判。同时青年卢卡奇强调主观因素历史作用的思想被后来的理论家所发挥,以至于他们反对任何形式的决定论,包括辩证决定论,从而陷入唯心主义。卢卡奇除了探求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外,还提出了许多富有意义的理论论题。如:异化、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主义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等。他在论述这些论题的过程中,同样既有天才般的理论创见,也有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徒期”的理论失误。这一切都体现了他思想的二重性。只要抓住了这种二重性的特点,关于他青年时期思想性质的争论是不难解决的。下面就围绕青年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争论中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做简要的评析。
  1、有人认为,青年卢卡奇把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化, 开创了和列宁主义相对立的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带引号的否定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思潮。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是因为:首先,从青年卢卡奇思想的理论主题看,他主要是通过批判第二国际机械决定论的指导思想,恢复辩证法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权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战斗功能,形成无产阶级统一的阶级意识。因此,他实际上是想通过恢复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寻找适合西方的革命道路,他理论的目的并非是想创立另一种和列宁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同时他多次高度赞扬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贡献,认为正是列宁对他的批评使他走向了马克思主义。其次,应该看到,卢卡奇的确比较重视研究马克思和黑格尔思想的联系。这不仅体现在他青年时期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中,他在斯大林时期还特地写了《青年黑格尔》、《理性的毁灭》等着作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这就需要我们弄清两个问题:一个是卢卡奇为什么要这样做?另一个问题是他强调马克思和黑格尔思想的联系点是什么?笔者认为,卢卡奇强调研究马克思和黑格尔思想的联系,具有历史合理性。第二国际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斩断了马克思和黑格尔思想的联系,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把马克思主义实证化;斯大林从政治实用主义出发,把黑格尔哲学看作是德国封建贵族反对法国革命的体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卢卡奇研究马克思思想的渊源,探索马克思主义的真谛,这是完全合理的,也是符合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真实历程的。更重要的是,卢卡奇强调马克思和黑格尔思想的联系点是辩证法而不是唯心主义,而马克思的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又有本质的联系。因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和历史的基础上。最后,有些学者之所以认为卢卡奇把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化,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认为《历史和阶级意识》中的“总体性、异化、主客体同一”等观点来自黑格尔。我们认为,卢卡奇的总体性、异化主要来自马克思。他反复引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要求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一个总体的观点,强调总体优于部分,其宗旨是反对机械决定论。他的异化直接来自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他的主、客体同一论的具体内容同黑格尔存在着原则的区别。当然,由于卢卡奇是通过黑格尔走向马克思的,因而受黑格尔思想的影响也是理所当然的。但关键是要搞清卢卡奇思想的主流是什么。
  还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青年卢卡奇思想的二重性,他理论失误的地方,可能被以后的理论家所利用、发挥,甚至产生不好的影响,但这和主动开创某种思潮有着原则的区别,二者不能混为一团。
  2、如何看待青年卢卡奇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列宁的反映论的批判以及对异化问题的研究?部分学者从卢卡奇对恩格斯、列宁的批评以及重视异化问题的研究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认为卢卡奇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起来,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解释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
  笔者不同意这个观点。笔者认为,首先应分析卢卡奇为什么要反对自然辩证法和反映论。从卢卡奇理论的目的看,卢卡奇反对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实证化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本质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因此,在他看来,不应该脱离社会孤立地考察自然,因为自然本身就是工业和社会的产物,它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他认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具有一种客观主义和自然主义倾向,不符合马克思的思想。其次,他不同意反映论,特别反对恩格斯对“实践”的论述。认为把“工业和实验”等同于实践,实际上是一种实证主义思想。再次,卢卡奇在写作《历史和阶级意识》时,还没有看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列宁的《哲学笔记》,无法完整地了解他们的思想。而在《反杜林论》和《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由于要解决的是如何扞卫唯物主义,不是专门的辩证法着作,理论的侧重不同,造成了卢卡奇对他们思想的误解。最后应该看到,青年卢卡奇思想的主流是反对机械论、经济决定论,而不是要反对唯物主义,反对辩证法,不能因为他理论上的失误,不顾历史条件和实际情况,把一个严肃的马克思主义者说成是一个无知的反马克思主义者。也正因为如此,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的新版序言中,坚决反对资产阶级学者借他理论上的失误,宣传“两个马克思对立论”、“马、恩对立论”的做法。
  也应该看到,青年卢卡奇比较重视从人、人的实践的角度来解释马克思主义,比较重视研究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问题,但不能由此说他创立了一种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笔者认为,这实际上反映了在不同历史文化条件下,不同哲学家个性影响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理解。卢卡奇受西方人文主义文化传统和浪漫主义思潮影响较深,因此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建构与我们根据恩格斯、列宁的思想所建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存在着较大区别,这恰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不同历史文化条件下,多流派的巨大发展。不应该因为其理论形态不同于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就否定其探索的价值,甚至给他带上“什么主义”的帽子。
      三、如何给卢卡奇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定位?
  在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界,由于受带引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体系的影响,部分学者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当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异端,因此否定多于肯定。这种指导思想同样存在于卢卡奇思想研究中,再加上在马克思主义阵营中,长期的教条主义和政治实用主义指导思想,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视为唯一的正统,因此难以真正凸现卢卡奇思想的实质和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贡献,更不用说对卢卡奇在马哲史上的地位予以合理的定位。
  笔者认为,要给卢卡奇在马哲史上予以合理定位,首先应有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观。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狭隘地理解为“马、恩、列、斯、毛”几个革命导师和革命领袖“一线单传”的历史,把其他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置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或“异端地位”加以研究和论述,这种“一线单传”的历史并不能真实地反映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际。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际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应该概括为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源,与各国具体实践、文化传统相结合,多形式、多流派的发展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过去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包括卢卡奇的思想,置于马克思主义对立面或异端地位加以研究的做法,真正平等地对待各种形态的马克思主义。
  从卢卡奇本人思想来看,笔者认为,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体现在:首先,他在教条主义盛行的时代,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权威,认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是死抱马克思主义词句和现存结论,而是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的这种反教条主义思想开启了西方共产党、西方进步知识分子逐步摆脱苏联哲学模式和社会主义模式,探索适合本国条件的革命道路,其意义在当时是巨大的,就是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其次,他晚年提出的“社会存在本体论”,是20世纪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最深刻、最详细的考察,从多方面启迪了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方向,就是在今天,对于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特质仍有重要意义。再次,他相当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渊源的研究,从不同角度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方法论。他还建构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提出了异化、意识形态批判等重要的理论论题。可以说,他是20世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忽视他,或者把他视为理论上的“异端”。正确的做法是:认真研究他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和他的思想,总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以便在今天更好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收稿日期:1999.6.11
社会科学动态武汉43~46A1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王雨辰19991999作者单位:中南财经大学哲学研究所 武汉 430064 作者:社会科学动态武汉43~46A1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王雨辰19991999

网载 2013-09-10 21:19:02

[新一篇] 關于列寧蘇維埃建設思想的幾個問題  ——為紀念十月革命80周年而作

[舊一篇] 關于發明的哲學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