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节俭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墨子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和以他为代表的墨家学派,曾经在中国古代学派林立的历史时期中占据着显赫的地位,与儒家学派分庭抗礼,号称“显学”。诚如中国古代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所评论的:“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注:《韩非子·显学》)由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原因,墨子的思想在秦汉以后逐渐被儒家思想所淹没,其在哲学、政治学和伦理学方面的许多精华未能得到很好的整理和吸收。今天我们重视墨子的思想,特别是墨子的伦理道德思想,将其时代价值发掘出来,这对于培养21世纪青少年的健全品德,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将主要来分析墨子伦理思想体系中的节俭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一、墨子节俭思想的原则
  清人孙诒让在为墨子所作的小传中这样描绘和评价墨子其人其学:“其学务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泛爱兼利而非斗,好学在博,不异。又曰兼爱、尚贤、右鬼、非命,以为儒者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注:孙诒让:《墨子间诂·墨子传略》)孙诒让的这段介绍文字,是综合《庄子》和《淮南子》二书的记载而来的,其评价墨子的重点,显然是在墨子以自苦为极,一生节俭,坚决反对铺张浪费上面。确实,极其严格甚至近于苦行主义的节俭思想,是墨子伦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墨子》一书中,墨子多次强调这样一个衡量衣食住行是否恰当的标准:“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注:《墨子·节用中》)。大意是说:古代圣王规定的节俭原则是,天下百工,如做车轮的、造车子的、制革的、烧陶器的、冶炼金属的、当木匠的,都让他们各尽其能,但只要足以供给民用,就可以了,即“量腹而食,度身而衣”(注:《墨子·鲁问》)。对那些增加费用却不能增加老百姓利益的事,圣王是不做的。由此可见,墨子所认为的节俭的原则,就是民用和民利,即有利于老百姓的日常实际生活。这个原则总起来看是一个功利主义的原则。
  墨子全部思想的一个特点,就是十分强调“利”,他所宣扬的“十事”,其基础都是一个利字。从这个层面上看,在伦理观上,墨子确实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功利主义者。因此,墨子把他的节俭原则定位在“利”上,是合乎情理的。
  在“利”的问题上,墨子与儒家有很大的不同,他的观点甚至是直接针对儒家思想而去的。儒家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认为“义”、“利”是对立的,“利”就是个人私利、私欲。因此儒家是反功利主义的,其义利学说近乎于西方的“道义论”。墨子不这样来看待义与利的关系。其一,他认为义与利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义,利也”(注:《墨子·经上》)。“义,利;不义,害”(注:《墨子·大取》)。义就是利,利就是义。其二,认为利并不指私利,而是指公利,指“天下之利”,主张牺牲小利去获取大利:“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非取害也,取利也”,“利之中取大,非不得已也;害之中取小,不得已也。所未有而取焉,是利之中取大也;于所即有而弃焉,是害之中取小也。”(注:《墨子·大取》)这些思想可能为后期墨家所发展,但基本原理还是从墨子本人那里继承下来的。
  墨子强调义即利,并不是轻视义,相反,他同样十分看重义,甚至认为“天下莫贵于义”(注:《墨子·贵义》)。但这个义,也就是“应当”,与“天下之利”和“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不但不是对立的,而且就是一回事,归根结底,就是要看这个义是否符合“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提出“言有三表”的观点,认为一种思想理论的真伪对错的标准有三个:“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行政,观其中国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注:《墨子·非命上》)在政治伦理实践方面,最重要的标准便是这个第三表:“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以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总而言之,“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成为墨子论及政治、伦理、道德方面问题时的一个总原则。
  墨子认为,正是依据这样的原则,从百姓的实际需要和利益出发,国家就会因节俭而兴盛发达,天下也会由于节俭而兴盛发达,即“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注:《墨子·节用上》)。国家乃至天下繁荣昌盛的原因,就在于圣王治国不劳民伤财。
      二、墨子节俭思想的主要内容
  墨子节俭思想的具体内容,从抽象的理论方面来说,都是根据“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利于民利者,圣王弗为”这个原则来展开的。从具体的现实针对性方面来说,既是针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开出的济世利民的药方,又是朝着儒家的奢华言行投出的匕首投枪。当时的没落阶级的新生的暴发户,都崇尚奢侈靡淫的生活方式,严重地腐蚀着社会风俗,而儒家思想中又在饮食、服饰、宫室、舟车、声乐以及丧葬诸方面存在着讲求排场、过于豪华奢侈的倾向,客观上助长了社会的奢靡之风,因此,墨子的节俭思想,最直接地就是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中系统表达出来的。
  现在让我们对墨子的节俭思想作具体考察。
    1.关于节俭衣服
  墨子认为,衣服的作用就是冬服“轻且暖”,夏服“轻且清”,所以人们一定要“度身而衣”,不应有超过这些标准的多余的衣服。他指出:“其为衣裘何以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注:《墨子·节用上》)制作衣服时,符合这个原则的,就大力赞美之,违背这个原则的,就坚决去掉之。所以圣人制作衣服,能够使身体舒适,使肌肤温暖就行了,而不是为了使人耳目感到华美并夸耀于百姓。墨子严厉批评时下的国家当政者,“其为衣服,则与此异矣”(注:《墨子·辞过》)。他们冬天夏天的衣服已经齐备足够了,却还要向百姓征收重税,强夺百姓的财物,用来制作锦衣丽服,并佩以金银珠玉,让女工来刺绣,男工来雕刻。这种追求服饰奢华的结果是什么呢?墨子认为,就是百姓淫僻难以治理,国君奢侈难以劝戒。奢侈的国君去统治淫僻的百姓,国家怎么不乱呢?因此,墨子强调:“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衣服不可不节。”(注:《墨子·辞过》)
    2.关于节俭饮食
  墨子认为,人们需要吃喝,目的是为了强壮身体,聪明耳目。因此,圣人在饮食上,“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注:《墨子·节用中》)。他们使用财物节约,自奉省俭,所以“民富国治”。墨子同样严厉批评当政者在饮食方面穷奢极欲。说他们靠对百姓横征暴敛,吃遍牛羊猪狗,还要烹鱼烤鳖。大国的国君吃饭时面前要摆放百来个餐具,小国的国君面前也要摆上十来个餐具,眼看不过来,手顾不过来,口尝不过来,结果美味佳肴统统腐烂浪费了。国君如此“上行”,大臣们也照此“下效”,最后的后果是,在这样的国家。“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注:《墨子·辞过》)。国家怎么可能不乱呢?因此,墨子的结论同样是:“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饮食不可不节。”(注:《墨子·辞过》)
    3.关于节俭宫室
  墨子认为,建造房屋,是“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注:《墨子·辞过》),即是为了生存,不是为了观赏和享乐。因此,建造房屋的标准应是这样的:地基足以防止潮湿,外墙足以抵御风寒,内墙足以分隔男女、合于礼节,屋顶足以遮蔽雨露雪霜。达到这样的标准就足够了,超过这些标准就会劳民伤财。以往的圣王就是这样来建造房屋的。墨子批评时下的君王大兴土木,强夺百姓的财物,用以修建宫室台榭,这些建筑结构复杂,雕龙画凤,富丽堂皇。君主带头,大臣效仿。造成的恶果是:国家财力匮乏,无以对付饥荒、救济孤寡,国家十分穷困,百姓难以治理。因此,墨子疾呼:“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也,当为宫室不可不节。”(注:《墨子·辞过》)
    4.关于节俭舟车
  墨子认为,车也好船也好,其用途都是为了“服重致远”,“车以行陵陆,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注:《墨子·节用上》)。因此,车船优劣的惟一标准,就是看它们是否“全固轻利”,即是否完整、坚固、轻巧、便利。这样的车船,建造时省钱省力,造好后便于减轻百姓的劳苦,因而“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注:《墨子·辞过》)。所以百姓都来归顺国君。但是,墨子认为,现在的国君却不像过去的圣王那样节俭,他们对车船的要求再也不仅仅是“全固轻利”了,而是进一步要求车必须饰以漂亮的花纹,船必须饰以精巧的雕刻;女子来描花,男子去雕刻,女子不纺织,男子不耕种,从而导致百姓忍饥挨饿。国君如此,大臣效仿。其恶果是,百姓因饥寒交迫而铤而走险;奸邪的事多了,刑罚便越加酷重,最终国家大乱。因此,墨子痛心疾首地呼吁:“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舟车不可不节。”(注:《墨子·辞过》)
    5.关于节俭男女
  墨子认为,男女的性生活,属于天地间真实的自然之性,即便是最伟大的圣人也不能改变。因此,就是古代至高无上的圣人,也要蓄养妻妾。然而,古代圣王在男女关系的问题上,却不因此损害自己的品行,百姓对此也没有什么怨言。那时,宫内没有被拘禁的女子,所以天下没有取不到妻室的鳏夫。宫内没有怨女,宫外没有鳏夫,所以天下百姓众多。但是,墨子认为,现在的国君反其道而行之,大国的国君要拘禁上千个女子,小国的国君也要拘禁上百个女子,结果是天下的男子大多鳏居而无妻室,天下的女子大多受拘禁而无丈夫,男女失去婚嫁的机会,导致国家人口稀少。因此,墨子认为:“君实欲民之众而恶其寡,当蓄私不可不节。”(注:《墨子·辞过》)
    6.关于节俭丧葬
  墨子认为,那些主张厚葬久丧的人(指儒家),是把这样的观念行为当作“孝子”理当有的观念行为来看待的。墨子完全不赞同这样的孝子观。墨子认为,真正的孝子如果为双亲着想,主要是为父母做三件事:如果双亲贫穷,则做使他们富有的事;如果人口稀少,则做使人口增多的事;如果民众混乱则做使民众得到治理的事。真正的孝子为双亲着想是这样,仁义之人为天下着想也必须做这三件事。可是,按照厚葬的做法,大量的财物就会被埋到地下;按照久丧的做法,就会禁止人们去从事劳作。结果是,“财已成者,挟而埋之,后得生者,而久禁之。以此求富,此譬犹禁而求获也”,“以此求众,譬犹使人负剑而求其寿也。”(注:《墨子·节葬下》)国家不能富,人口不能众,刑法政务必定也会混乱,所以,“今唯无以厚葬久丧者为政,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注:《墨子·节葬下》)墨子的结论就是:“今天下之士君子,中请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节丧之为政,而不可不察此者也。”(注:《墨子·节葬下》)
  总而言之,墨子对以上六项节俭的内容是十分看重的,认为它们事关经邦纬国,事关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认为在这些方面,“圣人”必定是节俭的,只有小人才是淫佚的。墨子在节俭问题上的结论是:“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注:《墨子·辞过》)。
      三、墨子节俭思想的现代价值
  如果按墨子出生的可能的最早年代(公元前490年)算起,那么,墨子离我们今天已有2500年历史了。2500年来,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人类社会经历了数不尽的改朝换代,人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唯有时间,把一切美好的东西永久地留存下来。在这些前人薪火相传的珍贵历史遗产中,当然也包括有墨子的思想,特别是墨子的节俭思想。我们今天至少可以从四个大的方面,来分析墨子节俭思想所涵蕴的现代价值。
    1.关于为“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而“摩顶放踵”的献身精神
  墨子是一位比较典型的功利主义者,但他不是那种狭隘的功利主义者,不是那种只关注个人私利、以个人为中心的功利主义者,而是以“兼相爱、交相利”为出发点的功利主义者,是具有博爱和献身精神的功利主义者。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轲)尽管十分不满墨子的“兼爱”学说,甚至认为这是“无父”的“禽兽”之论,但孟子也不得不这样评述墨子“兼爱”思想的主旨:“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注:《孟子·尽心上》)。
  “摩顶放踵”,就是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地为天下谋利益。这种思想境界,已经包含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墨子自己就强调必须“手足口鼻耳,以事于义”(注:《墨子·贵义》)。他真正是“独自苦而为义”的。一次,墨子去看望一位老朋友,老朋友对他说,现在天下已没有人在行义了,你偏要独自受苦去行义,算了吧。墨子却回答,现在这里有一个人,他有十个儿子,可有九个闲着,只有一个去耕种,于是,这个耕种的儿子,就不能不更加努力地干活了。为什么呢?因为吃饭的人多,干活的人少啊。当今天下没人去行义,你应该鼓励我才对,为什么反倒阻止我呢!
  墨子的节俭思想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精神境界之上的,他主张节俭,并不是为了个人小家庭的生活,而是为了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从这个角度去认识节俭思想,就会站在一个很高的人生起点上去看待个人与国家、与社会、与人民的相互关系,从而正确地摆正自己的人生位置。当今社会,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十分流行,个人中心以及轻视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的观念,已经比较严重地影响着即将跨世纪的一代青年。在发达国家中早已流行并造成诸多问题的消费主义,也已经开始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登陆”,其负面后果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消费主义的一个重要价值观基础就是个人中心主义。因此,从墨子的为天下之利而“摩顶放踵”的思想中,当代青年或许能够吸收到某种力量,以帮助他们抵御个人中心主义,抵御消费主义。为天下之利而“摩顶放踵”的品德,理当成为这一代跨世纪青年的最核心的品德。
    2.关于把节俭当作一种基本的人生信念
  墨子的节俭思想中,贯穿着对人生需求的思考。他的基本出发点,是把生存需要和生活享乐区分开来,认为生存需要是不可或缺的,因而是正当的,而生活享乐是多余的、因而是不正当的。他从人的衣、食、住、行、性以及死亡当中,悟出一条道理,即人们应当克制自己的欲望,欲望是无止境的,而财物是有限的,用无穷的欲望去追求有穷的财物,结果便是害人害己。墨子绝不反对人们去追求生活必需品,但是他坚决反对人们去猎取生活奢侈品。墨子生当西周社会式微、天下动荡、生产力受到战争严重破坏的时代,他自己又出身贫寒,有“贱人”之称,因而对百姓的疾苦、对生计的艰辛有较多的了解,认识到天下财物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必需就已非常不易,决不能再允许人们特别是国家统治者放纵欲望,靠掠夺百姓的生存必需品去追求非分的享乐。墨子这种从实际的生活状况出发,来理解人的需求的层次性,理解人的生存、发展、享受的相互关系的思想,尽管带有苦行主义、甚至禁欲主义的成分,而且他对人的衣、食、住、行等需要的具体规定,毕竟是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产物,在今天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物质财富大大增多、人的需要的量和质已不可同日而语的条件下,未免显得幼稚甚至荒唐,不足为训;但是,从总体上看,墨子的这些看法,不失为一种冷峻的人生哲学,具有深刻的伦理内涵,特别是墨子的思想,反映的是下层的实际需要和实际利益,因而具有更大代表性和普遍意义。墨子这种冷峻的、克制欲望的节俭观,或许不为过着花天酒地般生活的上层贵族所青睐,却会受到被生活所煎熬的下层人民百姓的赞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墨子的节俭思想中包含着较多的人民性精华,这些思想精华,也理当演化成为一代跨世纪青年的优良品德。
    3.关于自奉甚俭、“以自苦为极”的节俭实践
  节俭对于墨子而言,并不仅仅是一种信仰、一种人生观,甚至也不仅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自己以身作则、严厉躬行的实践。《庄子》是这样描述墨家学派的:墨子十分称道古代的圣王大禹,说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造福于民,以致于“腓无肱,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形劳天下也如此”(注:《庄子·天下》)。墨子以大禹为榜样,要求他的弟子们用粗布做衣服,穿木制或草编的鞋子,白天夜晚劳作不休,把吃苦耐劳当作行为的最高准则,凡是不能这样做的,就不符合大禹的主张,不能称作墨者。墨家学派带有一种团体性质,团体的领袖被称为“巨子”,墨子自己就是第一个这样的巨子。墨者都团结在他的身旁,为了墨家认定的“天下之大利”的目标而努力劳作,而且“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注:《淮南子·泰族训》)。庄子学派的人并不赞同墨子的这种以“自苦为极”的做法,认为让墨者一定要自苦自励,结果是导致他们互相竞争,乱天下之罪多,治天下之功少。然而,庄子学派的人却由衷地敬佩墨子言行一致、躬身实践的品格,认为墨子是真心诚意地要把天下治理好,“虽枯槁不舍也”(注:《庄子·天下》),真是天下的奇才!
  面对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一代跨世纪青年,把一种道德信念、道德品德转化为自觉自励的道德实践,是极其重要的一种道德素质。培养这种刻苦的道德实践能力,是当今品德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节俭,不只是懂得它的道德价值,更重要的是要亲身践履。墨子的节俭思想和行为中,当代青年同样可以找到值得发扬光大的宝藏。
    4.关于把节俭看作治国安邦的一项基本国策
  墨子是一位学者、一位思想家和一位实践家,但他也是一位政治家,他创立的墨家之学,并不是书斋中的死学问,而是要经世致用的活的政治教科书和行动纲领。这是先秦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墨、道、法各家学说的共同特点。因此,墨子的节俭思想,并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而不只是他自己以及墨家弟子亲身躬行而已,而是要影响各国的君主,希望他们把节俭作为匡正时弊、安邦治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墨子为什么要把节俭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其一,墨子特别强调圣王为政,一国倍之、天下倍之的思想。他认为,圣人治国,国家可以扩大一倍;圣人治理天下,天下可以扩大一倍。这种扩大,不是由于向外扩张领土,而只是因为省去了那些无益于实用的费用,从而使国力大大增强了。所以,一个好的当政者,无论是发布命令、兴办事业、使用民力、花费钱财,没有不是因为有益于实用才做的,“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注:《墨子·节用上》)。
  其二,墨子特别强调“备世之急”的思想。墨子认为,一个国家有七种祸患,其中第三种祸患就是:把民力耗尽在无用的事情上,赏赐无能的人,财宝因招待宾客而用光。像这样的祸患无论存在于哪个国家,这个国家都必定要遭殃。所以国家一定要有储备,重中之重是必须储备粮食,这叫“国备”。储备粮食,一靠努力耕种,求得五谷丰登,二靠用度节俭,根据收成安排消费;财物不足,就反省是否抓住农时耕种,粮食匮乏,就反思用度是否节俭,“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注:《墨子·七患》)。墨子认为,即使是古代的圣王治国,也免不了天下遭灾而五谷不收,大禹遭受了七年的水灾,商汤遭受了三年的旱灾,都是非常大的灾害,但在这些圣王的年代里却没有受冻挨饿的百姓,其原因就是生产财物充足,用度财物节俭。粮食要“备世之急”,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因此墨子认为,“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郭不备全,不可以自守;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注:《墨子·七患》)。
  其三,墨子特别强调“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的思想。墨子认为,当今社会的种种弊端,无不与当政者穷奢极欲的政策和行为紧密相关。民生不过衣、食、住、行诸方面,但如果富的富死,穷的穷死,再温顺的百姓也会变得凶险难治。墨子重视人的品性的变化,认为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品性,人的品性是随着社会的状况而变异的。社会的状况,最重要的便是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的条件,“故时年岁善,则民仁且良;时年岁凶,则民吝且恶”(注:《墨子·七患》)。问题不是生在百姓人民身上,而是出在当政者的政策和行为上。所以,对百姓人民决不能厚敛暴征,决不能强夺豪取。根本的措施,就是统治者节制情欲,用度节俭,言行身教。唯其如此,天下财富方可得而足,百姓人民方可得而治。
  墨子的节俭思想,对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其基本国情是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人均资源非常有限。因此,中国要实现自己的现代化目标,要在21世纪中叶在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赶上中等发达国家,这是一个极其宏伟的目标,也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由于中国的基本国情的制约,中国的治国安邦的基本国策之一,就只能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中国只能走少消费、多积累的发展道路,只能走少享受、多节俭的发展道路。中国面临的激烈竞争的发展环境以及十分艰难的发展条件,要求即将跨入21世纪的当代中国青年,务必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基本国策内化为自己的优良品德,从而激励起一种深重的忧患意识,为中国的民主、富强、文明,为世界的和平、发展、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自苦为极”,墨子的信念,不失为一代跨世纪的中国青年报效祖国的有价值的人生抉择!
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86~91B8伦理学夏伟东19991999节俭思想是墨子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民用和民利是墨子节俭思想的原则。节俭衣服、节俭饮食、节俭宫室、节俭舟车、节俭男女、节俭丧葬是墨子节俭思想的重要内容。墨子/节俭思想夏伟东,男,教育部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北京 100080) 作者: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86~91B8伦理学夏伟东19991999节俭思想是墨子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民用和民利是墨子节俭思想的原则。节俭衣服、节俭饮食、节俭宫室、节俭舟车、节俭男女、节俭丧葬是墨子节俭思想的重要内容。墨子/节俭思想

网载 2013-09-10 21:19:23

[新一篇] 墨子倫理思想的現代價值

[舊一篇] 多宇宙論及其哲學意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