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言文字训练中的几个辩证关系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看起来简单明了,但实质上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和至今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实践难题。因为语言文字训练是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进行的,这就涉及到如何认识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如何把握编者的意图以及如何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合理安排训练的过程等许多问题。我认为,要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辩证关系。
      一、“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关系
  我们在教学一篇具体的课文或一个语段时,既要让学生掌握“言语内容”(即语文所负载的思想内容),又要让学生掌握“言语形式”(即语言运用的方法和技巧)。在处理“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两者之间的关系时,我们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呢?请看A、B两位老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第一段时各自设计的训练程序。
  A老师的训练程序为:
  (附图 g396d04.JPG
  B老师的训练程序为:
  (附图 g396d05.JPG
  以上两位老师的教学程序,集中体现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两种不同的着眼点。
  A老师的教学着力于“言语内容”,其训练的模式为:
  (附图 g396d06.JPG
  以上这种教学模式,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具有普遍性。采用这种模式教学只得用繁琐的提问牵着学生,把生动的语言文字层层引向抽象的概念,即使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这样的教学,学生最终得到的仅仅是关于课文思想内容(即中心思想)的概念,违背了学生学习语言必须遵循“语言——思想——语言”的认识规律,这是造成目前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B老师的教学着力于“言语形式”,其训练的模式为:
  (附图 g396d07.JPG
  以上这种教学模式,始终以语言训练为核心,突出了语言训练程序的整体性,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结合。
  因此,我们在处理“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先要引导学生从感知语言入手,弄清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在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言语形式(即遣词造句的方法与技巧)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从而掌握语言运用的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二、“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重结果,轻过程”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误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掌握,必须经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例如:不少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归纳段意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匆忙提问: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一段的段意是什么?当几位优秀学生回答后,教师便把现成的段意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抄下来。这种归纳概括既偏离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没有让学生经历完整的训练过程。
  那么,如何处理语言训练中的“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呢?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从感知分析语言到归纳概括语言,再从归纳概括语言到具体分析语言这两个不断反复的辩证统一的过程。
  “归纳段意”的训练是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那么,如何把归纳段意的训练过程和学习语言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呢?现以《古井》第三段(3—5节)教学为例:
  (附图 g396d08.JPG
  以上教学程序,注意了训练的层次性与渐进性,揭示了理解课文内容与语言文字训练、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整体联系,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理解”与“运用”的关系
  “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是语言训练的根本目的。语言训练既不能忽视“理解”,更不能忽视“运用”,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理解语言是运用语言的前提,没有理解,就谈不上运用,反之,通过运用可以加深理解。目前的教学中,理解语言的训练设计多,而运用语言的训练设计考虑得少。因此,我们在设计语言训练时,应充分发掘教材中“运用”训练的因素,把“理解”与“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语言训练中的“运用”,既包括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也包括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请看以下教例:
  [教例一]A老师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时,当学生理解了“阵地”一词的意思后,设计了如下运用性练习:
  (  )是医生的阵地。  (  )是农民的阵地。
  (  )是老师的阵地。  (  )是解放军的阵地。
  (  )是工人的阵地。  (  )是(  )的阵地。
  [教例二]B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中的“瓜地刺猹”这一语段时,先让学生理解:作者是采用环境烘托和直接描写来介绍“瓜地刺猹”这一事例的,并懂得这两种描写手法的特点,然后设计一道运用性练习,运用环境烘托人物的写法改写“雪地捕鸟”的这个事例。
  [教例三]C老师在教学《趵突泉》一课时,针对课文中“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便觉得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这一难理解的句子,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①基本题:“呆呆地看”是__地看,因为__所以__。
  ②提高题:这句话是写作者在观看泉水时所引起的__,这是对__赞叹!朗读这句话时,要带着__感情来读。
  ③发展题:作者“不敢正眼去看”,是由于__,这时他想到了__,说说你平时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这说明了什么?
      四、“到位”与“越位”的关系
  语言训练既要“到位”,但又不能“越位”。“到位”是指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紧扣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从班级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训练的程序,使班级全体学生达到预定的目标要求。也就是说,要通过扎实有效的训练,使班级全体学生对应达到的目标要求能真正掌握。所谓“越位”,就是指语言训练脱离大纲和教材的要求,脱离学生的实际,盲目地拔高训练的要求,班级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掌握拔高了的目标要求,使训练如过眼云烟,流于形式。目前语言训练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既有训练不“到位”的问题,也有训练“越位”的问题。
  那么,如何使语言训练既能“到位”,又不“越位”呢?我认为,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1.语言训练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要提高语言训练的效果,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这个教学目标体系是由“大纲对该年段提出的总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这几部分构成的。这就要求我们进行语言训练时,必须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并使教师“教”的目标内化为学生“学”的目标,让学生知道练什么,怎样练,通过练达到怎样的要求。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基础阶段,也是他们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因此,在明确训练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要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实施严格的训练,对训练的每个环节都必须从严要求,一旦发现学生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及时帮助矫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读的训练来说,要求默读的,决不能让一个学生放声读;要求放声朗读的,决不许学生以默读代之。以背诵训练来说,对要求背诵的课文或片断,要按质按时检查,背不好的就“返工”,直至达标为止。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训练切实到位。
  2.语言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语言训练的到位,是指全体学生的训练到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安排训练的内容时,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既要克服“少数尖子撑场面,多数学生作陪客”的不良倾向,又要防止出现“多数学生在活动,少数尖子当陪客”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训练题时,要搞“活”训练的形式,变单一为多样,变平面为立体,将训练题分为基本题、综合题和发展题,这样的训练,既可以扩大训练面,提高训练的频率,又可以让不同起点的学生均能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提高。
  3.语言训练要确保足够的训练时间。扎实的语言训练首先应该让学生有足够的训练时间,这是衡量训练是否到位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课堂教学中训练流于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屡见不鲜。阅读理解训练,一个问题还没解决,另一个问题又提出来了:一个问题提出后,多数学生还在思考之中,教师马上让尖子学生把答案和盘托出。显然,这样的训练谈不上“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训练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当一个问题提出后,要让学生有较充足的思考时间,在回答问题时,要兼顾不同起点的学生,以确保训练真正落实到位。
  
  
  
山东教育济南16-19G39小学各科教学郭根福19961996 作者:山东教育济南16-19G39小学各科教学郭根福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1:22:01

[新一篇] 試論董仲舒思想對儒學的雙重意義

[舊一篇] 試論近代蒙古族戰斗的無神論思想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