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韦应物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译文]   天边隐约可见稀疏的树木在寒气中枯落,夕阳映照在汹涌的河水中,忽明忽暗地闪烁不定。

      [出典]    韦应物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注:

       1、《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韦应物  

             夹水苍山路向东, 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 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 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 扁舟不系与心同。

        2、注释:

           (1)依微:依稀,朦胧。

           (2)明灭:闪烁不定。

          (3)乱流:指众多水流。

           (4)伊岸:伊水畔。“临伊岸”的“孤村”可能是指作者在洛阳的居处。

           (5)“一雁”:既写实景,也象征东南行的自己。

           (6)洛桥:洛阳洛水上的天津桥。

           (7)扁舟:小船。扁舟不系:比喻行踪的飘泊无定和内心的无牵无挂。

       3、诗首叙行程,写自巩县沿洛水东行,苍山夹岸,东南折入黄河后,河面陡然开阔,景象浩茫,精神为之一爽。次写途中所见,天边隐约可见稀疏的树木在寒气中枯落,夕阳映照在汹涌的河水中,忽明忽暗地闪烁不定。再写昔在孤村久住,今如鸿雁新来,有虚有实。最后言舟行水上,不系于岸,正像此心无所沾恋,以抱昔日同僚。

       4、韦应物(737-约792),唐诗人。京兆万年(属今陕西西安)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事玄宗,生活豪横放浪。安史之乱起,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后中进士,为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着名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诗以写田园风物着名,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亦颇有佳篇。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2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

 

      5、从题目可以知道,这是一首赠别诗,诗人乘船由伊洛河进入黄河,时间是在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此时,诗人离开长安到滁州上任,中途乘船从洛水到巩县入黄河东下,河洛汇流之景让他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诗,寄给他以前任洛阳县丞时的同僚朋友。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首联由广处入景,写伊洛河畔秀美的风光。青山夹着绿水一路向东,东南山势开阔与黄河相通。在诗人笔下,山是青的,水是绿的,越往前行,视野越开阔,水面也越宽广,船顺着水流快速东下,不知不觉已入了黄河。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颔联则从细微处渲景:寒树若隐若现于远天外,夕阳忽明忽暗于乱流中。诗人的视角在不断变化,先是远处的寒树,后是近处的乱流;而且化静为动,“寒树”和“夕阳”这些静的事物,通过“乱流”和“远天”的映衬,也变得活动起来。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颈联继续写景,但又有了变化——孤村什么时候建在伊洛河畔,一雁趁着雨后初晴从北方飞向南方。显然,孤村不是现在就有的,诗人的视角由现实回到了历史。安史之乱已过去二十年了,这里的人们还没有完全恢复家园,伊洛河畔什么时候才能村落成片呢?这是诗人所希望的,也是人民所渴望的。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尾联由写景转向写意,自然收束全诗,但又有收有放,耐人寻味。“我”此时的心情就象这只小船一样,随波逐流,任意西东。诗人真的没有什么抱负吗?还是空有报国之志,而不能施展呢?或是害怕辜负了僚友的期望呢?这都留给读者去思考。

 

      6、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他在夏末离开长安赴任,经洛阳,舟行洛水到巩县入黄河东下。这诗便是由洛水入黄河之际的即景抒怀之作,寄给他从前任洛阳县丞时的僚友。

  诗人顺洛水向东北航行,两岸青山不绝,渐渐地,东南方向的高山深谷多了起来,而船却已在不知不觉中驶入黄河了。于是诗人纵目四望黄河景物。这是秋天的傍晚,滚滚黄河与天相连,天边隐约可见稀疏的树木在寒气中枯落。夕阳映照在汹涌的河水中,忽亮忽暗地闪烁不定。那种清廓的景象,使他想起了几年前在伊水边看到的那个孤零零的村落,自经安史之乱,残破萧条已甚。往事不堪回首,而眼前雨霁晴展,北风劲吹,只见空中有一只孤雁向南飞去。此刻,诗人的心情如何?他告诉洛阳的僚友们说,他的心情就象《庄子·列御寇》中说的那样:“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觉得自己既非能干的巧者,也不是聪明的智者,而是一个无所求的无能者,无所作为,无可忧虑,就象这大河上的船,随波逐流,听任自然,奉命到滁州做官而已。显然,这是感伤语,苦涩情。他的僚友们会理解他的无奈的忧伤,不言的衷曲。

  唐德宗从建中元年即位以来,朝政每况愈下,内外交困,国库空虚,赋税滥征,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韦应物了解这一切,为之深深忧虑,然而无能为力。此次虽获一州之任,亦是荣升之遇,有可作为之机,但他懂得前途充满矛盾和困难。因此只能徒具巧者之才,空怀智者之忧,而自认无能,无奈而无求。也许他的洛阳僚友曾给他以期望和鼓励,增添了他的激动和不安,所以他在离别洛阳之后,心情一直不平静,而这黄河秋天傍晚的景象更引起他深深的感触,使他无限伤慨地写下这首诗寄给朋友们。

  这诗写景物有情思,有寄托,重在兴会标举,传神写意。洛水途中,诗人仿佛在赏景,实则心不在焉,沉于思虑。黄河的开阔景象,似乎惊觉了诗人,使他豁然开通,眺望起来。然而他看到的景象,却使他更为无奈而忧伤。遥望前景,萧瑟渺茫:昔日伊水孤村,显示出人民经历过多么深重的灾难;朔风一雁,恰似诗人只身东下赴任,知时而奋飞,济世于无望。于是他想起了朋友们的鼓励和期望,感到悲慨而疚愧,觉得自己终究是个无所求的无能者,济世之情,奋斗之志,都难以实现。这就是本诗的景中情,画外意。

 

         7、读一二如读《水经注》相似,便将自洛入河,一路心眼都写出来。又如读《庄子》外篇《秋水》相似,便将出于涯涘,乃知尔丑,何不王于子之门,实见笑于大方之家一段惭愧快活,都写出来也。三四,寒树”“远天夕阳”“乱流,言山豁河通后,有如许眼界也。

       五六,正双写末句不系也。伊岸孤村,为已久如,朔风一雁,现见初下,然而今日扁舟,适来相遇,我直以为村亦不故,雁亦不新。何则?若言村故,则我今日寓日,本自斩新,若吉雁新,则顷刻舟移,天成故迹,此真将何所系心于其间也乎。

       8、这首诗在写法上需要品味的地方不少,尤其是以下两点。一是化静为动。“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是精彩之笔,画家可画出“寒树依微远天外”之静景,却画不出“夕阳明灭乱流中”之动景。夕阳闪光于乱流之中,瞬息万变,画笔没办法捕捉到,唯诗人这支神来之笔,才能把它描绘出来,真是妙笔生花!二是写景很富于层次的变化。全诗共八句,前六句都是写景,如果没有层次的变化,很容易让人感觉呆板。在诗人的笔下,写景却是跌宕起伏,摇曳多姿。首联自宏观描摹,颔联从微处点染,颈联又景中寄情。船在河中走,处处是景,又处处不同。或远或近,或动或静,移步换景,虚实相生,触景生情。诗人之笔如画笔,却又高出画笔之上,写出画笔画不出的“夕阳明灭乱流中”之景。读了此诗,我们不能不叹服其高深的文学造诣。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