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韦应物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译文]   我身多疾病常想起回到自己故乡田里,自己治理的州邑有人逃亡我感到愧领俸钱。

    [出典]   韦应物    《寄李儋元锡》

    注:

    1、《寄李儋元锡》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2、[注释]
       ①李儋(dān):字元锡、武威(今属甘肃)人,曾任殿中侍御史。
       ②黯黯:低沉暗淡。
       ③思田里:想念田园乡里,即想到归隐。邑:指属境;流亡:指灾民。邑有流亡: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还有百姓流亡。愧俸钱:感到惭愧的是自己食国家的俸禄,而没有把百姓安定下来。
       ④问讯:探望。“闻道”两句说,听说你们想来探望我,我渴望你们来,在州城西楼盼望,已经有几个月了。

     3、译文:     

       去年花开的时候和你分别,到今日花开已经过了一年。世事茫茫难以预料,春愁暗淡独自入眠。身体多病想归隐田园,县里有灾民,领着皇帝的俸钱很惭愧。听说你要来探望,我不知在西楼望了几回月圆了。

 

       韵译:

    

     去年花开时节,适逢与君分别; 今日春花又开,不觉已经一年。

     人间世事茫茫,件件难以预料; 春愁昏昏黯黯,夜里独自成眠。

     身体多病,越发思念乡田故里; 治邑还有灾民,我真愧领俸钱。

     听说你想来此,探访我这孤老; 西楼望月圆了又圆,却还不见。

 

     4、韦应物 (约737~约792),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望族出身,少为皇帝侍卫,后入太学,折节读书。代宗朝入仕途,历任洛阳丞、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苏州刺史,罢官后,闲居苏州诸佛寺,直至终年。其诗多写山水田园,高雅闲淡,平和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韦应物是中唐着名诗人。

 

 

 

     5、这首七律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当时任殿中侍御史,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李儋以答。诗中叙述了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和苦闷。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这就是本诗的政治背景。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

 

       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

 

        次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显然,“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

 

        三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

 

        末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显然,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并无突出的特点。有人说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颇为推美。这种评论并不切实。因为首联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景美而情不欢;次联以情叹景,也是伤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伤而景无光;都不可谓情景交融。其实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黄彻更是激动地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溪诗话》)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  (倪其心)

 

 

 

      6、去年春花招展中分别,今年再见花开而怀友,既是睹物思人,顺理成章。又暗含着时光易逝之感,正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伤意味。开端扣题,由去年说到今年。与友人分别,又逢花开,已经一年,而用春花关联起来,自然而又流畅。一年来,国家政局更加动荡不安。就在作者出任滁州刺史的当年冬天,奉命东征叛乱藩镇的泾原兵在长安又哗变作乱,并奉朱肶为帝,德宗出奔奉天。前来增援的朔方军又与朱泚相勾结,致使战乱进一步扩大。当时,诗人曾自滁州间道遣使探听消息,写作此诗时,使者尚未返滁。

 

      因此,“世事茫茫”、“春愁黯黯”,不是泛泛之论,都包含着实实在在的社会内容。由于国乱民穷,自己又有志难申,欲弃官归隐,而又不忍漠视家国百姓之难。于此,就不禁将内心的重重矛盾推心置腹地向朋友倾诉。“世事茫茫”,给人以混茫无涯、难以捉摸之感,正是当时特定的政治局势的写照。“春愁黯黯”,涂上了一层阴沉黯淡、纷扰纠结的色素,恰好展示了作者此时的心绪,情愫如此,因而只好抱膝独卧。“世事”就客观而言,“春愁”就主观而言。“难自料”承“已一年”而申述其变化,“独成眠”承“逢君别”以表明独处怀友。“身多疾病”承“春愁”句,申述了自身的困难;“茫茫”、“黯黯”连珠相对,强化对世事的忧愤,措辞又婉约尽意。

 

      “邑有流亡”承“世事”句,表达出人民的疾苦。自身困难虽加剧归隐之念,人民疾苦却唤回济时之心。中间四句归结到“愧俸钱”,正说明志在有为,不甘窃位苟禄,乃是作者思想的主导因素。

       尾联归结全诗,回应首联。“闻道欲来”,写对方关念自己;“西楼望月”写自己盼望对方。怀人望月,由来已久。就本篇来说,诗人不仅想借普照两地的月光来传递相互关照之情,更要用月轮的缺而复圆来寄托盼望朋友团圆的拳拳之心。而“望月几回圆”,又正说明了自己盼友为时之久,心情之切。至此,招请速来之意,不言自明,耐人体味。全诗始于感叹分别,终于盼望团聚,绾合紧密,浑然一体,而友情之深挚浑厚,溢于言表。


      7、 诗的首两句写去年花里逢别,光阴荏苒,而今又到花开时节,寄托出诗人淡淡的感慨。

       颔联从反面落笔,春光随好,无奈世事多变,自己春愁难遣,写出了别后一年来茫然的世事和自己苦闷矛盾的心情。

      颈联“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抒写了诗人关心民瘼之平生抱负与未克尽职责的内疚情怀,语挚意切,为后人所敬仰和传诵,范仲淹叹其为“仁人之言”。

       末两句写出对好友存问的感激和殷盼友人早日到来的真挚邀请。“西楼望月几回圆”,在淡雅的景致中表达了真挚急切的希望,意味绵长,不失为篇中佳句。

        纵观全诗,实为一首向好友倾诉苦恼并盼望好友来访的诗篇。表现出韦诗“真而不朴,华而不绮”的简淡秀朗的独特风格。

       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尤最,自宋以来,倍受颂扬,即使今日,依然闪烁光辉。

 

     8、作者任滁州刺史的一年里,直接从与人民的接触中了解到国弱民穷、军阀横行的时局,深自忧虑。当年冬天就发生朱泚叛乱称帝的事,唐德宗出逃。作者派人北上打听消息,到写此诗时还没有回音,可想心中焦虑之情,因此有“世事茫茫”的感觉和“难自料”的担心,以至造成“春愁黯黯独成眠”的忧郁和沮丧情绪。

       身多疾病、有志难展,本来该辞官归隐,但自己治下还有百姓因贫穷而逃亡,内心深感惭愧和自责,因此不能一走了之。在此进退两难、内心矛盾的苦闷中,自然盼望朋友早日来临,以便一叙衷肠,从友情中得到一些安慰和勉励。

 

       后人推重此诗,主要是诗中坦然表露了一个清廉正直官吏的思想矛盾和苦闷心情: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真实感人。其中“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到宋代备受赞扬,范仲淹称为“仁者之言”,朱熹赞为“圣矣”,颇为推崇。其实,作者只是按照自己一贯的作法,把自己的内心真实的呈现于读者面前。

 

       后世盛赞的原因,一方面是后世官吏清廉者越来越少,而当时的论者又特别希望这样清廉的官吏多。当官吏们败坏到某一地步后,人们知道不可能奢望官吏清廉了,也就不再把眼光投向历史去找这样的好官了。且看今天的中国,你要再说为官清廉,人家都会笑你不懂世故,像小孩子或者外星人说话。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5:53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