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译文] 秋风萧萧,草木摇落,远处有一片稀疏的树林,红日西沉时,夕阳所照,只及山的一半,那秋山披带着夕阳余晖。 

  [出典]  北宋  寇准  《书河上亭壁》 

   注:

   1、《书河上亭壁》 寇准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2、注释:

     这是四首(春、夏、秋、冬)组诗中的第三首。诗前有序,说明此诗是作者被贬谪时写的。

   河:黄河。

     樯(音“墙”):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

     危槛:高高的栏杆。

     凭:靠。

     危:高。

   萧萧,风声。

 

 

    3、译文:

   一个秋日的傍晚,独自倚着危槛,凭高俯瞰,只见河面烟波滔滔,浩渺无际,河阔船稀,悠长的水流勾起绵绵思绪。秋风萧萧,草木摇落,远处有一片稀疏的树林,红日西沉时,夕阳所照,只及山的一半,那秋山披带着夕阳余晖。

 

 

   4、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字平仲,下邽(今陕西渭南北)人。太平兴国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巴东县。累迁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公元994年(淳化五年)为参知政事。为官敢直言。宋真宗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反对王钦若等南迁主张,力主抵抗辽军进攻,促使真宗往澶州(今河南濮阳)前线亲自抗敌,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后为王钦若所谮,罢知陕州。公元1019年(天禧三年)再相。真宗病,刘皇后预朝政,准密奏请太子监国,事泄,为丁谓排挤,罢相,封莱国公。后贬道州司马,再贬雷州司户参军。公元1023年(天圣元年)卒于贬所,谥忠愍。着有《寇莱公集》七卷。《全宋词》录其词四首,《全宋词补辑》另从《诗渊》辑得一首。

   钱惟演任洛阳留守时,有一次宴会时问诸宾客:“你们知道寇准罢相被贬的原因吗?应该是他晚年生活奢侈、说话不谨慎、追求生活上过度享乐导致的结果。”欧阳修回答说:“娱乐人之常情,最多也只是个人的道德缺陷,还不至于引起大灾祸。寇准倒霉的原因,主要在于他老不知退,一把年纪了还占着位子。”(《渑水燕谈录》)  

  欧阳修看到了娱乐是人的本性,是有眼光的,但对寇准的内心,他还缺乏同情的理解。

 

 

    5、《书河上亭壁·岸阔樯稀波渺茫》写的是秋景。

  一个秋日的傍晚,诗人独自倚着危槛(高楼长廊上的栏杆),凭高俯瞰。第一眼看到的是水。河岸靠近高楼的一边,所以望下去,河岸显得很宽阔。樯,桅杆,这里指船。水中,船只稀少,因此越发衬得那烟波滔滔,浩渺无际。

  水,后浪推前浪,滚滚东流。凝望着它,诗人心潮翻滚,绵绵思绪也像视野中的水一样悠长。他暗暗询问自己:这是为什么?其实,他很清楚:当初,诗人在参知政事任上,曾破格提拔了几个贤才,遭到群小围攻,被排挤出朝廷。不过,诗人善于克制自己,他知道,要消除不快,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忘掉它。于是,他抬起眼睛,看到了树林,看到了秋山。

  秋风萧萧,草木摇落,远处有一片稀疏的树林。目光越过这片树林,诗人发现一个奇妙的景致:“一半秋山带夕阳。”“一半”,红日西沉时,夕阳所照,只及山的一半,故称。秋色正浓,山也染上“秋色”了。这一半秋山,此刻在夕照之中,一片灿亮。远远望去,不像是残阳照着秋山,倒像是那秋山披带着夕阳余晖。“带”字极妙,不仅变秋山的被动为主动,且将常景写成了异景,饶有韵味。

  全诗由触景生情,到以景撇情,隐隐地传达出了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过程。一个遭到贬谪的诗人,其思绪,其“愁情”,常常萦绕在他的心头。在诗人面对景物、景与情会时,在诗人孑然独处、百无聊赖时,这种愁情便会翻涌上来。然而,诗人是一位刚毅的政治家,他不允许这思绪、这愁情肆意泛滥,因此,他往往一洗悲酸之态,将自己的注意力引到风景的观赏上,把读者也带进他描绘的景色之中,此诗便是如此。

 

 

   6、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绝句,题写在黄河边一座亭子的壁上。既然以秋天的景色为主,自然而然也就染上些“愁”色。

  第一句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黄河上的景象,一是“阔”,王湾的“潮平两岸阔”,被诗人浓缩为“岸阔”,江水浩渺,放眼望去,黄河恢宏阔大;二是“渺茫”,因为河阔,一眼望不到边,加上太阳快要下山,自然是“烟波微茫信难求”,看不到对岸;三是“樯稀”,河上没有几条船,虽然看不见“百舸争流”的热闹场面,却使人觉得河似乎更阔了,烟波似乎更渺茫了,河上的烟波又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第二句的“思”字就回答了前面提出的问题,独自靠在亭边的栏杆上,诗人究竟在想些什么?也许想到了“耐可乘流直到天”,也许想到“欲渡黄河冰塞川”,也许想到“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性格刚毅的诗人此时也许荡上了一丝忧愁,但面对着“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岂能“恨到归时方始休”呢?

  第四句是这首诗最棒的一句,富有意境,它一下就让人联想起白居易《暮江吟》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来。这一半沐着柔和斜阳的秋山,虽然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艳丽,却给人以安闲、亲切,也让人陶醉。至于那一半见不到阳光的秋山,诗人却不愿意提起,而心中那一份怅惘,在这壮丽的黄河落日图前又算得了什么?到此嘎然而止,还有多少余味,就让读者自己去品尝。

 

 

   7、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秋天就是这种样子,阳光涂抹在山林之上,有着浓墨重彩的颜色与气味。

 

 

   8、时令已是深秋,山上行人稀少,树木简约清爽,落叶飘飞如蝶。选择黄昏时登山是我一个小小的阴谋,既可领略“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的秀山真貌,又可寻觅“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大山真谛。不是我喜欢对比,是事实摆在那儿,南方的山,大多秀丽、险峻、峭拔,山脚下多有一条大江或大河依偎相伴,形成山环水绕之妙境;北方的山,大多浑圆、巍峨、雄壮,山下少有大江大河之映衬。也曾跋涉一些北方的名山,总觉得伟岸有余,灵动不够;恢宏有余,奇秀不足……

 

 

   9、秋天,一个凄风冷雨,落叶纷飞,让人思绪万千,回味无穷的季节。

    走进秋天,欣赏它“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色彩;品味它“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意境;感受它“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的心情。

    在夜的深处,哭泣的不仅仅是雨,还有一颗易碎的心。唉!这真是秋风秋雨愁煞人! 风依旧在吹,叶依旧在落,雨依旧在飘, 细细地品味着这伤感的秋天,如同品味着一杯绿茶,在淡淡的苦涩之后是无尽的余香。

 

 

   10、“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夕阳中的群山,有一种特别的美,尤其是秋天时候的山!看,远处夕阳衔山,将这山色燃起,山带着浓浓红晕,那种重重的色彩中,合着秋天夕阳醉红,交相辉映。这一半秋山,借了天籁,红透了天地,醉透了天地。山谷里,红黄橙绿,疏密有数,浅浅浓浓,层层叠叠,在夕阳的衬托下,炊烟袅袅,山峦连绵不绝,云雾缭绕,充满诗情画意。不用侧耳细听,便可闻见犬吠鸡鸣,充满乡村田园情趣。黄昏的群山景色很美,俗虑尘怀,可在此爽然顿释,置身其中,夕阳凄美,天高地远,此刻它简直就是意境悠远的中国山水画。夕阳与群山树木辉映,那些颜色,像是经人有意又无意渲染过似的,自然穿插,非常写意——萧萧远树,一半秋山,流林外,带夕阳,层林尽染,处处体现着娴静,处处弹奏着和谐的旋律。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需惆怅近黄昏。那一抹静静的夕阳,流溢着孤傲的丰华,于茫茫天地间,走着、行着,放开脚步,一路欢歌;在一处最寂美的风景里,化做月上柳梢,化做翩翩蝴蝶,化做清风细雨,放晨曦,入心田,照给心田一片暖暖真情,一片淡泊宁静。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4:19

[新一篇]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舊一篇]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