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译文]  那海棠不吝惜自己胭脂的红色,独自在蒙蒙细雨中亭亭玉立。

  [出典]  宋 陈与义  《春寒》

  注:

  1、 《春寒》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2、注释:

    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风:这里泛指风雨。

    未了:没有完结。

    怯:害怕。

    园公:指陈与义。北宋“靖康之难”时,诗人避兵到巴陵,借居在一个小园里,自号园公。诗人自注:“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

    不惜:毫不可惜。

 

  3、译文1:

    二月的巴陵,几乎天天都刮风下雨,从不间断。料峭的春寒,给园林的花木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看,在风雨的侵袭之下,已经开花的花朵凋零了。尚未绽开的蓓蕾不吐艳了。园林中的新花嫩叶全在寒风冷雨中萧瑟。这怎不叫人担心害怕呢!瞧,那边短篱旁,娇嫩的海棠,居然毫不吝惜自己鲜红的花朵,挺身独立在寒风冷雨中,灿烂地开放着。

    译文2:

   二月时的巴陵,几乎是天天风雨不断;在料峭的春寒中,新花嫩叶飘零萧瑟了,这使园公很有些担心害怕。海棠居然毫不可惜自己鲜红的花朵,雨挺身独立在寒风冷雨之中,任凭风雨的不断侵袭。

 

  4、陈与义是宋代诗人,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是南北宋之交的着名诗人。他生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存词19首。曾在余杭任太傅幕僚,后被宰相赏识,因而升迁。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着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表现个人生活情趣的流连光景之作,词句明净,诗风明快,很少用典,清新可喜。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因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对学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诗风有了改变,转学杜甫。他不象江西派诗人那样, 只从句律用字着手,而是把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融合在一起,题材广泛,感时伤事,写了不少寄托遥深的诗篇,趋向沉郁悲壮,雄阔慷慨, 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陈与义与吕本中有过交往,但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并未列陈与义之名。宋人也有称他崇尚陈师道的,但多数人认为他最近于杜甫。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称杜甫为江西派的"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陈与义不是江西人, 作诗重锤炼,固然有与陈师道相似的地方,但他重意境,擅白描,与黄庭坚的好用典、矜生硬, 迥然有别,不应列入江西诗派。

  陈与义诗作最逼近杜诗的是七律。像《登岳阳楼》之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除夜》等,雄浑悲壮,感慨多端。五言律如《雨》诗 2首、《除夜》等则以清迥峭刻见长。五言古诗写景造意,接近谢灵运、柳宗元等人。 如《夏日集葆真池上》中间写景:"鱼游水底凉,鸟宿林间静。谈余日亭午,树影一时正。… 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观察细密,造语工致。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意,耐人寻味。

  陈与义亦擅词作。〔临江仙〕中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虞美人〕中的"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等名句都为人称诵,胡仔、黄□等人对他也有较高的评价。 总的说来,他的词作以清婉秀丽为主要特色。

 

   5、 这首绝句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说到咏海棠,自然忘不了苏轼的《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其实,这两首海棠诗都是借海棠写自己。苏轼笔下的海棠圣洁、幽寂,是他贬官黄州时的写照;陈与义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时的写照。 因此,头两句的“风”“寒”就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寒,更主要的是社会的风寒——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山河破碎风飘絮”,诗人则“身世浮沉雨打萍”,怎不感到“怯”?后两句诗人用类似于刻划松、梅、菊、竹的手法来写海棠,说它傲然“独立”于风雨中,哪怕有损于自己美丽的“胭脂色”。海棠的风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现。诗人点化杜甫的“林花着雨胭脂湿”,别创意境,不但更具风致,而且更具品格。诗人将自己的风骨、品格、雅致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使这首诗成为咏物上乘之作,这就是咏物诗创作的诀窍。 

   早春二月,大地上已经是新花嫩叶装点着春光了。这时候,人们所希望的是风和日丽,蜂蝶纷纷,把春光点缀得更加浓郁。可是事情常常不如人意, 如果寒潮夹着风雨侵袭来了,就会发生“倒春寒”,这些花儿叶儿就要遭受摧残。陈与义(一○九○——一一三八)在北宋“靖康之难”中避兵到了巴陵(今湖南岳阳),借居在一个小园里,自号“园公”。他在花园里守护和培育花木,在料峭春寒之中,不免忧心仲仲(chōng),关心着百花的命运。

    “二月巴陵”,指明了地点和时间。“日日风”,可见春寒的持续。说“风”也包括了“雨”,为了文字上使用的方便,把风雨两字拆开来,这里和第四句互相照应。在风雨不断地侵凌下,已经开放了的花朵就会飘零,未曾开放的蓓蕾也不会吐蕊,春光就萧索了。这种没完没了的坏天气,对春天的新花嫩叶来说,是一场灾难。“了”,完结。“怯”,害怕。“怯园公” 是倒装句法,就是“使园公担惊害怕”的意思。下面,笔锋一转,写出一个振奋人心的情景来了,不料在这非常恶劣的天气中,海棠花居然冒寒在风雨中开放,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足见天地之间的生机是扼杀不了的。海棠, 在唐宋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名花。因为它非常娇嫩,有人用它来形容女性的娇柔,所以诗人对鲜红的花朵是用“胭脂色”来形容。这样的花枝,受得了寒凤冷雨的侵凌吗?不能不令人担心。可是,在雨昏云暗的景色中,却看到海棠花挺身独立,虽然寂寞,但也昂扬,自己的“胭脂色”会被冲刷掉, 也毫不可惜。这两句诗中所流露的心情,是惊讶和喜悦! 

    草木是没有情感的。它的开花,并不受任何思想的支配,只能由诗人赋与它感情,认为此时此地冒寒开放,表现了一种刚健挺拨,不惜自我牺牲的精神。于是,在“蒙蒙细雨中”“独立”无知的草木也人格化了!这两句把海棠刻画得生气勃勃,正是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情怀。

    “靖康之难”,对宋朝统治下的汉族人民,当时的确是遭到了天崩地塌的大变动。陈与义在流离奔走之中,有着凄凉慷慨的情怀。他的某些诗篇热情歌颂了民族反侵略战争。这首诗虽然是写的雨中的自然景色,也同样反映了时代的战斗气息。

 

    6、“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妖嫩的海棠,不惜鲜红花朵受到寒风冷雨的侵凌,居然冒寒在风雨中开放了。花开花落,本不受人的思想支配,但诗人在这里给它以人格化了,“独立蒙蒙细雨中”,赋于它以感情,认为海棠花在此时冒寒开放,表现了一种昂扬挺拔,不惜自我牺牲的精神。诗人把海棠刻画得如此生气勃勃,原是表达自己的情怀的。诗虽写的是雨中之景,却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气息。

 

   7、面对“春寒未了”“日日风”的时局,独立不迁,无所畏惧。蒙蒙细雨中的海棠是爱国志士的化身。

 

   8、 是一个含羞敛眉的少女吧,雨一样的轻轻,雾一样地盈盈,从唐诗宋词间平平仄仄里走来,带着淡淡的忧伤。
  
   你长的什么样子?姑娘,如瀑黑发,如丹红唇?浸在苏州,浸在烟雨迷朦的江南,在水乡的款款清流里,沉醉,歌一路长长的相思,一种温柔, 二分轻愁, 三春秀色, 四季风流,当我踏月而来的时候,你迎风而立。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姑娘,你可是生于枕河人家,长在小桥水巷?水乡多情,潋滟的漾着千年的风流。细雨如丝,一壶清茶,一朵桃花,那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江南,姑娘,你可否邀我同行?
  
   那烟,那雾,那雨,那苏州,姑娘,借问苏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朋友,苏州城有没有人与你分担忧和愁,苏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苏州城有没有人与你风雨同舟.一曲江南丝竹,一声冷雨芭蕉,姑娘,是谁在彼岸遥想你,遥想鸳鸯蝴蝶里的江南?
  
   我终是苏州城的过客,只是姑娘,有雨的日子里,别忘了穿一身素纱裙,撑一把油纸伞,轻挽长发,套一个碧玉镯,立与半朽的木桥上,然后,鸿雁传书,寄我此刻的风情。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9、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包惜弱在时代的风雨里,犹如一枝楚楚可怜的海棠花,飘摇在岁月的凄风苦雨里,她终于不惜自己的胭脂绝色,温婉一笑间,彻底放下了她从未留恋过的繁华,和江湖飘零的杨铁心一起碾落为尘,含笑九泉,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缕淡淡的遗香。

 

    10、我们欣赏了“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月下海棠,领略了“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的雨中海棠,品味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雨后海棠……

 

    11、雨,很奇妙,当你高兴的时候, 它象一首欢快的歌,隔了窗子听去, 欢快悦耳,清韵悠扬; 当你落寞的时候,它又变成一首忧伤的诗,雨打窗棂,凭填感伤。 

    诗人们也常常借雨抒情,移情于境,将爱,雨,情,愁,织就成一张细细的网,网住了一颗颗孤独驿动的心。 陈与义的《春寒》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看似赞花,意在赞人,落笔生花,意味深长。 晏几道的雨中落花:“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 都将这挥之不去的刻骨铭心托入了雨中,仿佛把独立的人、双飞的燕、 飘洒的雨、凋零的花都融入了时空,化作了永恒。 唐后主李煜的“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含思凄婉,未几下世。诗人身陷北国,中宵罗衾似铁,细雨潺潺盈耳,心绪无比哀伤,   种种愁情,岂是一声对雨长叹所能承载!  雨不但可观,更可以听。听听冷雨。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听上去是那么凄凉,凄清,凄楚。还有她的《添字采桑子·芭蕉》描绘到坐听雨打芭蕉声的情景:“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凄楚之外,更添凄迷。聂胜琼“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可谓寄雨托思极品,恍惚中似见雨点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 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滴滴点点滴滴, 细细琐琐屑屑,间间密密歇歇,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 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

    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芭蕉,雨,都象是一颗湿漉漉的灵魂,在屋前窗外,呼唤呢喃。 

    窗外,秋雨还在飘飘洒洒,如烟似雾地笼罩着冥冥众生,想着重聚遥遥无期,往事过眼云烟,掩书长叹“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当雨声响起时,兀然独坐,静听天籁,只有听凭“古往今来多少事、都随风雨到心头”了。

 

    12、植物学上把海棠解释为:蔷薇科落叶乔木。这种解释,对于我们来说,会颇感索然寡味,但是,如若赋予海棠以“灵魂”,那么其中的韵味就迥然不同了。且看古诗二句:“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也许你会说,这真把海棠写活了。是啊,植物亦然如此,一个人,当然也不能将自身界定在生物学灵长目的意义上,应该做一个有灵魂的人。

 
 
13、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春雨——春雨,无疑是文人墨客的爱物。
    清新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朦胧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寂寥说:“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悲凉说:“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惆怅说:“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傲岸说:“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宁静说:“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荫来。”
    生机说:“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怜惜说:“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
    春雨是什么?是诗、是词、是曲,她是大自然赋予的奇迹——说她是奇迹,是因为仅此一物,却能引发千万种情。
    聆听春雨,何尝不是感悟人生?
本文《春雨作文》来自中国教育文摘,查看更多与相关文章请到http://www.eduZhai.net
 
 
 
14、诗人的“雨”底色大多是凄楚哀怨的冷调,“暮雨起愁”,“夜雨伤悲”。“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挥之不去的刻骨铭心托入了雨中,把独立的人、双飞的燕、飘洒的雨、凋零的花都融入了时空,化作了永恒。苏东坡的“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温庭筠的“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还有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且无”缠缠绵绵,欲说还休,如同满怀心事的少妇,总带着几许闲愁。我不该走进别人的故事里,不应让故事像雨滴落在水面般层层叠叠次第开放。
 
  细雨潺潺盈耳,心绪无比哀伤,种种愁情,岂是一声对雨长叹所能承载!
 
 
 
15、听说那里也有鸡蛋花,不知道有没有这儿的美。用尽这两年的努力,去换一份阳光。海棠不惜胭脂色,我们又何须惜胭脂色,何不独立蒙蒙细雨中?
 
 
16、在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中,雨是悲伤的。清明节,雨不停的下着,雨水夹杂着泪水,滴落在人们龟裂的心田上,一切都是那样凄凉。雨寄托着人们的哀思,雨带走了人们的忧愁,雨抚慰了人们的心灵。
在王维的诗“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雨是思念的。雨牵连着家乡与友人的心。雨道出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雨抒发了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怀。
在陈与义的诗“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中,雨是坚强的。海棠傲然“独立”于风雨中,哪怕有损于自己美丽的“胭脂色”。表现了作者坚强不屈的高尚品质。
 
 
17、 自古描写海棠色彩艳丽的诗句很多,如苏轼的“故烧高烛照红妆”句,如杜甫的“林花着雨胭脂湿”句,都是写海棠的妙语。这首诗中也提到了海棠那眼里的胭脂色,但美丽中有一份悲壮,娇艳中透一分坚强,这寒春中的一抹红颜震颤着我们的心房。

    诗歌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园主人因爱惜园中的花花草草,怕它们经受不起寒冷无情的袭击;而诗中的海棠,娇艳欲滴,并不畏惧这凄风苦雨,傲然绽放于春寒料峭之中。在这里,海棠的风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现。

其实,诗人写景别有情怀,当时国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金兵南下,诗人跟着南宋小朝廷过着漂泊不定的逃难日子,就像这自然界中袭人的春寒,身处乱世,诗人又怎能不产生“怯”的心情呢?诗人将自己的风骨、品格、雅致融入对海棠的描写中,使这首诗成为咏物上乘之作,这就是咏物诗创作的诀窍。
 
冬天毕竟是过去了,再肆虐的寒冷最终也会随风而去,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相信,熬过了这段来势汹汹的苦寒日子,明媚温暖如鲜花般的日子定会翩翩而至,我们有信心!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1:38

[新一篇]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舊一篇] 海闊山遙,未知何處是瀟湘!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