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译文] 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冷落的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
[出典] 杜甫 《恨别》
注:
1、 《恨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 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 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 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 司徒急为破幽燕。
2、注释:
洛城:洛阳。
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闻道”两句: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3、译文:
我离开洛城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匈奴骑兵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我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冷落的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令人高兴的是听说近来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着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着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诗人于759年(乾元二年)春告别了故乡洛阳,返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居秦州、同谷,后来到了成都,辗转四千里。诗人写此诗时,距7000年(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诗人深为忧虑的事。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其中杜颖、杜观、杜丰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沈德潜评论此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唐诗别裁集》)这就是说,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760年(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开阔。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6、“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见唐·杜甫《恨别》。这两句大意是:思念家乡,常在清冷的月下踱步,通宵不寐;怀念兄弟,常于白天凝望浮云,倦极而眠。
这是杜甫流落成都时期怀念故园骨肉而写的一首七律。颈联~,通过“宵立”、昼眠看似反常的行动,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思家忆弟的深情。二句中“思家”、“忆弟”是互文,又叫互文见义。这两个词组本来应该合并在一起说,即白天黑夜都在思家忆弟,可是为了音节和字数的限制,却把它们分开来,一属于夜,一属于昼,但解释时则要把两个词组合起来讲,这是我国古典诗歌语言的一种特殊结构。
7、杜甫于上元元年(760)飘泊到成都后,造好草堂后终于可以定居下来,总算能够过上安心的日子了,这时候,他又想起几个弟弟来了。安史之乱还未平息,中原板荡,除了一个弟弟随同他到了成都,其余生死不明。作为大哥,他怎么不牵挂?七律《恨别》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的: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与弟弟在洛阳分别,现在相隔几千里之遥,安史叛军在中原骚扰破坏急有五六年之久,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不要说庄稼被毁,连草木都衰败不堪,茫茫大地,荒无人烟,有的只是白骨累累,饿殍遍地。自己与弟弟们被兵戈阻隔,很久不得相见。现在自己安家在离中原很远的蜀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相会。每当想念家里亲人的时候,就常常伫立在月光下,静静地看着天上明月皎皎,月亮缺了也能够圆,亲人分离了难道不能团聚吗?有时候,白天无心写诗,就躺在那儿,看天上云卷云舒,便会想到亲人的分离聚散,真是人世无常啊!“忆弟看云白日眠”,似乎很安闲,很舒适,其实哪是这样呢?只是躺在那里对着蓝天白云苦苦想着兄弟而无可奈何而已。能眠得着吗?他的心情,比黄连还苦!
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这一消息也传到了老杜的耳朵里,他真切地盼望李光弼率军能够早早攻破幽燕、平定叛乱,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自己也可以回到中原,与弟弟们团圆了。
值得注意的是,杜甫的诗总把思念家乡和亲人合在一起。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和亲人一样血脉相连。思乡离不开思亲,思亲就是思乡。家事国事交汇在一起,构成了这首诗的内容,诗圣是永远不会忘记大唐社稷和天下百姓的。
8、杜甫避乱成都,这位背井离乡的寒士,在成都获得了朋友和亲人的真切关心和帮助。
杜甫初建草堂时,多得亲友资助,他的排行十五、官任司马的王姓表弟也携带银两出城相赠:“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表弟之外的其他亲人因战乱而长期分散,音讯阻隔,但杜甫对亲人的思念并没有衰减。《恨别》中“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将这种情感表现得情深意切。《天边行》“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更写出思亲的无助和沉痛。
杜甫在成都的朋友很多,他成都诗作所涉就有20多人。这些友人在生活上关照、关心他,在艺术创作和思想情感上与之唱和交流。草堂的修建,除表弟出资,还有很多朋友援助。“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指时任成都尹的裴冕为草堂选址;他向萧实“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君家白碗胜双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再《诣徐卿觅果栽》“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可以说,没有朋友相助,就没有草堂的建成。
成都朋友中,感情最深的要算严武了。761年冬末,严武任成都尹,来成都不久即作《寄题杜二锦江野亭》,表达对好友的关心。杜甫在《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赞美严武的政绩,在严武调任还朝时作《奉送严公入朝十韵》,并送友至绵州,再送30里到奉济驿才别,留下了深情的“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举,昨夜月通行。”(《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此后,军阀作乱,诗人流落梓州一带一年多。等到严武重镇成都,数次传书相邀,杜甫赴成都途中作组诗《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公五首》致意。“得归茅屋赴成都,直为文翁再剖符”(其一)表达回成都的原因;“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其四)则含有仰仗老友关照之意。回成都后,严武荐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节度使参谋。杜甫曾数次婉拒老友入幕的邀请,此番入幕严府,为了报答老友多年的相知关照。但“束缚酬知己,蹉跎效小忠”的幕僚生活,加上与其他幕僚意见不合,半年后于764年正月辞官重回草堂。四月,严武突然病逝,杜甫痛失好友,也失去在成都生活的依凭。五月,杜甫写下“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悲凉地告别草堂离开成都。(肖伟义)
9、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10、美国人家,除城市外,往往依山傍水,小巧精致,窗外篱旁,杂种着花草,真合“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词意。只是没有围墙,空阔有余,深邃不足。路上行人,隔窗可望见翠袖红妆,可听见琴声笑语。词中之“斜阳却照深深院”,“庭院深深深几许”,“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墙内秋千墙外道”,“银汉是红墙,一带遥相隔”等句,在此都用不着了!
田野间林深树密,道路也依着山地的高下,曲折蜿蜒的修来,天趣盎然。想春来野花遍地之时,必是更幽美的。只是逾山越岭的游行,再也看不见一带城墙僧寺。“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深”,“花宫仙梵远微微,月隐高城钟漏稀”,“一片孤城万仞山”,“饮将闷酒城头睡”,“长烟落日孤城闭”,“帘卷疏星庭户悄,隐隐严城钟鼓”等句,在此又都用不着了!
总之,在此处处是“新大陆”的意味,遍地看出鸿镑初辟的痕迹。国内一片苍古庄严,虽然有的只是颓废剥落的城垣宫殿,却都令人起一种“仰首欲攀低首拜”之思,可爱可敬的五千年的故国呵!回忆去夏南下,晨过苏州,火车与城墙并行数里。城里湿烟翛翛,护城河里系着小舟,层塔露出城头,竟是一幅图画。那时我已想到出了国门,此景便不能再见了!
说到山中的生活,除了看书游山,与女伴谈笑之外,竟没有别的日课。我家灵运公的诗,如“寝瘵谢人徒,绝迹入云峰,岩壑寓耳目,欢爱隔音容”,以及“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矧乃归山川,心迹双寂寞……卧疾丰暇豫,翰墨时间作,怀抱观古今,寝食展戏谑……万事难并欢,达生幸可托”等句,竟将我的生活描写尽了,我自己更不须多说!
又猛忆起杜甫的“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和苏东坡的“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对我此时生活而言,直是一字不可移易!青山满山是松,满地是雪,月下景物清幽到不可描画,晚餐后往往至楼前小立,寒光中自不免小起乡愁。又每日午后三时至五时是休息时间,白天里如何睡得着?自然只卧看天上云起,尤往往在此时复看家书,联带的忆到诸弟。——冰仲怕我病中不能多写通讯,岂知我病中较闲,心境亦较清,写的倒比平时多。又我自病后,未曾用一点药饵,真是“安心是药更无方”了。
多看古人句子,令自己少写好些。一面欣与古人契合,一面又有“恨不踊身千载上,趁古人未说吾先说”之叹。——说的已多了,都是你一部词选,引我掉了半天书袋,是谁之过呢?一笑!(冰心)
1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又到一年中秋时,漂泊在外的游子,虽与家人相距遥远,却断不了对亲人的思念。
面对皎洁的月光,心头涌动的将不仅仅是家庭的温暖,还有那份甜蜜的亲情。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到了。每年的今天,正是举家团圆的日子。不论在哪里,不论在何地,人们都会尽可能地回到家里,享受节日甜美的快乐。但是由于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原因,由于地域的阻隔,亲人们又不可能都聚拢在一处。因此,每一年的中秋月圆之夜,总有那么一些人在惆怅、在感伤、在遗憾、在无奈。于是,思乡的人们只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了,想家的人们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思念亲人的人们只能“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了。
还记得小时侯喜欢在有月的夜晚,听爸爸讲那古老而优美的传说。那时的我,常常对着明月产生无限的遐想。
也只有在中秋的夜晚,忙碌的爸爸才有时间停下来陪我们一边品尝香甜的月饼。记得小时候中秋节的氛围没有现在浓,在他心里似乎只要大家吃上香甜的月饼,就代表一年能平安团圆的。那种古朴味道,却又永远的留在我的心里面。那种感觉很美,美得自然,因为有那样明亮的月亮,我们有一个幸福的家。
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家,日子平平淡淡,我似乎长不大,常常想爸爸妈妈,每每忆及,我依然潸然泪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让我们诚心祈祷:世界和平,祖国繁荣,人民安康,家人幸福。
12、孤独感,大约该是文人、诗人属文吟诗的主要动力之一。诗人之心总是孤独的,他们比常人有更多的感悟、更细的情怀、更高的憧憬,因而面对现实就有更多的挫败感和失落感,也就自然产生更多的孤独感。
13、近日来生命时钟颠倒,从北京时间,变为纽约时间了,让我想起杜甫的那句诗来: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的确现在是夜间工作,白天睡觉。写了一晚上,尚无睡意,真是佩服自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