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译文] 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冷落的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

  [出典]  杜甫  《恨别》

   注:

   1、      《恨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 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 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 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 司徒急为破幽燕。

    2、注释:

      洛城:洛阳。

    胡骑: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闻道”两句: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3、译文:

      我离开洛城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匈奴骑兵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我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冷落的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令人高兴的是听说近来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着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着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诗人于759年(乾元二年)春告别了故乡洛阳,返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居秦州、同谷,后来到了成都,辗转四千里。诗人写此诗时,距7000年(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诗人深为忧虑的事。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其中杜颖、杜观、杜丰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沈德潜评论此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唐诗别裁集》)这就是说,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760年(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开阔。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6、“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见唐·杜甫《恨别》。这两句大意是:思念家乡,常在清冷的月下踱步,通宵不寐;怀念兄弟,常于白天凝望浮云,倦极而眠。

    这是杜甫流落成都时期怀念故园骨肉而写的一首七律。颈联~,通过“宵立”、昼眠看似反常的行动,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思家忆弟的深情。二句中“思家”、“忆弟”是互文,又叫互文见义。这两个词组本来应该合并在一起说,即白天黑夜都在思家忆弟,可是为了音节和字数的限制,却把它们分开来,一属于夜,一属于昼,但解释时则要把两个词组合起来讲,这是我国古典诗歌语言的一种特殊结构。

    7、杜甫于上元元年(760)飘泊到成都后,造好草堂后终于可以定居下来,总算能够过上安心的日子了,这时候,他又想起几个弟弟来了。安史之乱还未平息,中原板荡,除了一个弟弟随同他到了成都,其余生死不明。作为大哥,他怎么不牵挂?七律《恨别》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的: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与弟弟在洛阳分别,现在相隔几千里之遥,安史叛军在中原骚扰破坏急有五六年之久,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不要说庄稼被毁,连草木都衰败不堪,茫茫大地,荒无人烟,有的只是白骨累累,饿殍遍地。自己与弟弟们被兵戈阻隔,很久不得相见。现在自己安家在离中原很远的蜀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相会。每当想念家里亲人的时候,就常常伫立在月光下,静静地看着天上明月皎皎,月亮缺了也能够圆,亲人分离了难道不能团聚吗?有时候,白天无心写诗,就躺在那儿,看天上云卷云舒,便会想到亲人的分离聚散,真是人世无常啊!“忆弟看云白日眠”,似乎很安闲,很舒适,其实哪是这样呢?只是躺在那里对着蓝天白云苦苦想着兄弟而无可奈何而已。能眠得着吗?他的心情,比黄连还苦!

  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这一消息也传到了老杜的耳朵里,他真切地盼望李光弼率军能够早早攻破幽燕、平定叛乱,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自己也可以回到中原,与弟弟们团圆了。

  值得注意的是,杜甫的诗总把思念家乡和亲人合在一起。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和亲人一样血脉相连。思乡离不开思亲,思亲就是思乡。家事国事交汇在一起,构成了这首诗的内容,诗圣是永远不会忘记大唐社稷和天下百姓的。


    8、杜甫避乱成都,这位背井离乡的寒士,在成都获得了朋友和亲人的真切关心和帮助。

  杜甫初建草堂时,多得亲友资助,他的排行十五、官任司马的王姓表弟也携带银两出城相赠:“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表弟之外的其他亲人因战乱而长期分散,音讯阻隔,但杜甫对亲人的思念并没有衰减。《恨别》中“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将这种情感表现得情深意切。《天边行》“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更写出思亲的无助和沉痛。

  杜甫在成都的朋友很多,他成都诗作所涉就有20多人。这些友人在生活上关照、关心他,在艺术创作和思想情感上与之唱和交流。草堂的修建,除表弟出资,还有很多朋友援助。“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指时任成都尹的裴冕为草堂选址;他向萧实“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君家白碗胜双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再《诣徐卿觅果栽》“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可以说,没有朋友相助,就没有草堂的建成。

  成都朋友中,感情最深的要算严武了。761年冬末,严武任成都尹,来成都不久即作《寄题杜二锦江野亭》,表达对好友的关心。杜甫在《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赞美严武的政绩,在严武调任还朝时作《奉送严公入朝十韵》,并送友至绵州,再送30里到奉济驿才别,留下了深情的“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举,昨夜月通行。”(《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此后,军阀作乱,诗人流落梓州一带一年多。等到严武重镇成都,数次传书相邀,杜甫赴成都途中作组诗《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公五首》致意。“得归茅屋赴成都,直为文翁再剖符”(其一)表达回成都的原因;“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其四)则含有仰仗老友关照之意。回成都后,严武荐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节度使参谋。杜甫曾数次婉拒老友入幕的邀请,此番入幕严府,为了报答老友多年的相知关照。但“束缚酬知己,蹉跎效小忠”的幕僚生活,加上与其他幕僚意见不合,半年后于764年正月辞官重回草堂。四月,严武突然病逝,杜甫痛失好友,也失去在成都生活的依凭。五月,杜甫写下“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悲凉地告别草堂离开成都。(肖伟义)


    9、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10、美国人家,除城市外,往往依山傍水,小巧精致,窗外篱旁,杂种着花草,真合“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词意。只是没有围墙,空阔有余,深邃不足。路上行人,隔窗可望见翠袖红妆,可听见琴声笑语。词中之“斜阳却照深深院”,“庭院深深深几许”,“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墙内秋千墙外道”,“银汉是红墙,一带遥相隔”等句,在此都用不着了!

    田野间林深树密,道路也依着山地的高下,曲折蜿蜒的修来,天趣盎然。想春来野花遍地之时,必是更幽美的。只是逾山越岭的游行,再也看不见一带城墙僧寺。“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深”,“花宫仙梵远微微,月隐高城钟漏稀”,“一片孤城万仞山”,“饮将闷酒城头睡”,“长烟落日孤城闭”,“帘卷疏星庭户悄,隐隐严城钟鼓”等句,在此又都用不着了!

    总之,在此处处是“新大陆”的意味,遍地看出鸿镑初辟的痕迹。国内一片苍古庄严,虽然有的只是颓废剥落的城垣宫殿,却都令人起一种“仰首欲攀低首拜”之思,可爱可敬的五千年的故国呵!回忆去夏南下,晨过苏州,火车与城墙并行数里。城里湿烟翛翛,护城河里系着小舟,层塔露出城头,竟是一幅图画。那时我已想到出了国门,此景便不能再见了!

    说到山中的生活,除了看书游山,与女伴谈笑之外,竟没有别的日课。我家灵运公的诗,如“寝瘵谢人徒,绝迹入云峰,岩壑寓耳目,欢爱隔音容”,以及“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矧乃归山川,心迹双寂寞……卧疾丰暇豫,翰墨时间作,怀抱观古今,寝食展戏谑……万事难并欢,达生幸可托”等句,竟将我的生活描写尽了,我自己更不须多说!

    又猛忆起杜甫的“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和苏东坡的“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对我此时生活而言,直是一字不可移易!青山满山是松,满地是雪,月下景物清幽到不可描画,晚餐后往往至楼前小立,寒光中自不免小起乡愁。又每日午后三时至五时是休息时间,白天里如何睡得着?自然只卧看天上云起,尤往往在此时复看家书,联带的忆到诸弟。——冰仲怕我病中不能多写通讯,岂知我病中较闲,心境亦较清,写的倒比平时多。又我自病后,未曾用一点药饵,真是“安心是药更无方”了。

    多看古人句子,令自己少写好些。一面欣与古人契合,一面又有“恨不踊身千载上,趁古人未说吾先说”之叹。——说的已多了,都是你一部词选,引我掉了半天书袋,是谁之过呢?一笑!(冰心)


    1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又到一年中秋时,漂泊在外的游子,虽与家人相距遥远,却断不了对亲人的思念。

   面对皎洁的月光,心头涌动的将不仅仅是家庭的温暖,还有那份甜蜜的亲情。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到了。每年的今天,正是举家团圆的日子。不论在哪里,不论在何地,人们都会尽可能地回到家里,享受节日甜美的快乐。但是由于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原因,由于地域的阻隔,亲人们又不可能都聚拢在一处。因此,每一年的中秋月圆之夜,总有那么一些人在惆怅、在感伤、在遗憾、在无奈。于是,思乡的人们只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了,想家的人们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思念亲人的人们只能“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了。

 

   还记得小时侯喜欢在有月的夜晚,听爸爸讲那古老而优美的传说。那时的我,常常对着明月产生无限的遐想。

 

   也只有在中秋的夜晚,忙碌的爸爸才有时间停下来陪我们一边品尝香甜的月饼。记得小时候中秋节的氛围没有现在浓,在他心里似乎只要大家吃上香甜的月饼,就代表一年能平安团圆的。那种古朴味道,却又永远的留在我的心里面。那种感觉很美,美得自然,因为有那样明亮的月亮,我们有一个幸福的家。

 

   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家,日子平平淡淡,我似乎长不大,常常想爸爸妈妈,每每忆及,我依然潸然泪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让我们诚心祈祷:世界和平,祖国繁荣,人民安康,家人幸福

 


     12、孤独感,大约该是文人、诗人属文吟诗的主要动力之一。诗人之心总是孤独的,他们比常人有更多的感悟、更细的情怀、更高的憧憬,因而面对现实就有更多的挫败感和失落感,也就自然产生更多的孤独感。

    心灵孤寂往往会渴望交流,渴望情谊的慰藉,而且特别需要互明心迹的交流,所谓“知音难觅”,正是孤独心灵总是难以得到合适的慰藉的确切写照。

    杜甫身逢安史之乱,真切体验大唐盛世颓然衰败的痛苦历程。他一生穷愁潦倒,颠沛流离,怀旧思亲,忧国忧民,饱尝孤独的滋味,写下许多情真语切的诗篇,诗风沉郁顿挫,扣人心弦。在被叛军所俘脱险且授官左拾遗后,他以为能勉力效国,然不久就遭贬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转四川,至成都,定居浣花溪畔草堂中。虽生活暂得安宁,然孤独之感丝毫未减。因“我行山川异,未卜见故乡”,他特别怀念战火蹂躏中的故国和人民,但事实总是“中原杳茫茫”(《成都府》)。虽有“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的恬静,但“兵戈阻绝老江边”的他,总是处于“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恨别》)的无比孤寂凄清的心境。


    13、近日来生命时钟颠倒,从北京时间,变为纽约时间了,让我想起杜甫的那句诗来: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的确现在是夜间工作,白天睡觉。写了一晚上,尚无睡意,真是佩服自己啊。

   我私自认为,现在的人们多是很不厚道的,因此经常性地,互相攻击,缺少一颗包容的心。我觉得先圣孔子有些精神很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一直主张仁义忠恕之道,仁者爱人的思想是我们所缺少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精神也是我们失去了的。现在我们呢,变得很浮躁,总是有一股怨气凝结于心中,很想发泄出来,于是动辄就有要骂人的冲动,有要发脾气的心理,情绪很不稳定。在互联网上,经常可以看见谴责别人的字眼,经常可以看到互相谩骂的文句,真是很不好的事情。也许有人要说这其实很正常的,不值得大惊小怪,也是吧,人啊,总是要发泄的,可是发泄方式不对,就不免伤人伤己。我以为,多一分包容总是好的。
 
   我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总是不由自主给自己或者是别人“贴标签”,其实我们都清楚,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人,都是变化的,“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怎么能够像商品一样贴上固定的标签呢?当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很多情况下还是要以辨证的眼光看待一个人。因为个人的成见,而肆意攻击对方,把他说得一无是处是不厚道的吧?非难别人也是不厚道的吧?
 

    14、余光中说,你是“安史之乱最憔悴的难民”。在大雅堂前,看到你的雕像,看到你的憔悴的面容,简朴的衣衫,花白的发髻,我才真正感觉到这一点。我忽然想到一个词语,叫漂泊。漂泊,就是你的生活方式。草堂,只是你的一个栖息之所,况且原来的草堂也本不是今天的模样。
    看那孤零零的在绿树掩映下的简陋草堂,我们由衷地想起“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的寂寞,想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无奈,想起“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的衰微。当然,你的诗作并不只是愁怨,也有高兴的时候,就是在这零落的草堂,你也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江村》“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是多么的富有情趣;如《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似乎今天我们还能听到黄鹂的啼叫,如闻开济老臣的衷心两表;如《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是对“花重锦官城”的渴望。你,曾在这里“白日放歌须纵酒”,畅想着“青春作伴好还乡”;你,也曾在这里仰望“两个黄鹂鸣翠柳”,瞩远“一行白鹭上青天”。
 
    不管怎样,你曾经在这里忧愁,也曾经在这里欢乐。因为你是一个人,一个漂泊的人,一个“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人,只不过在你的酒杯里,更多地含着辛酸愁苦。

    我们走在“花径”上,两边皆青树,蓬蓬勃勃的,遮挡了天日。偶有亭榭,可以三五人坐下乘凉饮茶。在这曲曲折折的“花径”上,我禁不住吟诵起了你那首朴诚浓郁的《客至》来。
    可以想见那时的你是怎样的尽兴——群鸥戏水,花径叶落,樽酒一杯,邻翁对饮。这是怎样的雅兴,怎样的情怀,怎样的情致啊。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昔日的农家图景了。

    在草堂的尽头,真是有浣花溪,溪水淙淙而流,正值雨后,环境更加宁静与疏朗。这里仅仅有我们几位,一般的游客也很少到这里,他们会想一片溪流有什么看头啊。只有与杜甫心脉相通的人,才会来这里的。来这里听黄鹂清脆的啼叫,看满满的澄澈的一片溪流的汩汩涌动。那溪流里的水草是那样的青绿,两岸的花草是那样的烂漫,这才是杜甫的心灵之源啊。为何他的诗情汩汩涌出?为何他的心底贴近平民的疾苦?因为他有一颗透明的心,正如这一片浣花溪的澄澈。

    听说,为了浣花溪的美丽,杜甫还曾经用诗换来不少较名贵的花草,栽在浣花溪两岸。我在猜想,那蓬勃生长的花草里面,肯定有当年杜甫栽培的一株吧。我小心地走近一丛灿烂的不知名的花草,蹲下来,贴近了,想嗅嗅它的芳香,还顺手捡了一片刚刚飘落的花叶。

    我要把这片花叶,藏在我的杜甫诗集里,因为它是浣花溪的花叶啊。

 
    15、又是一个难得的星期日,可以稍微放松一下了。这天晚上,月色很好。其实,不管是“银汉无声转玉盘”也好,还是“露似珍珠月似弓”也罢,对于我来说,那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各有各的味道。
 
  今晚是满月,又加上得闲,我自然不肯错过这个机会。吃了晚饭后,妻正跟邻居聊得起劲,儿子正在房里做作业,我不想打扰他们,于是独自一个人出来了。屋门前的路是一条不太平整的土石路,坑坑洼洼。我天天在上面走,似乎也习惯了。路上很静,偶尔有一两个人,也是匆匆而过。天还未完全黑,田里的蛙声稀稀落落,随着天一点点地黑下去,蛙声也愈来愈响亮。月色渐渐地笼罩了整个山野,我慢慢地走着,渐渐地也感觉到这遍山野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地自己”,仿佛置身于另一世界了。

  夜渐深,本来就寂静的路上已难得见一个人,而月亮高挂中天,依然那么明亮,那么光彩照人。月光如水水如天,清夜无尘,月色如银。耳旁有习习微风轻轻拂过,如果此时有酒,我想尽可以如李白那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了,那真是一种别样的境界。李白的坦荡也由此可见一般。而许多人是很难达到这种境界的。譬如杜甫,他笔下的月,似乎总有一种感伤的情怀,无论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是“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或者是他的“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总给人一种飘泊思归的浓重愁怀,字字句句都含着辛酸的眼泪和痛苦的叹息。苏轼则在写出“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聚喜离伤之外,还能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与开朗。但不管是谁,总离不开自己的性格和身世,或者说总能够在他们的诗中找到世俗的痕迹。这样的想着,不觉夜色愈浓。

  想着走着,走着想着,,我的思绪就如脱僵的野马,又如放飞的风筝,思接千年,视通万里。真可谓是神思俱开,无所阻矣。因此,每次走在这月光之下,我总会有同样的一种喜悦与流连。世界真大,我走在这盈盈月色之中,就像融进去变成了这夜色下的一块土一片石一般,不见丝丝痕迹。世界真小,小到只剩下我,月光和这月光下延伸着的土地。我想,人世间有些事,真的不必太在意,范仲淹可以“不以物喜,不以己忧”,凡尘俗子也许难以如此,但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不也是人生一大境界么?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7:10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