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译文]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共饮,再次探讨一下我们的诗作呢?

  [出典]  杜甫    《春日忆李白》

  注:

       1、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2、注释:

    庾开府: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鲍参军:刘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3、译文1: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他的诗作清新、俊逸,和南北朝时两位着名诗人庾信、鲍照的作品一样。李白啊,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这无语的春之绿树,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共饮,再次探讨一下我们的诗作呢?

    译文2:

    李白啊!你奇伟的诗作无人能敌;你飘逸的才思卓尔不群。诗风清新,堪比北周的庾信;诗格俊逸,有如南宋的鲍照。如今,我们渭北、江东天各一方,遥相思念之情,就像这春天的绿树一般葱茏,像天边的暮云一样踊聚。什么时候?才能与你同桌共饮,再次把酒论诗呢……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着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着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天宝三年(744)夏,一个33岁、寂寂无名、进士落第近十年的落魄书生,一位44岁、名满天下、刚被赐金放还的失意天才,在东都洛阳相遇了。他们齐游梁、宋(今河南商丘一带),次年(天宝四年·745)再游齐鲁(今山东省),无情的历史居然网开一面,给了两位寂寞的俊才两次惺惺相惜的机会!年龄的差距、声名的悬殊、气质的迥异,丝毫没有影响两颗高贵心灵的交流,短暂的相聚之后,杜甫与李白为世人留下了一段堪比“子期伯牙”般永恒伟大的知音佳话。
  
  诗人间的情谊自然要用诗歌来表达,杜甫专为李白写过十首诗,这首《春日忆李白》写于天宝六年(747),当时杜甫在长安谋求汲引,李白在越中(浙江绍兴)、金陵(江苏南京)一带漫游。诗人对李白由衷的赞佩以及真挚的想念之情,至今读来依然令人感怀而神往——

    诗人首联概括赞美李白的天才:“白”,李白;“无敌”,无人能比得上;“飘”,豪放飘逸;“不群”,超凡脱俗;“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因果分明,决非诳语。这样热情洋溢的夸赞,如果在泛泛之辈,就显然是无耻的阿谀奉承了。但是,言者是性格沉稳的杜甫,对方是名扬海内的李白,没有深刻的理解,不是由衷的钦佩,是绝不能出如此直白的赞语的。相知之深,感情之诚,脱口而出之际,便已明矣。
  
  颔联具体评价李白的诗风:“庾开府”,指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的着名诗人庾信,其晚年作品一扫绮丽之风而显“清新”之风;“鲍参军”,指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的着名诗人鲍照,其诗赡远遒丽、“俊逸”多姿。用众所周知、倍受推崇前代着名诗人来类比李白,既准确地提炼出了李白诗作的风格特点,又说明了李白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崇高,更突出自己对李白的理解之深确。诗人评诗人,天才论天才,自然入木三分、高妙传神, “清新俊逸”,也由此而成为后人论及李白诗风必不可少的引用语。
  
  颈联写景融情:“渭北”,渭水北岸,借指诗人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长江以东,借指李白当时的所在地;“春天树”,给人深茂之感;“日暮云”,给人郁积之感。前句写眼前实景,后句写想象虚貌,虚实结合,平实是景物中融汇着深深的怀想之情。看似平淡,实则冼炼;语言朴素,含蕴极丰,是历来传颂的名句。有人把此联理解为“上句写诗人对着春树想念李白,下句写李白看着暮云想念诗人”,虽然也能表现两人的友情深厚、想念深切,但未免有一厢情愿之感,杜甫写自己对李白的想念之情,为什么非要让李白也想念自己呢?所以,渭北、江东增加空间感,春树、暮云体现时间感,两句互文同义,表达的都是诗人一方对李白的想念之情:“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都对你深情牵念”。这样理解,或许才能更真实地体现诗人当时对李白的那份钦敬仰慕、无关功利、无求回报的高尚友情吧。
  
  尾联抒发相聚的愿望:“一”,共同;“樽酒”,举杯饮酒;“论文”,讨论诗文,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把酒论诗,这是诗人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言“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何时”一问,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令人读完全诗,心中犹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关于杜甫和李白的关系,历来为人津津乐道。有好事者翻检二人诗集,发现杜甫涉及李白的诗有近二十首(一说十四首、十首)之多,而李白写杜甫的诗才只不过区区三、四首。于是就断定,杜甫对李白热情,有刻意攀附之嫌;李白对杜甫冷淡,有随意敷衍之迹。他们的友情是谈不上深厚的。更有人认为,杜甫纯粹就是李白的一个“粉丝”而已,不断缠着自己仰慕的“大明星”索要签名,而打牌明星李白迫于无奈,只好“戏赠”给“追星族”几句无关痛痒的话罢了……余心悲之!“以功利小人之心,度圣贤君子之腹”之事,竟何至于斯乎!


   6、“李供奉、杜拾遗,当时流落俱堪悲”,而自中唐以来,李杜文章,光焰万丈,几近成为中国诗的代名词,进而,对这二人的比较和评断,也成为一代代文人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在我看来,这其中的奥秘,并不单归因于这二人诗才的杰出和广大,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真实的相遇中构成的关系,犹如梅列日科夫斯基在形容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关系时所说的,“像是两块对立竖放的镜子,无限地反射对方、深化着对方”。李杜之于我们,并非赛诗会上两个顶着花环的胜利者,只是两个人执手相见,而整个中国诗的光谱,却就在这样的相见中,在无限的反射和深化中,完整地呈现出来。

  因此,比较和评断他们,也就是认识自己在整个光谱中的位置,这样的比较和评断,并不通往孰优孰劣的终极真理,只通向个人身心的安放。这就像两个小女生见面寒暄,总免不了相互询问你喜欢哪个明星,我又讨厌谁谁谁啦,诸如此类,不是要求一个结果,却能使彼此有更多的了解。这一点,其实很多过去的文人都是懂的,比如王安石好杜而欧阳修好李,苏轼好李而苏辙好杜,但这种出自趣味的喜好,并不会让他们就此贬低另一个。再往后,一些更客观细致的分析,譬如严羽所谓“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王士桢所谓“五言律、七言歌行,子美神矣,七言律圣矣;五七言绝,太白神矣,七言歌行圣矣”,刘世敦所谓“陇西趋《风》,襄阳趋《雅》”,与其说是在细辩优劣,不如说是在传递他们对于中国诗的认识。

  至于二人之间相互的毁誉,被编排最多的就是杜甫写给李白的那句“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有以为杜甫在讥刺李白,也有替杜甫遮挡解脱的,我都只当好玩的八卦看,心里喜欢的是洪迈《容斋随笔》里的光明洒然,“《维摩诘经》言,文殊从佛所将诣维摩文室问疾,菩萨随之者以万亿计,曰:‘二士共谈,必说妙法。’予观杜少陵寄李太白诗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使二公真践此言,时得洒埽撰杖屦于其侧,所谓不二法门,不传之妙,启聪击蒙,出肤寸之泽以润千里者,可胜道哉!”


   7、天宝元年(公元742年),42岁的李白因受贺知章推荐,应召入京,受到唐玄宗优礼相待,“降辇步迎,如见绮皓”,命其待诏翰林。李白以为建功立业的良机已经来到,而此时的玄宗,已非开元盛世那个有作为的皇帝了。他昏聩骄纵,不理政事,不过将李白看作文学弄臣,点缀其荒淫的生活而已。李白坐了两年冷板凳,屡受小人毁谤,被迫请求还山,自此“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这年初夏,李白与33岁的杜甫在洛阳初次相见,十分投契。他们和高适、苏源明等一起,呼鹰逐兽,打猎取乐,登高怀古,饮酒赋诗。李杜二人自此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

    不久,杜甫要前往长安,李白在衮州东郊石门酒家相送。他们举杯畅饮,不胜依依。李白当场作诗相赠:“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分别后,李白这天来到了衮州东北数里的沙丘城,又写了《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而年轻了近十岁的杜甫,对李白更是一往情深。在两人几次遇合的交往过程中,他写给李白的诗有近十首。无论是在一起游乐,还是分别之后,他始终牵挂着李白。这年冬天,他写了《冬日怀李白》一诗,诉说自己“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此处的“独尔思”,就是“独思尔”——我一直在孤独地思念着你啊!对李白的诗才,杜甫一直给予极高评价:“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对李白的狂放不羁,则表示了惋惜之情:“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他总是盼望着与李白相聚的日子:“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8、李白同志,自己也十分自负地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酒渴思吞海,诗狂欲上天”。豪情自不必言,但没有那一坛坛酒,恐怕他也达不到这个境界。后世的杜甫,评价李白的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也认为是他酒酣之余而淋漓尽致的发挥。就算杜甫先生不幸身处战火连天、饿殍遍野的时代,追思前辈李白之余,也写下了“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的仰慕诗句。

     诗酒交融,是古代文人的一个境界。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是在他饮酒微醉中写成的。无独有偶,北宋时的诗人苏东坡,在山东中秋节饮酒,喝到微醉时,诗兴大发,写下豪迈悲凉的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人,离我们很远。但留下的酒意,我们至今仍然能闻到。

     至此,酒有什么作用,已经很明白了。

    在酒中,我们能看到欢乐,也能溶解忧愁。在酒中,喝到两眼迷离而仍然有几分清醒,就是一种艺术了。使人陶陶然、飘飘然、昏昏然,完全进入了另外一种境界,不是艺术?又是什么?在这样的境界里,人们可以暂时解脱俗世间的各种束缚,自由自在。可以忘却奔波忙碌与做人做事的各种烦恼,优哉悠哉。一杯在手,一仰一俯,豪情壮志,悲欢离合,往事如烟。如腾白云、如跨白鹤、如乘清风,千秋万代,碧落黄泉。都在举杯之间,随着思想的飞翔而一一历尽。

     高调唱完,高人远望,一介书生,我本渺小,还是说说自己不足以道的酒事罢。


    9、饮者中略可以三型分之:一、杜甫型;以饮酒为抒表情谊之用。杜诗云:“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明日重阳酒,相迎自酦醅。”间或亦应审美过程之需要,如:“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再如:“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酒”一词常被杜甫嵌入律偶之中,呈出的是静态美。第二型是李白型,是以整个生命向酒投入,李诗云:“涤荡千古愁,流连百壶饮。”再如:“富贵百年能几何,死生一度人皆有。孤猿坐啼坟上月,且须一尽杯中酒。”李白酒兴之后,侠情大发:“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我们饮者中具此豪与者,以头角峥嵘的纪弦为首,世旭、舒凡、一夫、沙牧亦不相让。第三型则为“时社时李型”,因人因地而殊,酒前和和气气,一旦迸发,怒指千夫,庙堂为之震撼。(郑愁予)


    10、中国人喜诗好酒,自古有之。诗经《豳风·七月》中就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到了魏晋,诗酒已经很难分家了。曹操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整个一个魏晋风流,大约都是在酒缸里泡出来的,在诗篇里流淌出来的。纵酒佯狂的竹林七仙,个个都如“酒鬼”。刘伶不仅饮酒的狂气出类拔萃,还弄了个《酒德颂》。东晋的陶渊明,“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二十篇饮酒诗,一语天然,豪华落尽,真是韵高神淡。 唐往后,好酒已经成了社会的通病。不独粗人烂饮,武人牛饮,诗人更是无酒不成诗。

     诗酒清狂,有唐一代,首推李杜。诗仙李白,堪称酒仙。他的诗一沾上酒,便多了滋润,添了色彩,酒在他的笔下仿佛也得道成仙。他善饮,自称“清樽斗酒恣十千”、“会须一饮三百杯”、“闲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他会饮,“花间一壶酒”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对酒不觉瞑,落花盈我衣”;与美人饮:“美人欲醉朱颜酡” 、“吴姬压酒劝客尝”;与朋友饮:“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再一杯” 、“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也许真是拜酒所赐,读李白的诗,就好比饮琼浆美液,飘然若仙,那滋味让你得意忘形。太白的诗风酒气,早在盛唐时代,就醉煞了他的一大片“粉丝”。杜甫便是其铁杆仰慕者。他们只见过几次面,但杜赠李的诗却有十几篇,不少都写到了酒。他在《饮中八仙歌》里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那种心情分明既羡慕又拜倒。他又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对李白豪饮狂放更大为倾心。说他“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依然诗酒人生。他和李白“套近乎”,也离不开酒,说“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论文要酒来助兴,“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当然,李白对这个小自己十来岁的兄弟,也是颇欣赏的。回赠的诗尽管不多,但篇篇为精品。他在《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写道:“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照例也是诗酒不分家。在东鲁兖州,他写下《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看得出,他们之间相见则饮,饮之必醉,醉而为文,真是少有的默契。诗酒的缘分在太白和少陵的关系里成了不可或缺的因子。李白自负,飘逸,习道家,有仙气。在他眼中,酒能“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所以,酒色是清澈的;酒味是空灵的;酒气是芬芳的。饮之吟之则如“子列子御风而行”,不着形骸,令人神往意迷。难怪,连老杜这样的圣人也要陶醉。相形之下,老杜饮酒,好比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他笔下的酒,蕴着浓郁的深黑,带着沉重的情怀,每一盏酒里都有一颗哀生伤世的心。所以,读他的酒诗,你的心是揪着的,情感是收缩的。哪怕象“白日放歌须纵酒” 之类的句子,虽号称老杜平生第一快诗,但那种快意也是稍纵即逝。言老杜酒诗,不能不说他的《醉时歌》,我以为是篇奇诗,诗中充满了嘲人和自嘲。看似醉话连篇,却又明明比常人清醒。“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活生生的刻画出一个耽酒之徒的心性。“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愤慨而哀,哀什么呢,也许怀才不遇,也许不为时重,也许民生多艰。总之,你心里也得跟着郁闷。到了结处,“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愈加愤懑,接着“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故作超然,其实是情到深处人无语,那干脆喝酒吧。老杜是善饮的,但他喝起酒来一定并不快乐,眉头应该始终打着结。“酒债寻常行处有”、“樽酒家贫只旧醅”,一看就远没有李白那样的洒脱和快哉,象在《赠卫八处士》里,杜甫说“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虽然饮的多,但那种涩涩的伤感也让人越发感受深切。

     诗酒人生,非唯李杜耳。但李杜的诗酒情怀,却代表着两种卓然不同的人生。李的清狂,杜的投入,都是生命的一种姿态和过程。不妨在灯下酌一两杯酒,吟几句诗,走进他们的灵魂里,让意识在瞬间凝集,为那些曾经真实的人,真实的事,而感动……


    11、为什么心里没有一个牵念的人,让我在漫天的柳絮中、灿烂星空下念着: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3:50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