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译文]  砍树丁丁地响,鸟儿嘤嘤地叫。它们从那深谷中飞出来,迁到高高的大树上面。

  [出典]  春秋  《诗经·小雅·伐木》 

  注:

  1、    《诗经·小雅·伐木》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

   宁适不来,微我弗顾,於粲洒扫,陈馈八簋。

   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

   民之失德,干糇以愆,有酒湑我,无酒酤我。

   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2、注释:

     丁丁:(zhēng zhēng)伐木声。

   嘤嘤:鸟和鸣声。一说惊惧貌。

   矧:(shěn)况且,何况。

   神之听之:一说指应警戒和听从。

   许许:众人共力之声。即劳动号子。

   酾:(shī、shāi )滤酒。

   藇:(xù)美貌。一说茱萸,用以制酒,酒有其香。

   羜:(zhù)五个月的小羊。

   衍:美貌。一说满溢。

   愆:过失。

   湑:(xǔ)滤过的酒,引申为清。

   酤:买酒。一说一种速成的酒。

   坎坎:鼓声。

   蹲蹲:(cún)舞貌。

 

 

   3、译文1:

     咚咚作响伐木声,嘤嘤群鸟相和鸣。鸟儿出自深谷里,飞往高高大树顶。小鸟为何要鸣叫?只是为了求知音。仔细端详那小鸟,尚且求友欲相亲。何况我们这些人,岂能不知重友情。天上神灵请聆听,赐我和乐与宁静。

  伐木呼呼斧声急,滤酒清纯无杂质。既有肥美羊羔在,请来叔伯叙情谊。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缺诚意。打扫房屋示隆重,嘉肴八盘桌上齐。既有肥美公羊肉,请来舅亲聚一起。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有过失。

  伐木就在山坡边,滤酒清清快斟满。行行笾豆盛珍馐,兄弟叙谈莫疏远。有人早已失美德,一口干粮致埋怨。有酒滤清让我饮,没酒快买我兴酣。咚咚鼓声为我响,翩翩舞姿令我欢。等到我有闲暇时,一定再把酒喝完。

   译文2:

   砍树丁丁地响,鸟儿嘤嘤地叫。它们从那深谷中飞出来,迁到高高的大树上面。嘤嘤地鸣叫声啊,追求着它同类的回应。看那此鸟儿啊,还能够追求它同类的回应,何况是个人,怎么能不呼朋唤友?谨慎地遵循着情理,你就会和乐而安宁。

   砍树许许地响,甘醇的酒真是美啊。既有肥美的羊羔,就邀请那同宗的尊长父老。他们怎能不来,莫非不肯赏光?啊,庭院洒扫得干净整洁,八大圆盘佳肴纷呈上来。有肥嫩的小公羊羔,就邀请异姓的尊长。他们怎能不来,莫非是我有错?

    砍伐树木在那山坡上,甘美醇香的酒盛满了。排列好餐具,兄弟们全在场。人们呀不讲交情,争吵着为了食品。有酒啊,我们共同豪饮,无酒啊,我们共饮浓浆。敲起鼓儿咚咚响,翩翩的我们来跳舞。待到我有闲暇,重聚时再饮美酒吧。 

    译文3(余冠英今译):

    砍树响丁丁。鸟儿叫嘤嘤。出了深谷底,飞上高树顶。鸟儿为何叫嘤嘤,要把朋友声音找。请看鸟儿多殷勤,要把朋友声音找;人比鸟儿更有情,反而不把朋友交?人的友爱神听着,既保平安又和好。

    锯树呼呼响。筛酒扑鼻香。我家宰了小肥羊,众位伯叔请来尝。哪儿去了还不来?可别不肯来赏光!打扫屋子生光彩,八大件儿席上摆。我把肥壮公羊宰,众位长亲请过来。哪儿去了还不来?千万别见我的怪!

    砍树砍倒山坡上。筛酒漫出酒缸边。盘儿碗儿排齐整,老哥老弟别疏远。有些人们伤和气,饮食小事成祸源。咱们有酒把酒筛啊,没酒也得把酒买啊。咱们冬冬打起鼓啊,跳跳蹦蹦一齐舞啊。趁着今儿有功夫啊,来把清酒喝个足啊。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由于“小雅”中的笙诗六篇有目无辞,因此实际为305篇。《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为“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计40篇。《诗经》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之分。“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各个时代从各个地区搜集来的民间乐歌,由官方搜集和整理,并对作品进行过加工整理,制作乐歌。经过修改后,这些现存的《诗经》,语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体,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大体一致。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易于记诵,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东汉以后,毛诗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文化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放到现在来说,诗经在交际应用方面虽然没有那么重要了,但对于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却依然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5、《毛诗序》云:“《伐木》,燕朋友故旧也。至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亲亲以睦,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历代学者一般也都认为这是一首宴享诗。但诗的作者及创作年代则前人没有深考,我们认为:周厉王不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劝谏,终于导致了国人暴动。同时也导致王室内部人心离散、亲友不睦,政治和社会状况极度混乱和动荡。周宣王即位初,立志图复兴大业。而欲举大事,必先顺人心。《伐木》一诗,正是宣王初立之时王族辅政大臣为安定人心、消除隔阂从而增进亲友情谊而做。作者很可能就是召伯虎(详见赵逵夫《论西周末年杰出诗人召伯虎》,收《诗经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在抒情方式之选择上,《伐木》的作者采用了一种先迂回后正面的表达方式。诗一开头,就以“丁丁”的伐木声和“嘤嘤”的鸟鸣声,令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的仙境。在这里,时间仿佛停止,一切自在自为。只有这伐木之声和悦耳的鸟鸣在空旷的幽谷里回荡。一个孤独的伐木者,一个出谷迁乔去寻找知音的鸟儿,这两个意象在这仙境一般的氛围中被不断地进行视觉和听觉上的重叠和加强:声音使人联想到形象,形象又赋于声音特殊的内涵。从而最终幻化出一个远离现实政治的、借以寄托内心苦闷的超然之境。这一境界是诗人内心的人生理想在潜意识中迂回曲折的表露。同时也是厉王暴政下朝臣们心有余悸、不敢谈论政治而另寻寄托的普遍心态。现实毕竟是现实,随着这一比兴手法的完结,作为政治家的诗人终于强迫自己面对这冷酷的存在世界:“相彼鸟矣,犹求友生。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号召人们起来改变现实,叙亲情,笃友谊,一切从头开始。然后又申之以“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从人情天理处说起,避开政治而为政治,这就是诗人既体察人心,又深谙做诗劝戒之道的地方。

  第二章,诗人批评了不顾情谊、互相猜忌的不良现象:“既有肥羜”,“於粲洒埽,陈馈八簋”,邀请“诸父”、“诸舅”而“不来”,又于我“弗顾”。显然,这样的局面是不利于重振祖业的政治理想的。第三章作者为失去的友情和亲情而振臂高呼,他用饱经沧桑的笔调描绘着自己的希望和要求:普通人之间以诚相待绝不“乾餱以愆”。亲友之间相互理解(“有酒湑我,无酒酤我”)、信任,和睦快乐地相处。人和者政必通,最后,作者又是以一个超越于现实之上的境界结束全诗:在咚咚的鼓声伴奏下,人们载歌载舞、畅叙衷情……一派升平景象。这分明是作为政治家的诗人中兴周室之政治理想的艺术展示。

  综观全诗,理想——现实——理想,三重境界的转换,既生动地表达了作者顺人心、笃友情的愿望,又造成了诗歌虚实相生的意境美。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以意境的营造为手段的构思方法。此诗对友情的歌颂给后世留下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以致“嘤鸣”一词常被人用做朋友间同气相求或意气相投的比喻。

 

 

    6、《诗经》里有这么一段,说:“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就是说,有人在山谷里伐木,鸟儿们没有了栖息地,就离开幽谷,搬到了高大的树木上去。“乔迁”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唐代诗人张籍有一首《赠殷山人》,里面有这么四句:“讲序居重席,群儒愿执鞭。满堂虚左待,众目望乔迁。”这里的“乔迁”,是指人升到一个高位。所以这个词也被用来形容升迁。

  人们搬家,讲究挑个好日子,在古代这叫做“黄道吉日”。古代人迷信,认为一些未知的力量能够对人产生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他们认为在天上存在着一些神灵,排班值日,当一些神灵值日的时候,会庇佑人间,就适合干很多事情。

  比如咱们熟悉的“左青龙,右白虎”里的“青龙”,本来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东方之神,后来就被人们视为吉神之一,主财喜;再比如“司命造化”里的“司命”,是掌管人的生命的神。这两个神“值班”的日子,就是所谓的“黄道吉日”。

  古代人搬家,也有惊天动地的,比如皇帝,带着百官一块儿搬,这叫迁都。咱们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迁都,有因为躲避自然灾害的,比如商代盘庚迁殷,是为了躲避洪水;有的出于政治考虑,如明成祖从南京迁都到北京,是为了加强对北方的统治。

  迁都的原因,也有让人瞠目结舌的。武则天将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居然是吃不饱!

  那时因为交通不便、人口剧增,所以长安城里粮食缺乏。还在唐高宗的时候,皇帝就不得不带着百官到洛阳去生活办公,因为那里挨着运河,自然环境也不错,所以粮食比较充足。历史上管这种事儿叫“就食”。等到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她再也受不了这样来回折腾了,就决定迁都了。

 

 

   7、《伐木》一诗中,我们通过诗人的描述可以看到这样一幅情景:一只不知疲倦的鸟儿从深山峡谷飞向高大的丛林枝头,嘤嘤作响以求得友伴相知。鸟儿尚且如此,人岂能不知友情的重要。因为知道友情的重要,故而又有了这样的画面:好客的主人滤清纯之酒,烹肥美鲜味,打扫房屋,满备佳肴以招待他的叔伯舅亲,即使亲戚朋友们可能不一定前来,但主人还是做好了迎接的准备,因为这样主人才不会有遗憾和愧疚。

  通篇来看,如此求友若渴的热忱贯穿始终。清代黄中松在《诗疑辨证》中说:“细玩此诗,专言友声之不可求,求字乃一篇大主脑。”庶人皆求友若此,在上位的天子则更加需要贤良之友不离不弃,使得整个国家上下亲若友朋,和睦团结。如此有德之明君,则人民将争相依附,国家必兴盛繁达。正如《毛诗序》之所注:“《伐木》,燕朋友故旧也。至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亲亲以睦,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

  《伐木》一诗以鸟鸣求友起兴,因此这里值得考究的是,开篇以“伐木丁丁”起笔是为了与“鸟鸣嘤嘤”同起兴还是另有他意?有学者认为,“伐木”就是诗人在伐木之中闻鸟鸣而产生的最初联想。也有学者认为,起笔写“伐木丁丁”,意在借伐木“丁丁”与“许许”的声音来与鸟鸣“嘤嘤”相呼应,为诗经惯用之叠音叠字与比兴的写法,是虚写。如同此说,那么不该出现“伐木于阪”。可见,前者说法较为可信。

 

 

    8、“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诗经·小雅伐木》”

  中国人喜木,崇尚木,收藏木,由来已久。中国人的恋木是一种本性的选择,吃、穿、住、行、用,每个细节都无不与木结缘。禅宗认为朴素是事物的天然本色,未经雕饰的原木为朴,没有着色的表面为素,不饰才能做到大美。

    当一种事物始终与你息息相关,你自然的将其视为知已,这也是东方人逐渐形成了“盛木为怀”的理念,有着“恋木”情结的诠释。

 

 

    9、《诗经•伐木》中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其意是比喻人搬到好的地方去居住。

    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 战国《孟子•滕文公上》 我听说过鸟儿只会从幽暗的山谷里飞出来,迁徙到高大的树木上,却没有听说过鸟儿从高大的树木上飞下来,迁徙到幽暗的山谷里。孟子化用这一诗句,激励人们应该志存高远,奋发上进,切莫不求进取,自甘堕落。 

 

 

    10、校园里有个“嘤鸣园”,用繁体字书写、写的不大,很少惹人注意。一次上课听老师讲,才知这几个字大有来历。《诗经•小雅•伐木》第一章即是:“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兮,求其友声。”《毛序》:“《伐木》,燕朋友故旧也。”“嘤鸣园”三字用在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古朴美好,十分妥帖。看到“伐木丁丁”这几个字,不由想到一个在今天已经过时的比喻。即将老师比作“园丁”。今日的校园,修苗嚓嚓声仍有,琅琅读书声渐稀。

 

 

   11、这里的迁于乔木,就是最早的乔迁一词的来处,人们以后,在乔迁之后加上之喜二字,使之有喜庆之义,但当时的鸟们迁乔,却是伤悲和无奈的,它们的鸣声似在嘤然悲泣,是在想求得人们的同情……

     人类无休止的砍伐,使茂密的森林没有了,绿色的青山成了光秃秃的,青溪碧水断流了,绿湖甘潭干涸了,曾几何时,人类象着了魔一样,无所顾忌的打开了番多拉的匣子,珍禽异兽绝种了,许多怪病顽疾开始对人类进行肆虐,特别是生化武器、核武器,对人类正进行着存亡的威胁。使我不免会对: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的释义应当怎样去理解,产生了一点强烈的感慨:神对人类的作为没有听之,人类对环境的恶化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我在这里将本篇章理解为:一群伐木人,在幽谷中热火朝天的伐木,整片整片的树木相继被伐倒,一群小鸟,隐蔽的非常不易被发现的巢,被伐木人伐倒的树木给砸没了,无巢可居,冒着严寒,用嘤嘤的悲鸣相顾,从幽谷里飞迁到高大的乔木上。这些鸟儿,尚能在灾难来临时鸣声相顾,但是人类啊,却不顾与之友善相处的鸟儿们的生死,大自然啊,会这样的听之任之?

    我想朱夫子,如果能在今天重生,肯定也会和我一样,发出一点相同的共鸣。

 

   12、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从遥远的《诗经》中传来的丁丁嘤嘤之声,清脆悦耳,沁人心脾,至今在呼唤着纯洁而真挚的友情。 人,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孤独的。

  一个人孤单地来到世上,孤单地转上一程,然后孤单地被推进火炉,他人的掌声再热烈,他人的挽留再诚恳,但一切都已留在身后。属于你的,只是永恒的孤独。

  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练就与自己独处的本领,他不能和自己呆着,忍受不了一个人的寂寞,所以,他要往人堆里扎,不断寻找着喧闹的人群。但人群总是扰攘的,喧闹与呼啸在放大情感之时也在放大孤独,情绪得以膨胀之后,更加突显孤立无援的感受。

  于是,人便格外思念与渴盼友情。

  如果用味道来表达,友情应该是柠檬,咬上一口,并不感觉多么可口或有营养,但齿颊留芳,回味悠长。相对于平实的亲情,它更柔婉一些,相对于炽烈的爱情,它更恬淡一些,那是种彼此心牵,却又淡然洒利,相互关爱,却并不相互偎依、温存的心灵感受。

  所以高尔基说:“真正的朋友,在你获得成功的时候,为你高兴,而不捧场。在你遇到不幸或悲伤的时候,会给你及时的支持和鼓励。在你有缺点可能犯错误的时候,会给你正确的批评和帮助。”

  爱因斯坦则更进一步,他直率地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朋友。”

  在我看来,虽然表达不同,但他们两人都说到了友谊的本质——高尚,正义。

 

 

    1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这是《诗经》中的先秦时期作品,你慢慢读,自有清香溢于齿颊之间。

    现在有人嘴巴念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却说“诗人一半是疯子”。殊不知,正是一代又一代诗人的努力,使得我们的语言隽永,使得我们的思想进化。古人读书前要焚香沐身,今天还有多少人对文字心存敬畏?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3:30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