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译文]  我做人性格偏僻,醉心于写诗,要写出好的句子来;如果写出来的句子不能使人惊叹,我到死也不会罢休。

  [出典]   杜甫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注:

  1、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兴,    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    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    令渠述作与同游。

  2、注释:

    值,正逢。水如海势,江水如同海水的气势。值奇景,无佳句,故曰聊短述。聊,姑且之意。杜甫当时也许打算写一首长诗。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此二句杜甫自道其创作经验。可见杜甫作诗的苦心。性僻,性情有所偏,古怪,这是自谦的话。不管是什么内容,持总得有好的句子。耽,爱好,沉迷。惊人,打动读者。死不休,死也不罢手。极言求工。

  老去诗篇浑漫兴:此句是说如今年老,已不像过去那样刻苦琢磨。浑,完全,简直。漫与,随意付与。这话不能死看,杜老年作诗也并不轻率,不过由于功夫深了,他自己觉得有点近于随意罢了。

  春来花鸟莫深愁:此句承上而来。莫,没有。愁,属花鸟说。诗人形容刻划,就是花鸟也要愁怕,是调笑花鸟之辞。韩愈《赠贾岛》诗:“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又姜白石赠杨万里诗:“年年花月无闲处,处处江山怕见君。”(《送朝天集归诚斋时在金陵》)可以互参。

  新添,初做成的。

    水槛,水边木栏。

    故,因也。跟斩字作对,是借对法。故着(zhuó),又设置了。

    槎(chá),木筏。

  焉得,怎么找到。

    陶谢,陶渊明、谢灵运,皆工于描写景物,故想到他门。思,即“飘然思不群”、“思飘云物外”的思。

    令渠,让他们。“令渠”句,是说让他们来作诗,而自己则只是陪同游览。述作,作诗述怀。语谦而有趣。

 

 

   3、译文1:

     平生为人喜欢细细捉摸苦苦寻觅好的诗句,诗句的语言达不到惊人的地步,我就决不罢休。

  人已越来越老,写诗全都是随随便便敷衍而成,对着春天的花鸟,没有了过去的深深忧愁。

  江边新装了一副木栏,可供我悠然地垂钓,我又备了一只小木筏,可代替出入江河的小舟。

  希望有陶渊明、谢灵运这样的诗坛高手相伴,肯定会在这时一起做诗畅谈,一起浮槎漫游。

    译文2:

    自己向来喜欢从苦吟中,寻觅佳句僻性。如果写不出惊人之语,那就至死也不肯罢休。说如今老了,作诗只是随便即兴,对。春天的花鸟,也不耐深思。自家新近设置了玩水的器物,希望有诗思如陶谢之流,一起来同游作诗。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着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着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唐代宗上元二年)。杜甫(诗圣)时年五十岁,居于成都草堂。诗题中一个“如”字,突现了江水的海势 ,提高了江景的壮美层次,表现了江水的宽度、厚度和动态。江水如海势,已属奇观。然而诗题却偏偏曰 :“聊短述 ”。诗题中就抑扬有致,这是诗人的一贯风格。

  既然是聊为短述,绝不能出语平平。诗人自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足见“聊短述”的良苦用心,炉火纯青的诗艺,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和动人心弦的审美效果。

  正由于杜甫艺术上的一丝不苟、勇于创新,因此老年臻于出神入化、妙手成春的极境。所谓“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仇兆鳌评杜甫“ 少年刻意求工,老则诗境渐熟,但随意付与,不须对花鸟而苦吟愁思矣 。”(《杜诗祥注》卷之十)同时他还转引钱笺可相互发明:“春来花明鸟语,酌景成诗,莫须苦索,愁句不工也。若指花鸟莫须愁,岂知花鸟得佳咏,则光彩生色,正须深喜,何反深愁耶?”(《杜诗详注》卷之十)这里是说点明春光明媚,花香鸟语,快乐异常,因此不存在花鸟深愁的问题,“莫深愁”为杜甫自况。至于“ 浑漫与”中的“与”字,旧本曾作“兴”,清末郭曾忻解释说:“所谓漫兴,只是逐景随情,不更起炉作灶,正是真诗。”(《读杜札记》)此处强调任笔所之,自然而然。总之,首颔二联总体着眼,大处落墨,虽为短述,语实惊人,虽未直接描写江上海势,但胸中之海早已形成。它浑厚深涵,辽阔无垠,大气磅礴。心中之海,诗人采取了虚写的办法。正如金圣叹所说,此“不必于江上有涉,而实从江上悟出也。”(《杜诗解》卷二)所谓海势,其实是江,因此江上之景,亦应摄取,若完全避开江水,则海势亦无所依附,而不成其为江如海势。为此,诗人紧接首颔二联虚写海势以后,随即转入实写江水。故颈联道 :“新添水槛供重钓,故着(着)浮槎替入舟。”此处虽写江水,但只是轻轻带过,如此触及江水、悟及海势的写法,令人玩味不尽。正如王嗣奭所说 :“水势不易描写 ,故止咏水槛浮舟。此避实击虚之法。”(《杜臆》卷之四)又如金圣叹所说 :“不必于江上无涉,而实非着意江上也。”(《杜诗解》卷二)尾联诗人以一“焉”字,即巧作转折,融注新意。诗人之语,已经惊人。诗人说:若得陶渊明、谢灵运那样的妙手,使其述作,并同游于江海之上,岂不快哉!尾联思路新奇,饶有兴味,且与首联相呼应,显示出诗人对艺术最高境界的执着追求。“更为惊人之语也。”(《杜诗解》卷二)对诗与诗题之间的关系金圣叹先生写道:“每叹先生作诗,妙于制题。此题有此诗,则奇而尤奇者也。诗八句中,从不欲一字顾题,乃一口读去,若非此题必不能弁此诗者。题是‘江上值水如海势’七字而止,下又缀以‘聊短述’三字。读诗者,不看他所缀之三字,而谓全篇八句,乃是述江水也,值江水之势如海也。则八句现在曾有一字及江海乎?”(《杜诗解》卷二)从他评析中,可以得知:此诗诗题与诗中八句,构成了一个浑厚海涵、博大精深的整体。虽未写海,而如海势。此诗以虚带实,出奇制胜,意在言外,令人叹为观止。

 

 

    6、“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我的僻性是特别喜欢写诗琢句,如果写不出惊人之语,那就至死也不肯罢休。或另解释:我为人性格内向,怪癖,唯一的嗜好是写诗,追求写出美好的诗句;如果经过努力了,还是写不出好诗,不能感动读者,我就是死了也不甘心啊!

     这两句表明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视语言的选择和锤炼。他性好佳句。并认为要写出佳句,就必须有足以使人吃惊的语言。他执着地追求这种语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诗人对诗歌语言的刻意求工,对文学创作的严肃认真态度,是他成为伟大诗人的重要条件之一。杜甫喜欢思考好的句子和词语,想出来的词句肯定是惊人的好,不好的话就不会停继续思考。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力求卓越的精神。他对于文学的苦心钻研,对于文字的提炼,完全能从此看出: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首诗是诗人面对如大海汹涌的江水,抒发内心感受的叙怀之作。诗人站在江边,看到波涛滚滚的气势,引发了他无限的感慨。他审视了自己的创作:“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自谓平生特别喜欢、刻意追求最能表情达意的诗句,而且这种追求,在别人看来简直是有些古怪,有些乖僻。但这确实就是我的态度,达不到语不惊人的地步,我是决不罢休的。这两句诗道出了杜甫诗作的特色,反映了他认真严谨的写作态度。这两句似乎是诗人聊以自慰的,但此时此刻却像奔泻不已的江水,他又转想到随着岁月的消逝,自己也越来越老了,此时的心境,似乎失去了往日的激情,对着春天的花鸟,也没有了过去的苦恼与烦闷,所写的诗稿,不过是随随便便敷衍而成。

     但杜甫毕竟是一位有时代感、有责任心的诗人。澎湃的江水似乎又激起了他高昂的创作欲望,他追思诗坛高手陶渊明、谢灵运,并想象与他们一起浮槎漫游。这既是江海游,也是诗海游,表明杜甫仍然壮心不已,追求不止,要继续写出惊人的诗作。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面对如海的江水,自己的一段感情经历、心路历程。江上水势的汹涌奔腾,引发着诗人的情感波涛随之起伏,从中看出杜甫严谨的创作风格。“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成了千古名句。我们的写作,也应以此为座右铭的。

     接下来两句,诗人的视线转向眼前景物:江边新装了一副木栏,可供我悠然垂钓,我又备了一只小木筏,可代替出入江河的小船了。这两句是对他老年心境的写照。其实杜甫是否真有如此而已的闲情雅致垂钓,并无可考,也许这只是诗人的一种无奈的自慰、自嘲。总之中间这两联,见出杜甫对自己年华老去的感慨,其中也暗含着对自己热情的减退的自责。

 

 

    7、乘驾思想的列车驶向中国的历史,去寻找我最喜欢是历史人物。很快唐朝有位诗人走到我的跟前,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杜甫先生,人称“诗圣”。这个人据我了解对自己要求比较高,“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据考证他一生创作了一千四百多首诗歌,其中最着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他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当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歌最突出的主题是激荡着热爱国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热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为称“诗圣”。

     杜甫在他的作品中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情在《春望》和《问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表现的也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人寿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在秋风破屋的情况下,想起天下寒士关怀时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作品通过自家茅屋为秋风所破,大雨如注,长夜难眠的遭遇。推己及人,联想到国家命运和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袒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己念。宁苦自身以利于德博大胸怀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杜甫以积极入世的精神,勇敢,忠实,深刻的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是自爱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式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并达到令人难以企及的思想高度。
 
    杜甫最吸引我的是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就是那种古仁人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他能跳出个人的圈子,推己及人,想到“天下寒士”的安危,具有胸怀天下、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和兼爱天下的品质,这些正是今天的我们要努力学习的,这也是我所热爱追求的方向,虽然物质上是清苦,但心灵是富足的,让我们怀着对杜甫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的崇敬的心情去接受豁达开朗的博大胸襟,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的心灵洗礼吧!
 
 
 
    8、记得昔日老杜曾自励,“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我呢,佳句固然是爱恋的,但是写出佳句的佳人,我更喜欢。钱钟书说过,既然你觉得蛋好吃,何必非要拜会那只下蛋的母鸡呢?我却吃了好蛋后,对那下蛋的好鸡,总会生出一股仰慕之心。有的时候也相反,我还会因为喜欢这只鸡,而把它所下的好蛋一个一个拾掇起来,把玩摩挲,作为我人生旅途的珍藏。
 
 

   9、“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诗圣杜甫着名的两句诗,一千多年来的中国诗坛尽管新旧代嬗,但是,“语不惊人死不体”,却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望凤来仪的一面艺术旗帜。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含意是丰富的,“炼字”与“炼意”即其中之一。我国的六典诗歌,在汉魏以前讲究完整的全篇,虽然也有佳句可摘,有如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的“见”字,但“炼字”、“炼句”毕竟是诗歌创作到了高度繁荣的唐代的自觉的产物。我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眼”,“句眼”、“一字眼”等等,就是对诗歌创作中的炼字所作的理论概括,而“吟安一个字,燃断数茎须”(卢延让)、“诗赋以一字见工拙”(苏东坡)等等,则是诗人们自道创作辛苦之辞,而熟悉“推敲”这一炼字的经典式佳话的读者,也不妨去读读元代刘秉忠《藏春集》中的《读遗山诗四首》,其中之一写道:“青云高兴入冥收,一字非工未肯休。直到雪消冰泮后,百川春水自东流。”作者以形象的诗句描绘诗创作中炼字的过程,以及诗人炼得至当至隽的字以后的美好心情。吟诵之余,我们固然可以对炼字之妙得到感性的认识,不也可以分享到诗人的艺术的喜悦吗?

    正如同一个战士要在统一号令之下才能充分发挥战斗力一样,炼字也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因此,有字无句或无篇,是不足取的。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沈德潜的意见还是可供参考的:“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前引诸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一面严肃的艺术旗帜,而在炼意的前提下炼字,是使这面旗帜飞扬起来的风。 

    

 

   10、“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反映了古人为写出美文佳作、呕心沥血的艰辛与执着;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同样是古代文人对文学创作孜孜以求精神的生动写照。这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无疑是提供了励志自勉的座右铭和学习实践的榜样。但是,毋庸讳言,不少人在新闻实践中片面地追求“惊人之言”和新闻作品的“标题化”倾向,就使得“诗圣”传颂千古的文学美谈逐渐跑了调、变了味。

  信息时代,资讯泛滥,许多媒体工作者都希望能够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也渴望能有惊人之语、惊世之作产生。但此“惊人之语”非彼“惊人之言”。古人“惊人之语”说的是古人对于写作的态度,这与我们如今一些人心目中的“惊人之语”已大相径庭。“语不惊人死不休”现如今已经是“挂羊头卖狗肉”,有些媒体的“惊人之语”已成了“倒胃口”的代名词。如今在网络上,人们把那些言之无物,专门以耸人听闻的标题吸引读者眼球的新闻称之谓“标题党”。由此可见,受众对那些试图靠取个“哗众取宠”的标题以吸引受众的作品的反感。

     新闻媒体追求收听收看的市场占有率、版面的浏览率以及“回头率”、“点击率”等本无可厚非,但须“直中取”,不可“曲中求”。总之,“语不惊人死不休”,应成为我们新闻工作者的一种敬业精神,而不应成为一种欺骗受众的障眼法。

 

    11、“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体现的是一代诗圣杜甫对写作的敬业精神。其实,古今中外,敬业被很多有志之士视为人生的座右铭。“敬业”既包含了个人对事业的执着,又有对事业的忠诚。只有将自己的职业视为自己的生命信仰,那才是真正掌握了敬业的本质。

   曾经看到过一篇演讲稿,上面说:谋生是手段,敬业则是种精神。是呀,教师的工作是是教书育人。爱岗敬业是一名教师需具备的最基本的师德修养,要是连老师都不是心甘情愿地为教育事业出一份力,那我们的学生又怎么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呢?“教书育人,责无旁贷;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这些词语为我们阐释了教师职业的内涵。只有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言传身教,树立起师德意识,才能完成教育新一代的神圣使命,才能不辱教师这一神圣而崇高的职业,才能实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因此,我们要学习魏书生的教育精神,做一名爱岗敬业的教育者。

   “教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教师是铺路石,粉碎自己,平坦人生;教师是孺子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千古绝唱,是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如果没有奉献精神,一味地索取,敬业就成了空谈。

虽然我们没有做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我们可以做好自己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学生因病缺课的话,我们可以帮他补课。学生遇到困难的话,我们可以给予学生帮助……“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应该成为我们老师努力践行的教育理念。

 

教师劳动很平凡,它从来没有轰轰烈烈、动人心魄的宏大场面,总是在默默无闻地、一点一滴中进行。教师劳动十分繁重,它难以有严格的时空界限,是一种周期长、见效慢的劳动,它没有“立杆见影”的效应,故常被一些目光短浅的人所蔑视。同时,它又是难以量化和监督的,同样的一节课,同样是45分钟,教师是否认真,是否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效果不大一样,学生的受益也不一样。因此,当教师就要不急功近利,时刻不忘责任,一心想着事业,尽职尽责,出色的完成本职岗位上的教育教学工作

 

最后,想对大家说:不管你的工作是怎样的卑微,你都当付之以艺术家的精神,当有十二分的热忱对待它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2:34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