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译文]  沧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可以洗我的脚。

  [出典]  战国  屈原  《楚辞渔夫》

  注:

  1、《渔夫》 屈原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2、注释:

     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屈原曾任此职。 
     淈(gu3古):搅混。 
     哺(bu1补):吃。歠(chuo4啜):饮。醨(li2离):薄酒。 
     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举,举动。 
     察察:洁净。 
      汶(wen4问)汶:玷辱。 
    鼓枻(yi4义):打桨。 
    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沧浪之水清兮"四句:按这首《沧浪歌》也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3、译文1:

     屈原被放逐后,在四海间流浪,在湖边一路吟唱,面色憔悴,神情枯槁。(湖上的)渔父见了,问道:“你不就是那位三闾大夫么?怎么竟成了这般模样?”
    屈原道:“普天下都混浊,只有我还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渔父道:“真正贤明的圣人不会拘泥于一事一物,而能随世情流转而相应地改变。世上的人都混浊,你何不也一起扬泥荡波?所有人都醉了,你何不也跟着吃糟喝酒?为什么要想得那么深远,凌驾于平庸的世人之上,使得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道:“我听说:刚洗头的人一定会弹去帽子上的浮尘,刚洗澡的人一定会抖去衣服上的尘土。怎么能让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外界的龌龊感染?我宁愿将此身投入湘水,葬身于江中的鱼腹之内,却怎能让洁净光明的纯白之质,蒙上世俗的尘埃?”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桨离去,口中唱道:“(湖上的)碧波清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湖上的)碧波混浊,可以洗我的双足。”就这样唱着歌远去,不再与屈原说什么了。

    译文2: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译文3:   

    屈原被放逐以後,来往於江潭之间,在水边且走且叹息,看起来憔悴枯瘦,一副病态愁容。渔夫看到了就问他:「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麽会流落到这个地方来呢?」屈原回答说:「全天下的人都污浊了,只有我是清白的,所有的人都昏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就被放逐了。」渔夫说:「一个才德兼备的人是不会执着拘泥於外物的,而且能够配合时局转变作为。全天下都污浊了,为什麽不跟着同流合污呢?所有人都昏醉了,为什麽不跟着饮酒享乐呢?为什麽要思虑得那麽深远,表现得那麽清高,而使自己遭到放逐呢?」屈原回答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把帽子拍乾净才戴上;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把衣服抖乾净才穿上。怎麽可以用洁净的身体去承受污秽的东西呢?宁可投身到湘江的流水中,葬身在江中的鱼肚里;怎麽可以用清白的人格,去蒙受人世间的尘土呢?」渔夫微微一笑,敲击着船板要离开了,一面唱着歌说:「沧浪的水清澈的话啊,可用来洗我的帽带,沧浪的水污浊的话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脚!」然後就离去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4、这个作品虽然很短小,但它却成为文学史上,甚至于某种程度上文化史上、思想史上的一个经典。

    【主持人】您能谈谈《渔父》对后世留下怎样的影响吗?

  【陈洪】它对后世的影响,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说,它这里面是两个人物:一个屈原很执着,一个渔父很旷达。可是到后来,对后代的文人发生了影响,这两个形象往往是揉合到一起的。后来人们很多都愿意来谈渔父,实际谈的那个渔父和屈原里的渔父稍有不同:这个《渔父》篇里的渔父,它是作为屈原的一个对面,不是对立面。屈原是要坚持自己的操守,渔父说,不妨随和一些,“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就是说我们可以随环境,自己可以有一个新的选择,我们适应它。我濯缨也罢、濯足也罢,反正我还是濯了。所以它既有自己的某一种原则和立场、或者行为方式,但是又有一种变动。屈原是执着,他是一种超脱。某种程度上他有一种和光同尘,但是到了后来,很多文人都写渔父词,或者是塑造渔父的形象,往往是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面对着一种或者是不理想的,甚至是污浊的、丑恶的社会,那么我要洁身自好。这是一面,这一面和屈原有相似的地方。另一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它方面的束缚。比如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个“独钓寒江雪”的画面和里面的这种意味,我们可以体会。它有一个品格高洁,然后是一种自信。再比如他的另一篇《渔翁》:“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也是渔父撑着船远远的逝去了。可是逝去,它不是带着一种和光同尘的说法逝去,而是带着屈原这种理想逝去。它是一种结合。那么这样一种结合在文学史上、文化史上形成了一种传统。我查了一下《四库全书》,《四库全书》里点击一下“渔父”这个词,出现了2676条。这里面当然不全和屈原的《渔父》有关系,有些和《庄子》的《渔父》有关,有些可能就和一般的渔父有关。但是我大致分析一下,至少不下于千条和屈原《渔父》有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它作为一种文化范形,或者是这里面衍生出来的这种渔父的形象,已经成了一种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甚至于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前几年演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一开始的主题曲“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为什么要说“渔樵”,这个道理都是一样的,都是有隐逸的味道,而隐逸又和渔父这个意象是连在一起的。所以这个作品虽然很短小,但它却成为文学史上,甚至于某种程度上文化史上、思想史上的一个经典。

  在《楚辞》里,《渔父》是很特殊的一篇。有两个问题一直在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一个是《渔父》的作者,一个是《渔父》写于什么样的背景,或者说具体的时间。关于作者,古人大多数都相信《渔父》是屈原自己写的,而今人大多数都认为它不是屈原写的。但是,尽管不是屈原写的,也是和屈原关系很密切的人,比如说他的学生写的。也就是说,不管对于它的作者最后的认定是不是屈原,总之,和屈原是有关系的,和屈原的思想和经历都很密切,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说,他在什么时候写的,或者在哪个地方写的。这大致也是两种说法。一种就是在怀王的后期,屈原被流放到汉水流域的时候,在汉水下游的某个地方写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到了顷襄王的时候,也就是说到了屈原的晚年,在汨罗江附近。“行吟泽畔”写的是洞庭湖湖畔,在这个地方写的。这个作为学术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要找出真相,但对于我们理解这篇作品没有太大影响,因为它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写的,有一个背景是相同的,就都是屈原被流放,政治上被迫害,个人人生遇到了一种困顿,处在困恶之境下写出来的。


    5、战国以降,纯粹的道家虽已消失,而中国士大夫的精神状态,总是徘徊于儒、道之间。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往往与隐逸结下不解之缘。而“渔父”意象,恰是最经常地触发其情思的文学“原型”之一。举诗词为例,则从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到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从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到韩愈的“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湘中》),在在可征。举散文为例,则有着名的《桃花源记》。影响所及,甚至渗透到绘画、音乐创作之中。许道宁、吴镇、戴进等都绘有《渔父图》,古琴曲中有《渔樵问答》、《欸乃》、《渔歌》、《醉渔唱晚》等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志和(号玄真子,又号烟波钓叟)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词举重若轻,轻描淡写便绘就一幅超凡绝尘的胜景,渔人既在劳作,又在审美--观美景、品美趣,人与自然是和谐的关系,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烟波钓叟”才有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话语,故而流传至今一千多年,历代传唱,诗家骚人多仿其体式、意境或词句翻出新作。苏轼尝以其成句入于《鹧鸪天》,又用于《浣溪沙》,黄庭坚亦尝以其词增为《浣溪沙》,苏轼《鹧鸪天》:“西塞山边白鸟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底事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全词9句,中有5句基本采用张词,但能恰到好处地嵌进新词,宛如己出,显示出作者的高妙才艺。其《浣溪沙》:“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里的“东坡自我”特点是较为明显的,给人感觉是坡老自戴箬笠、自披蓑衣,孤独地挺身于风雨之中。苏轼在词题下自注道:“玄真子《渔父》云云,此语妙绝,恨莫能歌者,故增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还有他贬谪黄州期间,与客夜饮归途,乘醉吟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的词句,表达出对渔父那般自由隐逸生活的神往。不料,“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可算是误解诗歌意象而引出的一段佳话。

      黄庭坚《浣溪沙》:“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他的词巧用地名作人称,形象生动。下片着力写渔父心态和行为。这里的渔父已不是张词里的超然飘然如仙翁的渔父,也不是苏词里的饱经风雨后或惶惧不安或随遇而安的渔父,而是感情丰富而细腻、深怀爱美之心又失落自我的文人化了的渔父“青箬笠前无限事”,小小箬笠下遮蔽着哪些事?有眼前美女春光秋波之景事,有自家孤舟与鳏身之旧事,有想入非非之情事。他为什么掉转船头?好像是欲想还休,欲看还休,欲渔还休“不如归去!”空船落魄而归。这里有耐人寻味的精彩情节和精彩语句,显示山谷造境用语之能事。固然有着与张词相异的情趣,然而张词化工天成,而山谷则精心淘洗、精心锤炼,很累地铸成一首,终有所歉焉。

     唐代诗人高适《渔父》诗云:“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向他不开口。”寥寥28字,将老渔翁专心垂钓描摹尽致。你看这位钓者,独选深潭,完全沉浸进去,手把竿,全神贯注,别人跟他说话不能,真可谓“天地之大,吾心目中,唯浮浮标”。杜牧亦有《赠渔父》诗云:“芦花深泽静垂纶,月夕烟朝几十春。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着独醒人。”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刻画了渔父在寂静的傍晚和晨雾迷蒙的早晨,在池塘深处安静地垂钓,度过了一生岁月。在诗人的低调中,整体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精练的语言透出了含蓄的意境。

     陆游《渔父》:“湘湖烟雨长菁丝,菰米新炊滑上匙。云散后,月斜时,潮落舟横醉不知。”又《鹊桥仙》:“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祝。……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朱敦儒有一阙《好事近•渔父词》:“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在诗人词客笔下,渔父的生活悠哉悠哉,没有半点为生活而不得不然的辛苦。还有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在诗人看来,这样的秋江独钓者,也就是真正懂得生活乐趣的人。

     这些诗句词篇或委婉含蓄,清新质朴,或旷达洒脱,浑成天然,足见“渔父”意象对后世的影响历久不衰。


   6、“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出自《楚辞-渔夫》。是古代的一句习语。它用来隐喻一种既高尚狷介、不与时俗同流合污又能和光同尘、与世相容的一种旷达心境。

    沧浪之水是比喻天下的整体局势。“水清”是比喻太平盛世,“水浊”是比喻动乱之时。 缨是帽子上的缨络,指代帽子。古代男子的帽子是地位的象征,所以“濯我缨”当然就是比喻做官封爵,参与政事。而与之相对的,“濯我足”就是指保全自身,不问世事。

  整句话的意思是,当水清澈的时候,就用来洗帽子,洗衣服。当水浑浊的时候,就只能用来洗脚。这是生活的常识,也是做人处事的道理。 天下安定的时候,人们就可以大胆的施展才华,有所作为。


   7、在我看来这是一个讲述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之间差别的绝好范本。 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者,渔夫的话是难以反驳的。是啊,一个才德兼备的人是不会执着拘泥于外物的,而是能够配合时局转变自己的作为。(“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渔夫通过一个优美的隐喻强调了这一点:“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无论水清水浊,识时务者总能找到容身之所,“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这篇文章(其实也可看作是一首诗歌)以渔夫的歌谣为结局,似乎也是在有意强调这种现实主义理论的强大之处。后世很多人,特别是一些儒者,也是在用相同的理论来指责屈原的自我放逐。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渔夫并没有说服屈原。他最终还是选择了“葬于江鱼之腹中”。因为屈原是一个彻底的理想主义者,换言之,他是一个诗人。他不愿用自己的清白之躯去蒙受世俗的尘埃。(“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屈原的雅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的豪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的担忧(“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的绝望(“长叹息以掩泪兮,哀民生之多艰”)这些都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所无法理解的盘旋郁结的情怀,自然他们也无法理解屈原选择投江这一疯狂的举动。 “与其苟延残垣,不如从容燃烧”,在我看来,我们需要这样的理想主义者。 理想主义者的价值不在于他们究竟做了什么有价值的实事,而在于他们以一种极端的方式传达出人的另一种可能性:“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不在于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实践了自己的理想,而在于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坚守了自己的理想。 毕竟,在我看来,有理想才会有希望。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理想主义者,往往以不切实际为由对其嗤之以鼻。而对于那些以死殉志的人,人们又以种种理由来指责这种“懦弱”。(如人们指责海子的死)世界上难道还有比这更令人心酸的事情吗? 在这种令人心酸的世风之中,我看到的是一种绝望。在这绝望的时刻,我无比怀念屈原。


    8、觉得屈原是一个很奇怪的人,当然对他的敬仰是不用细说了。在敬仰之余,奇怪上天为什么会造这样的人,一辈子不知道通融,认准的事,认准了的理,看不惯的事就不停的做、争下去。屈原长相英俊、文采飞扬,用套话说就是人中龙凤,屈原不只个人形象出众,就是出身地位也不错,自己也在政府机要位置上干过,也曾深的头头的赏识。如果说,屈原不那么固执,适当的照顾一下周围人的情绪,我想他一定会混的很不错,车子、房子、女人、地位都是小意思。但是屈原不,也正因为不,屈原才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屈原。

      敬仰屈原的风骨,感怀屈原的文采,屈原也像一面旗帜影响了无数的人。像谭嗣同那样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就和屈原一脉相承,舍生取义,抛头颅洒热血,以最刺激的方式来敲击世人的灵魂,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扞卫集体、个人荣誉与尊严。而然有这样的人,就有那样的人,有这样的选择,就有那样的选择,如果说屈原《渔夫》篇中,渔夫那种择时而处世的哲学,追求“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可以引起人另一种思考。那么,老子道德经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才是屈原式人真正的悲哀

 

    历史反反复复的停摆,又坎坎坷坷的前进,如果没有屈原,它会改变它的方向吗?我不知道答案,甚至非常迷惑。但是我实在的感觉,屈原的追求和选择,可以高高举起,又很难轻轻放下。就是说,都赞扬它,渴望它,又很少选择它。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失落,且把自己当作普通人这一点来规避良心上的谴责,其实也大可不必,一方面因为孩子老婆热炕头才是我们实实在在的需求。另一方面,“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实实在在的社会,也许不会因为先烈的风骨而改变


 

   9、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这是屈原《渔父》中的诗句,当年的古文老师告诉我,这其中体现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一种乐观态度。看,在沧浪之水清兮时,它可以被用来洗缨;即使在浑浊的条件下,它还可以用来洗我脚。从深层次来理解,就是人,在任何条件下,他都能找到自身价值实现的机会。这如何不是一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经验的积累,知识的增加,我开始怀疑上述的理解。在学习外国文学史中,比较各地区的文化特色,我了解到被儒家文化熏陶出的中国知识分子都有一种清高意识。再次细读这首诗,我读出的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苦意。作为一位爱国志士,一名知识分子,诗人绝对不可能愿意低下自己的头颅,改变自己的初志———做一个好人。可现在,在现实面前,面子、自尊心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能解决问题的才是真的。大多数的时候虚拟的尊严比真实的尊严更有尊严,这由你现实中的权利、地位决定,而不是你的内心有多清高。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就是一个矛盾的群体,屈原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阎真小说《沧浪之水》中主人公池大为是现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在传统文化被不断重构、整合的今天,知识分子的道路选择仍是一个问题。一方面,他想保持清的沧浪之水,保有那份心灵的净土;另一方面,生活以无可抗拒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实性逼迫着每一个人,最深刻的思索也改变不了最简单的事实,因此,最简单的事实有着最深刻的内涵。在现实面前,这个时代的堂吉诃德(可能还不如),拿什么去抵抗这毫无价值毫无意义的潮流呢?沧浪水之浊,并不为我之意愿,可我又能如何呢?

  的确,潮流不是从天上流下来的,沧浪之水之浊,也是有其必然性和历史依据的,一个人不可能凭着匹夫之勇去对抗这种必然性和历史。这是宿命,是那些还愿意相信和坚守一点什么的人最大的悲哀,他们甚至不能给自己找到一种依据,一种理由。无尽的等待只教他们明白:时间的后面唯一的真实就是虚无。这很残酷,但很真实,因而无奈。

  陶渊明悠然采菊东篱下,李白大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屈原叹“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别看他们一个个表现得很豁达、很乐观的样子,光鲜的背后隐藏的是无奈的悲伤。他们明白:一将功成万骨枯。古往今来都是如此,今天也不是历史的终结。在这个时代,精神被现实打败,缴械投降了。文人知识分子失去了身份,这似乎是时间的安排,不可抗拒。选择以浊之沧浪之水濯吾足,中国的知识分子失去了根基,他们解放了自己,却陷入了万劫不复的精神绝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我们在把自己交给生活的时候,是否找到了一块精神的立足之地呢?


    10、屈原在文中抒发了“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的呐喊,而渔父的沧浪歌却说:“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这是“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另一种说法,屈原是一个很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对于社会、对于人生,都有自己一种很美好的看法,而且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一直在奋斗。他的被流放,实际上是他的奋斗遇到了挫折、遇到了失败。

    最终,屈原没有说服渔父,渔父也没有说服屈原。渔父自己扬长而去,就是说白者自白是不会被玷污的,屈原你没必要以死来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洁,既然你无力改变“举世皆浊”的世态,你就应该豁然地面对这种世态。   

    一个屈原很执着,一个渔父很旷达。到后来,对后世文人的处世哲学发生重大影响的,是这两个形象的结合体。即:既应该保有屈原的操守,也不妨像渔父那样,随和一些,就是说我们可以随环境变化,有一个新的选择,我们适应它。


    11、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渔父》

    在那刚踏出校门的岁月里,我们都充满了放眼于天下的豪情。我们都满怀激情,希望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知识将世界变得更美好。我们年轻、我们有活力,我们的脉搏有力地跳动着。相信每一个初涉社会的毕业生都认为:我可以驾着自己的小船,乘风破浪,到达胜利的彼岸!

  然而当我们走进了这个浮躁喧嚣、纷繁复杂的社会,一切远不止奋斗、努力那么简单。社会成千上万年积淀下来的潜规则,正如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纵使我们使出浑身解数,一锹一锹地撼动,这座“规则”的大山仍旧纹丝不动。愚公移山不过是一个远古的神话罢了!理想变得那么虚无缥缈,抗争变得那么微乎其微。你会深深地感到,我们的努力有一种“蚍蜉撼大树”的可笑。也正是那一刻,你会听到梦想第一次碎裂的声音,那样清晰,那样震撼,那样酸楚,仿佛自己的心在一瓣一瓣地撕裂,胸前一片殷红。
 
   清楚了鸡蛋碰石头,最后不过会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场。在“撞过南墙”后,终于调回了头,知道屈原、知道陶渊明的无奈,屈原选择了投江,陶渊明选择了遁世,而我们选择了在盛世生存,所以给自己定了一条生存法则:外表圆滑,内心正直。
 

    12、汉寿,古称索县,东汉时期取“汉朝江山、万寿无疆”之意始有汉寿之名。蜀汉大将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指的就是这里。这是一方被水赋予了无限灵动的土地,是历史上典型的洞庭鱼米之乡。据说,创立了浪漫主义诗歌体裁——“骚体”的屈原曾经长期生活在这里。而汉寿与诗歌的缘分也就是从他开始的。

  在汉寿境内沅江下游有一条由沧水和浪水汇合而成的支流,叫做沧浪水。两千多年前,屈原被楚王放逐来到这里。形容憔悴的他走在沧浪水边,江水的波澜一如他心情的不平静。一个渔夫摇着小船靠近他,询问起了三闾大夫的苦闷。“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的内心自然不是渔夫所能理解的,而他们的对话却化为了《楚辞》中的名篇——《渔父》。据说,当年两人交谈的地方就是沧浪水流入沅江的入口,取港口之义,现在的地名叫做沧港。


   13、屈原认为“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而沧浪歌却说:“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是“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另一种说法,就是说白者自白是不会被玷污的,(屈原)你没必要以死来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洁,(既然你无力改变“举世皆浊”的世态)你应该豁然地面对这种世态。

     而沧浪歌的前一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则很明显是劝人积极进取的,“水清”是喻治世,而“濯我缨”,缨指代帽子,古代男子的帽子是地位的象征,所以“濯我缨”当然就是比喻做官了。“沧浪歌”正确解读应该是“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语出《汉书新注》)”这也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另一种说法。

    这该是两种不同的处世哲学吧,或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是落日,在不同人眼里也有不同的颜色吧。古时候的那个传说中的渔夫也许也隐射了不管任何一个朝代的世人吧。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可能不单单是在奉劝我们出世避祸,独善其身。更多是应该是告诫如我一般平凡的芸芸众生,做人不仅要刚直进取,也要有豁达的心胸。 刚柔并济或许才是最佳的心态和最完美的人生。在生命的历程中,应当狂则狂,当狷则狷。在得意的时候收敛一些,在低谷的时候进取一些。就像这次,没在现场亲眼看到小沈阳的全国巡回演出,就在心里默默的安慰一个:有什么好看的,也不过如此哈。就在电视里看看吧。没想到昨晚连电视也没有时间瞅2眼。今天就想:电视有啥好看的。浪费时间。呵呵,逐步逐级的在和自己的期望值做妥协。只因为这真的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当然,话又说回来,如果真的弄到票了,可以近距离一睹其出名后的风采,自己也没有理由不欣喜若狂一个。呵呵。

    同样为水,沧海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如果沧浪之水浊兮,没有关系,一样可以濯吾足。诸事万物既然已经存在,我们为什么不用一种豁达宽容,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来看待呢?坦然接受,.随遇而安...既可享受的更多,更能变得无畏或者无谓吧……


    14、此词是屈原被放逐后所作,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

    渔父走了,唱出了上面的几句歌:沧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可以洗我的脚。这就是“与世推移”的意思。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

   今天我们再重新这两种处世哲学。你会选择哪种?与世推移,还是独立与世?

     
    不知道在当今这个物质高速发展而精神畸形变化的社会,在这个追求个人利益而把思考当为娱乐的年代,还会有多少人能在沉浮于世之余,在追求现实利益之后能想一想,我们这样一生,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人生的意义又为何?万事沉浮,你是否也在某段人生楼梯上抉择挣扎之后最后还是舍弃了某些东西?我们的良知,责任和原则都是否与躯体同在?是否,每晚彻夜静思之后你仍然坚定着自己的信念——尽管现实中有许多不动声色的力量笼罩着我,推动着我,似乎无可抗拒,我还是要走自己认定的道路,哪怕孤独,哪怕冷落…… 
       真的很难很难。世界这么大,浩淼无际,当你思考过人性道德之后,当你思考过千秋大业后,当你思考过所谓国家的前途命运后,你还是要回到现实这颗米上来。人,真的就这么可怜。于是聪明的人都会总结出一条聪明的箴言:思考是虚幻的,而生活才是真实的,我们都是在抢着这一颗米。于是我们不得不把自己当作终极的生活,把视野局限于以自我为中心,以利益为半径的那个小圈圈。多么可怜,可悲,可叹!而多少人能逃过这个似命运支使的安排? 

     屈原真的死了,他凄凉同时也正直一生,他毅然抱石投江以显气节大义。他的一生得到了什么?是在沧浪之水里滔出了人生的真性至理?还是在惊世死后之后换得了万事的赞叹同情加上更多的不理解不可思议?到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理解他?能够深入他的内心怜悯他?可能不折不扣的欣赏崇拜他?

     生活,在岁月的残酷打磨下,在历史的无情冲刷下,在一代代人的理解诠释下,并没有真正地透明澄澈地站在我们眼前来告诉你这就是该怎样的人生选择。没有,相反,它却显得越为模糊和微妙了,甚至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我也想问问自己。“生活以其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实性逼迫着每一个人,我们把自己交给生活的时候,是否找到了一块坚实的立足之地”? 

 

      什么才是我们坚实的立足之地?是权钱的两赢,还是精神的坚挺?当年马克思所说的世界是物质的,是不是可以解释这一切?是人,只有满足了基本生存消费,才能真正地实现发展消费?人人都想能够不为凡事所累,而人人都必须为凡事所累。因为人他不只是人,人他还是社会的人。这是不容我们选择的双重身份啊。 


    我们从何而解脱?我们不能解脱!我们如何解脱?谁能给我一个答案。

 
    答案都在我们的心里,可有人能为了心中的呼唤而活,那需要骨气,有人却只能违心地姑且生活,那也需要勇气!谁不愿意生活按照自己的意愿而来,可现在并不是你来选择生活,而摆在眼前的是,生活高于一切!生活是上帝! 


   古人说智者乐水?而跳进这沧浪之水,清者能自清,浊者能自浊吗? 


   在这样一个不安分的时代,在这样一个不清白的世界,在这样一个糊涂的年龄段,我真不知道该以怎样的姿态去认识生活的种种风云变换,不知道该以怎样的解释去接受条条教科书里所不涉及的规律。接受一个新的生活见解,并把这种重新态度融进我固有的原则,到底还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啊。再仔细揣度,若真有原则,在现实中找到那么多的借口和庇护,那还是原则么?
     
     思前想去,还是绕不开困惑。终归,这种思考到底还是轻漂,我又在此浪费这些时间做什么?世界又怎会因我而改变?生活还不是照常赤裸裸横在我面前。尚且有太多的烦事,琐事等着我去解决啊。


 

    15、作为一名凡人,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明知可为而不愿放弃自己的为人原则,明知识时务者为俊杰,却坚持自己的心不肯放弃,这或许是目前人生状态的根源吧。

 
    现代社会到处充斥着喧嚣与浮躁,无论身在何处,都应该心灵平静。儿时的理想,年少的坚持,不要让它随着岁月流逝,不能实现却也不要搁浅,请封存在记忆里、镌刻在脑海中,让心灵归隐于美好,在纷纭繁杂的环境里保留一份宁静: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1:24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