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第11期《上海教育(中学版)》刊发了一篇文章:《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这是目前公认的最早提出“素质教育”概念的时间。此后,这一概念在讨论有关教育问题时常被人们引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最终得到全社会的认可。时隔10年之后,1999年6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隆重召开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一时间“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最为响亮的词语之一。全社会普遍认为,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好,它能够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发展,特别是对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大有益处。然而美好的东西在推行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近年来,素质教育在实践中遇到了许多障碍,有的校长甚至提出了“高举素质教育大旗,扎扎实实做好应试教育工作”的说法。因此,笔者认为,认真分析和探讨素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障碍,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意义非同一般。下面就从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学校、受教育者、社会用人机制和标准、教师素质、教育环境诸方面详加阐述,以期引起社会特别是教育界对素质教育问题的关注。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的最基本、最本质的认识,它决定并影响着教育的目的、方法和目标。教育的原本含义是指对人的培养,通过学习增长知识,增加才干,提高修养,从而成为对社会能够做出更大贡献的人。这其实也正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但是,在现阶段有些人的教育观念出现偏差,将教育的原本含义误解成考试得高分,上名牌中学和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份理想满意的工作。对教育的这种狭隘理解,林语堂先生早在几十年前曾有过一段精彩的描述:“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做塾师,骇小孩……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由此可见,对教育的误解并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情,将教育功利化、商业化乃至媚俗化的现象古已有之,“读书做官”论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都为人们耳熟能详。这种对教育的狭隘理解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就现阶段而言,因为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还比较落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还不发达,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再加上就业形势严峻,迫使人们对教育做出这样的狭隘的理解。应该承认,教育供需矛盾是影响人们教育观念的一个最为主要的原因。由此来看,要使人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除了进行宣传之外,更大的精力应放在发展经济、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增加就业机会这些方面。这才是改变人们教育观念的治本之策。由此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推行素质教育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现行的教育体制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又一大障碍。众所周知,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已受到全社会的广泛批评,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它的弊端。它以考试为惟一手段,以升学为惟一目的,是一种淘汰教育,失败教育,严重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对教师而言,怎么考就怎么教;对学生来说,怎么教就怎么学,教师和学生都成了考试这架机器上的零件。人的灵性、激情、思想,还有感受力、领悟力、创造力及独立思考能力都在一个个标准答案面前丧失殆尽,而把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简化为“对”与“错”,这是何等的可笑与残忍。靠这样的教育体制能否培养出大批有健全的人格,有创见、有活力的人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推行素质教育必须对现行教育体制进行彻底改革,特别是对考试制度和内容进行彻底改革,使考试更能测试出人的综合素质而非死记硬背的本领,由知识测试向能力测试转变,由单项素质测试向综合素质测试转变。在看到现行应试教育种种弊端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它形成的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复杂的现实基础。它是几千年封建科举制度在现时代的延伸和发展。从现实情况看,应试教育之所以愈演愈烈,根本原因在于教育需求远远不能得到满足,人们迫于无奈才不得不在独木桥上拼命相争。因此,改变应试教育的最有效措施是尽最大可能地满足教育需求,特别是高等教育需求和职业技术教育需求。近年来高校扩招使教育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今后应在继续扩招的同时,大力发展和扶持民办高等教育,给民办高校更加灵活宽松的发展环境与政策,使其与公办高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学校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当前,素质教育在实践中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学校方面就占了很大成份。如前文所述,有些学校校长之所以提出“高举素质教育大旗,扎扎实实做好应试教育工作”的说法,是有着现实的原因的。众所周知,现在对学校工作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升学率,不管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内部,还是社会及学生家长,都把升学率做为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的评判指标。升学率关系到学校的名誉、利益,也关系到学校领导甚至教育主管部门及当地主管领导的政绩和前途。我们不能否认,升学率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但现在的问题是把升学率看得太重了,重到成了惟一指标的程度。在这种评价标准的重压下,学校不得不“扎扎实实做好应试教育工作”,而把素质教育仅仅当做一面大旗来举,以应付舆论与各种检查。由此来看,要使素质教育思想深入人心,必须改变对学校工作的评价标准。教育科研机构要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尽快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全面科学地评价学校的工作,不能以点带面,一俊遮百丑,使我们的教育误入应试教育歧途而不能自拔。
素质教育实施中家长的作用也不能低估。虽然素质教育的思想已为社会所广泛接受,但是,其教育的方式、方法等还在进一步探索之中,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甚至不同的个体怎样具体实施,应该说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和固定的模式。因此,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应给予必要的积极的帮助和支持,否则就会出现"5+2=0"的反常现象,即5天的学校教育效果与两天的社会、家庭影响正负作用相互抵消的现象。现在的学生家长,把对子女的教育看得很重,这应该说是一件好事,是社会进步和走向文明的表现。对教育的重视意味着我国的国民素质将来会有快速的提升。许多家长从心底里也很赞同素质教育,但具体落实到对自己子女的教育身上,他们往往更看重分数,更看重能否升入名牌中学、重点大学,说到底是为孩子明天能否找到一个理想的职业而着想。因此,许多家长的心理本身就是矛盾的。当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家长则认为只有读好书、考高分才是正经事,并将这种思想灌输给孩子,这就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一大障碍。要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必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使家长明白高分不一定体现高素质,而高素质正是包括家长、学生及学校在内的共同追求,这也正好回归到教育的原本意义上来,还教育以本来面目。只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不仅能消除这一障碍,而且还能化阻力为动力,极大地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向前发展。
受教育者即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对象和主体。当前推行素质教育中的障碍在学生中主要表现在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阶段,因为这些学生面临着考试的压力,在“考上是人才,考不上不是人才”这种最简单、最狭隘的评价标准面前,学生们的心理压力是不言而喻的。这样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看重考试分数而抵制素质教育。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学校。学校要正确处理考试特别是高考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在素质教育中受益,又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比如,加强对学生心理学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使学生能够保持比较平静的心态面对考试,这样就会取得一石二鸟的效果。
推行素质教育的另一大障碍是社会的用人机制和标准。现在社会上惟文凭、讲学历的机制和标准很流行,应该说它有合理的一面,但机械地死搬硬套使得其趋于僵化。一般地说,文凭高的人知识水平高,工作能力也强,但不能排除文凭高而知识水平并不高、工作能力并不强及文凭不高但知识广博、工作能力强的情况,这在社会上并不罕见。惟文凭的用人机制和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我国的教育走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因此,改革现行的用人机制和标准,坚持惟才是用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标准。这一标准改变了,就会为素质教育扫清前进道路上的一大障碍,就会为教育回归到本意上来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也会使泛滥成灾的假文凭、假学历现象逐渐减少,人们学习的目的才会明确。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对素质教育的推进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十分重视,师范教育得到空前发展,但是,现有的师资条件,特别是教师的质量还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已成为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障碍之一。首先,教师要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吃透素质教育精神,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彻底摒弃应试教育思维模式,改变以分数高低评判学生的做法。其次,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教师要更新教学方式方法。在我国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始终处于不平等状态,教育始终是单向性的,即受教育者只能被动地被施加影响,而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赞同不赞同。受教育者很少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这种不平等极大地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先进国家相比,我们教育的方式方法实在是太落后了,而根源就在教育观念。我们始终将受教育者当做被动接受者,无视他们一个个都是有天性、会思想、有感情的人。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如何开展平等式对话教学,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而不产生厌学情绪,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等等,已经成为推行素质教育中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再次,应尽快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这包括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教育教学方法素质三个方面。职业道德素质要求教师热爱本职工作,以高尚的品德和情操为人师表,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同时,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破除封建社会里长期形成的师道尊严,成为新时代学生的良师益友。科学文化素质要求教师达到一定的学历水平,在精通某些学科知识的前提下,尽量开阔自己的文化知识视野,博学多才,多才多艺。从全国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教师数量上基本有保证,但质量上呈现出从大、中城市到县城再到乡镇及农村学校这样一种明显的递减趋势。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和偏远落后地区,教师职业滥竽充数现象令人吃惊。为了使这种现象有所改变,国家应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在全体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工资增加10%的基础上,再大幅度地增加非城镇教育工作者的工资,使这些处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和生活条件又比较艰苦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安心扎根教育事业,同时也可以此为优惠条件广泛吸纳社会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教育教学方法素质要求教师精通“怎样教”的问题。它既是一门技能,但又不仅仅是一门技能。因为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如何因材施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就目前而言,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比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更为迫切。要在短期内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就必须尽快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素质。可喜的是,改革开放后对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正在积极开展,诸如“情景教学”“快乐教学”“成功教学”等等正在普及和推广。
教育环境在推行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不可低估。这里所说的教育环境既包括学校为开展素质教育所必备的教育教学条件和设施,还包括社会上所提供的条件、设施和环境。这里举个例子。2000年元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后,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积极落实,层层宣传,一时间在社会上形成浩大声势。据笔者对所在城市小学的了解,各方面都对减负精神表示赞同,但对减负后带来的相关问题却束手无策。比如说规定小学生在校时间每天不超过6.5小时,这样小学大约在下午16:30必须放学,不许学生在校逗留。由此带来的问题:小学生到哪里去?去干什么?各方面对此意见都比较大。这里既有对教育部减负精神下达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例行公事下发文件的不满,但更多的是对社会教育环境差的抱怨。减负的精神实质是针对学生课业负担太重,根本目的是扭转应试教育带给学生、学校及家长的重负,为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但良好的愿望却未必产生良好的效果。现在两年多时间过去了,一切又恢复到减负令下发以前的老样子。而且二十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几乎是每年必发减负令。这种现象值得深思,看来推行素质教育、扭转应试教育倾向仅靠一级一级下发文件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这里别的因素不说,单说素质教育对教育环境提出的要求。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全面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兴趣爱好,这种要求对现有的教育环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儿童和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可塑性强。在应试教育条件下,学生们整天围着书本打转转,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心理上背着沉重的包袱。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显然不利。现在的问题是:要把学生花费在文化课学习上的时间减下来,在德、体、美、劳等方面有更多的投入,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具备这诸多方面的条件和设施。一所城市学校连个像样的操场都没有,遑论全面发展?一所农村学校连最起码的体、音、美教学教具都不具备,谈何素质教育?不让学生整天把精力花在书本上,又提供不了学生玩耍、娱乐和学习其他东西的条件,这正是减负令年年发年年走过场年年不见效的症结所在。在我们羡慕许多发达国家学生可以免费参观植物园、动物园、博物馆的时候,我们的许多商家把眼睛盯在了学生的消费上,围着学生动脑筋寻找商机。这才是差距,这才是素质教育难以推行的要害。由此观之,推行素质教育必须尽快解决教育环境问题。据统计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资逐年增加,但教育经费远远不能满足教育本身发展的要求。不要说与发达国家相比,就是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对照,我国的教育投资也是比较低的。虽然“科教兴国”的口号已经提出,但由于我国经济比较落后的现状短期内还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因此,国家对教育的投资不可能有猛增的情况。考虑到这一现实情况,国家需制定出相应的法规和政策,鼓励民间投资,吸引外商投资,以缓解教育投资与教育发展的矛盾。另外,各地区、各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实际,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制定出符合自己实际的具体措施,创造性地开展素质教育工作,切忌一刀切,盲目攀比,做表面文章和不顾实际的生搬硬套。关键的问题是要领会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理解推行素质教育对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乃至提升整个国民素质的极大意义。只有做到这一点,推行素质教育才能克服种种障碍,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推行,否则,就只能是说大话,说空话,就只能仅仅停留在口号宣传上。
以上我们从不同侧面对素质教育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障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性建议。我们明确认识到,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任何急功近利、立竿见影的做法和想法都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取得实质性成效的。它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不仅仅是教育界一家通过努力就能办成的事情。但是,说它是渐进的并不是说就没有紧迫性,这从推行素质教育的意义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里引用着名学者于光远的话来做为本文的结束语。于光远说:“目前我国进行的教育改革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头等大事。这个说法绝没有丝毫夸张。如果我们没有解决好中国的教育问题,在世界各国的竞争中,一百年后,中华民族就有可能成为劣民族。这个危险是现实的存在的。我认为发展教育事业目的就是提高人的素质,是关系到我们人本的事情,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又要靠有较好素质的人来推进,因此,做好素质教育工作的意义,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分。”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西安G39小学各科教与学张治国20022002张治国 统计与信息论坛编辑部 作者:陕西教育学院学报西安G39小学各科教与学张治国20022002
网载 2013-09-10 20:5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