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与帝国 明清时代(日)上田信 (四)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1680年代,伦敦的商人们把手头上的黄金存到金匠那里,存款凭证就作为银行券开始流通。

金匠开始向商人开展贷款业务,变身为存款信托银行。

喝茶的习惯并不是由于喝下午茶而在上流社会中刚刚兴起。

当时突然增多了的工厂工人通过喝茶并在茶里放入一些砂糖来补充营养。

所以说茶叶并不是一个奢侈品而成为了一种必需品。

当美国还是英国殖民地的时候,他们的商人是不允许与中国贸易的。

1783年美国获得独立后,马上派出第一艘商船“中国皇后”号于1784年到达广州受到了热烈欢迎。

林则徐:英夷兵船来华。既不能在粤思逞,必然改窜他省。他省海口皆无设备,苟有疏失,则该督抚必然诿罪于余之惹起夷衅焉。

则是非亦只可听之公论而已。

当英国船舶处于技术高速革新之时,中式帆船却在17世纪之后几乎毫无改变。

清朝的海防体制连海盗都无法取缔,当然也就无法应对备有汽船的英国舰队了。

民信局的历史久远,据说是形成于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中国商人开始进入东南亚。

不过这种民间的通信、寄钱的关系网真正成长、发展起来是在19世纪嘉庆、道光年间,于鸦片战争后迅速成长起来的。

在国内也以宁波为中心扩展至全国。

大部分史书将鸦片战争爆发的19世纪看做中国近代的开始,称中国为“摇摇欲坠的中华帝国”,或者“夕阳西下之大清帝国”等。

但是如果将这一世纪放在蒙古帝国以后的历史中定位的话,当有其他评价的可能。

中国通过其丰富的物产,尤其是14世纪至17世纪生产的生丝和陶瓷、18世纪以后的茶叶等,不断吸收了大量的白银。

曾经被称作“白银坟墓”的中国,随着鸦片的进入开始吐出以前一直积累下来的白银。

这些白银主要在东南亚循环流动,曾经出口中国的物产转而面向欧洲市场,为东南亚的殖民地化提供了契机。

并且白银从中国吸引来工人而不是商人,成为引发日后苦力贸易的导火索。

进入19世纪后半期以后,中国人开始也在北美等地定居。

如果从人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来看,19世纪是中国人在全球化舞台上扩展生活范围,铺展社会、经济关系网络的一个世纪。

当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了鸦片的灾祸之时,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裔人民开始影响世界的动向。

这种动向在21世纪的今天还在继续着。

在要流出四川盆地的长江边上有一座梯状岩山,山上有一个山寨,名叫磐石城。道光年间该地方发展的涂氏家族建造。

山上储存有饮用的水、粮食还有武器弹药,若发生战乱整个家族就待在那里。

在不安定的移民社会中,人们在白莲教那里获得了精神上的、社会上的依靠。

面向市场进行玉米种植的移民,在土壤流失使得土地的生产力下降后,就会放弃这块土地,进入深山拼命开荒。

在海拔较高的深山地区,由于木厂破坏了原生林,铁厂又消费掉大量的木炭,使得森林逐渐消失。

山中的森林破坏明显降低了山地的保水性能,若干旱日久则容易产生旱灾,暴雨连天则容易暴发山洪。频频爆发的干旱、水涝灾害给山脚下的玉米种植带来致命打击。

山区经济越发达,其根基就越会受到破坏,最终难逃自然灭亡的命运。

明朝永乐年间,疏浚大运河,建成了从江南到北京物资运输的大动脉。

此后经历明清两代,江南的粮食故意避开帝国难以控制的海运而依靠大运河的漕运进行。

漕运不单单是运输线路的问题,将大运河定位为国家物流的基干,就需要国家负起责任来去管理维持大运河所必需的华中、华北所有的水系。

这就要动用国库大兴土木以维持水利体系。

在大运河流过的地方,漕运需要大量的劳动者。江苏、山东、河南等地的经济与社会都依靠大运河。

18世纪末,在参与漕运的劳动人民之间,秘密结社罗教逐渐渗透其中,逐渐带有反清倾向。

由于黄河时常泛滥,所以运河河道荒废,大运河的维持逐渐变得困难。

而海运的发展势头足以让人信赖,海域世界消灭后国家统制也成为可能。

18世纪作为江南外港繁荣昌盛的浏河港,在18世纪末时黄沙堆满港湾,最终连沙船也难以进港。

继承了浏河港功能的就是上海。

清朝于19世纪初放弃了对在黄海上航行的沙船只能在浏河港停靠的政策。

结果造成进行大豆及大豆粕买卖的商人们几乎全都转移到上海,海港中心天后宫也转移到上海。

1848年,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马克思称中国在英国强迫下开港,那么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商品就会像雪崩一样进入中国,引起中国的社会动摇,由此中国将会爆发革命。

1852年《密切尔报告书》

中国不同的地方根据各地的土壤、气候产出不同的产物,并且国内的贸易主要通过产物的交换进行。

北方盛产棉花,南方盛产大米、砂糖、果实、药、染料、茶叶等。

福建农民生产出大量的砂糖……

春天农民在最近的港口把砂糖运到天津等其他北方港口,在吹南季风的时节在船上卖给商人。

这些商人的戎克船在结束了四或六个月的沿岸航海归来后,秋天一部分农民用现金,其他的用北方产的棉花领取砂糖货款。

秋季收割结束后,不分老幼所有农家都进行梳棉、纺棉、纺织。织成能够耐用两三年之久的厚重结实的手织布,做成自己用的衣料,剩余的棉布卖到城镇。

在镇上拥有店铺的商人为了满足城镇及船上居民的需要买入这些棉布。

在这个国家十人中有九人都穿着这种手织棉布做成的衣服。

不限于帝国框架的中国人关系网越过大海从中国的东北地区扩展至江南、福建,并且影响到东南亚热带形成的华人移居地。

通过这一关系网,各种各样的商品与白银和劳动者循环流动。这种波涛波及全球。

昆明机场遇到了颇惹人注目的一群人,在候机室的座位上,他们供放着的是妈祖——一位广为中国人所信仰的海之女神。

护送神像的信徒告诉我,这尊妈祖从台湾东岸的花莲而来,到福建探访故乡,之后又游览了云南着名的游览胜地丽江。

出现在云南的妈祖在信徒的伴随下巡游丽江。丽江的古街道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遗产,也成为云南旅游观光的人气景点。

在丽江沿水路蜿蜒崎岖的小路上散步,会遇到在敞开大门的家庭庭院中造纸、铜工艺等作手艺活的光景。

到了傍晚,街道上会响起从汉族地区继承过来的古音乐。

现在丽江虽然作为观光的对象而被保存起来,但是这其实是在明清两种截然相反的帝国历史中培养起来的景观和文化。

生活在花莲的妈祖的信徒们也被这里的街道所吸引。

宋代以前的帝国是存在于古代周时期所形成的东亚这一空间中的“中华帝国”,而元、明、清三代王朝,借用伊曼努尔沃勒斯坦的词则可以说是一个“世界帝国”。

在这一点上,明朝是与中东的帖木儿帝国、清朝是与北欧亚诞生的沙俄帝国并存的政权。

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以这些信息素材在《消失的地平线》中描绘出理想家园“香格里拉”。

雪山山麓、鲜花盛开牛成群的盆地,那里的人们靠着买卖得来的财富过着平静的生活,享受着丰富的文化。

如果花莲的神像上附着着妈祖的神灵,那么在跟随郑和下西洋阅遍东海、南海和印度洋无数海港的妈祖眼中,丽江又是怎样一种风光?

听了随行信徒们的话以后,当我再次仰视供放在机场长椅上的妈祖面容时,明清五百年的历史在我脑海中如闪电般浮现,映现出妈祖围绕欧亚海陆的旅程。

近些年,日本的史学界通过伊朗等地的材料,对蒙古帝国的评价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在中国或者是欧洲史料中所看到的破坏者的形象已经荡然无存,通过伊朗等地的资料勾勒出来的是其引导欧亚大陆整体贸易繁荣、作为开创者的形象。

大政殿和十王亭位于沈阳故宫的中枢,它们的格局分配与传统的中国宫殿迥然不同。

正八角形的大政殿,其形状会让人联想到蒙古包。

其前面的十王亭如实地表现了后金和清政权在入关以前作为八旗联合体的特点。

站在皇太极和皇后的正寝宫清宁宫,现在依然会生出一种错觉,好似耳边还在回荡着属于通古斯族系的满族所信奉的萨满太鼓的声音。

读过明代的史料以后,会清楚地知道当时日本被看做是行动无法预测的危险因素。

16世纪末明朝万历年间,战祸终于以“朝鲜战争”的形式爆发。

清朝以后,日本与中国之间采取不直接保持关系的政策,因而避免了发生政治上的冲突。

不过到19世纪末清朝光绪年间,又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朝鲜战争”。

在这种令人不舒服的气氛中,我更加确信自己作为一名历史研究者所要发挥的作用就是上溯明代,在宏大的世界范畴中考察日本和中国的关系,以努力减轻两者之间的不信任感。

自那以后我几乎每年都要来中国看看,每次都会被中国的急剧变化而震惊。

与此同时,心里也生出一些寂寞:过去慢悠悠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李自成军队攻陷明朝首都北京,次年6月清军摧毁在南京的明朝亡命政权。

郑成功回到福建,其父在福建拥戴唐王朱聿键称帝,为隆武帝。赐郑国姓朱,改名成功。

郑拥戴广东肇庆府的永历帝,以福建的厦门、金门为根据地开展了抗清运动,其资金来自中国、日本、越南、泰国等地之间的贸易。

1658年至1659年,郑成功率领的军队曾一度逼近南京,最终以失败告终,1661年夺取了荷兰人占领下的台湾,准备反攻,却于1662年病死。

他年轻时曾为走上仕途而努力学习,因而拥有以前海商所没有的见识,以建立政权作为自己的目标。

在台湾台南的延平郡王祠中,现在依然祭祀着郑成功,身上还流着日本的血脉,所以在日本也广为人知。

寻访其在平户的旧居遗址,那里竹柏繁茂撑出一片绿荫。

努尔哈赤,作为清朝建立的基础后金王朝的创建者,在日本的知名度,虽低于秦始皇、刘邦等,但是在欧美各国却是人们相当熟悉的人物。

例如好莱坞电影《夺宝奇兵》(Indiana Jones)中努尔哈赤的遗骨成为争夺的目标。

这或许是因为近代的欧美努力去理解曾与他们直接相对的清朝,对其历史饶有兴趣之故。

出生于辽东建州女真族的一个小首领家族。生活并不宽裕,年轻时曾把在山野采到的高丽人参等运到抚顺的贸易市场上去卖,补贴家用。

在这种贸易活动中,接触到汉族、蒙古族,开阔了视野。

1593年,努尔哈赤率领不足一万人的军队,打败了海西女真与蒙古的三万联军,称为古勒寨之战。

满文不同于汉字,是一种表音文字。

清朝时来中国的欧美人通过满文文献理解中国文化。

以女真族狩猎时的组织为基础创建了八旗制度。

皇太极打败有力的竞争对手,同时接受明朝投降的汉人官僚,逐步整顿中国的官僚制度。

投降官僚中的代表为是蓟辽总督洪承畴,后来为清朝进攻华南做出了贡献。

据野史记载,为了使洪承畴投诚,庄妃自己向皇太极提议用美人计诱降。

多尔衮深知即便自己想当皇帝,也得不到其他有权人士的支持,考虑立幼主通过摄政掌握实权。

按照满族内部兄长死后弟弟娶其妻的风俗,有人说庄妃下嫁给多尔衮。

孝庄文皇太后让自己的侄女当皇后,这个皇后与福临的脾气不合,皇帝以“皇后无能”为由将其废黜。

第二位皇后与皇太后一样也是博尔济吉特氏,但她也遭受皇帝冷遇。

福临似要填补心中空白,极为宠爱董鄂妃。但当她突然去世后,福临似要追随而去,染上天花奄奄一息。

孝庄文皇太后与慈禧太后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没有走出内廷,而后者却左右了外廷的政治。

张居正对于周边各民族,采取扶植与明朝合作的部族,借助它们的力量调整与周边民族关系的方针。

这成为满族的努尔哈赤迅速成长的原因。

按惯例明朝高官冬天要戴貂皮帽,但是药力作用使得他气往上走,坚决不戴。

对皇帝严厉的张居正死后,再也不思去外朝执政,浪费无度,从此以后明朝急速地走向衰落。

从属理论虽然具有说服力,但却没有给出处于从属地位的地区该如何克服低开发的答案。

毛泽东时代的“文化大革命”,整个中国遭受磨难,这难道不是努力使自己的经济脱离于世界体系所带来的后果吗?

当中国与外国有意进行政治交涉之时,作为国家基本原则的朝贡体制就会发挥作用。这样一来就等于承认了不带有政治交涉的单纯的交易行为。

南北分立体系。长江下游以南被称作江南的地区在经济发展以后,中国经常出现的交易体系。

华北与江南分别成立了不同的政权。整个中国的交易通过江南政权向华北政权进贡形成。

对明朝而言,避免陷入这种南北分立的状况乃是它所面临的最大政治课题。

为了把首都定于靠近江南的南京,如果放任自律性经济体系的存在,那么就会成为江南与南京之间集中——再分配体之下的局部区域性政权。

为了抑制这一趋势,朱元璋一方面严格控制江南富户,一方面尝试迁都华北。

清朝皇位继承方式的变化,从初期的候选者之间存在残酷竞争到没有竞争,随之皇帝作为领导者的资质也逐渐下降。

但是,清朝没有丧失人格的皇帝,整体来看,清朝的方式无论哪一阶段都相对优于明朝的嫡系子皇太子制。

元朝统治下的中国,将户籍分为军户、站户、匠户、儒户、民户等几十种职业,世代世袭。

至于灶户的编成等,明朝的制度完全沿用了元朝的内容。

雍正时期实施了地丁并征,即把丁税纳入地税,一律银纳化,结果产生了被称作地丁银的税制。

从此自古代中国以来一直存在的人头税消失。

八旗制

女真族传统上在狩猎或者战争时,以不同箭为标志的集团集体行动。

这一组织形态被称作牛录(niru),在满语中是“箭”的意思。

努尔哈赤对同一血缘或地缘的人进行重新编制,规定战时出入的单位为牛录,一牛录包括300个成年男子。

在平时,牛录也是进行农耕和畜牧生产的单位。

被送往北方的旗人不堪忍受当地的艰苦生活,不少人逃回内地。

由于没有找到一个根本的解决办法,所以清朝的基干逐渐变得空洞无物。

16世纪的葡萄牙冒险商人平托把自己在东欧亚海洋上的经历写成自传。

就像作者外号“吹牛平托”所形容的,虽然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历史事实,但却生动地描绘出海域世界的那种气氛。

中国志

葡萄牙人多明我会修道士对明朝中国的地志、物产、风俗、宗教、制度等内容的记录。


2023-07-08 21:30:53

[新一篇] 海與帝國 明清時代(日)上田信 (三)

[舊一篇] 暮天歸思 余秋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