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终身教育和人性论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04)03-00014-02
      一、终身教育的概念
    从历史上看,教育的作用存在着一个被片面渲染的倾向,即为人的生存做准备。尤其是近代以来,这种倾向就更为明显了。科技突飞猛进,社会财富的急剧积累,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职业技术工人的需求膨胀,学校直接为社会输出适应社会生产的劳动力。今日技术革新和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给现代社会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现代人在紧张的、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疲于奔命。在这个被称为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翻新的速度惊人,稍一停顿就落伍了,这在信息产业表现得最为突出。人们更多地注意“充电”,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思想观念也更新了,终身学习已经被认为是人生的必要。教育似乎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同时随着人们对怎样认识人类自身的讨论愈益激烈,教育的目的更加突出了人文色彩,即通过教育,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的任务仅仅囿限于为人类生存的物质方面远远不够了,教育更应该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甚至更应该渗透到人自身当中去。这就是说,从年限上看,一个人的教育应该是从他一出生甚至还未出生一直到他的生命终端的整个过程;从内容上说,是能够包容万象的丰富人生意义的活动。这就是人们现在的一大热门话题——终身教育。
    “教育,不能停止在儿童期和青年期。只要人还活着就应该是继续的。教育,必须以这样的做法,来适应个人和社会的连续性的要求。”认为教育不再是一个人由初等、中等或大学等任何一个学校毕业之后就算完结了,而应该是通过人的一生持续进行的。终身教育就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和补充,包括了学校教育在内。人生是连续的几个阶段,那么对应的教育也是连续的几个阶段。无可否认,终身教育是人们在成人教育或者继续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来,是随着推陈出新的知识更替过程出现的,是继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后被人们广泛接受的一种现代教育理念。终身教育思想是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的,它是现代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潮。现代社会比以往任何一个形态的社会都更需要终身教育,终身教育之父——保罗·朗格郎认为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的主要原因是:(1)社会变化的加速化;(2)人口的猛增和寿命的急剧延长;(3)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进步及其迅速陈腐化;(4)常规的政治结构的变动(革命、战争、体制改革)与领导人的不足;(5)宣传媒介的发达和信息量的增加;(6)自由时间的增加以及工作与休息的分离;(7)人生模式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动摇;(8)精神和肉体的不统一以及性表现的不适当的强调;(9)意识形态的危机(价值观的多样化)和信仰的脆弱化。其中多从人的外在来加以论述终身教育的必要性的,终身教育非但是正确地反映了现代科技发展、经济增长以及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此,笔者认为终身教育其实更符合人的内在发展的需要,人的发展更加需要终身教育。
      二、古代人性论与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新理念,也是人类对自身的进一步认识而产生的必然结果。追溯这一思想的渊源可以从孔子、柏拉图说起。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人非生而知之”,终须经过一生的学习受教育才能达到最高境界——从心所欲而不逾越规矩,通过教育可以达到无论如何做、做什么都符合规矩,教育已经把尘世间的规矩化为人本体内在所有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一直学习到老也不觉得人生将尽,在短暂中可以看见教育的永恒,通过终身教育造就至高人格。庄子也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蹴就了中国古代一句谚语“活到老学到老”。中国正统儒家思想目的之一,即追求“仁”,教育人们以“仁”为最高追求目标,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都必须做到一个“仁”字:“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正印证了终身教育“任何人,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的口号。
    孟子的人性本善、荀子的人性本恶、扬雄的人性善恶混论等等都试图描绘一个教育所应发挥出来的功能——抑恶扬善。直到程朱理学的出现,性善欲恶被吹捧,“存天理,灭人欲”就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天理和人欲对立,通过教育革尽人欲,复归天理。朱熹认为探究事物与自我心中的体验相结合,逐渐地达到理的认识,“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道必在于读书”,教育对个体来说是一个深广长远的活动过程。中国古代先哲们都是谈论人性的大家,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借助教育的力量来保存人本身固有的善或者去除固有的“恶”而恢复人的“善”本性,使人成为他们所谓的“圣人”、“君子”。中国人相信德在人性中,要善于教育,开诱其智,以完全其德。无论出于什么人性理论基础,他们都想论证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在不断的学习中修养道德,他们并未明确论述过学习时间的期限,主要是因为一个人的修养是一生的事,是个终身学习过程。
    西方苏格拉底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的原则构成了人的真正本质,人要随分而安,摒弃物质享乐。柏拉图则进一步论述人分理性的、意志的和情感的三等,经过不同的教育,最终教育理性的哲学家管理国家,成为政治的统治者——哲学王的诞生是需要个人天赋加上一生的精力和时间接受教育才能培养出来的。富有意志力的军人则保卫国家,只具有感情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服务于国家。“柏拉图的人性理论的主要特征是:从根本上说我们都是社会性的。……但是现在大家几乎都赞同他的总的思想,亦即通过教育,人的理性能够获得知识,并且这种知识不仅自身具有价值,而且还有助于明智的政府和社会的改造。”(《人性七论》)因而柏拉图是第一个看到了教育是建设美好社会之关键的人。理想的社会就是需要有这么一批受过教育,尤其是毕生精力付诸教育而达到标准的人。
      三、现代人性论和终身教育
    “人是什么”这个永恒的斯芬克司之谜代表了人类认识自己、探究自己的迫切欲望。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以及描述越来越丰富多彩。西方世界在长期的神学统治后,在文艺复兴时期爆发了大规模的经久不衰的人文回归运动,从“神”到“人”的认识是文艺复兴对人类历史最大的贡献。人们对人性的争辩仍然持续不断。休谟说人性自私,人的“情感高于理性”;弗洛姆认为人是运用理性进行正确判断和评价,“人是唯一会感到他自己的存在是个问题,他不得不解决这个回避不了的问题的动物。他不能返回到与自然和谐的前人类状态中;他必须继续发展他的理性,直至成为自然和他自己的主人。”“人的目的就是造就人自己(to be himself),而且,达到这一目的的条件就是:‘人一定是为自己(for himself)的人。’”萨特认为“人被判定是自由的”,“我们只是发现我们自己的存在,然后必须决定把我们造就成什么。”教育是造就人性的一个重要工具,人性是教育之本;教育是维系人性、改善人性必须的,内化为人的潜能力量。以往划为阶段性的教育无法贯穿人的一生,而终身教育这一命题最能体现出教育的使命。在中国有关人性的讨论基于对马克思的人性论的理解之上,“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动物”。在论述人的属性时无非就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之分,或者介于二者之间。不可否认,人是具有动物性的,但是人也离不开社会。人的动物属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的社会属性是个体成长环境的烙印。若说动物性纯粹是人的天然属性,那么中国古代的人性论恰好论证了人需要教育的必要性,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在一定的社会规则下受到约束,被教化为社会的人。人是社会的动物,是离不开社会的而又带有原始自然属性的生命体。人的自由是人的终极目标,但是在约定俗成的规矩中或由国家强制颁发的法律下,个体的自由是以他人的自由为衡量标准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为人的这一终极目标服务。终身教育尤其以人性为本,完善并发扬人性,使人的精神状态得到改观。人们承认了终身教育,从教育开始就注意往某个方向培养人,使具有自然属性的人一旦诞生或尚未诞生就带有了社会属性。人性是个体生命过程的内在,而学校教育到成人教育到生命结束,人一生的过程就是终身教育的过程,它的外延就是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于一身,是个体生命的过程。人是教育的主体,终身教育更是符合人性发展需要,终身教育在人性的发展中将教育的持续性、循环性等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终身教育是以活的人为主角的终身教育,古今中外的有关人性的言论其实就孕含了终身教育的命题。柏拉图认为有一种适当的教育,只要保持下去,便会使一国中的人性得到健全,而具有健全性格的人受到这种教育又变成更好的人。这种教育应当成人教育哈尔滨14~15G5成人教育学刊谭超/吴洪20042004古今中外关于人性的探讨中,人性与教育的关系是焦点之一。教育和人的本性是分不开的,而终身教育在成为人生存的必须时,更是很好地体现了与人性不可脱离的关系。人性/教育/终身教育此文在第21届国际远程教育协会开放学习与远程教育世界大会(香港2004-02)上宣读。洪潇tíng@①/杨振宇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氵加亭  A Summary Report on 21st ICDE World Conference on Open Learning and Distance Education
  Chen Li & Zhang WeiyuanThis paper is a summary report on 21st ICDE World Conference on Open Learning and Distance Education, which is written by a conventioneer with comments for the academic magazine "Open Education Research".There are five sections in the paper. The first section is general information on the place, the host, the topic, contents, papers, and conventioneers. The second section is about keynote speeches, which were made by Assistant Direetor-General for Education UNESCO:John Daniel, Vice president of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i Yu, Vice Chancellor of the UKOU: Brenda Gourley, and director of Distance Education & Technology in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Tony Bates. The third sectionis about the plenary panel session :Will Universities Become Extinct in the Networked World?" The forth section is about the main innovations and trends on open learning & distance education through the conferences. The last section is a conclusion. the author expects the paper will give readers with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and new innovations made in the world so that they can improve practice with the new philosophy and methodologies.谭超 吴洪成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071 作者:成人教育哈尔滨14~15G5成人教育学刊谭超/吴洪20042004古今中外关于人性的探讨中,人性与教育的关系是焦点之一。教育和人的本性是分不开的,而终身教育在成为人生存的必须时,更是很好地体现了与人性不可脱离的关系。人性/教育/终身教育此文在第21届国际远程教育协会开放学习与远程教育世界大会(香港2004-02)上宣读。洪潇tíng@①/杨振宇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氵加亭

网载 2013-09-10 20:53:22

[新一篇] 試析推行素質教育的主要障礙

[舊一篇] 試析西方教育史研究中的功能主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