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近年来,素质教育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学校的教师更是备加重视。但是,素质教育究竟是什么,它的特征是什么,大家知道一些但并不十分清楚。对此,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我也想谈谈我的认识,就教于同仁方家。
  什么是素质教育?简言之,是形成受教育者素质的教育。它的内涵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和素质教育的特征紧密相联,解决了素质教育的特征,素质教育的内涵也就不言而喻了。
  素质教育的特征是什么呢?我想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它的基本特征。
  首先,素质教育的期望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这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它以学生为中心,即以“人本”为中心,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现代人”。众所周知,社会向前发展,愈来愈现代化,但是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而且最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内涵丰富,然而最根本的是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是先天禀赋与后天发展的合金,先天禀赋是后天能力发展的物质条件、自然前提,后天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先天禀赋发展变化的结果。素质是先天的遗传性与后天的习得性、自然的生物性与社会的教育性的辩证统一。人的素质的形成,与先天遗传、环境影响、教育训练和自身努力四个因素有关,而教育训练是关键因素,是主要矛盾,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古语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习”就是教育训练,通过“习”就改变了人的自然素质,就有不同的分工,就有工人、农民、商人、士兵、教师等职业。诚如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所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也就是说,是教育训练造成的。如果不教育训练,即使是“人”也同鸟兽一般,甚至还不如。古埃及国王曾做过一个残酷的实验:把两个初生婴儿藏在地下室内,只给食物,满足生活需求,就是不让他们与外界接触,长到十二三岁,他们什么话也不会说,真的连鸟兽都不如。可见,教育训练对人的素质的形成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但教育训练有不同的指导思想。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按照教育学、心理学的客观规律,积极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条件,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地将人类科学的、道德的、审美的、情感的等多方面的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的全面素养,着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使学生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
  而应试教育的着眼点是学科知识,以学科为中心,即以“本本”为中心。它把学生看作是学科知识的接受器和考试得分的机器。“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得分而学。它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诱饵,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为座佑铭,驱使学生“苦读、苦学”,把学生捆在书本上。巍巍书山,学生望而却步;茫茫题海,学生涉渡无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就是应试教育摧残人才的生动写照。这样的结果,扭曲了教育,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人的发展。
  其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点。它要使学生通过教育训练具备最基本的五种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劳动技能素质。教育学生全面发展,代表了先进的、科学的、面向未来的教育观,是教育有史以来向前发展的必然。
  而应试教育以智育为中心,以频繁的考试为手段,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的,存在着极端的片面性。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批评那样:“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变成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家事不教了,农艺不教了,工艺不教了,科学的实验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这样教育的结果呢,“把有意义的人生赶跑了”,“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鞭辟入里,切中时弊!现今的教学,为了升学应试,它只重智育,欠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债;它考啥教啥,不考就不教,欠了学生全面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债,欠了对学生进行全面训练大的债;它只面向成绩好的学生,欠了大多数学生的债。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在应试教育下,学生的素质很差,德、智、体、美、劳的基本要求都不能达到。眼睛近视了,身体擂垮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其前途令人担忧。尤其不能容忍的是,不少可爱的学生,还来不及体味人生的欢乐与幸福,竟被家长的“望子成龙”和学校的应试教育夺去了幼小的生命。近年来震惊全国的血泪事件屡屡发生,如夏斐、夏辉、刘玲、王小川、胡丹丹以及前不久宜兴市的周源等都不幸死去,这些难道不能唤起我们的良知么?为了祖国的明天,民族的未来,救救孩子吧……
  第三,素质教育的终极效果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点。当今世界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复杂多变的世界,科学技术革命进程更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更短。电脑、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带来信息、交通、通讯、大众传媒手段的普及,对社会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交际方式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人们对知识和技能更新的要求将更高,要求人们能自觉地适应社会,而要适应就必须学会学习。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于1989年在我国北京联合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探讨研究了未来的教育,通过了《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的大会宣言,号召“关心家庭、朋友、同行、社会、国家、其他物种乃至地球”。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最后一次会议,提交了《学习:(人类的)内在宝库》的报告。与会者的身份,除少数来自教育界外,多数是政治家、科学家、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和行政官员,他们以不同视角,从宏观的社会、经济、政治等的变化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来审视21世纪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强调教育应当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指出接受教育再不是为了升学和谋生,而是为了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及个人的终身学习,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两个文件的主旨,都是要求教育要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中心,要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学会生存,即学会生活。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生活,每一个受教育者必须具备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如提高个人生活质量的自理能力和基本的劳动能力;符合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讲求文明礼仪;掌握一二项健身的体育运动项目,有健康的身体;有高尚的兴趣爱好,掌握琴棋书画,唱跳弹奏中的一两项技能,具有初步的艺术鉴赏能力;能落落大方地与人交往,有善于与人合作的群体意识与能力等。
  学会关心,即学会做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教学生做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语)。做一个怎样的人呢?他们必须热爱祖国、报效人民,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意志,实事求是、勇于开拓的风格,遵纪守法、敬业爱岗的态度,孝顺长辈、关心他人的责任,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修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的现代的文明人”。
  学会学习,指不仅掌握校内所学的学科知识,而且掌握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如勤学善思的学习品质与态度;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寻根究底的精神;珍惜时间,注重学习效率与质量;掌握现代的学习工具和手段,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觉学习各种知识和经验,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学会创造,这是教育的最佳效果,也是现代人人格的重要表征。如具有敢想,敢说,勇于探索的精神;有善于发现问题,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对自己不断提出新的目标,经过努力能够成功,给社会带来有意义的价值;能求新求异,力求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前进,等等,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意识的人。
  而应试教育,以教学生单一的“应试”为终极目标,而学生不会生活,不会做人,不会学习,更不会创造。为了让学生应付考试,教师不惜“时间加汗水”,沿用满堂灌的陈腐方式,拖堂灌,早自习灌,晚自习灌,节假日灌,寒暑假灌,请家教灌,灌得学生昏头昏脑。灌完后,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背到什么程度,据说把书的页码、行数乃至标点符号都要记住。考试完毕,万事大吉,全还给老师了,而能力则是相当差的,这就是“高分低能”的来历。由于目标是对付考试,只有极少的学生能够达到要求,而多数学生则因种种原由被丢弃在遗忘的角落,真是“抓了几个尖,丢了一大片”。应试教学,是一种强制性教学,学生不堪重负,以学习为苦,故而厌学、逃学、弃学、辍学,几乎失掉了教学的意义。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特征是十分明显的,以学生为中心是其着眼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是其关键点,教学生学会学习是其核心点。明乎比,素质教育的实施就有所遵循了。*
  
  
  
中学语文武汉6-7G3中小学教育韦志成19971997 作者:中学语文武汉6-7G3中小学教育韦志成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0:52:42

[新一篇] 素質教育對中學語文教師的要求

[舊一篇] 素質教育的實踐與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