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 簡體 傳統 |
1938年10月广东各地相继陷落后,日军已经与驻香港的英军隔深圳河相望了,英军明白迟早会与日军一战,因此加强了香港的守备。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当天,日军开始从深圳进攻香港,负责香港守备的英国、加拿大、印度士兵共一万五千余人奋起抵抗,香港保卫战爆发。但香港的抵抗力量相较日军来说还是太过薄弱,日军很快便取得了制空权和制海权。12月13日,九龙沦陷,日军随即开始炮轰、空袭港岛。12月18日,日军趁夜横过维多利亚港,在北角至爱秩序湾登陆,次日清晨占领柏架山、毕拉山及渣甸山。12月23日,日军占领英军最后的阵地黄泥涌峡,25日港督杨慕琦向日军投降,香港沦陷。
1942年元旦,由美、苏、英、中领衔的26国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宣言》,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宣布将共同对轴心国作战,国府派宋子文代表中国签字,正式成为“四大国”之一,这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1月3日,蒋介石正式就任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负责中国、泰国、越南地区联合部队的总指挥任务。随后,蒋介石致电宋子文,要他请美国总统罗斯福指定一高级将领来华担任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1月14日,美国参谋总长马歇尔向罗斯福推荐了史迪威;29日,美国陆军部正式任命史迪威为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
自国府西迁重庆后,来自欧美的外部援助主要通过滇缅公路进入中国,这也是当时中国与外部唯一的通道,因此蒋介石十分重视西南各省、尤其是云南的防务。然而,随着日本侵略战争的扩大,从1938年10月到1939年2月,广东、香港、海南相继沦陷,日本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他们要进占越南、泰国、缅甸。在此形势下,蒋介石感觉到西南大后方隐患越来越大,一旦日军攻占缅甸,滇西便难以保全,不仅昆明危险,就连四川也不再安稳。从那时起,蒋介石就有了出兵缅甸阻击日军的想法,只不过当时的缅甸是英国的势力范围,而英国并没有对日宣战,国府因此只能从加强中缅边境的防务着手。1939年11月,蒋介石电令云南军政首领龙云,要求他从速加强云南边境的防务。
1940年夏,日本外相发表演说,声称要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同年,日军开始了对东南亚的大规模军事行动——9月,日军侵入越南,切断了中越交通,目标已经指向了英属缅甸、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面对形势的日益严峻,蒋介石在1940年5月30日和8月21日先后两次电令何应钦和龙云等,督令向滇边集结兵力,以备日军可能的进攻。至1941年11月,滇南形势愈发危急,蒋介石下令军部拟定了保卫滇缅的作战计划,国府集结重兵,随时准备开赴缅甸协助英军作战。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攻香港,与英国远东军队交火,英军疲于应付,缅甸、印度受到严重威胁。
此时,英国、美国都开始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缅甸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一旦失守,日军不但会直接威胁英属印度次大陆,而且还会切断中国战区的补给线,更糟糕的是,如果中国因失去补给而被日军击垮,那么日军就可以从中国战场抽出几十个师团的兵力南进或西进,攻占澳大利亚、印度,直捣中东,与纳粹德国形成钳形攻势,最后在近东会合,完全切断苏联同外界的连系(苏德战争已于此前的1941年6月爆发,此时莫斯科会战正在进行,德国仍处于进攻态势),进而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整个世界将落入轴心国的掌心。
1941年12月10日,英国开始与国府接触,请求中国出兵缅甸。蒋介石一方面积极部署国军准备入缅,一方面与英方交涉,声明国军不与英军混合作战。1942年1月20日,日军两个师团经泰国麦索侵入缅甸,发动了全面侵缅战争;23日,缅甸英军总司令向中国求援;2月3日,英方再次电请蒋介石出兵缅甸;2月8日,日军攻占新加坡,仰光危急。2月14日,蒋介石任命杜聿明为代理司令长官率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协助英军作战。中国远征军统称“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司令卫立煌(未到任,后改派罗卓英),副司令杜聿明,史迪威兼任总指挥,下辖三个军共九个师,总计10万人,均为国军之精锐部队。
1942年2月25日,蒋介石飞抵昆明,亲自指挥入缅部署,3月2日又飞赴缅甸腊戍视察军事,并会见了西南太平洋盟军总司令马歇尔、英军指挥官魏菲尔、缅甸总督史密斯以及史迪威等人。由于英方办事拖延以及英军缺乏坚守缅甸的决心,缅甸仰光于3月8日轻陷敌手,东南亚战场上的英军也全面溃败,日军如风卷残云般控制了南太平洋和缅甸出海口。随后,日军增调两个师团的兵力,在空军配合下分三路北进,意图占领缅甸全境。3月18日,中国远征军在仰光至曼德勒之间的普尤与日军遭遇,20日远征军一部又与日军在同古展开争夺战,最后因寡不敌众,援军不至而撤至叶达西。这次同古保卫战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
在缅甸作战方针上,史迪威和蒋介石是存在很大分歧的。蒋介石认为,国军赴缅作战应采取消极态度,不应过分积极,面对具有明显人员和武器优势的日军,远征军和英军应在缅甸北部山区进行防御,进可攻、退可守。但史迪威从英美“先欧后亚”的全球战略出发,力主将中国远征军的战略重心南移到缅甸南部的平原地带,对抗日军,力保缅甸,以减轻英国在印度的压力,从而确保其能以主力军队在欧洲作战。1942年3月21日,史迪威签发了中国远征军作战命令,蒋介石在无奈之下极不情愿的作出了让步。
3月24日,日军进攻东瓜,远征军殊死抵抗,以极大的伤亡阻击了日军的攻势,至3月底东瓜战役结束时,国军损失巨大,杜聿明请示蒋介石从东瓜撤退。对此,史迪威大为不满,于4月1日飞赴重庆,以辞职威胁蒋介石,为保持同美国的关系,蒋介石再次让步,赋予了史迪威充分的权力指挥中国军队。4月5日,蒋介石偕夫人和远征军司令罗卓英再赴缅甸腊戍,并乘车至眉茵会见缅甸英军总司令亚历山大。此间,缅甸英军在平满纳战役中节节败退,4月5日丢失亚兰谬,接着在仁安羌被日军包围。4月10日,远征军实施平满纳会战计划,出兵仁安羌,并在随后展开的仁安羌战役中击溃日军,收复仁安羌,解救了陷入绝境的包括总司令亚历山大在内的7000多英军。仁安羌大捷是二战中中国军队与盟军并肩作战所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中国远征军的壮举征服了英伦三岛,提高了国军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然而,远征军所取得的只是局部的胜利,并没有扭转战略上的劣势。在有效的迟滞了日军行动的同时,远征军主力前突、防御地区纵而广、侧翼薄弱的弱点也被日军利用,并遭到了日军大范围的迂回包围,盟军的行动已经处处受制于日军。更糟糕的是,在这关键时刻,英美不但在战略上与中国不一致,英军没有统一的战略部署和指挥,而且缅甸英军还背信弃义,弃中国军队于不顾,单方面从曼德勒撤到印度,陷中国远征军于孤军作战的险境。接着,日军展开追击,远征军拼死抵抗。这时,英军为了能顺利撤退,竟向远征军发出假情报,致使本要去救援东线的远征军跑了500公里的冤枉路,延误了三天的时间,最终导致东线被日军击溃,退回到西双版纳。
5月3日,畹町不保,滇缅公路被切断,远征军开始向缅北撤退,经腾冲撤至云南怒江东岸。5月7日,另一部远征军开始向密支那、八莫转进,准备退入国境,不过这两地在4日和8日被日军占领,该部远征军最终一部退入印度,一部退回云南。5月11日,日军攻陷滇西腾冲,23日与国军激战于缅北山区,国军名将戴安澜重伤殉国。
在第一次远征缅甸期间,国军损失惨重,10万精锐部队仅存4万,蒋介石与史迪威因此产生嫌隙。更严重的是,由于盟军在缅甸战场失利,西南最大的援华通道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中国的抗战愈发艰苦,盟国的物资不得不依靠飞跃喜马拉雅山的中印航线空运。中印航线西起印度萨姆邦,东至中国云南昆明,航程1100多公里,途中飞跃喜马拉雅山南段平均海拔5000米、最高海拔7000米的区域,由于喜马拉雅山蜿蜒起伏,形状好像驼峰,因此这条航线也叫“驼峰航线”。在此后的三年中,中美在这条航线上共损失468架飞机,双方飞行员用血肉在世界屋脊上建立了一座丰碑。
三鉴斋 2010-09-11 05:55:28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