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 簡體 傳統 |
皖南新四军的活动地区在经济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方面都比全国其它地区优越,特别是新四军军部所处的皖江地区,它处于日寇在华中的心脏地带,扼制着长江下游咽喉和淮南路两侧,迫近南京、芜湖,经济条件优越,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乃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水陆交通也十分发达,有良好的税收来源。这么好一块地儿自然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的重要目标,蒋介石是不可能允许新四军久居皖南的。
1940年10月19日,皓日,蒋介石指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发表致八路军正副总指挥朱德、彭德怀和新四军正副军长叶挺、项英的“皓电”(“皓电”这个词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当时电报为了节省字数,把日期用一个字代替,10月19日的电报代号为“皓”字,故称之为“皓电”。),将国共在华北、华中地区的摩擦完全归咎于共产党,指责八路军、新四军不遵守战区范围自由行动,不遵守编制数量自由扩充,不服从中央命令破坏行政系统,不打敌人,专事吞并友军(实际上,这几条罪状并非都是子虚乌有)。同时,国府将“中央提示案”以最后决定的形式发布,限令八路军、新四军一个月内全部转移到黄河以北,并密令顾祝同、汤恩伯、李品仙、韩德勤等率兵30万准备在新四军北移过程中进行围歼,国民党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开始。
11月9日,中共中央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四人的名义发表“佳电”,反驳国府的指责,拒绝开赴黄河以北;同时,为顾全大局,中共同意将新四军主力开往长江以北,但需宽限时日。12月7日,国府批准了《剿灭黄河以南匪军作战计划》;12月8日,何应钦、白崇禧发出“齐电”,声明“军令法纪之尊严,必须坚决维持”,责令新四军要“幡然悔悟,放弃规外之行动”,并再次强令中共将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悉数调赴河北”。从12月9日起,蒋介石开始对围剿新四军做最后的部署,至年底,基本部署完毕。
中共方面,在“佳电”发出后,毛泽东过于乐观的估计了形势,他指示新四军在皖南再拖一两个月,不要立即北移,以加强政治谈判的筹码。后来,面对国府最后通牒的“齐电”和国军积极部署围歼的事实,毛泽东改变了策略,命令皖南新四军迅速北撤。12月中下旬,毛泽东接连致电项英,要求皖南部队务必迅速渡江,并做好应付突发事件的一切准备。遗憾的是,项英始终都梦想着在天目山、黄山、四明山一带恢复中央苏区,并在未得到中共中央批准的情况下,暗中部署实施“三山计划”,不愿军队主力撤到江北,以致与新四军军长叶挺失和,并因此迟滞了新四军的转移,酿成严重后果。
1941年1月3日,蒋介石电令叶挺率新四军从皖南就地北渡,在无为附近地区集结,然后再沿巢县、定远、怀远、涡河以东睢州之线北渡黄河。1月4日,皖南新四军及军部9000多人奉命北撤。1月6日,新四军行至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国军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以“新四军欲占沪宁杭三角地带,乘国军南调换防之际围攻三溪”为由,会同第32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等设伏兵7个师,共8万余人,突袭了新四军。从1月6日至14日,国共两军激战七昼夜,新四军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2000余人突围外,其余全部阵亡或被俘,军长叶挺在前往与国军谈判时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战死,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被叛徒杀害——此即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这里要补充一个细节。新四军副军长项英与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逃跑时,随身携带了大量金条、军费,结果被其副官刘厚总发现。后来,项英和周子昆在长江边一个叫蜜蜂洞的地方熟睡时,被副官刘厚总枪杀。1941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项英、袁国平错误的决定》,该决定最后说,项英、袁国平踏上了与张国焘相类似的覆辙,决定宣布开展反项英、袁国平的斗争。
皖南军事行动顺利得手后,蒋介石很快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并于1月17日下令取消新四军番号,并将新四军军长叶挺交付军法审判。1月18日,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题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1月20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下令重组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1月22日,中共公开披露“皖南事变”内幕,并向国府提交《善后办法十二条》,要求严惩“皖南事变”祸首何应钦、顾祝同和上官云相,释放叶挺和新四军被俘人员,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停止反共,实行民主政治。
随着“皖南事变”真相浮出水面,国府的行径遭到了国内外舆论和社会名流的广泛谴责,民众纷纷要求国军停止内斗,加强团结,苏、美、英等盟国也反对破坏国共合作,削弱中国抗战力量。1月27日,蒋介石发表讲话,申明国府制裁新四军,纯粹是为了整肃军纪,不牵涉其它问题,不带有政治目的,同时还表示今后不再进行反共军事行动。1月28日,新四军军部在苏北盐城正式重建,并着手整编部队,将活动于陇海铁路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统一整编为7个师与1个独立旅,全军共9万余人。
趁国共内讧之际,日军于1941年1月下旬发动豫南会战,将汤恩伯等部国军包围在平汉路以东,打破了蒋介石的反共部署,使其被迫将用于围剿陕甘宁边区的国军东调增援,同时也使国共两党开始有了妥协的基础。3月6日,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上作出了“以后决无剿共的军事”的保证,并向拒绝出席此次大会的中共作出妥协,国民党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就此结束。
事实上,“皖南事变”后,国共之间的摩擦并没有完全停止。1941年2月至4月,国军汤恩伯部10万余人向新四军豫皖苏根据地进犯,日伪军也乘机向淮上地区扫荡,新四军4师处于两面夹击的被动局面,被迫转入皖东北地区。10月,新四军在淮北、淮南先后取得陈道口、大桥等反顽战斗胜利,阻止了国军的东进。
1943年初,国民党发起了第三次反共高潮。当年3月,国军王仲廉部向新四军淮北根据地进犯,韩德勤部进行西犯;4月,顾祝同一部两个师进犯苏南茅山根据地;5月,八路军又与进攻山东根据地的国军李仙洲部交火。6月,胡宗南根据国府密令在洛川召开反共军事会议,准备集结重兵九路闪击延安。面对国军的咄咄逼人,中共一方面积极备战、进行军事抵抗,多次挫败国军的行动,一方面在舆论上谴责国府行径。7月,蒋介石被迫下令胡宗南停止行动;11月,蒋介石、胡宗南又致电朱德,表示国府并无进攻陕甘宁边区的意图。12月,国军开始撤退,第三次反共高潮结束。
随着近年来大陆舆论限制的放宽,以及大量历史资料的公布,对于新四军的功过是非,人们已经有了越来越客观的结论。目前大家普遍认为,八路军在抗战中还是真正“打仗”的,台湾方面对八路军的刻意贬低不足取。但是,对于新四军,就算是大陆的学者,也认为他们是“游而不击”,“不打日军,专打友军”的中共部队。
三鉴斋 2010-09-11 05:54:51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