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百年(八):蒋氏父子的台湾岁月(4)——走向民主法制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去世后,依照中华民国宪法规定,副总统严家淦于4月6日上午继任总统之位,但国府权力却早已落入了时任行政院长的蒋经国手中,谁都知道,蒋经国迟早会取严家淦而代之。4月28日,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临时全体会议选举蒋经国为中国国民党主席。1978年2月19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民大会第六次会议召开,3月21日选举蒋经国为中华民国第六任总统,22日选举谢东闵为副总统,5月20日,蒋经国宣誓就职,民国进入蒋经国时代。

自国府迁台后,蒋介石就一直在培养蒋经国做接班人,而蒋经国则一心致力于政治革新,改善社会风气,推动经济发展,进行了十大建设。另外,蒋经国的性格和办事风格也与蒋介石迥异,他经常上山下乡接近基层民众,在民间留下了勤政爱民、亲民质朴的良好影响。蒋经国主政台湾期间,台湾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健全,确定以通讯、信息、消费电子、半导体、精密器械与自动化、航天、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及制药、医疗保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其中信息产业产值名列世界前茅,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中国大陆2008年人均GDP为3000美元)。这一切都为台湾今天的经济自由化、国际化打下了基础。

1977年11月,台湾举行地方选举,其中桃园县县长一职的参选人有两个,一位是国民党籍候选人、司法行政部调查局官员欧宪瑜,一位是党外活跃分子许信良。当时,许信良的参选行动得到了党外的喝彩,台湾着名的党外民主人士张德铭、黄玉娇、吕秀莲等人都各显其能,为许信良造势助选。由于欧宪瑜出身国府特工部门,其背景深受普通民众反感,因此此次竞选之选情对国民党非常不利。于是,国民党方面故技重施,打算以舞弊作假的方式挤垮党外候选人。11月19日,投票当天,中坜国民小学校长兼投票所监察主任范姜新林来到设在本小学的213号投票所监督投票。上午10时30分,77岁的钟顺玉和71岁的夫人邱涂菊因为视力不好,正在商量如何圈选,而本不该进入选民圈票区的范姜新林却走了上去,拿过两位老人的选票,看了看后说是废票。此时,国民党外派来的捉“鬼”好手邱玉汀跟随而来,称范姜新林故意把油泥抹在选票上,以造成选票作废。事后,桃园选举监察小组的调查结果显示,确是因为这两位老人把自己的私章盖在选票上而成为废票。

此事一出,立即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当日下午4时,愤怒的民众、大学生和围观者把警察局团团围住,晚7时冲进警察局院内,焚毁8辆警车、60辆摩托车。更有一些人跑到隔壁消防局,从消防车上取出汽油,浇向中坜警察分局楼下的派出所,放火烧房子。晚10时,军队开进现场,群众继续对峙。至次日凌晨,在当局宣布范姜新林已送交法办、许信良已以超过欧宪瑜8万票当选的消息后,人民众方才散去。这便是着名的“中坜事件”,它是台湾民主化运动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拉开了党外运动的序幕。对于这次事件,蒋经国政府没有采取武力镇压的做法,也没有逮捕任何参与分子,国民党也感到党外势力已渐成气候,如继续采取政治高压政策将会造成极大的麻烦。

1979年1月1日,在冷战利益的大势所趋下,美国政府宣布与中华民国政府断绝外交关系,转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政府建交,台湾随即发生大规模反美游行。同年12月10日,台湾发生“美丽岛事件”,又称“高雄事件”,台湾党外势力开始与国民党进行直接的、公开的、有组织、有准备的较量。

1979年9月,由黄信介为发行人、许信良任社长、张俊宏任总编辑的党外政论性刊物《美丽岛》在台北创刊。该刊不仅言论激烈,而且来势凶猛,仅社务委员就达70名,几乎网罗了当时所有的知名党外人士,并在全岛设立十多个办事处,最多时发行量达8万册。党外人士想借办刊物集结力量为创造实质性政党的目的十分明显,而国民党从一开始就对这本来者不善的杂志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在杂志创刊酒会上,就有一群不三不四的人到酒店门口寻衅闹事;创刊后的2个月中,该刊发行人的住宅和杂志社也多次遭到骚扰和威胁,《美丽岛》杂志与国民党当局积怨已久,对立情绪持续升高。

1979年11月30日,《美丽岛》杂志与“台湾人权委员会”联合向国府申请于12月10日在高雄举办纪念“国际人权日”集会游行,但遭到拒绝。于是,《美丽岛》杂志决定不理会政府的态度,按原计划照常举行集会游行,并准备了一些木棍,以应付可能进行的镇压。他们还派出宣传车,沿街号召民众准时参加。

12月10日,集会如期举行。政府派出大批军警布署周围街道,并对附近实行交通管制,禁止车辆入内。晚6时,聚集在《美丽岛》杂志高雄办事处的民众已达五、六百人。考虑到集会原定地点扶轮公园已经被警察包围,游行民众临时决定改到另一开阔地区,但却受到警察的阻拦,无法到达。黄信介、姚嘉文等就地发表演讲,与会3000多名群众情绪激昂,不断高呼“打倒特务统治!”、“反对国民党专政!”等口号。集会组织者再次出面与警方交涉,要求警察撤离,但遭拒绝,于是在集会结束后,游行队伍以三辆宣传车开道,几千民众持木棍、火把开始游行。四周待命的警察上前强行阻拦,并用催泪弹驱赶游行队伍,民众则以木棍、火把、酒瓶还击,双方发生严重冲突。在折返杂志高雄办事处后,双方再次发生扭打,直到11时宣布集会结束,仍有不少民众不愿散去。军警用催泪弹、电棍等强行驱赶,冲突进一步升级。到11日凌晨2时30分,局势才趋于平静。

这次冲突共造成双方近200人受伤。事后第三天,台湾当局开始大规模收捕事件参与者,黄信介、施明德、林义雄、张俊宏、吕秀莲等共152名党外人士以“涉嫌判乱罪”被抓扣,聚集在《美丽岛》杂志周围的党外运动核心人物几乎被一网打尽。1980年3、4月间,经军法审判,国府以“为中共统战”和“台独叛乱”罪名对“美丽岛”涉案人员判刑。“美丽岛事件”是台湾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经过这次事件,党外势力骨干基本郎铛入狱,党外运动元气大伤,被迫转入低潮,而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也受到了动摇。

1981年7月,身在美国且一直关心台湾民主进程的陈文成回台省亲,但却因曾从海外捐款给《美丽岛杂志》而被警备总部约谈。7月3日,陈文成的尸体出现在台湾大学研究生图书馆旁,国府当局称其是畏罪自杀,但陈文成家属却表示死者身上有明显的被打、刺、电击和灌毒的迹象。此一事件即“陈文成事件”,事件真相至今依然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

1984年2月,蒋经国连任中华民国第七任总统。80年代,面对来自大陆、国际局势和岛内本土化潮流的压力,蒋经国意识到,只有持续发展经济、落实政治民主,建立更开放的社会,中华民国在台湾才能继续维持。于是,蒋经国在其晚年逐步开始自由化的改革,开放党禁及报禁,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改革国会。1986年3月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国民党开始全面推行“政治革新”政策,研究解除“戒严”与“党禁”的可能性。5月19日,党外势力数百人在台北万华山寺集会,要求立即解除“戒严”,并与军警对峙达12小时。由于示威者都穿着写有绿色“反戒严、争人权”字样的白色外衣,史称“绿色行动”。党外公共政策研究会台北分会理事长康宁祥甚至公开向国府提出“民主时间表”,要求在1987年开放组党。6月25日,美国众议院再次通过议案,敦促台湾当局允许建立“真正的反对党”。10月15日,国民党中常会决定在1987年6月完成“动员戡乱时期国家安全法”的立法后,从7月15日起正式在台、澎地区解除“戒严令”,废止因实施“戒严”而制定的包括“党禁”、“报禁”、“书禁”等在内的30多种相关法令。

1986年是台湾党外运动出现第三次高潮的一年。在收到国民党有关准备解除“戒严”和“党禁”的风声后,1986年9月28日,“党外公共政策研究会”、“党外编辑作家联谊会”、“台湾人权促进会”等党外组织,在康宁祥、江鹏坚等人的倡导下,抢在国民党正式宣布解除“戒严”的消息之前,以突袭的方式在台北宣布成立“民主进步党”,并于11月6日公布“党章”和“党纲”。11月10日,民进党在台北召开了165人参加的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通过了“党纲”和“党章”,并选举产生了由11人组成的“中央常务执行委员会”、31人组成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江鹏坚当选为该党第一任主席。结合前述“绿色行动”,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今天民进党阵营被称为“泛绿阵营”了。

1986年10月7日下午,,蒋经国在总统府接见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行人葛兰姆时,正式告知对方“中华民国将解除戒严、开放组党”,台湾的民主改革由此踏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此后,《动员勘乱时期国家安全法》、《动员勘乱时期集会游行法》与《动员勘乱时期人民团体法》的草拟工作,曾遭遇党内质疑“大幅度开放自由权利是否合宜”的声浪。蒋经国的回应是“解严后当然应该更宽,不能更严,否则就是换汤不换药。”,国民党必须持续改革的基调因此确定。

1987年7月15日,《国家安全法》开始施行,同日,台湾与澎湖地区正式解除实施了38年的戒严,金门与马祖则在数年后解除战地政务。蒋经国“法统在法不在人”的决定确定了台湾朝向民主改革不可逆转的方向。1988年,台湾实施了30多年的报禁解除。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在台北病逝,副总统李登辉继任总统,蒋氏父子统治台湾的岁月至此结束。

蒋经国执掌台湾时间虽然不长,但其对台湾社会和经济进步的贡献不可小觑。在蒋氏家族统治时期,蒋经国大力推行民主,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和报禁,改革政治,这一切都是及其难能可贵的,也正是这一大公无私的难能可贵,成全了台湾在上世纪90年代民主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继续腾飞。与中共邓小平在80年代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加强中共党内集体领导方面的功绩相比,蒋经国对中国的历史贡献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鉴斋 2011-04-18 08:12:35

[新一篇] 民國百年(八):蔣氏父子的臺灣歲月(3)——“反攻大陸”計劃的破滅與蔣介石時代的結束

[舊一篇] 民國百年(九):民主臺灣時代(1)——選舉之路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