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内地和台湾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社会角色的呈现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研究的起缘及目的
  本世纪七十年代前,教育社会学未把研究焦点放在课程上,将现存的学校课程视为理所当然,着重探讨课程与学生社会化的关系。然而,七十年代初兴起于英国以解释论为主的新教育社会学则主张学校的教育知识(主要通过教科书呈现),以及其传递、评价的过程和方式皆是社会建构的。他们认为,课程内容的价值特性充分反映了社会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统治阶层总是要对知识总体加以筛选,选择符合自己意识形态的知识作为课程内容,这一做法的目的是达到社会控制。因此,课程内容就其社会本质而言是对其未来社会成员加以控制的一种中介。透视课程内容意识形态性的有效途径是教科书分析。艾普尔(M.W.Apple)研究表明,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教科书不仅仅是社会科学,就连一向被认为是重视客观性的数理科的教科书,也违反了科学界的历史的现实,提供给学生不合现实的保守的观点(注:吴永军:“当代教育社会学研究趋向透视”,《上海教育科研》,1996年第6期。)。
  众所周知,学校的语文教科书所选课文可传授学生语文基本知识,训练学生语言能力(阅读和写作等),培养学生思辨和表达能力等,就此而论,这些内容的传授可能或肯定符合课程编制者的期待。但是,很多的教育研究者(包括课程编制者)和实践工作者忽视了语文教科书所含价值取向的问题,即教科书字里行间(课文是由人、事、物、行为构成的)渗透着统治阶层所需的价值取向(如政治、道德、人与人文环境、社会角色等)。虽然课程编制者间或考虑到价值取向的某些方面(注:台湾初中“国文”教科书的“编辑大意”中写道:“本书旨在增进学生学习国文的兴趣,加强阅读与写作的能力,同时养成伦理观念、民主风度与科学精神,激发爱国精神,进而弘扬中华文化”。内地在每册教科书“说明”中写道:“本书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地进行语文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训练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但是,所选课文材料本身展示的价值取向可能是“事与愿违”,也可能是“面目全非”,而且,这些价值取向是否与现实的社会主导价值取向相一致或冲突?教师与学生是否认同并内化这些价值取向?这都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体现这种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标识,便是社会角色在语文教科书中的展示及其程度。社会角色是和一定的社会位置以及社会群体相联系的行为模式,或者说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特定个人的“典型”的行为表现方式(注:张光博主编:《社会学词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这种“行为模式”或“行为表现方式”也就是指社会角色规范,即社会规范体系对特定角色的权利、义务、行为所作的规定,使角色懂得能作什么,不能作什么。角色规范是社会有序结构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条件,也是控制个体,进而控制群体、社会的有效途径。作为个体的学生,对教科书中所呈现的社会角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通过角色规范的强化(多次出现这种社会角色并附有不同程度“规范”语言的描述),使学生对社会角色有一个“理性”的把握或曰形成一种“刻板”印象(当然,这需要一个较长的学校“教育”过程)。这样,学生便在“某种程度上”理解和懂得将来自己走上社会承担或扮演某一社会角色时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做什么(这也正是统治阶层所期待的)。从理论上讲,这种社会化过程有利于未来社会成员的自我发展,使他们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同时也有利于统一社会秩序。然而,语文教科书中的社会角色规范是否与现行社会中“真正”的角色规范相一致,反之,教科书中角色类型的地位和角色规范是否能够“真正”地反映现实社会角色类型及其规范,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涉及不同时代背景和不同社会背景。
  以上所述只是基于理论逻辑的推导,实际情况究竟如何?作为一项实证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内地和台湾两个地域现行使用的两套初中语文(台湾称国文)教科书中所展示的社会角色有关情况进行数量统计,比较两者之间角色类型和角色规范是否存在差异,以便对上述理论和问题加以验证。
  这里,有必要对笔者所选比较分析的对象稍作说明。
  第一,之所以选择台湾和内地的教科书,是因为它们虽然同属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但二者政治、经济制度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映射到其教育体制和教育理论上,那么,这种差异性到底怎样,它们有无共同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有比较的价值。另外,同属于一个国家,内地和台湾都属于“华人共同圈”,为了促进华人教育,更有比较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二,所选教科书都是内地和台湾现行使用的初中教科书。内地为九年制义务教科书,共六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台湾的由国立编译馆国民中学国文科教科用书编审委员会编审,国立编译馆出版,1992年改编本第四版。两套都是地域的权威教科书。
      二、统计方法
  首先,笔者以教科书中所有必修课文和所有人物角色插图为分析单位,对其它选读课文中出现的人物角色不作统计(台湾教科书没有选读课文,内地有)。以课文中主要典范角色和插图中的中心角色(有些图中出现许多角色)为统计对象,对简要带过的社会角色和作“陪衬”角色不作统计。
  其次,对两套教科书中展示的社会角色分别作以下几方面的统计:
  1.性别。
  2.角色名称。根据课文中描述社会角色所处的社会地位、权力、责任、行为以及插图中人物形象来把他们划入某一社会角色的范畴之中。如,父亲、教师、科学家、政治领袖等。
  3.角色规范。课文中每一角色都是在某一社会群体(如家庭、工作、社区和社会交往群体等)或特定的社会环境(如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出现的,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的言行举止以及社会、群体对他们的评价都体现出“社会规范”的意义。我们根据“题解”(台湾教科书课文的题解紧跟其后)或“中心思想”(内地教科书课文的中心思想有的在书后练习出现,有的在教参中出现)所界定此角色的“范型”,加上课文中描述的词语,来统计角色规范。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社会角色种类很多,为了便于分析与比较,本文所用之分类是把社会角色从不同角度采取二分法来分别归类。有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功利性社会角色和表现性社会角色;男女性别社会角色;古代和现代社会角色;“正面”和“反面”社会角色等。
  (一)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先赋角色也称归属角色,是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以及社会规定的社会角色,如性别、父母;自致角色,即通过个人努力,达到了一定成绩或作出了显着的创造性成就而获得的角色以及个体按照社会一定的要求通过招工、考试、组织分配而获得的角色,如,教师、干部等(注:袁方主编:《社会学百科词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内地教科书180篇课文中出现92个社会角色,插图中的社会角色为84个;台湾教科书118篇课文中展示51个社会角色,插图中有113个社会角色。就此而论,内地侧重于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来呈现社会角色,而台湾则侧重于把社会角色融化于着色丰富、结构明晰的彩图之中。内地的社会角色插图是单调的白描,显得有些“正统”;而台湾的插图大部分则是在其他人、物的衬托下来展示其社会角色,给人以“开放”的感觉。
  附图G318j06.JPG
  从表1中可以得知:
  1.呈现社会角色全面性程度的差异性 当今社会,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行业内职业分化越来越复杂,导致社会角色的种类更加丰富。但是,由于受教科书的容量、篇幅的限制,同时,出于编制者本身的“需要”,只能呈现社会中主要的社会角色,而不能一一展示社会中出现的各种角色。但就表中所示,内地的角色类型明显比台湾多。在先赋角色中,台湾没有任何关于少数民族的角色(尽管台湾也是多民族地区)。内地虽然安置了2个角色,但从数量来看,显然与内地多民族共存的“社会事实”不相称。自致角色中,台湾基本没有直接呈现教科书被接受者——学生个体本身的“学生”角色,当然,内地中的学生本身的角色也是甚少。台湾就连工人、家长、厂长等一些重要的社会角色也没有提及。可见两套教科书注重鼓励学生去模仿远离自己生活的社会角色,而对自身所处角色和周围活生生的角色没有作特有的、详细的关照。
  2.所呈现社会角色的角色规范的异同 从教科书的语言描述和中心思想或解题中可得知,两者的角色规范有着显着的异同。
  (1)先赋角色中,两者对家庭角色的着墨甚多。“父母”角色都非常关心子女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但是,内地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够在诸多方面听从自己,不期违抗自己;而台湾父母则希望子女能够在各方面独立自主、不要依赖于他人,自己决定自己的一切。“子女”角色都能够理解父母、长辈,但内地注重“回报父母”,台湾则注重于“继承父母的言行、品德”。
  (2)自致角色中,“军人、烈士民族英雄”角色都具有英勇献身、忠诚爱国精神之外,内地还强调其具有共产主义精神,台湾则要求其做好表帅作用、自重自爱、关心下一代;“农民”角色具有生活艰辛、毅力坚强、勤劳善良的面貌,内地还有反抗压迫、改造自然、创造生活的精神,台湾则要其知恩图报、感谢他人、发扬传统的品德。“作家、艺术家、诗人”角色规范的差异更大,内地的具有关心政治、革新、创造、爱国的精神,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热爱劳动人民、关心青年一代;台湾的则呈现其有孝亲报国之心、注重自身修养、热爱大自然、不慕虚荣、功成不居、人格高尚。对于“政治领袖”角色,内地描写其年轻时有大志、关心人民群众、鞠躬尽瘁为人民;台湾则突出其丰功伟绩、坚定信念、不忘大业。“其他政府官员”角色反差很大,内地批判其虚伪、阿谀奉承,鱼肉人民、愚蠢而目空一切,这可能是想与“共产党干部”角色作为人民公仆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台湾的则是具有临阵不乱、有勇有谋、有智慧的形象。对于“教授、科学家”角色都不重视其“工作成就”,而是强调其道德行为:持之以恒、一丝不苟、刻苦认真、不计名利、不屈不挠等品德和精神。
  附图G318j07.JPG
  从表2中可看出,内地教科书中没有有关家庭成员角色的插图,而台湾则采用了色彩鲜明、内容丰富的构图形式,向学生展示父子、母子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和睦、幸福、快乐、美满的画面,使学生对现有社会充满美好的憧憬。自致角色中,内地大部分采用白描手法展示角色的“人头像”或“半身像”,即使是“全身像”,也多是“孤家寡人”,无他人、它物“相伴”,给人以“远离社会”之感觉。然而,台湾则把社会角色“动态化”,并赋予一定的“情节”,使之更加“接近我们的生活”。
  (二)功利性社会角色和表现性社会角色
  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称为功利性角色,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在于利益的获得。相反,不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披露自己的才能、技艺及思想道德为目的的社会角色为表现性角色(注:袁方主编:《社会学百科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分析两套教科书,这两种社会角色分布情况如表3、4所示。
  附图G318j08.JPG
  内地教科书中仅呈现了4个功利性角色,而台湾更少,插图也是“吝啬”得很。然而,内地与台湾的经济在近些年来迅速发展,由此,新的社会角色在这种“经济社会”中层出不穷,如董事长、总经理、销售员等,但在教科书里连影子都难以找到,即使出现的也尤如“寥若辰星”,仅是小商贩之类“底层”社会角色。可想而知,教科书对现实经济社会中的新兴角色采取了“大智若愚”的态度。这是否受中国传统社会注重政治,而不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呢?还是由于课程编制者受制于统治阶层自身统治的需要呢?这些问题需进一步的探讨。
  (三)社会角色的性别问题
  关于教科书性别角色的分析讨论,国内外都有许多研究,本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论,即“重男轻女”,在量的方面十分明显,如表5所示。
  内地和台湾的女性社会角色大部分集中在母亲这一“仁慈、任劳任怨、勤劳”的角色上,这就会使学生形成女性无法涉足其它职业(即男女有别)或根本不能从事其它职业(即事实上男女不平等)等“先天”意识。因此,我们不得不对学生是否有或能否建构“男女平等”的观念产生疑问(插图中的女性角色甚少,这里不再列表说明)。
  附图G318j09.JPG
  (四)古代社会角色和现代社会角色
  这里的古代社会角色是指中国历史人物角色(一般指封建社会及其前社会),现代社会角色是指近现代社会中接近我们生活的社会角色。两套教科书中的这两种角色如表6所示。
  附图G318j10.JPG
  两套教科书不论在课文内容还是插图中,都对中国历史人物角色“情有独钟”,所占比例很高。由此可见,教科书有崇古的倾向,台湾尤甚。同时,教科书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传递,主要通过历史人物角色的言行、品德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要义。
  (五)“正面”社会角色和“反面”社会角色
  社会中的各个角落都充满了矛盾和冲突,社会角色也是如此。有的社会角色符合社会的需要,按照角色本身的规范去规范自己,笔者称之为“正面”社会角色;而有的社会角色不按角色本身的规范去规范自己,其言行违背了群体或社会的规范,笔者称之为“反面”角色。在教科书中,前者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后者在于培养学生辨别是非、批判丑恶的能力和意识。
  附图G318j11.JPG
  从表8可看出,内地开始注意向学生呈现一些行为违反社会规范的社会角色,从而对其揭露和讽刺,使得学生认识到这些社会角色的“违规行为”,并培养其“憎恨”和批判那些“徒有虚名,名不符实”的社会角色的意识和态度。而台湾在这方面则没有较大的反应,学生仍处于顺从的接受状态之中,却没有“反省”的倾向。
      四、结语
  本研究仅限于两地6册教科书,因而某些结论的普遍性尚需进一步确证。但以上分析至少将引起我们的如下思考:课程编制者是否意识到教科书中社会角色的存在“意义”及其对学生个体的“影响”,以及对学生形成社会角色的观念有什么样的“期待”,两地域所展示社会角色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等等,这些都有待于深入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京39~43G31中学语文教学朱志勇19981998朱志勇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 作者:比较教育研究京39~43G31中学语文教学朱志勇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0:51:32

[新一篇] 我國中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的現狀和展望[*]

[舊一篇] 我國農村教育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