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会课作为满足和提升学生健康成长、发展需要为目的的一项重要工作,逐渐在现代学校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我国中小学的主题班会活动长期以来受到政治、思想意识观念强,全校统一安排等因素的束缚。
当代的班级建设改革,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和新人培养的需要,始终把班级建设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进行研究。在当代教育日益强调学生主体性、学生个性化的前提下,系列班级活动的建设首先要改变的就是以往班级活动主题的单一化、割裂化。要上好一堂班会课,首先要关注的问题应是如何确立主题,这也是班会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在现实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对此产生了很多疑问,有的甚至对上班会课产生了畏惧之心。其实,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教师应学会从班级日常生活中发现并确定班会主题。
一、为何要从班级日常生活中寻找班会主题
1.班级日常生活反映出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状况
学生在班级中的反应往往包含了他们的认知、情绪、社会适应性等人格因素,甚至学生在家庭中的感受也会通过其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状态表现出来。班级日常生活中囊括了中小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它最能反映学生的真实生活状态。
2.班级日常生活直接影响学生成长状态
正因为日常班级生活反映学生的真实生活状态,所以在班级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也最为直接。
3.班级日常生活最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班集体相当于中小学生的第二个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发生的每件事情都会成为他不同程度关注的对象。往往他本人就是这次事件的直接参与者或是利害相关者,因此,从班级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的班会主题,常会让教师惊喜地发现,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竟然变得要说话、有话说了!这样的主题能够探触到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其中的积极性,而越是积极参与的学生,受教育的效果也越显着。好的班会主题确立后,学生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就自然愿意投入更多精力,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在此前提下开展的班会活动,更有助于他们在讨论、互动中深化认识、产生实践智慧,产生了双重教育效果,教学目标的落实不再打折扣,相反会增值。
二、如何从班级日常生活中确立班会主题
1.基于学生成长的阶段性意识
国内外很多心理学家都对人在青少年阶段的基本特征进行过研究分析,证明了不同年龄段的中小学生会有其相应的年龄特征,这是中小学教师指导学生健康成长应该学习的参考知识。
在日常工作中,同年级及高年级教师间经常性的相互交流,有助于教师发现本年级、班级较为集中的问题,甚至预测到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未雨绸缪,发现班级中潜在的问题。
许多教师在班会课的准备工作上花了不少心思,效果却往往不如意,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忽视了学生年龄段的特征,盲目从个人经验出发,为学生制定发展目标、选取课堂素材,结果落脚点含糊不清,也即我们常说的教学目标不清晰,学生出现的问题依然存在,甚至因为得不到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变得比班会课以前更困惑,不利于学生成长。
X小学五年级的一堂班会课的主题定为“学会校园行为安全知识”。五年级学生已经是小学的“大哥哥”、“大姐姐”了,自主能力相对比较强,心智也相对成熟,他们对于在校园中可能出现的不安全行为已积累了很多经验,自我防护都做得较好,事实上可以做校园里的“安全小卫士”了。然而教师L却忽略了这点,她的主题在“自护”和“小卫士”之间摇摆不定,五年级学生在学校作为“大哥哥”、“大姐姐”应有的作用未得到体现,学生对自己在校园行为安全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无法明确定位。此外,设计的知识抢答题内容过于简单,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未划上等号,结果学生认知水平没有提高,还占用了宝贵的课堂时间。由此可见,课前对学生某一阶段各方面可能具备的发展水平有清楚地判断,对于班会主题确定非常重要。
2.基于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
主题班会课的确定不是要方便教师掌控,而应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依靠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学生成长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或是发现其闪光点,制定出符合学生意识发展水平的主题。
根据学生自我意识水平确定的主题贴近其最近发展区,这样的班会课才能更有质量,更具实效性。
自我意识水平不是外显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归纳能力。通过从班级日常生活中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通过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真实看法,从而做出初步判断,确定班会主题。比如L校九年级的班会课“我的未来不是梦”,教师的课堂目标是缓解学生面临中考产生的压力,并激励他们为梦想奋斗。学生在课上很配合地表示了他们的伟大梦想和努力的决心。但是,这堂课却让人感觉空洞乏味,为什么呢?在随后与部分学生的谈话中,答案似乎出现了。孩子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但当询问他们梦想实现的可能性时,我们只听到一句缺乏说服力的话:“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显示出他们对未来毫无计划性,缺乏应对困难的心理准备。这充分显示了他们对自己认识的匮乏,对自我与外界关系的模糊不清。教师把主题定位在让学生“有梦想”,却忽略了学生的真实困难所在,即不知梦想到底该如何才能实现,这对于自我认识不足的学生们来说毫无价值。
3.基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性沟通
教师应掌握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但不能因此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同一学校、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群体发展也会参差不齐,不能简单地根据群体特征断定所有学生发展的状态和出现问题的原因。日常班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需要细心的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共同关注,留心观察。教师的工作繁杂,有时对于班级中出现的问题可能会忽略或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错误的判断,避免这一情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与学生保持经常性的沟通,了解班级中最近出现了哪些状况,同时了解学生对于这类问题的看法,及时归类、归因,即把问题类型化、典型化,从而提炼出明确的班会主题。
H小学四年级的C教师通过与班内多个同学沟通,发现本班学生对有关“朋友”的话题比较敏感。根据这一线索,教师要求班级同学写出自己在班内的好朋友,然后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朋友间存在不配对的问题。通过找同学了解、沟通,发现了班级里存在一个由一部分成绩好的女生组成的称作“小蝴蝶”的小团体,她们交往的原则是“聪明、成绩好”。教师通过这些现象判断出,在学生的心目中对于“朋友”这个概念并不明晰,认识深浅不一。在精心准备后,在班级开展了“找美”、“发现身边美”、“帮朋友改缺点”等一系列的主题班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丰富和深化了学生对朋友的认识,还提升了学生价值判断、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没有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这些问题可能就会被忽视,学生的这一成长需要也就无法得到满足了。
三、可能出现的问题
1.治标不治本
有的班会课课堂很热闹,提出的问题似乎也得到了解决,但常常有教师反映学生们“屡教不改”,太难管了!真实的原因是教师不能从班级现象中归纳出问题的真实根源,导致学生今后遇到同样的问题时还是用原来的那种处理方式,原先的“好表现”只是对教师要求的“暂时服从”。教师千万不能只根据看到的现象作判断,而要经过深入的调查、分析后再确定班会主题。
2.脱离学校整体发展目标
学校往往会对一学期的学生工作计划作出规划,班级建设活动不仅要根据班级具体情况,也要重视学校的整体目标实现,不能脱离学校文化建设。班会主题的确定有时会与学校整体计划产生时间、内容等方面的冲突,这时教师要以大局为重,选择恰当的班会主题。值得关注的是富于智慧的教师往往能根据本班的情况找到与学校规划的结合点,以此确定班会主题,一举两得。
3.不能发现潜问题
很多教师形容他们以前在主题班会活动中的角色是“消防员”,哪里出现问题就赶到哪里“扑火”,这是一种被动等待问题出现的状态。教师对学生在特定的年龄段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预测性,早提醒、早防治。对一些不良现象可能导致的后果,也要通过利用主题班会课的形式,让学生提前认识并有效预防,不能等到出现明显的后果才去寻找、解决问题,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基础教育沪47~49G30中小学学校管理牛志娟20082008
主题班会/班级日常生活/提炼
牛志娟,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作者:基础教育沪47~49G30中小学学校管理牛志娟20082008
主题班会/班级日常生活/提炼
网载 2013-09-10 20: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