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忘中国现代戏剧的先驱者  ——纪念余上沅诞辰一百周年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改革开放以来,一个可喜的——应该说是令人感动的文化现象在文、史、哲、经等领域逐渐出现。那就是人们的视野照射到某些尘封已久的阴冷角落,人们已经敢于从记忆中想起许多不应忘记但已被迫忘记的专家、学者和作家身上。多少年来,他们无论有多少值得重视甚至值得骄傲的成就与贡献,只因被戴上种种或明或暗的“帽子”就受到不许还嘴的批判,就被打入冷宫,就被封杀。这种在“文化大革命”中达到登峰造极的使人战lì@①的日子终于过去了。只是不少人已经无声无息地随风逝去。然而历史是公正的,为了祖国的文化发展,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人不在,也应该而且可能把问题弄清楚。
  我们戏剧界也有这样的人。我这里说的是其中之一——今年已是诞生一百周年的余上沅先生。今天,恐怕连文学、戏剧界人士中知道他的成就和贡献的也不多了。但他实在是一位对中国戏剧事业做过卓越贡献的人。
  余上沅1897年10月出生于湖北沙市一个店员家庭,自幼喜欢读书看戏,文才出众。五四运动前后在武昌读书,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在北京大学毕业,到清华学堂做助教。1923年得到半公费去美国,是稍晚于洪深而同熊佛西等同时在美专学戏剧的留学生。1925年和赵太侔、闻一多同行回国,途经上海,同欧阳予倩、洪深等订交后回到北京。随即参加了北京艺专戏剧系的创办,由此开始了他同戏剧教育工作的终身情缘。在此之先,早在他去美留学之前,他已写和译了约40篇戏剧论文、剧本等发表在北京《晨报》上。其后也不断写作和翻译,直到他生命的终结。
  余上沅于1925年参与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国立戏剧教育机构,即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引进了比较正规的西方的现代戏剧教育方法。接着在北方和南方的几个大学中讲授戏剧课程。最重要的,是从1935年起担任了当时的国立戏剧学校(1941年起改为专科)校长,一直到1949年,同学校共始终。14年中,这个学校为中国话剧培养了一千余名各方面人才,其中许多人都成为近几十年中活跃在中国剧坛、影坛上的骨干力量。余上沅办学主张教学同实践相结合,因之剧校实际上也相当于一个大型剧团,前后共演出过100多个大小剧本, 大都是世界话剧的经典之作和优秀的抗战剧作。还有若干老师和学生的作品,为了培养新人也常演出。
  余上沅对于中国话剧的理论建设贡献良多。在中国戏剧界对世界戏剧知识所知极少的背景下,他是最早把欧美经典的和优秀的剧作家、导演、演员、剧院和演剧方法大量介绍到中国来的启蒙者之一。1924年到1925年,他就介绍了赖因哈特、爱尔兰戏剧复兴运动、小剧场运动、先进的舞台美术,等等;特别是以高度赞扬的态度介绍了莫斯科艺术剧院。他当时在美国看了这个剧院的戏,加以对比,批评了美国的台柱(即明星)制,而肯定了莫斯科艺术剧院的保留(剧目)制度。30年代初,当中国话剧出现一批最早的历史剧时,余上沅就写出长文《历史剧的语言》,批评郭沫若、熊佛西、顾一樵等人的作品中以现代的语言、思想强加于古人的倾向。在晚年,他更深入研究、介绍和讲授了从亚里斯多德到狄德罗、莱辛的戏剧理论,写出了很有分量的学术论文。又翻译了贝克的名着《编剧技巧》等等。余上沅这个先驱者的这些劳绩,有价值的见解,过去都因为牵涉到众所周知的原因而因人废言,不被重视,打入冷宫。
  许多青年戏剧工作者常常以为小剧场运动是80年代才引进到中国的新事物,其实早在20年代,中国南方北方就都有所实验了。以田汉的南国社为代表的上海戏剧活动,例如“鱼龙会”等,都是小剧场型的;而余上沅还在美国留学时,就写了题为《北京为什么不组织一个小戏院》的文章,响应宋春舫先生1919年就鼓吹过的小戏院运动。1929年,余上沅在赵元任、丁西林、熊佛西、许地山等人的支持下,真地建立了一所北平小剧院,演出了一系列中外名剧,坚持了三年多的时间。他是中国小剧场运动的先行实验者。
  在理论上,余上沅和他的朋友们曾提出过“国剧运动”的口号。所谓国剧,余上沅的界定就是“要由中国人用中国材料去演给中国人看的中国戏”。虽然在20年代后期话剧演出实践很少的条件下,他们的观点难以全面,而且强调“纯粹艺术”有所偏颇,但从根本上说,余上沅已经感觉到从外国学来的话剧必须中国化,也就是民族化的问题了。这也是对主张全盘西化的五四前辈人物的观点的一种大胆反驳。
  今天回顾余上沅在20年代的理论遗产,我以为特别有价值的是他对中国传统戏曲的看法。大家都知道,胡适、钱玄同、陈独秀等许多五四时代名人大都是粗暴地反对以京剧为代表的民族传统戏曲,而比他们年轻的青年余上沅却是能比较正确地认识并分析戏曲艺术价值的少数人之一。他说:“我爱戏剧(意指话剧),同时也重视旧戏,旧戏有它历史上的地位,有它维持不绝的势力,……我尤其希望我们研究戏剧的同志,肯认定‘怎样去处置旧戏’,也是我们决不能不顾及的一个问题。”他强调指出,“中国的戏剧(指传统戏曲),是完完全全和国画雕刻以及书法一样……是写意的,非模拟的,形而外的,动力的和有节奏的。……它是非实在的,但确实它也都能够给我们以欢乐和灵感。”我们今天常说戏曲有写意性、虚拟性等等基本特征,余上沅在20年代就已明确认定了。尽管余上沅对戏曲的看法有他的历史局限,然而较之那些把戏曲说得粗鄙不堪、一无是处的名流们,他对戏曲的尊重和艺术特征的掌握,实在是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应该说到现在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1935年,梅兰芳剧团应邀访问苏联。总导演和总顾问是张彭春。余上沅也被邀请为导演兼顾问,参加梅剧团访苏,接触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等一系列世界戏剧名家;随后又陪同梅兰芳访问欧洲几个国家。作为话剧艺术家,他当然是因为对京剧艺术的尊重和理解才得到梅兰芳的信任。
  此外,余上沅还是一位中国话剧初期的优秀剧作家和导演。 他在20年代写过不少独幕剧,如《兵变》、《回家》等等。其中喜剧《兵变》曾被洪深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中。他在30年代曾导演过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奥赛罗》等许多剧目。只是他后期集中力量在戏剧教育方面,没有再在编导实践上下功夫。
  余上沅从来是一个严肃认真的正派戏剧艺术家和教育家。 当他1935年担任国立戏剧学校校长后,深知要办好学校,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好的教师。而那时优秀人才几乎全是左翼人物。余上沅根据蔡元培“兼收并蓄”原则,毫不犹豫地邀请了上海的应云卫、马彦祥,北平的石蕴华(杨帆)等进步戏剧家作为教学和行政骨干,1936年又邀请了曹禺、吴祖光等到校任教。在剧校14年中,担任专业教席的还有黄佐临、丹尼、陈白尘、杨村影、贺孟斧、张骏祥、洪深、陈鲤庭、陈瘦竹、焦菊隐、章泯、郑君里等等,都是进步的、正派的、有真才实学的戏剧家、学者,而没有一个国民党反动派的冒牌戏剧家。在国立戏剧学校14年所有演出的100多个大小剧目中,除了大量欧美古典名剧外, 中国作品的绝大多数也都是进步作家的作品,即使在反共高潮和三年内战时期,剧专也还演出过夏衍、于伶、宋之的、阳翰笙等人的剧作,而没有演过一出反共戏。这是难能可贵的。
  剧校生存的14年,从抗战前到解放前,大环境风云变幻,余上沅身受国民党反动派的直接控制,又面对蓬勃开展的学生运动,处境自是艰难,有些工作措施难免有失误不妥之处,致使有些师生对他一时不甚谅解,但是从十几年总的情况看,在教师队伍和演出剧目的主要表现上,国立剧校的实践都可说是进步的,至少也是开明的。这不是余上沅一人之功,但作为掌握一校大权的校长,他当然是功不可没的。
  更值得指出的是,1948年夏余上沅作为中国戏剧界代表,到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参加国际戏剧协会成立大会,会后又去英国访问,当时国内解放战争形势已很明显,国民党败局已定,有人劝他留在英国长住,但他心爱祖国,坚决回国。回到南京后估计当局有可能要他率领剧校逃奔台湾,他就毅然辞去他耗费了半世心血的校长职务,避居上海。1949年春,国民党教育部为他弄到四张当时极为难得的船票,逼他全家去台湾,他的许多多年老友如梁实秋、顾一樵等人已经都走了,他却听从了进步朋友的劝告,毫不犹豫地拒绝赴台,终于在上海迎接了解放。余上沅不是左翼戏剧家,更不是革命者,但他在政治关键时刻,态度是鲜明的。
  解放后,由于种种原因,余上沅没有在戏剧战线上得到安排,他只得先后在上海沪江大学和复旦大学教书,教学之余,他积极推动学生演剧活动。有一次去北京开会,有幸听到周恩来总理对他说“你应该归队”的意见。但是没有等到愿望实现,1955年,他就因潘汉年、杨帆大冤案的株连被捕了。30年代,杨帆(即石蕴华)是余上沅在北京大学教书时的学生,国立剧校初期被余请去做行政工作,是那时剧校进步师生的核心人物。1956年余上沅被释出狱,分配到上海戏剧学院教书。这是归队了,但那时的风气,只要戴上过某种帽子,即使证明是冤枉,也常是被人们用有色眼镜“保持警惕”。尽管余上沅异常勤奋地教学、着述、讲课,深受学生欢迎,然而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他讲亚里斯多德,讲贺拉斯,讲狄得罗、莱辛、易卜生,能够得到多少发表和出版的可能?他只能在一个冷僻的角落自濡以沫地做他一生向往的“戏剧的仆人”。在戏剧界,他越来越“淡出”,极少有人再提起他了。但是“四人帮”没有忘记他,“文革”阴风一起,他“理所当然”地重蹈地狱,以70高龄在干校劳改,挨打受骂,偶然回家,都不敢偷偷地吃一块肉。拖到1970年,终于在万端悲苦的残酷环境中含冤逝世。
  粉碎“四人帮”后,1981年上海市公安局、上海戏剧学院正式为他平反,推倒了一切不实之词,但是他已经听不见了。一直到改革开放的东风吹起,他的一些亲友和学生编选了一本《余上沅戏剧论文集》,由他故乡湖北的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又有一些心中久怀不平之气的后学者写了一些为余辩诬正名的文章,他的本来面貌才又重新逐渐显示,人们对他的历史评价也才提上了日程。
  今年(1997)是中国话剧运动90周年,也是余上沅先生百岁的年份。我想如果我们要总结中国话剧的历史经验,就决不能忽略这些历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却又久遭冷遇的先驱(余上沅只是其中之一)。对于余的教育思想和成就,对于他的理论的价值,我们可以也应该一分为二,有取有舍,分析研究,但是首先应该承认他的存在,应该以尊敬的态度认真地向他学习。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忄加右栗。
  
  
  
中国戏剧京12~14J5戏剧、戏曲研究刘厚生19981998 作者:中国戏剧京12~14J5戏剧、戏曲研究刘厚生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0:43:20

[新一篇] 步履維難的行程  --西方現代派文學在中國的情況介紹

[舊一篇] 民間和現代都市文化——兼論張愛玲現象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