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 丰富世界现代体育宝库——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述评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1)04-0433-03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体育理论研究日趋热烈,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为了深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增强民族体质,加强国家把民族传统体育工作既作为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又作为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自1982年起,经国务院批准,每四年举行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在一级学科体育学下设4个二级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名列其中;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新修订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榜上有名。这标志着体育学科研究的进步,更标志着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本文拟就20年来民族传统体育实践与研究的成果评述如下。
   1 民族传统体育的界定
  对于什么是民族传统体育,迄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定义,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时常出现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等混淆使用的情况。不同的研究者对民族传统体育仍有不同的定义和多种理解。
  一些学者从历史的角度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指近代以前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西方近代体育传入我国以后,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大中城市和军队、学校中的影响急剧削弱,除武术还被大力倡导之外,其他活动开展范围已经很小。这些研究常将民族传统体育简称为传统体育(《体育院系教材·体育史》,1989)。
  一些学者从民族文化的角度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民族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的,还没有被现代化,至今还有影响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这些研究常将民族传统体育称为民族体育(胡小明,2000)。
  由于我国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0%以上,且分布广,与少数民族相比,其地域性和民族特色不明显,因此,“民族”一词往往用来称呼少数民族,一些研究者常常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简称民族传统体育或民族体育(白晋湘,2000)。
  1997年,原国家教委将原来的武术学科调整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形成以武术为主体,包括传统养生和民间传统体育在内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1999)。
  一些学者将民族传统体育定义为“在中华大地上历代产生并大多流传至今和在古代历史长河中由外族传入并在我国生根发展的、且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活动”(熊志冲,1989),它包括汉民族传统体育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国家民委和原国家体委于1984年将1953年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定为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其实,这次大会无论从运动项目的选择和运动员身份的规定都与1982年以后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完全不同。应该说,天津的大会是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后期的才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2 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的剥离与凸现
  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是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的剥离与凸现,各种研究基本能取得一致的意见。
  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深厚的古文化遗存和积淀。研究表明,在人类文化的原始积淀期,诸多门类的文化形式混在一起,没有象今天这样分得清清楚楚,它们是混沌的、朦胧的。在某种对象中,包括有诸多的文化成分,当然体育也包涵其中,我们称这种对象为民族文化共同体(胡小明,2000)。事实上,我们今天所说的“体育”也只是在西方体育传入中国后于20世纪初才开始广泛使用的概念。体育概念一旦形成,文化共同体中许多具有健身、教育、娱乐功能的身体活动便被剥离出来,共同构成体育的内容和方法体系。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正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积极提倡,加强领导,改革提高,稳步发展”的方针指导下,通过广大民族体育工作者和文史工作者的努力,进行挖掘、整理、提高、发展的工作,从生产生活、军事武艺、宗教祭仪、民间娱乐与竞技等活动中剥离而凸现出来的(易小明,2000)。
  在1986年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后,由部分热心民族体育的文史工作者发起,在国家体委和国家民委的组织和支持下,开展了全国范围的民族传统体育挖掘整理工作,历时4年,出版了一部大型的民族传统体育志书《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中国体育博物馆,1990),收集到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676项,汉族传统体育301项,共计977项,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内涵的丰富、形式的多样。在此前出版的类似书籍还有《民族体育集锦》(本书编写组,1985年)、《湘西体育风采》(秦可国等,1987年)、《民族体育集锦》(胡小明,1989年)等等,都是利用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将民族传统体育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剥离,使民族传统体育无论在理论研究或是在实践中都逐渐凸现出来,形成较为独立的体育形式。正因为这样,我们常说民族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土壤,民族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背景。
   3 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
  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特征的论述,不同的研究者选择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但在对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传承性、健身性、娱乐性和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方面大多取得一致的认识,但在竞技性特征方面存在较大分歧。
  3.1 地域性与传承性 大多学者认为这是民族传统体育最典型的一个特征。某一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某一地区的一个或几个民族所开展,而其他地区或民族是没有的,这就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性特征。其他有关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多样化的特征,其实都是地域性特点的表现。产生于天然经济时代,成熟于自然经济时代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由于依赖于这种自给自足的社会形态,缺乏交流,也未发生过较大的变异和革新,在各自局限的地域内一代又一代的自我复制与传承,使得一些项目在不同的地域或民族之间既使有着相同的名称,在运动形式和内容上却大不一样。而一些项目虽有着相同的运动形式和方法,但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却完全不同(刘雪松,1990)。
  3.2 健身性与娱乐性 健身强体是体育的本质功能,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已认识到人体运动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比喻中也可看出古人对运动价值的认识。几乎每项传统体育都具有明显的强健身心的功能,有些项目甚至既无竞技性,也无娱乐性可言,但却具有良好的健身功能,如华佗的五禽戏等医疗保健功、导引养生术。
  娱乐性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最大特点之一,欢悦的身体活动在远古时代就是人类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传统体育文体合一的特点使运动者和观赏者得以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调节情绪,满足精神文化需要。在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中,众多载歌载舞、节奏明快、活泼风趣的体育娱乐活动成为主要内容。甚至在今天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以娱乐性见长的非竞赛项目仍大大多于竞赛项目。如彝族的“阿细跳月”、傣族的“象脚鼓”、纳西族的“东巴跳”、苗族的“跳芦笙”、“鼓舞”、黎族的“跳竹竿”等等(饶远,1992),都是融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体育娱乐项目。
  3.3 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如前述,民族传统体育是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剥离与凸现,这种源自民族文化共同体中的特点使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如有些项目与民族的起源传说有关,有些项目与种族的繁衍有关,有些活动源自生产、生活习俗,有些项目来自宗教习俗,有些则直接由军事技能转化而来,这使得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文化的各种特征,其中包含有民族历史、民族伦理、民族宗教、民族哲理、民族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是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和民族情感的反映。这使民族传统体育能够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同时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晋湘,2000)。
  3.4 竞技性 竞争意识在体育活动中则表现为竞技性的特点。我国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体育竞技的萌芽,竞赛活动是自黄帝以来为报答神灵赐福的宗教庆典的重要内容。先秦时期以技击为基本特征的武术已有一定的发展,这项最能显示人们强壮、机敏和征服的竞技,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竞争心理的重要活动,是古代体育竞技精神的突出表现。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由于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小,许多活动如赛马、摔跤、射箭、叼羊、赛龙舟等充满着激烈的竞技性特点(刘雪松,1990)。
  有的研究认为,翻开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在上千项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更多的则是依附于生产、生活、练兵、娱乐和礼教活动之中,没有形成具有独立形式和独立价值的体育形式,与奥林匹克竞技项目更是格格不入,缺乏建立在个人竞技基础的竞技性特征(胡小明,2000)。
  正因为这样,在今天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非竞技的表演项目仍始终多于竞赛项目。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思路上也非常强调其文体交融的特点,认为如果太强调竞技性特点,那么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不复存在。
   4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趋势
  随着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和现代体育的广泛传播,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问题主要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理论研究者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力举措,并根据现代体育的形成和传播的历史经验指出,只要国家及社会着力弘扬,通过将民族传统体育引进学校,实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然后将其引入全民健身机制,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汇入现代体育的大家庭中,形成与现代体育互为补充的振兴局面。有学者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趋势进行过这样的预测:即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价值将进一步被揭示并得到现代体育的肯定,但其所负载的某些过时的文化含义将被扬弃;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将逐步完善并规范化,部分项目将向竞技化的方向发展,但民族体育的主体将继续是非竞技化的;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形式将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与经济交流紧密结合,成为经济交流的先导、媒介或载体,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谭华,苏肖晴,1992)。
  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受现代体育的强力冲击,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陷入艰难的困境之中。在学校体育中,虽然有鼓励开展区域性和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的政策,但在操作中,仍是清一色的现代体育,甚至一些难以开展现代体育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也未能因地制宜地选择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来开展。更为糟糕的是,教学大纲规定的武术教材,许多学校也没有执行。在全民健身活动中,除了武术特别是太极拳和木兰拳系列被较为广泛地使用外,其他活动几乎难见踪影。在全国性综合性运动会中,仅保留武术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更重要的似乎在于她为加强民族团结的政治意义,各地并未形成以运动会为周期性高潮的训练和群众性活动。各地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为繁荣地方经济和文化而刻意组织的各种传统节日中的文化体育活动,看似一片复兴的景象,实际已与民间生活脱节,已经不是民族情感的自然流露,而是为表现民族特色的一种表层的人为造设。如此等等,说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并未象理论研究所期望的那样出现复兴与繁荣的趋势。
   5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对策
  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对策的问题上,大多数研究能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认为应改变目前理论上积极倡导和实践不力的脱节现象,树立既要反对西方体育至上的民族虚无主义,也要反对落后、复古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观念,加强科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发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较为成熟的对策思路。
  5.1 正确评价民族传统体育,摒弃、保存与弘扬并举 形成于古代社会的民族传统体育,必然精华与糟粕并存。因此,要加强科学研究,建立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正确的评价,对于一些落后的、不科学的,甚至与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相悖的活动,应采取摒弃的态度。如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便规定“凡开石、开砖、排肋、油锤贯顶等违反生理科学之项目不得参加。”而对于那些有历史价值,但已不可能在现实和未来社会中存在和发展的项目,想要强行挽留和推广也是不现实的,而应采取保存的态度,利用文字、影像等手段对其进行收集和保存,特别是对那些行将消失而不可再生的活动,尤该如此。对于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特别是那些既体现民族特性,又融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艺术性于一体的项目,应采取积极弘扬的态度,我们常说的弘扬民族传统体育,主要是就这部分优秀项目讲的(王希恩,2000)。
  5.2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丰富现代体育宝库 许多学者的研究认为,当前世界湾育的几十种竞技项目并不能代表整个体育,要使体育不仅成为少数竞技天才和多数观众的世界,而成为更多的身体力行者投入锻炼体魄的广阔天地,就应使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妥善地继承和发展人类宝贵的体育文化财富,这才是现代体育发展的最佳途径,也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唯一道路。通过从现代体育中吸取养分,对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整合,并日益明确地赋予其现代竞争、健身、教育等意义,使民族传统体育得到适应新环境的演化变迁,既不完全丧失应有的民族特色,又具备现代体育的特点,成为现代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学校教育、大众健身娱乐和竞技运动中发挥作用,从而丰富和发展现代体育宝库(熊志冲,1989)。北京申奥的成功,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瑰宝——武术有望成为奥运项目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5.3 加强人才培养,改革竞赛制度,促进全面振兴 培养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基本保证,目前,对人才培养可以采取如下的办法:1)要拓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口径,增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2)在大、中、小学的体育课中增加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特别是民族高等院校和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更应如此;3)通过举办各种短训班、学习班、研讨班等形式来提高现有体育教师、体育工作者的技术和理论水平(白晋湘,2000)。
  在竞赛制度改革方面,部分学者提出,应在国家和省级各类综合性运动会中增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打破武术一项身单影狐的局面;在国家和省市民运会中增设竞赛大项和小项,允许汉族传统体育和汉族运动员进入民运会,增加竞赛的内容和激烈程度;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协会的组织指导下,成立更多的单项协会,组织更多的单项竞赛(龙佩林,2000)。通过竞赛带动各地群众性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改善训练体制,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全面振兴,使更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革新与发展,尽早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收稿日期:2001-09-17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433~435G8体育白晋湘20022002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实践历程与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分析,认为在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的今天,改革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丰富和发展现代世界体育宝库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出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应对措施。民族传统体育/改革与发展/现代体育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reform/development/modern sport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课题号:99CTY001)。Carrying Forward Chinese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Enriching Modern Sports Treasury of the World—A Comment on Study of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BAI Jin-xiang(Jishou University,Jishou 416000,Hunan,China)The practice cours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 and the achievements in its scientific research since the reforming and the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On this basis it was suggested that nowadays when the global integration course is accelerating,to reform and to carry forward the Chines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 as well as to enrich and develop the modern sports treasury of the world are the inexor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An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for developing it were put forward.白晋湘(1962-),男,教授,吉首大学副校长,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吉首大学,湖南 吉首 416000 作者:北京体育大学学报433~435G8体育白晋湘20022002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实践历程与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分析,认为在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的今天,改革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丰富和发展现代世界体育宝库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出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应对措施。民族传统体育/改革与发展/现代体育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reform/development/modern sport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课题号:99CTY001)。

网载 2013-09-10 20:43:02

[新一篇] 開放的“繆斯”  ——論中國現代主義詩歌對古典詩歌、西方現代派詩歌的接受

[舊一篇] 張愛玲現象與現代都市文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