噢 1995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1995.12

翻开历史,
产品好但是败走市场的例子履见不鲜,
产品不是最好但是销售非常成功的例子也履见不鲜。

至於产品不好,
噢,那当然就绝没有机会了

嗨,RunPC 的朋友们,自从我代替我那忙得没有时间写「信」给我的朋友曾铭源先生 (美东随笔作者),写了一篇「你正站在十字路口」挥别 1994 之後,一隔经年,竟然又到了 1995 的最後一个月。这一年你跨越十字路口了吗 ? 你选择理想的道路了吗 ? 十二个月过得踏实吗 ? 对得起自己吗 ? 我的朋友常常笑我一头栽进这个快速变迁的领域,头发日渐稀少,身形永远削瘦。但因为变迁快速,使我常常需要思考,因而有机会多看多听多反省。没有什麽比多动脑并且跟着时代脉动前进更美好的事。

■ 铝门窗与铁卷门之 1995

资讯界 1995 年的头号消息当然是 Windows 95 所造成的话题与风潮。基本上对於这种模仿汽车业的命名方式我有点不适应。如果你在 96 年或 97 年还谈到看到 Windows 95,会不会立刻浮现「一层灰」的感觉 ? 如果是 Windows 4.0 就不会;而如果微软每年出一个改版,我们却又消受不起。
32 位元作业系统早就有了,IBM 的 OS/2 Warp 3.0 去年年底就已推出,更别提其前身 -- 也是 32 位元作业系统的 OS/2 2.0 -- 有多早。我听说微软花了数亿大洋的富兰克林在广告与行销上面 (编按:美百元大钞上是富兰克林肖像)。数亿 ? 我有没有记错 ? 还是当初我根本就听错了 ?

这年头形势比人强。Windows 95 的消息,微软只要稍微露点口风,媒体记者就蜂拥而来,争相报导;IBM 推 OS/2 却得辛苦一些。Windows 95 的书一拖拉库一拖拉库地出,OS/2 的书难见踪影。站在有竞争才有进步的角度来看,我真希望两强的市场距离缩短一些。OS/2 真材实料,又不是阿斗,是应该可以有作为的。就在刚刚,我看到了 IBM 名为「世界一家」的电视广告,无远弗届,令人怦然心动。(平常看到新闻尾巴,我就躜进研究室继续「办公」去了,今天也真巧)。不过,他们先得把安装的困难度降低一点。有一位网友在安装了 20 次之後,发了一封信,标题是:「我受不了啦」。当然也有安装很顺利的例子,但 IBM 必须正视不该出现却常常出现的抱怨,OS/2 才有前途。

铝门窗与铁卷门的世纪战争,是咱们资讯人最感兴趣的话题,我常常在网路论坛上看到两派人马笔战,杀气腾腾,耳边彷佛「渔阳鼙鼓动地来」。年轻学子真可爱,竟然会为只不过是两个产品 (又不是什麽真理) 争得面红耳赤,并进而延伸至对其生产公司的好恶与忠诚问题。像我这种年逾而立的资讯人员,只有「吹皱一湖春水 干卿底事」的冷静。

翻开历史,产品好但是败走市场的例子履见不鲜,产品不是最好但是销售非常成功的例子也履见不鲜。至於产品不好,噢,那当然就绝没有机会了。年轻学子的赤子之心我很清楚,「东西明明好,为什麽你们不用,为什麽它没有成功 ? 不公平。」呵呵,这个世界上不公平的事可多了,不是吗 ? 有人天生是庙公,有人被讥为乞丐。如果技术好的东西,一定会成功,大家死命去搞技术就好了,不必在乎行销、服务、技术支援、资源普及、形象建立等等「琐事」。从这个角度想,把技术以外的因素考虑进来,是不是觉得天秤又恢复平衡了一些 ? 噢,对,我想起来了,微软说要收软体使用谘询服务费,引来网路上一阵口诛笔伐,这会不会是 IBM 的好机会 ? 变化都是从细微的地方开始的。

这里有一段我和学生之间的有趣问答:

「老师,除了 Windows 及 MFC,您会不会开 OS/2 程式设计的课程 ?」
「不会,我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能力。」
「您为什麽不学 ?」
「工业上应用的东西,我抱墙头草主义。只要 OS/2 在市场上成气候,我就会学。」
「那您现在学不学 ?」
「唔...呃...嗯...」

我目前有没有在学习 OS/2 呢 ? 如果我的态度会影响你,那我就不想说 (责任太大);如果我的态度不会影响你,那我正好不必说。

我也曾经在网路上被读者问及一个问题:

「说真的,我有个不情之请,侯 sir 在搞定 OLE 以後何不花点时间研究微软以外的东西?」

我是一个平庸的人,学一个系统已经忙不过来了,另一个系统 ? 别急,慢慢来 (我可没闲着,呵呵)。

■ 资讯人的焦虑

九月份大同工学院资讯系邀我演讲。主办同学真好,还记得上次我在台大演讲时说过的话,真的为我准备了咖啡和座椅。唯一的缺点是没有准备搅拌棒,害我喝到两截式咖啡。

虽然是在台风夜,但真是一次温暖的见面。没有设定特殊主题,大家随便就资讯领域闲聊。席间我感受到同学对出路的焦虑,尤其面对一波波的新知,有不胜负荷之感。你知道,这是没有什麽良方的,对於方向的掌握,对於信心的建立,都只有在自己一步一脚印的耕耘中才能踏实。我可以告诉你资料的整理与学习的方式,但那都只是我的经验,你得亲身试试。如果说有一帖良药,就是「别人一天工作八小时,我一天工作十六小时」。很苦的一帖药吧!我念研究所的时候,系上每一位老师都比学生还用功,半夜两点在系馆出没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同学们想出人头地,就要想想别人是怎麽出人头地的。

我收到一封学生的 EMail 是这麽写的:「自己很清楚资讯工程这条路,也很有兴趣,但它发展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如何才能跟上它的脚步呢?我们不可能在每一项新技术出来之後都花大把时间去学习它吧!就像 MFC 和 OWL 之间。假设目前无法判断谁将来是市场的主流,那我们该如何是好?」

这位同学 徨的虽然是 MFC 和 OWL,但如果层面再提高到作业系统,Windows or OS/2 ? 岂不更让人忧心 ? 我没有答案给你,只能说,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多接触实业界的消息,不要老认为自己还是学生而象牙塔里很温暖。不要认为看外文期刊是多了不得不得了的事,既然你走的是资讯这条路,你应该有时时紧跟世界脉动的心理准备。

说到培养判断能力,其实实力就是後盾,看看另一位学生的信:「我习惯每两周去台北一趟,看看出了什麽新书没有。如有中意的新书就毫不犹豫的买回家。买的书多,自然也得看的勤,所以我几乎平常都在看书。值得庆幸的是,我的近视度数已经固定,不再有增加之虞。我觉得买书看书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投资,当知识和经验逐渐增长,心中的充实感真是不可言喻。」

把你自己,加上你所拥有并且阅读的书籍,放到天秤上和别人比一比,如果自己这边老是悬在半空中,那麽就应检讨检讨。

■ 电脑翻译

「电脑翻译」这个词不太明确,应该说是电脑相关文章与书籍的翻译。大概是因为我自己在【无责任书评】中老是说东论西评这嫌那的,十一月份受邀,对交大外文系同学做了两小时的演讲,题目是「科技翻译 -- 从电脑领域说起」。

即使我把科技的范围缩小到电脑领域,它也是够广的了。不知你有没有过这种经验,当别人知道你在电脑这一行之後,大大小小机壳里外软的硬的通通都拿来问你,如果你告诉他「这是属於 xxx 的范围,我比较擅长 xxx」,别人就会嘀咕「还不都是电脑 ?」

慢慢地,我想大家开始了解「电脑是一门很广的学问」,不会再有过去责成电机系同学「连个电视都不会修,书读到哪里去了」的情况发生。电脑领域如此之广,有应用面,有技术面,应用面又有多媒体、文书处理、资料处理、绘图、美工...,技术面有程式设计、作业系统、网路...,程式语言又分 Pascal、C、C++、Basic...。林林总总不一而足,那麽什麽是翻译电脑文章所必需的基础呢 ?

这个基础绝对不是英文程度,而是专业知识。基本上,外文系学生要做电脑文章或书籍的翻译,不可能!除非...除非...除非...除非他有足够的专业知识。

一般人总认为,翻译嘛,英文好就好了,其他不重要 (或是「不怎麽」重要)。抱这种观念的人来做翻译,对社会是一场大灾难,他们会制造出许多垃圾;对读者而言更是一场大灾难,因为他们会污染别人智慧的灵台。现今社会中,大概以电脑书籍与文章所制造出来的翻译灾难最为严重。资讯业进步神速,各国都在全速挺进,推陈出新的效率高得惊人,社会大众对於这方面的知识有极大的需求量。需求量高生意就好做,和房地产一样,再烂的房子只要景气好照样卖得出去。学校里学生多的是,想赚外快的上班族也多得是,一点点钱就让劳资双方高高兴兴。把这些因素统统加起来,成就了我们今天的电脑中译市场的混乱和低劣。有一位读者来信说到中译书时,用的词是「堕落」。我惊讶他用词的创意与大胆。

如果要我列出科技翻译的要件,我会说专业素养、中文程度、英文程度和博学程度四项,其中尤以专业素养为最,中文程度次之,博学程度再次之,英文程度最不重要。

【关於专业素养】

没有专业素养,在术语和专有名词的处理上,以及行文遣字之间就没有所谓的「内行气」。有一位在化学公司担任研发主管的朋友来信对我说:「因为工作的需要,我经常拿一些专业的技术资料给同事阅读,并要求他们翻译成中文,通常结果是牛头不对马嘴,我甚至半开玩笑地问他们是否看得懂自己翻译的文章,他们老实的说自己也看不懂。」

我拿起手上的「志村大爆笑」(一本关於 Windows NT 的中译本,是我的「翻译名句最佳范本」),随手翻出一句如下:

VOID CALLBACK ResultCallBack(HWND hwnd, UINT uMsg, DWORD dwData, LRESULT lResult);

When this function is called, it is passed the handle of the window that finished processing message and the message value in the first two parameters.


原译文为:

当这函式被呼叫时,它被传递已经完成处理前 2 个叁数中的讯息与讯息值之视窗的处理指标。

看不懂,对不对 ? 就是你勉强看懂了它的文法 (我们很多人都学会了说文解字 -- 被这种书训练出来的),它所传递的意义也是错的。如果我懂这技术,我就会这样译:

当这个函式被呼叫,它的前两个叁数分别 放的是处理该讯息之视窗,以及该讯息。

如果我的文字能力好一点,我就这样译:

当这个函式被呼叫,它的前两个叁数分别放的是「讯息之处理视窗」以及「讯息本身」。

如果我的文字能力再好一点,我就这样译:

当这个函式被呼叫,它的第二个叁数放的 是讯息本身,而第一个叁数放的则是处理该 讯息之视窗的 handle 值。

也许後面几例的优劣见仁见智,但肯定都比原译文好太多。


专业素养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对名词的处理。我曾经看过一篇音乐文章,出现「索拿大」一词,究其上下文意,原字应该是意大利文 "sonata",「奏鸣曲」的意思。这样的翻译未免太过离谱。然而,在电脑书籍和文章之中,多的是这种水准的东西。就有一书把 class library 译为「等级库存」。要命,我还「班级图书馆」咧。

WINDOWSX.H 档中定义有许多所谓的 message cracker 巨集,有一本书把它译为「讯息爆裂子」,不仔细看还以为是爆米花或炒栗子。另一本书把 message cracker 译做「讯息剖析器」,就传神得多。差就差在两位译者的专业素养。後一位译者知道 message cracker 做什麽用,真切抓出其行为做为译词;前一位译者不懂什麽是 message cracker,只好查字典乱译 (crack 正是敲碎、爆裂的意思)。

再看看下面这个例句:「我已经尝试将样本应用独立於另一样本应用之外」。没有人把 sample application 说成「样本应用」的,如果说「范例程式」,是不是好得多 ?

情况简直是荒谬到了极点。

荒谬并不只在於一个译词本身的可笑,而在於译者连该书所牵涉的领域中的最基本名词都不知道,这本书的内容还能让人信任吗 ? 荒谬在於出版社到底是怎麽寻找翻译人员的,荒谬在於没有相关知识背景的人竟然敢接下这样的翻译工作,而且就这样一路平安地完稿校对送厂印刷装订出版。一叶知秋,今天的电脑资讯翻译品质是多麽令我们痛心疾首。这样的书籍被一个求知若渴的学子买去,好有一比:盲人骑瞎马。学子是盲人,译者则是那匹瞎马。盲人与瞎马本来应该是命运共同体,你却在跌跌撞撞头破血流之际,肥了那匹没良心的瞎马以及那家没良心的出版社的荷包。

我们的电脑书有许多是「已经会的人」才看得懂,「还不会的人」永远看不懂。其间翻译书尤其多。这样的书有什麽价值 ? 你知道,黑社会有他们自己的「行口」,混迹江湖的人一个不小心就会被识破「非我族类」,惹来杀身之祸。如果说荣誉是一个人的第二生命,我希望从事电脑资讯翻译的人,要好好充实自己的电脑知识,不要一个不小心,自己谋杀了自己。

【关於中文程度】

请注意我说的是中文程度,不是文学程度,也不是国学程度。自从五四运动以降,中国人已经不用文言文了,但是很多人以为白话文好写,以为会讲话就会写白话文。真的是这样吗 ? 那为什麽有的文章读起来如沐春风,有的文章读起来硬是让你牙齿咬到舌头 ? 前面的例子已经说明,作者或译者的文字能力会影响读者对知识的吸收。下面是另一个从杂志上找来的句子:

使用者虽然能够直接使用 Visual Basic...,但仍然无法开发出...,
因此 VC++ 对於这方面的需求仍然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我把最後一句改为

因此对於这方面的需求而言 VC++ 仍然是最好的选择。

你觉得怎麽样 ? 当然当然,两个句子都是可以被看懂的,如果你觉得侯捷很无聊,或是你浑然不觉其间的差异,那就当我没说吧。

「全盘中文化」与否也值得商榷。"window" 是视窗,没有错,但 "Windows" 也一定要变成「视窗」吗 ? 媒体犹可弹性行事,也许考虑到版面、读者...诸多因素,学术界非也必须如此吗 ? 如果我开了一门 MFC Programming 课程,学校却一定要我交出中文课程名称,你说我该怎麽办 ? "UNIX" 并没有变成「优尼克士」啊,为什麽 Windows Programming 一定要变成「视窗程式设计」?

对於较艰涩而没有通用译名的专有名词,我赞成把中英文一并附上,其间拿捏全赖作 (译) 者的专业素养。以下是一些过犹不及的例子 (来自我的「名句最佳范本」):

● 在 1993 年 7 月 27 日我生日这天,Windows NT 小组给我一个作者所能得到的 最佳礼物:他们发布了 Windows NT 要制造 (manufacturing) 的消息。

● Windows NT Executive 规范 (regulate) 所有这些次系统的记忆体配置 (memory allocation),线串,档案,与其他资源。

● 记住,当我在叙述中更加详论时,我绝对是制作相关的 (implementation dependent) --- 我是在讨论 Win32 API 的 Windows NT 制作。Win32 API 的其他制作则以不同 方式制作了一些 Win32 函式。

● 错误检查应该是任何软体专案的一大部份。不幸的是,适当的错误检查会引起 软体专案的大小 (size) 与复杂度 (complexity) 爆炸性地增长。为了让样本应用 更易於了解与较不混乱,

● 我喜欢说所有的样本程式都没有错误 (bug free)。但是,...


如果连 manufacturing、regulate、memory allocation、implementation dependent、size、complexity 和 bug free 等字眼都必须列出原文,我们还需要一位翻译吗 ?

【关於博学程度】

作者的博学程度是一本科技书籍或一篇技术文章的文采酵母菌。有一位读者问我什麽是文采,我想,只要读者能在阅读时获得技术以外的喜悦,被文字本身牵动了情绪 (因文字拙劣而引起的愤怒与悲哀的情绪不算),这种文字斯可谓有文采矣。

博学的作者,最令腹笥甚窘的译者头痛。「基度山恩仇记」里有法国文豪大仲马一生豪华挥霍的影子,可苦了全世界的译者。但是博学的译者最喜欢博学的作者,这样他才有的发挥啊。

有一本电脑书 (忘了哪一本),读者写信来问我 "There is no silver bullet" 是什麽意思。如果译者能加上一段译注:

「美国人深信月圆之夜狼人出没。杀死狼人的唯一方法是,以银制的子弹贯穿它的心脏。所以,There is no silver bullet 的意思是:没有致命、有效、一击中的的方法。」

这样的文字就颇有可看性了。喜欢隐喻幽默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一来味道全失,画蛇添足。唔,尺寸拿捏的确需要注意。

【关於英文程度】

我的意思并不是说英文程度不重要,而是,几乎我们每一位大专学生都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科技翻译所需的英文程度,所以其重要性也就不那麽突出。外国人不会把科技文章当成欧美文学来写,里面都只是直述句。译者之所以看得懂技术内容,不在於其英文程度,而在於他的专业素养。对於太长或稍为复杂的句型,具备专业知识的译者应该可以推敲个八九不离十,而且通常是正确的;没有专业知识的译者则即使再简单的句子也只能模拟想像,而且通常表达不够精准或甚至是错的。「精准」这一点非常重要,让读者迷失在模糊的文句中是一个科技文章的译者 (或作者) 最不可原谅的过失。

隔行如隔山,我们必须承认这句话。

我的母校的学弟妹们一想到科技翻译,首先想到要听听这个领域的人的意见,基本上已经是一个好的开始。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如果有着「自己的作品是自己要看的」的心理,成绩就不会太坏。店家不会把馊水油加到自己要吃的面里。

侯捷不是专业翻译人员,却在这里夸夸而言,实在是基於一份热诚。任何想培养电脑专业知识的人,如果觉得目标离自己太遥远,这里有一个例子:侯捷大学念的是土木,研究所念的是动机,电脑知识几乎全凭自修。如果我可以,你当然也可以。

■ 我们需要一本软体专业期刊

我观察咱们通用性的电脑专业杂志,大部份是这样子型式:外稿常谈软体,内稿常谈硬体。硬体可以谈分析、谈测试、谈效能评比,这对采购是一大福音,也提供了某种层面的硬体常识。由於很少有人能够独力完成硬体测试的工作,投资报酬率也一直是个问题,所以责任就由杂志社来扛。至於软体,不论是应用心得或技术心得,比较适合单打独斗。不会有人在杂志上教我们如何开发一个大软体,那适合放在一本书上而不是一月一期的杂志。

读者来函通常问的是硬体问题。谁和谁相冲啦,谁又和谁搭配最好啦...。我很希望看到一本完全软体技术的专业期刊 (不是杂志唷),谈的问的都是软体技术。国内程式工作者这麽多,让我代为请命吧。只要深度够,我想应该可以维持生存。大家的看法如何 ?

■ 我们需要更多专业作家

我曾经在【无责任书评】中呼 ,当这个环境进步到一个层次,就养得起更多的专业作家。看看国内杂志书籍的内容,就技术层次和文字水准而言,我觉得我们需要更多的专业作家。

■ 拜拜,1995

年终气氛真好呀。经过一年,侯捷才重回到这里,但是下一篇文章绝对不会让你等太久。拜拜,1995。 


侯捷 2010-08-10 09:19:45

[新一篇]  我們的今天就是歷史的延伸

[舊一篇] 侯捷訪談錄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