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局限及教改趋向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山东省滨州地区教研室 时寅敦)
  十几年来,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呼声很高,涉及面很广,成效也很显着。于漪、钱梦龙、宁鸿彬等许许多多的专家学者广采博取、融会贯通,逐步探索出了各有特色的教学理论和教改路子,影响之大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些闪光成果的产生几乎都是以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为起点和终点,而涉足高中语文教学的差不多还是些零敲碎打、修修补补,既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也没有总结出一套或几套理论,不客气的说,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改还是一片空白。
  照理说,初中与高中同属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思想、方法、路子自然是相通的,初中的教改成果拿到高中来用应该顺理成章。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有些教改经验在初中很适合,到了高中却行不大通,有些方法在初中的语文课上很有效,到了高中的语文课上却显得笨拙甚至滑稽。症结何在?我想,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在初中语文教学基础上的延伸和提高,自然有不同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规律和个性,也许这正是高中语文教改步履维艰的原因所在。
  当然,制约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因素很多,在此,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高中语文教学的局限和今后的教改趋向。
   一、更新观念,研究现代化的高中语文教育思想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共同话题。改革的首要任务便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高中的语文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就思想观念来讲,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有着明显的局限。张家璇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批评了“唯本”“唯考”“唯法”三种观念(《语文教学观念转变之我见》1995年第6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其他专家和学者也多次批评过语文教学观念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观念的陈旧和落后。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1)就语文论语文的封闭主义。这种观念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局限于“小语文教育”天地,唯我独尊,视野狭窄。(2)“目标在于取得功名”的“利禄主义”(叶圣陶先生语)。这种观念将语文教学的目标局限于高考,升学成了高中语文教育的唯一目的,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围绕着应试作文章,与其他学科一起自觉不自觉地强化了高中教育目的的单一性。(3)脱离实际、照本宣科的形式主义。教学方法单调,缺少变化;教学过程固定,模式统一;教学内容僵死,缺乏时代活水;课堂气氛沉闷,缺乏青春活力;脱离学生实际,忽视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不足,参与意识差。(4)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机械主义。由知识到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渡过程,自有其规律和方法,但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对此常常有机械的理解和机械的运作,要么是经院式的繁琐考证和注释的广泛罗列,要么是诗人式的拍卖激情以感动观众,要么是自动流水线式的重复训练和题海战术等等。这种种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是机械地理解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复杂性。
  观念的偏差、陈旧和落后是导致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要使高中语文教改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就必须研究和构建现代化的高中语文教育思想。
  ⒈对高中语文教学性质、任务的再认识。普通高中是“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语文学科的性质应该有别于初中语文学科的性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颁布之前,初高中语文学科的性质放在一块表述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这实际上是将两个学段语文学科的性质等同了起来。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颁布,仍将上句话表述为初中语文学科的性质。那么高中呢?在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正式颁布和实施之前,我们所遵循的恐怕仍是这一表述。不过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研究,近期已经有了新的发展。庄文中先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是用来交流思想感情的,是负载文化的,这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工具的本质特点。”(《关于制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思考》1995年第3期《中学语文教学》)。于漪先生也强调:“语文绝不等同于一般的生产工具,如机器或犁锄,也绝不等同于一般的生活工具,如筷子和拐杖。语言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信息的载体……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弘扬人文,改革弊端》1995年第6期《语文学习》)这些阐述,已经清楚地表明:语文学科的性质应该是“交际的工具,文化的载体”。于漪先生说这是“还了语文学科的本来面目”(1995年8月15日在全国青语会成立大会上的报告)。这一阐述,对高中语文学科性质的明确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关于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教学大纲中已有明确的表述,但前文所谈到的“唯考”“利禄主义”的思想显然背离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这就有进一步明确的必要。同时,关于高中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特殊性仍需要作深层次的研究。张定远先生1995年夏在秦皇岛谈高中改革时曾说到正在构建中的四种高中办学模式,就这四种模式来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自然也应该有所不同。
  ⒉ 对高中语文教学广度与深度的再认识。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是在初中基础上的提高,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对提高到什么程度这一问题一直研究不够,教学大纲上的表述也很模糊,大部分内容难以做出明确的界定,这就容易导致高中语文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广度和深度的不明确,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封闭主义和形式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绝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在高中阶段受升学考试的左右而视野狭窄,同时又因教学形式方法的单调而浅尝辄止,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都远远达不到要求。学语文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几页练习题,没有课外阅读习惯和练笔习惯,课堂学习消极被动,浮在知识的表层无法深入等等,这就是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就在于对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教什么,范围有多大,内容有多深;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等等。当然,这都是深入到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很复杂的问题,一时恐怕解决不好。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大家都能来研究这一问题,形成统一的认识,并且能够在新的教学大纲中体现出来。
  ⒊对高中语文教学面向现代化的再认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三个面向”,是具有战略眼光的。高中的语文学习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意味着语文学习任务的完成,意味着他们继续进行专门深造和谋求职业已经具备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语文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已经具备了参与现代化建设所应具备的语言运用和语文学习能力。未来学家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学面向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当然,高中语文教学面向现代化决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一个标签,它理应具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比如:高中语文教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问题;高中的语文教学内容与现代化教学手段问题;高中的语文教学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问题;高中的语文教学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联系问题;高中的语文教学与国际大教育环境的关系问题;高中语文课程自身的现代化问题等等。语文教学不应是孤立的、封闭的,特别是高中的语文教学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更为接近,高中的语文教学思想如果缺乏现代化的内容和精神,那将会永远走不出封闭的、形式主义的小圈子。
  高中的语文教学要参与培养跨世纪的未来人才,就必须研究现状、解放思想,确立适合社会发展的、能够指导自身运作的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
   二、变革教材体系,构建科学的高中课程方案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凭借,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改革的成败都与教材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现行高中教材(必修本)虽然经过反复修订而成,但仍存在很大的局限和缺陷:(1)作为全国统用教材,仅此一种,很难照顾到各地不同的教学实际。(2)就高中阶段的学习情况来看,这套教材内容尚显单薄,与高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习视野还有较大的差距。(3)教材编排采用单元文选式,从高一到高三,选文难度差别不大,听说读写训练没有一条明晰的线索。(4)教学目标先后次序不明确,难以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年级之间、单元之间甚至课与课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一种文体分布在三个年级,各种文体交错穿插,教师难以使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学了第一册不知道对学习第二册起什么作用,学了第二册也不知道比学第一册提高了多少。(5)语法修辞等基础的语文知识都穿插在初中教材中,高中语文教材中穿插的单元知识与训练内容本身构不成知识学习体系,也构不成能力培养体系,与单元学习内容也没有必然的联系。(6)许多课后的思考和练习在编排上也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不同年级的思考和练习体现不出语文学习的进步和发展。这种教材内容的散乱、目标的模糊,自然容易导致教法的单一、学法的单一,教师找不到教学的梯度,学生感受不到进步的快乐。三年下来,学生学了六本书,到底有哪些收获,恐怕谁都难以说清。难怪有的高中毕业生并不认为自己的语文水平比初中阶段提高了多少;有的老师也反映,高中学生的作文书写不如初中时工整了,句子不如初中时流畅了,内容不如初中时明白了。这虽然说的是个别现象,但由此也可以发现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着失误。其中教材编排上体现不出高中语文教学的广度、深度和梯度恐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样,变革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体系就显得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了。如何变革?从专家、学者到普通教师,许多人都在思考和探索。张志公先生曾提出“教材改革要面向现代化建设”,并特别强调了现代化的几条根:一是“规范化”,二是“科学化”,三是“信息化”,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五是“国际化”,六是“坚持爱国主义”,七是“人的素质”。张先生谈到教材改革时还提出一种设想,“单开一门文学课”,另编一本“语文读本”,“教地道的语文”(见1995年第1期《中学语文教学》)。上海市建平中学的程红兵老师在他的《高中语文教材改革总体构想》一文中还提出了他所设计的一种高中语文教材编写方案:“每册教材根据培养目标,阅读课型分五个单元。第一单元为筛选型阅读……第二单元为框架型阅读……第三单元为阐释型阅读……第四单元为赏析型阅读……第五单元为研究型阅读……”(见1995年第3期《中学语文教学》)。庄文中先生也强调:“要着眼于综合性和应用性,来构建高中语文应用知识体系”(出处同上)。这些讨论和建议,一方面说明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大家明确高中语文教材改革的一些基本方向:广博、有序、梯度分明、操作性强,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现行高中语文课程的设置也有很大的局限性:(1)全国统用一本书,没有地域差异,也没有要求差异。(2)一套教科书,面向全体学生,有的吃不了,有的吃不饱,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3)单一的课程设置造成了高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脱节。(4)单一的教学内容使许多高中学生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在我看来,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与初中阶段相比应该具有明显的区别,初中阶段可以说仍然是基础阶段,高中阶段则可以说是提高阶段,应该具有广阔性、应用性、分析性、鉴赏性、研究性等特点。据有关报刊介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高中语文课程都不是我们这样的整齐划一。为了适应高中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也为了社会的需求,除了开设必修课外,它们还大量开设选修课。如美国的部分中学,选修课程达300多门;日本中学的语文选修课程有许多是以中国文化为专题的,日本高中学生所掌握的唐诗、宋词等比我们的一般高中学生还要多。这许许多多的事实,都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敲起了警钟。
  陈钟梁先生在与青年教师的一次谈话中说:“现代课程论力求把理论框架放在一个三角形上,三角形的一个顶点是社会的需求,一个顶点是科学内在的规律,还有一个顶点是学生身心的发展,而三角形的中心为人的素质。在这个理论框架下,语文教学可以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设立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个板块。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需要。”(见1994年第8—9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海在高中语文课程设置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据陈钟梁先生介绍:“必修课主要是打基础,用于基础知识的讲解、基本能力的培养……选修课旨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以高中为例,上海为几所实验学校编写了《古代汉语》《古文选读》《影视剧评论》《外国文学作品选》《交际与言辞》《校园新闻写作》等课本……活动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表现能力、组织能力,因此重在活动性、实践性。”(出处同上)这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对全国各地高中语文课程的改革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和推动作用。
  构建科学的高中语文课程方案是当务之急,我们期待着新课程方案的出台和进一步的完善,使之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发展。
   三、完善考试机制,增强考查内容的科学性、导向性
  高中语文教学的显性目标与高考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目前的形势来说,高考作为教学指挥棒的作用是谁也否定不了的,事实上也不应该否定。“升学考试从来是指挥棒,其他学科如此,国外也如此”(见1995年第6期《语文学习》于漪先生的《弘扬人文 改革弊端》)。我们说,这个指挥棒只要指挥得好,高中语文教学的方向、目标就会更明确,语文教学质量也就会随之而提高。不过,现行的考试机制尚不完善,许多方面还有很大的局限。这实际上也是由前面所谈到的“唯考”的观念所派生出来的,例如过分地看重了一次考试的作用;应试成为高中教育的终极目的和唯一目的;教学完全围绕考试作文章,忽略了高中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学生个性的发展;以不同形式、不同等级的考试建立教学质量的评估机制;逐步把考试渗透到各个年级(甚至初中、小学)、各个环节以形成覆盖所有学段的考试网络。考试机制的不完善带来的负面效应很多,大家对它的批评也很多。如何建立比较完善的考试机制,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就语文学科来说,它应该具备科学性、实践性、层次性和多样性。所谓科学性,应该是指考试机制符合教育规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所谓实践性,应该是指考试机制具有很强的应用功能、分析功能和研究功能;所谓层次性,应该是指考试机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既可以适合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层次的考试,又可适合于不同类型、不同需要的考试;所谓多样性,应该是指考试机制摆脱单一目的、单一形式、单一内容的局限,使之丰富多采,形成“条条大路通北京”的网络和格局。
  近几年,高考这个指挥棒经过不断的调整,高考语文试题逐步稳定在“基本脱离教材,注重考查能力”上,这在语文教学和应试中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转折,这种与社会生活实际逐步相吻合的导向受到了高中语文教学界的肯定和赞同(当然,高考试题并非不存在问题和缺陷)。指挥棒的方向对了,并不代表高中语文教学沿袭已久的刻板程式和习惯也马上改变了。事实上我们也不可能要求高中语文教学一下子来一个大转机。不过,我们考查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情况,就会发现许多可喜的现象:高中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实效,越来越注重能力培养,越来越注重课堂容量;研究大纲和考试说明的人多了,研究教学方法的人多了,研究训练规律的人多了。由此可见,只要目标明确、方法对路、训练到位,高中语文教学就能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我们并不否认高中语文教学还存在着目的的单一性、功利性和训练的单调性、机械性这些高中各学科所共有的缺陷,同时,我们还应该从考试内容的科学性和导向性上调整和矫正高中的语文教学。这里所谈的考试内容的科学性不仅是指考试题目准确无误,试题容量和编排合理有序,还应该包括试题考查内容符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特殊规律、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高中语文学科的自然发展规律。比如现行高考试题中每年必考的几项基础知识,本应属于初中或小学阶段的考查内容,现在年年出现在高考试题中是否合适等等,都值得研究。在我看来,考试内容应具有明晰的阶段性和层次性才算科学。所谓考试内容的导向性也不是单纯指导学生应考的问题,如果单单理解为应考导向,那就会使高中的语文教学陷于考试的怪圈,永远也走不出来。考查内容的导向性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考试目标及考查重点的导向;(2)教师把握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导向;(3)教师进行高中语文教学规律和方法研究的导向;(4)高中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和局部改革的导向;(5)评价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教改成果的导向;(6)逐步形成现代化高中语文教育思想、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的导向。
  考试的能量是不可低估的,考试内容的科学性和导向性对整个的高中语文教学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高中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轨迹,鉴于这一领域的复杂性,在此提出以上问题和看法,以求方家教正。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西安6-8G31中学语文教学时寅敦19971997 作者: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西安6-8G31中学语文教学时寅敦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58:26

[新一篇] 淺談高三歷史圖片圖表型試題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舊一篇] 淺談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語言文字規范化問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