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 簡體 傳統 |
广东话是和古汉语最相近的中国方言,用广东话念来的唐诗,宋词更有韵味!唐诗里就有好多的词汇在广东话里还在用的!大家从小学习的唐诗中,其中有些押韵,若以今日的国语来念,绝对不能相合。不过要用广东话来念则非常流畅。
来,转写例子看下先——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中的「流」与「楼」字,在广东话读来都是「留」音,但普通话读来则前者是liu,後者是lou。杜甫的〈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在广东话读来,「新」﹑「人」﹑「真」和「匀」都是同一个韵,但普通话却不能有如此效果。以下还有多个例子,白居易的〈宫词〉︰「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杜甫的〈佳人〉︰「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可见,唐人作诗时所押的韵在广东话念来是比较流畅,总比普通话好。
从另一方面看,现今广东话所说的「激气」,在北方人的口里出来,是「真是令人生气」。例如,北方人说︰「真是给你活活气死﹗」广东话却变成了「真系俾你监生激死﹗」这个「激气」,其实也很有古意。在中国古代,对於情感上的郁荡,也称之曰「激」,例如汉书「王章传」︰「今疾病困厄,不自激,抑乃反涕泣,何鄙也﹗」而所谓「激气」,实际上就是迫使气成喘而生恼怒。凡是因力阻遏而作其气,便成为「激」,水受阻遏,成为「激湍」,人因阻遏打击而情感翻腾,成为激气。
说到「中意」这个字,是广东人常用的口语,在古代看来也相当流行。以下三节引文可作佐证。
且说王员外次女玉姐,年已一十五岁,未曾许定,做媒的络绎不绝,王员外因是爱女,要拣个有才貌的女婿,不知说过多少人家,再没有中意的。」(「醒世恒言」之「张廷秀逃生救父」)
「西门庆道︰我家大娘子最好,极是容得人,见今也讨个身边人在家里,只是没有一个中得我意的。」(水浒传第二十四回︰「王婆贪贿说风情 郓哥不忿闹茶肆」)
而某种程度中广东人的纯汉人血液更纯一些--广东话而有这许多「唐气」,又是从何而来?相信这应该是拜武则天之所赐。在武则天当国时,曾经大事杀戮,流放政敌,不杀而流放到岭南的,根据当时估计,总数在十万以上,有些甚至是整族送来,这就注定了广东要承受这股「大唐余风」。因此,广东话与唐话有这麽多相似或相同之处,也是不足为奇的。
还有,秦始皇统一六国发兵六十万进驻南粤,但后来战事吃紧这六十万秦人就没有回到三秦,现如今三秦农村的老话中有个别的词汇发音类似广东话!广东在很多地方保留了中华文化的好传统,例如,在广东崇拜自食其力,工作不分高低贵贱揾钱就好,好多的大老就是从沿街叫卖,一分一文开始做起!而北方因政治的影响对儒教的理解发扬过度,且有离政治中心较近官场习气太重,影响到民间,风气就有些眼高手低,看不起手工劳动,喜欢拉帮结派等等功利主义!如果再没有相应的文化教育,民智的开发就很不理想!
而广东民间历代南迁的汉人中不妨满腹经纶之士,试想不愿依附权贵和世俗同流合污的人士会差到哪里。在这些文化人的影响下广东就有很好的民族自豪感
三元里的民众自发抵抗近代化的英军,而北方则是痞子,闲汉对付人家和平的传教士,使节……且近代中国的外战中广东人慷慨赴死为民族而战的例子举不胜。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抗战中广东出的汉奸是非常少的,主要是民间人士的厚道,老百姓惹不起你小日本,也不为了吃碗饭当汉奸!相比好多自然条件好于广东的北方个别省,民智混沌,不通教化仅为数两米就……当然,这也与历史上北方战事过多,使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权宜一时,“万里长城万里宽,让他一尺又如何”及是真实写照!
广东话才是正宗的汉语,“普通话”其实是被胡人奴化的语言,越来越多人在广州只讲普通话,甚至我们的下一代也不愿讲广东话,这真是一种莫名其妙的事情。首先,粤语并不是方言,它并不属于普通话语系,这跟其他属于普通话语系的所谓“方言”、“土话”有本质的区别,其他方言也许只是变一下音调就可以学会普通话,但粤语是完全不同的。粤语是一套有完整的发音体系和标准的语言,如“广州音字典”所见,每一个字都有发音标准,而且粤语的历史比普通话长得多,用字范围也比普通话(特别是1949年以后被简化的普通话)广得多。因此,把粤语和方言混淆在一起本身就是一个居心叵测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普通话仅仅是五胡乱华的产物,相对来说粤语等所谓的“方言”比普通话历史长得多,正如很少人知道广州2200年的历史比北京那900年长这么多,那因为广州一直都不是首都,一切的历史遗迹都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拆你一个总比拆一个皇家建筑容易得多。北方汉语被外来民族稀释、简化以后成为一种混杂的语言。相对来说,粤语等语言则更少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保留了更多汉语的发音和语法成分。
很简单,许多韩国、日本、越南等地的很多词汇都来自汉语,所以其发音和粤语更接近,而绝不是跟所谓的普通话更接近。甚至,粤语的词汇也影响着全中国人民,比如最常用的“埋单、“老公”、“搞定”、“犀利”,还有股市的“企稳”,这些都是原汁原味的粤语词汇。
以下是北京历史老师袁腾飞的一段话,讲述了关于所谓普通话的来源。
昭君当国,汉匈40多年和睦相处。直到东汉,匈奴分为南北二部。南匈奴与汉人杂居,咱们不定谁就是匈奴人的后代,完全有可能。北京是辽金元明清五朝故都,除了明朝,辽金元清全是少数民族,所以北京这个地方自古胡汉杂居,胡人统治的时间可能比汉人还要长。你说我是最正宗的华夏民族,不可能。孔子说的都可能是闽南话,因为北京话是满语、蒙语跟北方方言的混合语,是胡音。1928年国民政府定国语的时候,北京话以一票的优势战胜广州话,广州话差点成了国语,其实那才是汉语。
有人只要一问中国人说什么话,只想到“中国人说中国话”!其实细想一下就知道,中国有这么多人,你喜欢吃咸的,他喜欢吃辣的,口味都有千百种,语言又怎么可能只说一种,这本身就是过分简单化的思想,与文GE所犯的错误如出一辙。所以,去了国外千万别说I speak Chinese,因为Chinese不代表你说普通话,Chinese包括了Mandarin(普通话)、Cantonese(广东话或广州话,Canton不是广东而是广州的意思)、Hakka(客家话)、Hokkien(闽南话)等等。相对而言,广东话在国外的影响力远比普通话要广,许多词汇都来自于广东话,比如bok choy(白菜,粤语确实是这样读的)、dim sum(点心)、lychee(荔枝)等等都是来自于粤语。这一方面说明广东人移居国外的历史更悠久,另一方面说明广东人和国外接触的机会相对更多,当初推翻清王朝,主力就是靠这些经常和国外接触的广东人们,孙中山以及他的同盟会、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说的都是广东话,那有什么要感到羞耻的呢?
以普通话为母语的人读英文时会有发音困难,是因为普通话只有4个音调,而不像粤语有9个音调,所以很多音是发不出来。比如最常见的M结尾的单词,如Beckham,粤语翻译作碧咸,普通话翻译作贝克汉姆,是因为普通话没有发m这个音节的音调,而粤语则有。又比如F、H、L、M、S、X这几个字母在被发成“捱抚”、“捱齿”、“捱咯”、“捱姆”、“捱死”、“捱克死”等等都是因为普通话的发音系统过于简单,导致很多音没法发出来。反过来说,普通话可以发的音调,粤语却全部可以发出来。另外,粤语和普通话对比起来,只要用更少的字就可以表达同一个意思。比如“多吃一些”,粤语只需要“食多啲”就足够,或者”这么多人“,粤语只需要”咁多人“,“我的房子”,粤语是以”我间屋“就足够。因为这是没有被五胡乱华消灭掉的汉语成分,所以看香港的电影会觉得他们说话
节奏很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粤语用更少的音节完全可以表达同一个意思。
我前上司是捷克人,捷克和斯洛伐克现在是2个国家,但是90%语言都是十分相似的,一个捷克人完全可以不经训练就和斯洛伐克人用各自的语言对话。同理,他以为我们广东人说的话能被东北的同事听懂,我跟他解释说他们是听不懂的,我的上司感到不解,不过他也没多说。那也是,捷克才是一个1000万人口的国家,也能有自己的语言,占据了地球1/5人口的中国,居然只有一种语言,那真的是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我们有什么值得自豪?历史书上一直歌颂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的功力,其实有人知道不统一就有什么问题吗?美国的高速公路上标着的是英里,车里写的是公里,这样就会出车祸了吗?美国仅仅一个国家有4个时区,一旦跨了时区就乖乖的调自己的手表,夏令时又再调一次,又有什么大问题?为什么没人觉得,这些历史课本上所谓的“功绩”只是统治者为了更好统治的宣传手段,让人省去反思的余地?再说,直到汉朝之前的历史都是发生在中原地带,和广东没什么直接关系,当时广东是南越国统治,完全是另一个国家,难道当时的人就跟原始人一样,住在山洞里围着篝火跳着求雨舞了吗?恐怕不是吧,而是某些人刻意的隐瞒了这上千年的历史而已,实
属司马昭之心。
世界本身是多样化的,每个人说家乡都只是一块很小的地方,而不是说我的家乡是中国!那把这个人送到新疆乌鲁木齐去省亲得了!我不会仅仅因为自己没有感情,就简单的把别人上千年的特色以“莫须有”的罪名消灭掉。同理,也希望别人不要来广州施以同样的暴政。如果要做中国人就不能说广东话,那我宁愿不做这个中国人。
以下是一段转帖,题目删去了,因为怕引起不安情绪。
我是一个北方人,说着标准的普通话,没有经过任何训练,轻松的过二级。但,随着英语水平的不断增强,发现汉语有很多地方不如英语,至少在准确性上,差了很多,记得以前有很多人都说汉语比英语先进,可是问他们原因的时候,最多只能说出个博大精深,因为一词多义,而,一词多义,却正是一门语言落后原始的标志,证明了这门语言的词汇少。可是,在上大学后,以及后工作接触到很多南方人,发现他们依然肯定汉语,认为即使不是最先进最准确最优美的语言,也是所有语言的佼佼者,但不同的是,他们能从音色,用词等很多方面说明,有理有据。可惜我不懂粤语和客家话,他们的观点,我没有记住,也无法重述,所以我从历史的观点来分析这件事。
中国在宋以前,说的是客家话,或是类似闽南话,或是粤语的方言。后来五胡乱华,中原人被迫南迁,于是古代汉语被带到了江南,其中客家人,便是正宗的古代汉族后裔,他们操纵者原汁原味的汉语。现在的官方语言,是被称为北方方言的,这是被胡华的语言,在历史上,优美的汉语混血了简陋的胡语,使得汉语变的简单,除了汉藏语系基本的主谓宾的语言结构外,汉语基本被打的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最终被阿尔泰语系胡化,这种方言在语言其准确性,实用性,远远的退步了,都远不如南方方言先进。语言退步的同时,中国的人才结构,文明的范围也发生了变化。
先来说文化方面,汉语普及时期,产生了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基本等同于宋词,而在造诣上,远落后宋词,所以这里就不提了)。在政治上,忘记古代汉语的北人无力抗争外族,导致南方沦陷,宋朝灭亡,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亡国,被蒙古杀掉的人又6000多万(更可悲的是,中国人竟然将成吉思汗当做民族英雄崇拜)。之后是明朝,从这个朝代开始北方方言开始作为官方语言,也正是这个朝代的建立,标志了中华民族衰弱的开始。
接着是清朝,离我们现在最近,也是我们最熟悉的,我们考察清末至今的中国历史,可以说就是由南方人写就的--洋务运动,太平天国,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共产主义运动,改革开放。引领时代的人物,也基本都是南方人--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还有建国至今的中国党政领袖基本全是南方人。北方人我只能想到叶赫纳拉氏和袁大头几位了。科学,艺术,文化菁英,南方人也是占领导地位的。
我们现在所谓的官方语言其实却是被奴化后的语言,如果说汉语伟大,请明确,那是指古代汉语,汉族人优秀,那是指具有正宗汉族血统的汉族人,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同样抗战沦陷区,南方抗战英雄多,而北方总是汉奸多。自古状元绝大多数出自南方。
我并不是一个种族主义者,我也不相信血统决定智商优劣的那一套,但南北地区的人的智商差异也的确是存在的,而且非常明显。
原因我认为与两者所使用的语言不同有关。北方人与南方人的语言不同,在英语中是没有Chinese(中国语)的说法,只有Mandarin和Cantonese的说法。
Mandarin指的是普通话,也就是北方话的代表,其词源自于mandareno(满大人),意思就是指那些满洲官员所使用的语言。
Cantonese指的是南方话的代表--广东话。
由于北方自唐末以来就长期由北方的契丹、女真(满)、蒙古等民族统治(主要是阿尔泰语系),所以北方话也就难免被阿尔泰化,从而丢失了大部分汉语方言所具备的特征,还带进来某些外族口音。
比如大部分汉语方言能够分尖团音,北方话就分不了;
大部分汉语方言能够区分入声和非入声,北方话就分不了;
北方话的声调只有四声:阴平、阳平、阴上、阴去。
而汉语的声调分为八声: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南方话中除了粤语外大多也有声调丢失的现象,但所保存的声调都较北方话为多,均在六声以上。
而粤语不单止完整保存了八声声调,而且还在阴入、阳入中间分出了一个中入,从而变成九声声调。
北方话的所谓轻声,实际就是声调丢失,这种现象是母语无声调的满蒙族人留下的特征,其他方言区都没有轻声现象;
北方话中的儿化音非常多,也是其他方言所没有的。
阿尔泰语系的特点是语素少,音节多,最极端的例子是日本语。
北方话相对于南方话也有这个特点,这就给表达带来很大困难。
比如稍微学术一点的普通话演讲,光用口语是不行的,必须辅以文字说明,
因为音素少而导致同音词现象太多了。所以,为了减少同音词,北方话不得不增加词汇的音节数量,北方话中的单音节词汇极其的少,而多音节的词汇却特别的多。
而南方话即相反,由于其音素多,同音的现象少,所以单音节词汇非常丰富,三个音节以上的多音节词汇很少,并且多是自北方话里引进而来。
这样一来,表达同样意思的一段话,南方话可以用比北方话少得多的音节,其效率自然而然就高得多了。
北方话中由其令人不理解的就是其儿化音,平白无故增加一个音“r”,使本来就效率不高的语言变得越加低下。
如果你对比香港电影的粤语版与国语版,你就会发现用普通话译制粤语电影时,常常有删减语言内容的现象。
原因是广东话用十个音节就能说明的话,普通话非得用十五、六个音节才行,为了对口型只能删减内容。
曾经有人论述过汉语是种落后的语言,很多地方都是错误的,但也有很多地方完全正确,美中不足的是那个人的出发点,是站在现在汉语的基础上来论述的,言论充满了崇洋媚外,实在是可怜,他似乎忘记了什么是古代汉语。事实上我们要敢于承认,单音节语言,如果只有四个音调,想让他具有准确性,简直是天方夜谭。而以客家话为代表的南方方言,因为发音多,很好的解决了现代汉语中歧义句过多的现象,语言是一种工具试想,如果一把枪没有准心,还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吗,语言作为一种工具他具有文明兴衰承载的作用,他绝对不仅仅是一个使用工具那么简单。
语言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实,自石器开始,文明历便远远落后于西方文明,在中国建立夏商时,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已经领先中国2000至3000年,而中国,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用了近两千年的时间,终于赶上来了,而后一直遥遥领先,但,自宋朝后,便迅速衰落,这有个很重要的现象,宋以前掌握国家政权的官方语言是汉语,优美,准确,而宋朝后变成了北方方言,这恐怕不是巧合吧,如果是巧合,有怎么解释,唐,宋南北状元基本相同,自宋以后,基本被南方垄断,近代,南方发达要远高于北方,北方要远高于西北,东北作为一只独秀,因是建国初期重工业聚集地,在国家那么扶持的情况下,依然无法与南方相比。
不要说现在南方发达时应为地理位置,也不要说是什么机会,如果是这样,那么那些具有正宗汉族血统的人,南北朝前在北方,北方发达,南北朝后去了南方,南方发达,这个现象又怎么解释。北方音有大量的南方音所没有的耳话音,后鼻音,后舌音,说话需要舌头作大量的运动,南方话就少的多,所以语速快。大家可以试一下,用北方音说“骑车上公园儿”比南方音说“骑ce sang公园”慢的多。思维的速度和语速是成正比的,说话思维都拖拖拉拉慢慢腾腾的北方人怎么可能竞争得过高效率的南方人?
悲哀啊,我们母语现在成了大力遏制的糟粕,而被奴化的普通话成了官方语言,真的不知道,那些曾为了抗击胡奴的勇士,抛家弃子,视死如归,最终马革裹尸却仍没留下姓名,而他的后代,踏着他们的鲜血将自己的语言胡化,更让人失望的是,胡化后的汉语由于过于简陋,歧义过多,以至于现在专业性强一点的演讲,在不允许用粤语时,必须要用英语说,或者每个人必须要有份演讲者的稿子。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语言具有本民族的独立,那么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就强,一个民族语言语用语准确先进,那么这个民族就繁荣,一个民族语言音色优美,这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就高,现在普遍在强调中华复兴,复兴是没错,但不要忘记,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本,中国汉语,并没有消亡,在国家大力提倡普通话的背景下,他依然生命力顽强,这也许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吧,永远不甘心灭亡 。
现在普通话与汉语相去甚远
其实现在普通话与汉语相去甚远实际早就是汉语语言学的共识。这个不是新闻,常识而已。比如,现在普通话只有平上去三声四韵,实际上汉语为平上去入四声八韵(每声分阴阳两韵,而现代普通话只保留了阴平阳平,上去二声阴阳韵均被合成一韵)。还有,汉语无卷舌音,但有大量闭音节字,而普通话则有大量卷舌音,而少闭音节字。
为什么有学者认为广东话更接近与汉语?其实孙大炮不是白说的,因为广东话韵律包含了汉语完全的四声八韵,受岭南少数民族语言影响(实际不大),入声一韵由阴入阳入演化而多了一个中入之韵(为什么说影响不大,就是因为中入在广东话中比例非常小,主要还是古代汉语的四声八韵律)。这是活生生的证据之一。
而且,广东话里面由大量的闭音节字,声母韵母相同的读音,有无闭音节就突显得很大差别了。比如,大达二字,在普通话里除了韵不同,发音一致,但在广东话中发音则前者开音节,后者闭音节,区别就很明显了。前者发音dai,后者发音为dat(t在这里只是表示闭音节切音作用,实际发声时不发声)。广东话无卷舌音,也与古代汉语同。再看中国之外的两个国家,越南与韩国,均为古代受汉语影响,虽然有其本民族语言,但在读汉字的时候(仅仅就读汉字,不时因其表意来以本民族语翻译之),居然有如广东话。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韩国品牌"三星",韩语对这两个汉字的读音为"samsung",与越南语读此两汉字及广东话何其相似。考虑到唐时期新罗始学唐文化,而越南则在宋前为中国属土,广东话发源于秦之50万军民以政治人数之强势殖民岭南(那里在此之前根本没有华夏-汉人),不妨可以作这样的假设,以关中古秦语为基调之官话,直到唐尚未衰亡。期间汉语所变不大至少到以长安为都城的唐帝国根据地的关中,与汉人拓殖之地及受其影响之地的汉语差别不大。(因为在周时期吴越已有自己的语言体系,虽历千年而未大改,故为慎重计,仅言唐帝国根据地的关中,与汉人拓殖之地)。
即使在南北朝时期,随大量华北汉人为避兵祸而迁居南方,以至隋文帝不得不感叹"衣冠南渐"南朝为"华夏正音"的时候,幸好北魏鲜卑贵族全面汉化融入汉族,华北(至少关中山西之一部分)仍保留了近似的古代汉语。(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南都网)
所以窃以为到唐一统天下,华夏正音重整旗鼓,尚无如今日之差异。故盛唐影响,今越南韩国读汉字之音,与广东话(注意,我只说的是当时广东话韩语越南语对汉字读音很相似,非常接近于当时唐帝国的官方语言),也就不难解释。
而汉语大分化时代从何开始?
唐末五代,少数民族再度驰骋沙场,北宋原保中国本土,而燕云十六州尽入契丹之手,也开始了契丹的汉化。契丹本操阿尔泰-蒙古语支(旧本说法为阿尔泰-通古斯语支),却与鲜卑等十六胡不同。契丹占据汉地前已有长久之文明史,却仍想保留契丹旧制,故分契丹汉两大部分而治之。而其本民族语言时为帝国国语,有其文字,虽文化渐汉化,而两制下语言仍不若鲜卑,以其政治之强势渗透入华北汉语,为华北汉语发音阿尔泰之始。且汉语更善书面表达,不必强求口语之同,故汉语同化它族之力,为别作用于以有语言文字且居于政治强势之契丹语之上。故虽契丹人读汉字发音有别于中国人,然字面意思彼此皆晓,发音则不可强求。
估计也旧从这时候起,作为大辽帝国南都的北京,其汉语口语因为顺从大辽帝国皇帝-官僚计,开始了华北汉语的阿尔泰化。阿尔泰语系卷舌音(包括弹舌音)甚多,于此,从华北北部,阿尔泰语系开始渗透汉语。金灭辽,尔有天下之半,一如辽之故制,汉室南迁,华北汉语又来了新的入侵者: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支,大量卷舌音的入侵,闭音节的消失,这时候就开始了。
其实,金立国之时,西辽耶律大石立国于新疆中亚,对契丹汉人称皇帝(西迁之部属),对回鹘则称汗,其世袭汗号汉译"菊儿汗"或"古儿汗",我们可以认为在南宋前期,"菊"于"古"读音在至少皇室官僚的汉语中读音相似。而懂得广东话的朋友应该也知道这两个现代普通话发音已经非常差别的汉字,在广东话里的发音仍然十分接近。同样的例子是,英语中的"turkish"汉字中的"突厥""土耳其"三者的发音在广东话中发音仍然非常相近。
回到上文,宋室南迁,定都临安后,此时皇帝官僚世家开始了受原本从春秋之前就存在的统属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吴越汉方言的影响,对于南北两大朝庭,汉语这时候开始了分化。华北汉语通古斯化,山区可能例外(现有证据表明山西山区仍有村落保留汉语之入声),而南宋帝国皇室与官僚口语向吴越方言转变(毕竟1500多年的历史,加以通用汉字,想同化别人的口语也难),而南岭以南,因山岭阻隔,仍然操原来秦始皇时期的古关中汉语,变化不大。汉语的变革从北方随游牧民族的骑兵入侵,到江南华南,因丘陵地带,其影响已开始减弱,更何况岭南阻隔。
蒙古帝国征服了金国,再次为华北汉语(杀了90%华北人口,剩下的应该听话了)带来了新的口语入侵。此时华北的新统治者是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支。有兴趣看元朝史的应该知道政治上的强势这时在这个落后民族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上层汉族官僚不习蒙古语者是不可能站稳脚跟的。而在征服南宋的过程中,江南汉民进一步移居岭南,成了"客家人",而他们那已经吴越化的(或者本身就是吴越语的)语言,经过当地汉人的影响,就成了岭南一带的"客家话"。最终大元大蒙古国不考虑你说什么方言,只要不动摇大元大蒙古国的统治就行。这个时候,经过阿尔泰蒙古语支和通古斯语支先后入侵和影响的华北,首先在元朝大都形成了元大都话,这就是普通话的始祖。
明推翻了蒙古人的殖民统治,原本建都于南京,但作为诸塞王之一的北京燕王朱棣夺权而还都北京,留南京为陪都,却改变不了了华北汉语胡化的命运了。最终明还是以定型了的大都话为官方语言。
而之后以明附属领地之身起兵的通古斯语支之满洲人征服了中国,但其全面汉化,文化上影响了中国,但同样也影响了华北地区的方言,最终,形成了以北京话为基础的现在的普通话-mandarine,其实这个词对汉人有极大侮辱,因为其本意为"满大人",从语言学角度来说,就是"满洲大人的话"的意思。
07/27/10 05:05:52 AM
综合 2010-07-27 05:41:57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