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爱因斯坦:束星北档案 第二章 东方剑桥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浙江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最好的大学,缘于两个人,一个是清廷命官林启,另一个是气象学家、教育学家竺可桢。  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学院是变法图存的产物。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清廷签订了丧权辱国马关条约后,国外列强在通商、通关、贸易等各个方面获得的特权越来越多。病入膏肓的清政府却无能为力,只能以一味退让来求江山稳定。外患日亟,国势日衰,深受创痛而不堪其辱的有志之士以挽国家颓势为己任,纷纷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张。谭嗣同、梁启超、康有为则认为“非变法不足以图存;而启发民智、培养人才,实为根本要图。”于是谭嗣同、梁启超在湖南创办了时务学堂;北京有康有为主持的强学会,上海也出现了强学会分会。深受兴学图强影响的浙江也不甘其后,遂于1897年(清光绪廿年)创立了求是书院。①求是书院是中国四所最早由中国人自办的新式高等学堂之一。创办人林启,字迪臣(1839—1900)早年出任陕西学政时,便以重“学风”着名。后出任京城御史时,曾应诏提出四项改革主张,即:简文法、汰冗员、崇风尚、开利源。其中第三项主张“崇风尚以挽士风”,要求废止以制义词赋小楷取士,主张会考诸史,廷试考时务,以重实学。以后因抗疏谏请停止营造颐和园以苏民困,触犯了那拉氏,外放浙江衢州知府,1896年调补杭州知府。他守杭三年,以“勤于治理、勇于赴事着称”。在政治上他同情载而深恶痛疾那拉氏,曾对学子谈话时自称是属于“保皇党”(光绪派)的。……林启在杭州任内,鉴于当时科举弊端,认为要振兴实学、策励图强,必须学习欧美文化和对教育制度有所改革。于是他在这方面推行了三件新政:一是鉴于八股束缚文教,改以策论取士;二是派遣留学生,学习传播新知识;三是兴办学堂。②求是学院成立之初,正是科举未废(戊戌变法曾暂废,政变后即恢复),林启亲自担任学院的总办,向学生们颁发《明夷待访录》、《天演论》、《求已录》等必读书目,其意在激励志气,养成民族意识,进而灌输欧西新思想,以谋自力更生。在他的带领影响下,一些以科举求名的举贡生监及尚未预试的学子,竟“舍此利禄必由之途而入学堂、学西学,显然为后来接受革命思想之张本”③在林启的一手缔造下,求是学院逐步形成他所主张的“居今日而图治,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讲求实学”的风格。④林启认为培养“讲求实学”的人才,就是培养船学、矿务、种植、制造等“切于时用”的人才。求是学院无疑是全国自创办新式高等学堂最成功的范例。它不但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学家、科学家,如章炳麟、陈独秀、夏元、陈碕、何碦时等,也使“求是学风”有了根基。林启时代虽然不长,但开办新学,树立求是学风的意义对未来的浙江大学的影响却不容忽视。人称浙江大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浙江大学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是由竺可桢一手创造的。自民国以来,中国出了两个为教育界公认的杰出的教育家,一个是蔡元培先生,另一个便是竺可桢先生。蔡元培创办北京大学,招收女生,首开风气,聘请教授,新旧并蓄,在中国教育界具有开山创基之功;而竺可桢高风亮节,廉洁自守,海纳百川,特别是在内忧外乱的抗战期间,率领流亡大学,颠沛流离,而仍弦歌不断,人才辈出的业绩,更是无人可媲。  竺可桢,字藕舫,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省上虞县,1909年遵从家父之命考入了唐山路矿学堂(唐山铁道学院的前身)学习土木工程。1910年第二批庚子赔款赴美留学考录的70人中,竺可桢以第28名的成绩入选。初履异国,竺可桢便放弃了土木工程专业,报读了美国伊利诺大学,改习农业。他说服自己的理由是:“中国以农业立国”。在伊利诺大学毕业后,念及气象与农业的关系,他又转入美国哈佛大学地学系攻读气象学。在世界着名气象学家沃德教授、麦坎迪教授的指导下,竺可桢很快就拿下了硕士学位。为了继续深造,竺可桢申请延长三年研究时间并得到批准后,开始了他的成果收获期。他的《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台风中心之若干新事实》等多篇论文相继问世,并在美国气象学界造成影响。1917年竺可桢被接纳为美国地理学会会员,同年还获得了伊麦荪奖学金。一年后,竺可桢精心研究写成的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通过答辩,被哈佛大学授予博士学位。  回国后,竺可桢开始了他在中国的创业梦想。他先是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的前身)任教,待条件稍加成熟后,便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即后来的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和今天的南京大学)创立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地学系,并由他亲自管理教授。这所由他创立的地学系无疑是中国最早的气象学家与地理学家的摇篮,中国最初的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几乎全部都是从这个“摇篮”里诞生培育出来的。1927年,竺可桢应蔡元培、杨杏佛的邀请,出任中央研究院观象台筹备处筹备员,此后,他以气象研究所筹备主任、气象研究所专任研究员兼所长等身份,开始了中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奠基与发展工作。  1935年浙江大学校长郭任远,因在大学强力推行军事化管理、随意开除学生、解聘教授、挪用物理系专用资金等劣行,激怒了学校师生而被驱逐。大学校长的位子第一次出现了空缺。也许因为这个位置太显赫,最初竟没有敢问津者。早在20年代,大学对所聘人员就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对所聘教师的要求是:学问好,教学方法好,品行好,对教授要求公认的三个标准是:一要品德高尚;二必须是学识渊博的欧美留学生;三在社会上要有公认的威望和相当的活动能力。这样的标准,使得一些极备才学的人望而生畏,有的即使是最终选上也会因“或兼顾为难,或风裁太峻,或崖岸自高,或资望较浅”⑤而离去。找到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具备的教授人选尚且不易,便何况一校之长了。浙江大学校长的位子最终还是由蒋介石亲自圈定了竺可桢。    

 

竺可桢无意这个“位子”。一是大学校长事务繁忙又要同官场打交道。他不善人际关系,自觉难伺候好部长或委员长,最主要的是,他放不下他的气象研究所。他从事地理、气象教学和研究已有二十多年,针对中国气象学方面的研究下足了功夫,颇有些国际水平的成果,在气象建设方面,如气象广播、天气预测、高空探测等都才开始,许多基本建设刚铺开了摊子,特别是人才的培养还未成熟,这一切都使得他难舍难离。可是亲朋好友大都支持他,特别是他的夫人张侠魂也希望他出任校长一职。  最终他虽然决定出任大学校长,却还有所保留,他只是将自己作为一个“桥梁”,一旦学校走上正规,就自动退出。竺可桢在上任之初,往访陈布雷告以此意(实际上是通过陈布雷转达蒋介石),并提出三项条件:“①财政须源源接济,②用人校长有全权,不受政党之干涉,③时间则以半年为限。”⑥在得到委员长的明确承诺后,竺可桢走马上任了。最初只想为下一任作为“桥梁”的竺可桢,在这个位子上一坐就是十三年,并将浙江大学办成了全国最好的大学。  一所普通的大学,在战争纷仍的环境里,迅速地脱胎换骨,成为中国的第一流大学,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史的奇迹。  竺可桢打造浙江大学的形式与手段很多,概括起来可为三点:一、选聘优秀教授;二、增加图书设备;三、奖励优秀学生和贫寒子弟。三点当中,选聘教授最为重要。竺可桢认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大学的教育成功与否,系乎学风的优劣,而教授的人选,为教学质量和转移学风的动力。白鹿书院、鹅湖书院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有朱熹和陆九渊;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有汤姆逊、卢瑟福;哈佛大学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有罗伊斯等。为了让浙江大学也能够跻身世界名校之林,竺可桢“竭诚尽力,豁然大公,以礼增聘国内专门的学者,以充实本校的教授”⑦因抗议郭任远军事管制和挪用物理设备专款而辞职的教授一一都被请了回来,如陈建功,苏步青,贝时璋,郑晓沧、黄翼、蔡堡等,这样的班底实力已非常雄厚了,但竺可桢仍觉不够,他专门将他的老朋友、物理学家、原交通大学教授胡刚复请来,并委以文理学院院长重任。化学家王进、农学家卢守耕、机械工程学家周承佑也陆续被请了进来,远在山东大学任教的王淦昌也是这时候被竺可桢请来的。  教育界素有门户之见,蔡元培难脱此习,浙江大学也不例外,竺可桢却打破了这个大学的积习,不问留美、留日、留欧,也不问南方北方,只要有真才实学就委以重任。竺可桢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品格很快在教育界击出波澜,当时有一句颇为流行的话:为竺可桢而来。只要你有真才实学,并认为能够胜任浙江大学的某个位置,尽可以向竺可桢写信或当面陈述。多数情况下希望是不会落空的。  谈家桢(中科院学部委员、着名遗传学家、前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  我是一个从小就在教会学校求学的学生,但是我只信科学,不信迷信的。在东吴大学毕业以后又进燕京大学研究所。到1936年,我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就想回国。那时想早些参加祖国的科学队伍,与全国科学家一起为发展中国科学而努力。后来由于我的美国导师不准我走,结果又多读了一年“博士后”。到1937年,我回国了。在当时,我的母校(东吴大学)要我回去任教,而我又不想回去。因为那里的“洋人味”太浓了。我希望能够进一所我们国家自己办的大学,扎扎实实地为国家,把科学搞上去。可是在那个旧社会里,各校派系林立,学术壁垒森严。一个教会学校出来的学生,要去国立大学教书,可以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是事也凑巧,我的一位留美同学(即朱元正先生)是东南大学的毕业生,他把我的情况写信给他的老师胡刚复先生。不久竺可桢校长代表浙大给我寄来了聘书,要我去浙大生物系任正教授,并每月给我三百元大洋的工资。我那时才28岁,受到这样高的职位和这样优厚的工资,有点意外。为什么竺先生待我这样优厚?我与他素不相识,既不是亲戚,也不是他的学生。从宗派、体系等等各个方面看都挂不上钩的。从这一点看,在他脑海中,没有教会学校与国立大学之间这条“鸿沟”,他是一位大公无私、唯才是用的好校长。所以我这个“外来人”也能够进得国立浙江大学任教了。其实竺可桢先生任用教会大学出身的学生任教授还不止我一个。后来听说涂长望教授出身于沪江,谭其骧教授出身于燕京等,也都是教会大学来的。以后浙大搬迁到遵义时,竺先生还聘请了遵义地方的一位牧师方豪先生来教中西交通史。方先生在中西关系史方面很有研究(后来去复旦任历史系主任了)。竺先生就是不管牧师还是神父,只要有才就聘,可见他聘用教会出来的教授决不是我一个人。……⑧  苏步青(中科院学部委员、着名数学家、前浙江大学理工学院院长、数学系教授):  竺先生是最爱惜人才的。只要有好教师,他总是毫不犹豫立刻聘请,而且是千方百计地去聘请。所以许多有才干的教授都肯来浙大任教了。谈家桢教授是在1937年从美国回来的。竺先生立刻聘请,他来时才28岁。后来章士钊的儿子章用和曾士炯从德国回来,他知道后也立刻聘请。那时期正在搬迁期中,我们的欢迎会是在警报声中进行的。因为竺先生爱才,所以他们也十分负责。有一次(在建德时)学生问章先生:“警报都响了,老百姓都已逃警报去了,我们还上课吗?”“怎么不上课。”“黑板挂在那里?”“就挂在我的胸前”。这种精神,就是我们浙大教师特有的精神。章先生他一生从未有用扁担挑过东西,可是他在浙大随校西迁时,就是自己挑着行李与学生们一起步行前进的。他当时还患有肺病,最后他病死在西迁的路上,真是太可惜了。此外还有许多其他教授,如罗宗洛、梅光迪、王淦昌、卢嘉锡等等,也都是这样请来的。再以后英国剑桥大学的李约瑟教授来浙大参观,他称我浙大是“东方剑桥。”这句话,我是亲耳听到的。当时如无竺校长主校,浙大就不会有这样高的荣誉。⑨    

 

需要说明的是,束星北重回浙大并非一帆风顺。不少浙大元老对竺可桢首批圈定召回束星北表示异议。认为此人个性太强,太冲,难以驾驭。束星北当面责难蒋介石的事被重新提出。  束星北遵母命辞聘回国完婚后,经在国民党蓝衣社任社长的大舅哥凯悌介绍来到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任物理教官。他的教学水平和才气,很快就引起了学校的重视。一天,蒋介石来学校视察,按惯例要召见几个军官,束星北有幸给学校点中。在这所由委员长兼任校长的学校,能够得到提名召见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可是束星北似乎没有意识到这点,反而把这次召见变成了“面责”。当时,“一二八”事件发生不久,国人对国民政府对日政策颇不理解,在束星北看来,驻扎上海的十九路军违抗政府不允抵抗日本人的命令是民族英雄的壮举,而国民政府却在十九路军与日军血战上海时,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是屈辱的卖国行为。束星北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因同恺悌住一幢楼房也知道蒋介石对日寇妥协,对他开起大炮来,把他骂了一顿,但事后出来受到朋友们的抱怨,说我有粗无细,不了解中国情况,后经他们解释,我已变成了蒋介石的崇拜者。”⑩束星北当着众人的面一顿“大炮”,弄得蒋介石很是下不来台,只是说了句,你太年轻,不懂政治,便拂袖而去。蒋介石显然是动怒了。束星北的嫂嫂是宋美龄的秘书,据她透露出消息说,蒋介石回到总统官邸还在喋喋不休地说这事。束星北也正是因为此事知趣地辞去了物理教官一职,以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完成的两篇文章:《引力与电磁合论》、《爱因斯坦引力理论的非静力场解》敲开了浙江大学的校门。  但是束星北的“个性”并没有成为竺可桢使用人才的障碍。他被第一批聘回浙江大学,并委以重任。束星北离开浙江大学时还是物理系副教授,重新被竺可桢聘回后不久,便晋为正教授。  竺可桢时代的浙江大学的学风、学制显然与他五年哈佛大学的学习与研究经历有关。特别是哈佛大学的前校长埃利奥特,以四十年不懈的努力,改进学制,增聘名教授,倡导自由学术研究,将一所普通的学校改造成世界知名学府的经历,给竺可桢的影响颇深。他在教学、学制、学风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他提倡致力于“通才”教育,要求学生既要各有专精,又要文理兼通。他认为学生单学一种技术,并非大学的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大学应该培养的是既有专门知识,又能博学旁通、思想开阔并能担当大任的人才。  他废除了郭任远时期诸种不合理的地方。如强调增加一年级大学生的基础培育,取消了一年级即分别系科、设置专业课程的郭氏“物质主义”的办学方法;在中国高等学府第一次实行了导师制。竺可桢的导师制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上各业的领袖”,因而,导师不仅要担任专业授课,还要负责指导学生的思想品格。导师一般由各系学识与品行兼优秀的教授副教授担任。每个导师带五六个学生(最多为十几人),导师和学生不仅是劝业授课,还要经常接触,包括个别谈话、集体座谈、共餐或一同外出郊游等。通过种种接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近处体验导师为人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为了保证民主办学,浙江大学除了发挥教授在学术和教育上的主导作用外,还让教授在校务和行政工作方面参与民主管理。为此规定了大学的最高行政机构为校务会议。会议由校长、教务长、总务科长和训导长、各院长、各系主任为当然成员,另由全体教授选举出代表参加。校务会负责决定学校大政方针、方向。另外,学校还专门设立了教授会、学生自治会、各级级会等,都可以参与学校作出的重大决定。在教学方面,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觉求知和独立思考研究的能力,各院系高年级都有专门的学术讨论课,师生可以互换角色、轮流主讲,报告新的学术动态或传递新的研究信息。  竺可桢时代的浙江大学成功的根基便是“求是”。林启创办的“求是学院”的求是倡导,在竺可桢时代的浙江大学已化为:唯事而求其是,即物而穷其理,乃所以求真的精神。有了这个精神,浙江大学就有牢固的底气,无论社会怎样动荡,风云怎样迭起,都不会让大学随风偃伏,失去方向。浙江大学是竺可桢栽种的并精心培育的一棵大树,科学与民主的根系已牢牢地抓住了土壤与岩石。  1944年10月,剑桥生物化学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和英国驻华文化与科学协作代表团团长李约瑟应竺可桢的邀请,参加了浙江大学召开的第四届中国物理年会和中国科学年会。期间,在竺可桢的陪同下,他参观了坐落在遵义湄潭的浙江大学,这个由杭州流亡至此的尚在建设中的大学所透出的精神和品质,让这位着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惊异不已。  这里峰峦起伏,湄江盘绕,到处是堰坝、水碾、水磨和依山而筑的吊脚木楼。如不是山坳中简陋的篮球场、游泳池和一间间民舍草棚庙宇中传出的读书声,没人会把它同一个全国着名大学联系起来。  在李约瑟眼里,这样一个山寨般的大学天空上竟然飘荡着只有剑桥、哈佛才有的那种学术气氛和自由与民主的精神。  李约瑟将这座活跃在“山寨”里的大学亲切称为:东方剑桥,并在其所着《科学的前哨》一书中,专门作了描述:    

 

浙大起初虽有三辆卡车和一辆小汽车维持交通,但已经破旧得无法修理,也无新车补充。年高望重的学者和院长们,往来遵义湄潭之间,须攀上满载的军用卡车,途经人烟稀少的郊野,有时竟需历两天之久。”“在湄潭,研究工作是很活跃的。生物系正在进行着腔肠动物生殖作用的诱导现象和昆虫的内分泌素等研究。这时关于甲虫类瓢虫所有奇异的色彩因素的遗传方面的工作,在美国已引起很大兴趣。较有名的工作有磺胺类药剂的衍化物的研究(有几种业经证明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效)。在物理方面,因为限于仪器,工作侧重理论的研究,如原子核物理学、几何光学等,水平显然是很高的。这里还有一个杰出的数学研究所。”“具有广大试验场地的农科研究所,也正进行着很多工作。该所发现本地所产的一种野蔷薇的果实(即刺梨)里,含有多量维生素C,并在枣子里找到维生素P。该所又在研究贵州着名的茅台酒所用的酒曲。这种酒曲除掉酵母之外,还包含特意配入的药材不下28种之多。这种配方是一种特异的例证,显示一种方法,根据几世纪工作的经验,竟能在没有消毒设备的乡村情况下,确实有若干良好的结果。这一点甚至有军事上的重要性,因为一部分盟国军用卡车在中国路面上应用的动力酒精,是从传统方法制成的烧酒送到中央蒸酒厂蒸馏而得的。土壤方面,进行着氢离子浓度的研究和土中微量元素如镍、锌等的研究。特别注重对茶、豆、蔬菜等作物的关系<的研究>。”  李约瑟在书中描述的科研成果只是一小部分,“东方剑桥”还有许多研究工作都是处于科学前沿的。如理学院苏步青的微分几何,陈建功的三角级数,钱宝琮的《金元之际数学的传授》,王淦昌的中微子研究如《中子与反质子》和《五维空间场》(与程开甲等合写),束星北的相对论,卢鹤绂与王谟显的量子力学,何增禄的光学,朱福的应力研究,贝时璋的细胞重建研究,罗宗洛的植物生理研究,谈家桢的遗传学研究,张肇骞的植物分类学,王葆仁的氨基苯磺胺衍生物的合成的研究,张其楷对有机药物合成的研究等等,其中不少是科学前沿的“力作”。有一些如王淦昌的中微子研究等,更属世界性的重大发现。  第四届物理年会和科学年会上,还进行了学术交流,因时间关系,只宣读了9篇论文,其中束星北的《加速系统的相对论转换公式》,王淦昌的《中子的放射性》等5篇论文给李约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后,5篇论文被他带到伦敦,发表在英国的《自然》杂志上。  竺可桢时代的浙江大学之所以是中国最好的大学,是因为这个期间,无论是人才培养成就还是学术成果都居全国高校之首。根据浙江大学何增禄教授的不完全统计,仅从1945年到1951年,仅浙江大学物理系在国内外最高杂志发表的论文就有51篇。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有四人。在国际合作方面,1948年,英国牛津大学函国民党教育部,承认中国七个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可以直接升入牛津大学研究院,浙江大学的名额又排在七个大学之首。  注释:  ①据《浙江大学校史稿》1982年版第6页。  ②同上。  ③同上。1982年版11页。  ④同上。  ⑤王国松:《浙江公立文工业专门学校史纪要》《浙江大学校史稿》 1982年版第24页。  ⑥《竺可桢日记》,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1卷18页。  ⑦《竺可桢校训词》,《国立浙江大学校刊》248期1936年4月。  ⑧谈家桢:《哲人云亡遗风永存-纪念竺可桢先生诞生百周年》,《浙 江大学在遵义》第306页。  ⑨苏步青:《怀念竺可桢先生》,《浙江大学在遵义》第302页。  ⑩束星北档案资料第一卷第37页。  纭{1}据《峥嵘岁月流风遗泽——抗战时期竺可桢主持浙江大学在遵义艰 苦办学业纪实》,《浙江大学在遵义》第25—26页。  紝{1}据《浙江大学在遵义》。  紞{1}《峥嵘岁月流风遗泽——抗战时期竺可桢主持浙江大学在遵义办学 纪实》,《浙江大学在遵义》第31页。  紟{1}1937年7月7日,日军袭击卢沟桥,抗日战争爆发,8月13日,日本调集海陆空三军进攻上海。8月14日驻扎台湾的日军木更津航空大队开始轰炸杭州。京沪杭沿线皆遭敌机的轰炸,战火弥漫了东南各省,一些大中学被迫疏散停办或向内地搬迁。浙江大学在日军的轰炸中,坚持了三个月后,开始流亡大学的生活。大学在竺可桢的率领下,自浙西天目山、建德、到赣中吉安、泰和,又从赣中吉安到桂北宜山,最后从桂北宜山到黔北遵义,共进行了四次迁徙。迁徙的路程超过7000里路。迁徙时间长达一年之久(最后一批人抵达遵义,已是1939年年底了)。大学在遵义县城民房草屋庙宇里安家后,又因城内房屋不敷应用,竺可桢便选定了遵义以东75公里的湄潭县城作为学校分部。稍加修葺,理学院、农学院和师范学院便在“山寨”安家落户了。  纺{1}《峥嵘岁月流风遗泽——抗战时期竺可桢主持浙江大学在遵义办学 纪实》,《浙江大学在遵义》第31页。    

 

紣{1}据《峥嵘岁月流风遗泽——抗战时期竺可桢主持浙江大学在遵义办 学纪实》,《浙江大学在遵义》。  紤{1}据《浙江大学在遵义》。  引  言  山东大学党委:  近日,我发现有一个带枪的人,影子一样,出没于我的房前房后,显然对我进行了特殊“保护”,但不知出自何因,不知道党委领导同志,知不知道这究竟是为什么,请予以关注,并作出解释。  此致  敬礼  报告人 束星北    1955.10.17    此件抄报青岛市委与山东省委①  王炳辰(山东某学院党委书记,系当年参与束星北反革命案件的成员之一):  在我印象里,对束星北派专人跟踪监控的时间大致是1952年8月中下旬,此前,山东大学召开的全校肃反运动揭批大会上,他被定为历史反革命分子,并当众宣布他停职反省。现在看来,所谓的历史反革命,无非是捕风捉影、罗织罪名那一套,束星北自然不认账,反应很强烈。他在大学无言可辩了,就把自己的声音喊到全国一些着名大学和研究院所去。他是全国着名教授,在学术界影响很大,他这样一吆喝,山东大学就有些吃不住劲了,于是星夜向省市肃反小组领导和中央有关领导作了汇报,在得到有关领导对他反革命性质的肯定后,学校和青岛市公安局制定出一些相应的措施。如,如果束星北不配合运动,就不能继续任教,就要解聘,公安局要派人对他进行看管。如果态度仍不老实的话,就给予隔离反省。  与此同时,学校保卫部门和青岛市肃反小组一同组织力量深入查对束星北的材料,有关领导明确指示,一旦问题定案,立即呈批法办。②  李开先(某大学人事处处长,系当年参与束星北反革命案件的肃反8人小组成员之一):  凌晨二时,我们悄悄地溜进青岛鱼山路26号的山东大学第一公舍,包围了束教授的家。第一公舍,是山东大学名教授公寓,最初是日本人为其教员们修建的别墅。(那时候的山东大学的物理楼是日本人的子女中学)对山东大学来说,它是最好的住宅,因而,华岗一上任,就作出规定,只有应聘到山大的第一流的教授,才能住到这里。于是生物学家童第周、教育学家吴富恒、文学家陆侃如、冯沅君夫妇等,便陆续搬了进来。束教授来得晚些,住到了最里面的一幢小楼,与化学系教授刘遵宪隔邻居。  这次行动的人马本来由市委肃反八人小组、山东大学保卫科的骨干组成。可是行动之前,上面又临时给我们加派了四个受过专门训练的公安干警,所有的人都带上了武器。束教授家的二楼亮着灯,那是他的书房,他还在伏案,从对面的楼洞里,能看到他映在窗上的蓬乱的头。我们在对面的门洞里等着,等到那盏灯熄了半小时后。我们这次行动的总负责人,肃反小组武组长才说:行,可以行动了。  行动小组对束教授可能做出的反应做了反复的分析,认为有三种可能:第一是他家里有枪。(他五儿子束义新曾告诉同学说,他们家里有枪,同学的母亲知道后,便报告了学校保卫科。后来证明那是一把玩具枪。)根据揭发材料和档案材料,束星北解放前确有一支手枪,至于这支枪是怎么来的,没有调查清楚,一种说法是1944年,日本鬼子已逼近了贵州的独山,流亡到贵州及湄潭一带的浙江大学,已不能再开课读书,浙江大学领到一批枪支,将部分身强力壮的师生武装起来,准备上山同日军打游击,最终日本人没有打过来,游击队便宣告解散,枪支收回,可是束教授却将发给他的手枪私自留了下来;还有一种说法是,束教授在国民党军令部研究军工武器时,国民党发给他的。解放初期,解放军进驻大学,束星北便将这支枪交了上去,进驻大学的解放军在他的复杂分子登记表上填的是“缴械”,惹恼了他,他说明明是上缴,为什么要填“缴械”哪。我是人民,又不是敌人。硬是让那个解放军给他改过来。这事在他的档案材料中都写得清清楚楚。因而,我们都认为他极有可能持枪拒捕;第二,他家藏有电台,(这一点,武科长一口咬定。他说他多次在凌晨时躲到他的窗下侦察,好几次都听到了滴滴答答的发报声。后来证明那是收音机调频发出的声音。)如行动不迅速,他会将情报发送出去;第三,他可能自杀。当时山东大学以束星北为首的反革命集团已经确定,上面指示:解决束星北要确保万无一失。束星北一旦出现好歹,就无法顺藤摸瓜了。  束星北大门上贴着他用毛笔书写的告示:请勿进门。公民住宅不受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70条。武科长也许就是看了这个告示,认为束教授已觉察到了风声,才决定智取的。其实,这个告示很早就贴在门上了,我以前就看见过,我觉得束教授贴这则告示的本意是用来逃避会议和政治学习的,不但大门上有,客房门口,楼梯口都有。武科长遣人找来学校的女会计,让她佯称是隔壁刘遵宪教授家的保姆,说先生心脏病犯了,想求点药,束教授的妻子葛楚华不谙其情,将门打开,这时,埋伏在两边的人马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了进去。③  束义新(束星北五子,青岛玛钢厂工人,现已退休):    

 

1955年12月10日的这一天,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是我们的噩梦,没人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到底发生了什么。那个清冷的凌晨,我们全家老小包括两个保姆全被赶到门外花园的甬道上,两个腰上别了手枪的警察一头一个把着。我们甚至连衣服也没有穿好,那时候秋意已经很深了,我们一个个在清冷潮湿的晨风里冻得直打哆嗦。大约有六七个人在房屋里上上下下翻腾。乒乒乓乓动静弄得很大。就像电影里的镜头,我们的家眨眼间就狼藉一片了。客厅里仅有的一张沙发被用刀子劐开来,父亲的房间、我们的房间包括小阿姨的房间全都翻了个底朝天。可显然他们没有找到所需的东西。于是楼上楼下的地板就像搂地瓜一样,搂了个遍。当仍没有找到他们要的东西时,他们便开始想象东西可能藏在墙壁里或客厅的立柱里,于是楼上楼下的墙壁和客厅的立柱立刻被凿子凿得面目全非了。弟弟和妹妹好长时间才从梦里醒过来,惊吓得哭了起来,母亲一边护着我们,不住问:为什么,为什么。可是没人跟她搭话。只有父亲是平静的,好像一切早有所知。他从房间被一个人“请”出来时,手里拿着一本书,后来我才知道,他拿的那本书是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他谁也不看,不停地摇动着那本书。天空开始发白了,他们才停了下来,他们得到惟一的东西是父亲自己安装的半导体收音机。(他们大概是拿回去研究一下,看看是不是与电台有关系)一辆警车停在大院门口,父亲在一些人的簇拥下,向那边走去。临上车了,好像才想起我们,他回过头来朝着我们看了一眼。我感觉他在努力地朝我们微笑。④  注释:  ①束星北档案资料散装卷。  ②王炳辰采访录,1993年8月26日。  ③李开先采访录,1993年8月28日。  ④束义新采访录,1995年5月11日。  071    

刘海林 2013-08-23 09:45:12

[新一篇] 中國的愛因斯坦:束星北檔案 第一章 追求與理想

[舊一篇] 中國的愛因斯坦:束星北檔案 第三章 天下第一才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