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 簡體 傳統 |
王爵奇观
中国从汉朝至明清,王是最高封爵,受封的人数很少。到了太平军造反,王爵成了一种很有趣的现象。迫不及侍地封王,是太平军首领一种心理状态的产物。后来封王之多之滥之乱,简直匪夷所思。
1851年太平军攻取永安(夸广西蒙山县),几个月前已在武宣东乡登极称天王的洪秀全,就封了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各王还有一长串系衔。如东王,到南京后亮出的全衔为:“传天父上主皇上帝真圣旨、劝慰师、圣神风、禾乃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后师殿中军兼右军、东王杨”,以前皇帝死后的庙号,恐怕也没有谁有这么一长串。其他四王,也各有一串。杨、萧、冯的儿子,也被封为幼东王、幼西王、幼南王。打进南京的次年,即1854年,晋封秦日纲为燕王,胡以晃为豫王,胡万胜为幼豫王。这时,南王、西王已战死。以上诸人。被称为前期王。扣掉四个幼王,无论1851年或1854年,真正的王有五个。
前期王有几个特点:一是最早同谋造反的元戎;二是改变了以前一些朝代非皇族不封王的旧例;三是连儿子也封为幼王,异性王世袭,而且父子同时被封;四是未定都先封王;五是封号全称都很长,有宗教、政治、职权、赞誉等多种因素。虽然有一些不公之处,但还没有造成公开的矛盾。最大的问题是确定东王杨秀清“节制各王”,成了王上之王或并列天王,对后来的内讧有相当大的关系。世界上,最不能并列的,就是皇帝(天王其实就是皇帝,因避上帝讳而改此称)。父子、兄弟、夫妻、母子尚且以阳谋阴谋刀剑毒药相对,你死我活,无所不用其极,遑论一同造反的老伙伴。爱情固然排他,皇权更是绝对排他。
内讧之后,洪秀全对异姓功臣非常疑忌,封他大哥洪仁发为安王(后改封信王),二哥洪仁达为福王(后改为勇王),将石达开迫走。洪秀金的亲侄、族兄、族侄实际十几人,包括几个乳臭末干的小孩都封为王。1859年。其族弟洪仁玕来天京寻求庇荫,坐上了三级火箭,不到一个月,被封为干王,总理朝政、统率全军。诸将自然心中不服,洪秀全为了安抚和平衡,先封陈玉成为英王,跟着封李秀成为忠王。随后,十分赞赏洪仁玕的建议,广封王爵。其意图,一是分散事秀成以及李世贤、杨辅清权力,加强洪秀全的集权,以期改变“弱本强末”成为“强本弱末”的权力结构;再则,以此满足一些人欲望,笼络他们与洪家朝廷共命运。同时,让洪仁发、洪仁达趁机出卖王爵,凡是向他们行贿的,一概保举,洪秀全就照封不误。这样一来,可以广开财源,增加洪氏兄弟的收入。开头所封之王。还有名号,如陈坤书封护王,郜永宽封纳王,各自加了一串系衔。稍后,只有名号,不加系衔了。再后,连名号都没有了,一律称为列王。最后,在王字上面加三点,生造了一个字,看得出是将小王二字并而为一,表示次于列王。根据昭王黄文英的供辞,人们才知道四五年内一共大约封了二千七百多人为王。这时太平军所控制的,只不过是几省的一些城镇。不但为一个城镇主官管钱粮、管家务的封了王,凡有路子通天,能向洪氏兄弟进贡的,无论干什么,都得到个王爵过过瘾。正如黄文英所说,“多于过江之鲫”。这种奇观,可以说是空前绝后。
在广封列王之前,一些王号就一封再封。现在可以查出的,连其主要事迹,罗列于下——
奉王,衔系“殿前京外统率天军顶天扶朝纲奉王定千岁”,古隆贤,1862年被封。1863年以所辖之地石棣、太平、旌德献降,被清方授以都司之职。
奉王,黄朋厚(即黄十四),1864年被封。1865年降清,并被派回汪海洋军中作内奸。后被清方授守备之职。
康王,汪安钧,1862年被封。1863年暗中向清军洽降。不久即在诸王会议上杀死苏州主将谭绍光。献城投降后,与其他叛降者共八人均为李鸿章所杀。
康王,汪海洋。1861年离石达开归事秀成部下。1862年被封。不久困杭州陷落余杭孤立,率众弃城。到江西转福建,与李世贤互为犄角。李兵败逃至汪军中,汪因擅杀将领恐被治罪,刺死李世贤并杀其部将五人。1866年在嘉应被部下枪杀。
比王,伍贵文,约在1862年底被封。1863年参与杀谭绍光献苏州城投降,旋即与汪安钧等被事鸿章所杀。
比王,钱桂仁,多年暗中准备降清,又竭力巴结李秀成而不断升官。1864年被封,未几在杭州降清,被授都司。随清军作战,1865年进攻嘉应太平军,战死。
宁王,周文佳,约在1862年底被封,未几,从浙江退苏州。与伍贵文1863年情况相同。
宁王,张学明,1864年被封。未几,杭州被攻破,转安徽入江西。同年,在江西金溪降清,被授游击,到广东嘉应参与追击汪海洋。
怀王,周春,曾随石达开远征,后投李世贤。1862年攻占浙江武义,因功被封。后转战数省,太平军失败后投水自杀。
怀王,邱朝贵,即邱远才,1864年被封。后与赖文光会合,又与捻军结为一体。1868年兵败降清(一说战死)。
裕王,刘(名不详),1864年在余杭战死。
裕王,周(名不详),1865年随汪海洋转战福建。
同一王爵,先后封给两人。比如古隆贤降清后,就将幸王封给黄朋厚;汪安钧降清并被杀后,就将康王封汪海洋。后期王爵,基本上已与职务无关,根本不必重复使用的。洪秀全此时,根本就没有心思去怒,将叛降者的爵号封给别人是否严肃、合适。而且,决定广封王爵之后,很快失度,不将封王当一回事,加上形势不好而心里乱糟糟,以至干脆将更多的王,一律不加区别叫做列王,省得费心费事。
照黄文金的说法,这些王爵分为五等。干王洪仁玕总理朝纲为一等。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贤等人执掌兵权为二等。堵王黄文金、康王汪海洋、听王陈炳文等人总制一方为三等。恤王洪仁政和黄文英自己(昭王)这样未预兵事者为四等。一些无功偷闲之辈弄个王爵,即列王是为五等。照我看,至少有两点可以补充。洪仁发、洪仁达曾正式参政,一直对洪秀全影响很大,先后排挤石达开、李秀成,不但能大开后门,还能滥发命令,又把持南京各城门的出入;洪仁玕之前的正掌率、总理朝纲、中军主将,洪秀全的心腹蒙得恩,也是一等王。列王之下的兰是六等。王爵都封了这么多,王以下的义、安、福、燕、豫、候诸爵。就算不了什么,无形中淡出了。
爵赏滥乱,有功不赏,无功受封,厚洪薄外(姓),贿赂公行,竖子富儿都膺王爵,奸宄卑劣之徒各行其是,朝政当然不可闻问,军中必定怨恨山积。李秀成因洪仁发、洪仁达、洪仁开封王而他未封,反而被革爵憋了一肚子委屈,但他始终顾全大局,没有将矛盾公开化。洪秀全不得已封他为忠王,后来封他部下许多人为王,牵制他的统一指挥,他既愤慨又无可奈何。而且,部下中有不少人潜藏的争权夺利意识,也就迅速膨胀。只顾自己利害,不顾全局,谁也奈何不得。后来愈演愈烈,忠诚于太平军之人痛心疾首。黄文英看得真切,就通过堂兄黄文金,要求辞去昭王的封爵。说得轻些,这是对洪氏兄弟的提醒,说得切实些,是对他们这项举措的愤慨之至的抗议。可是,他的请求,即使通过高他一等的堂兄,还是到不了洪仁玕手里。即使能送到洪仁玕乃至洪秀全面前,由于不满洪氏集团的既定方针,要么不予理睬,要么革爵处分——如果他们有心思有力量。连清军方面,略知这种情况的李鸿章也说。“乃增封多王……而内乱猜忌之萌,愈散漫不可制”。曾国藩幕僚赵烈文说“谙宿将多不服,贼势益衰”。
这出空前绝后的荒诞闹剧,是洪秀全“家天下”(虽然他并未得天下)意识急剧膨胀引起的,本意在于分散主要将领权力,使诸王互相制约,众人都成为洪家天下的驯顺奴才;同时,也向各地将官敛聚一些金银财宝。开头还是个别行贿、走后门,后来就成为公开和半公开的王爵大甩卖。实行的效果,却造成了广泛的贪污、行贿、不满、怨恨、猜忌、谋私、人心涣散,急剧败坏太平军的风纪,严重地腐蚀了觇斗力,客观上大有利于清军。这是一个貌似高明的低级错误,加速了太平军的颓败,成了洪家天下的一帖毒药。
有些论者,大谈洪秀全这思想那思想,有的甚至要研究他的“哲学思想体系”。可就是没有好好研究一下,他为什么才造反不久,就要迫不及待地封一些同伴为王,这些同伴为什么欣然接受而没人劝止?其实,是这些农村造反者的一种很生动、典型的心态,可作心理学研究或写小说的绝好材料。后来听从洪仁玕建议,溢封二千七百多个王,蔚为奇观,更是可以作多层面的剖析,对全面深入认识洪秀全及其同伴、兄弟很有价值。
潘旭澜 2013-08-20 16:50:59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