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第一章 思想的入口:原罪与赎罪 七、异化的内在层面——感性之遮蔽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七、异化的内在层面——感性之遮蔽

  如果说,卢梭批判前一层面的异化,反对的是启蒙运动的 旗帜——“进步”,那么在这一层面,卢梭指控的则是启蒙运动 的基石——“理性”。

  卢梭着作中,反理性、重感性的愤激之辞,俯拾皆是。去除那些偏颇的感情成份,我们大致可过滤出三个核心观点:

  1、自然状态中或离自然状态不远的感性冲动,本来是深厚的价值资源,这一资源被近代社会理性化形成的工具理性所阉割。这一观点在前述第四节的大段引文中,足可体悟。本章第一节所引卢梭对日内瓦生活诗情画意的眷念,以及《忏悔录》中他哀叹进入巴黎再也见不到一个有真情实感的人,都说明了这一点。卢梭的这一价值立场,后来汇入欧洲浪漫主义思潮,拥有持久影响。

   2、自然状态中或离自然状态不远的感性冲动,也是道德 生命的资源,这一资源正被理性化所造成的功利主义冰水所 淹没。卢梭一再强调,“人之所以不伤害同类,并不是因为他是 一个有理性的生物,而是因为他是一个有感觉的生物”。S N“当 街头发生争吵时,贱民们蜂拥而至,谨慎的人则匆匆走避;把 撕打着的人劝开,阻止上流人互相伤害的正是群氓,正是市井 妇女”T E。由此,卢梭否定了启蒙哲学的功利性道德立论,试图 把新道德基础建立于民粹主义(民粹主义定义后文专叙)。

   3、自然状态的天赋差别本来不具有社会性后果,然而理 性化的教育趋势却扩大了而不是缩小了这种差别,使之产生 一种恶性的社会不平等后果。针对启蒙理性强调教育、强调知 识的特性,卢梭指出:“教育不仅能在受过教育的人和没有受 过教育的人之间造成差别,而且还随着所受教育程度的不同 而增大存在于前者之间的差别。因为一个巨人和一个矮子在 同一条道路上行走,二人每走一步,彼此之间的距离却更为增 长。”T F

   他的这一教育观点,后来被扩展为一种有意抑低强者 以补偿弱者的反向歧视原则(reversediscrimination),并被泛 化为一种社会性主张,形成大陆政治思潮要求平等优先而不 是自由优先的性格品位,与英美政治思潮坚持自由优先而不 是平等优先的性格品位,双峰并崎,二水长流。

  无庸赘言,上述卢梭观点的某些因素进入政治实践之后 将会出现严重的消极后果。揭示这类消极后果,讨论卢梭观点的边际界限,将是后文更多篇幅所承担的任务。但在进入政治实践以前,我们还是应该公正肯定卢梭上述观点,在思想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尤其在与启蒙理性的偏颇之处作对比时,则更是如此。

  启蒙时代是与感性决裂的时代,是理性高扬的时代,也是理性片面发展的时代。代表这一片面趋向的一个典型事件,就是伏尔泰营垒中人拉美特里所推出的《人是机器》一书。当着理性刚刚抬头时,它确实给人提供了一个解放的新起点。但是,当着理性走向工具理性的片面发展,理性的工具属性转成终极目的时,人又面临着一个被物化、或被处理为物化的危险。法国启蒙运动唯物主义粗鄙化的弊端,后来受到有力批判。问题在于,卢梭出现以前,能够与这种片面理性相对抗的思想体系只能来自宗教生活中的价值理性因素,来自宗教思维的感性主义特征,而这一感性主义又与蒙昧主义紧紧地纠缠在一起。因此,在卢梭出现以前,价值理性对工具理性的对抗,始终处于尴尬地位、软弱地位。工具理性面对来自宗教的诘难,永远可以高视阔步,片面发展。

   卢梭的出现,结束了价值理性的尴尬和软弱。卢梭理论在 维护价值追求的功能上,与中世纪神正论血脉相通。但在理论 面貌上,卢梭完全是以世俗形式出现的。卢梭的挑战,是一次 全新的挑战。当着理性只能在与宗教对抗中展现自己时,它张 开美丽的彩屏,永远有理由拒绝回答来自感性世界的诘难,永 远不会暴露彩屏后面丑陋的一面。当理性遭遇卢梭挑战时,它 就得低下高仰的头颅,正视对面的敌手了。它没有理由拒绝由 卢梭带来的——来自理性数轴另一端的负值体验。在这种时 候,卢梭理论的世俗性完全抵消了工具理性的世俗性优越感。 它必须低头打量它面前的对手,这一对手与它拥有同样世俗 的合法性;它必须低头打量它本身发展的悖论:理性从解放人 开始,却通过对感性的遮蔽,给人性重新戴上了枷锁,它自己 也随之走向了理性的非理性存在。

  卢梭掰开的是一只死手,他救活的是中世纪积蓄千年的价值理想,人文资源。面对这份遗产,启蒙学者只是简单地拒绝。卢梭却有复杂的不忍之情。他接受这一资源,并把它小心翼翼地引渡到此岸,把两岸之间的对抗,化为此岸之间世俗性的对抗。他结束了感性体验为宗教生活所垄断的历史,结束了感性与理性的对抗只能在宗教与理性之间、蒙昧与科学之间、迷信与进步之间对抗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说,卢梭的出现是对价值资源、人文理想的一次拯救。他拨转了感性世界的发展方向,开始了属人的理性价值与同样属人的感性价值的两元发展史。而这一两元对抗,如果归结到政治学领域,则又可视为英美派政治思潮与大陆派政治思潮的对抗。

   卢梭提出的问题,是18世纪思想生活的中心问题,也是 19世纪哲学探索由此出发的理论前提。19世纪诞生的两个马 克思——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韦伯——都在这里找到了 他们的理论前项。后一个马克思说:“理性化的非理性存在,是 文明社会的症结所在”;前一个马克思说:“一切属人的感性世 界的彻底解放,是社会解放的真正起点”。


朱学勤 2013-08-20 15:25:25

[新一篇] 道德理想國的覆滅 第一章 思想的入口:原罪與贖罪 六、異化的外在層面——文化之異化

[舊一篇] 道德理想國的覆滅 第一章 思想的入口:原罪與贖罪 八、復古與顛覆的背反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