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乡消费结构变动的差异及其市场影响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21 (2000)05—0023—04
  两年来,我国以扩大内需为主的经济增长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我国消费需求的现状表明,城乡之间始终存在的,甚至仍然在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使消费品市场的二元结构特征更加显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中国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认真研究市场上所表现出来的消费需求变动的差异。
      一、我国城乡消费需求变动的差异
  我国城乡的消费需求变动从80年代以来开始加快。农村居民在80年代主要是围绕温饱问题的消费,90年代开始了由温饱到小康的过渡。进入21世纪,大多数农民将开始步入小康阶段。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城市住房制度改革也加剧了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动。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差异。
  1978年,中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只有133.6元, 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的收入开始大幅度增加。1985年,增加到接近400元,1988年,实际收入达到545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收入比1978年增加了2倍。1998年,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增加到2162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相当于1978年的4.57倍。
  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非常明显。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43.4元,为农民的2.57倍,到1998年, 城镇居民的收入增加到5425.1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之后,实际收入水平提高了2.3倍, 相当于1978年的3.3倍。1998年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相当于农民收入的2.51倍。(见表1)。
      表1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指数
年份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指 数      (元)     指 数		 (1978年=100)         (1978年=100)1978   133.6     100       343.4     1001980   191.3     139       477.6     1271985   397.6    268.9      739.1    160.41988   544.9    310.7      1181.4    182.51991   708.6    317.4      1700.6    212.41995  1577.7    383.7      4283     290.31996  1926.1    418.2      4838.9    301.61997  2090.1    437.4      5160.3    311.91998   2162     456.8      5425.1    329.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
  农村居民实际收入20年增长了3.57倍,城镇增长了2.3倍, 城镇和农村的相对差距似乎在缩小,但是,实际存在的绝对差距则有进一步拉大的迹象。城乡居民人均的收入差距基本维持在2.5倍左右。
    2、城乡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动差异
  收入的变化必然引起消费支出的变化。在农村的生活消费支出中,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0.68下降到1998年的0.53。在食品消费中,主食由1978年的65.3%下降到1998年的35.7%;副食则由31.4%上升到42.9%。住房支出由人均11. 95元增加到239.62元。1985年以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现在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方面。从1985 年到1998年,农民文化教育和娱乐的支出由12.45元增加到159.41元,占全部生活支出的比例由3.92%上升到10.02%, 消费支出比例已经达到城市人均4000元的水平;交通通讯由5.48元增加到60.68元, 医疗保健由7.65元增加到68.13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分别增加一倍左右。 详见表2。
     表2 农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结构变化情况
			 1980  1985  1990  1995  1998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元) 162.21 317.42 584.63 1310.36 1590.33各项占比:食品      61.77% 57.79%  58.8% 58.6% 53.43%	 衣着      12.32%  9.72%  7.77% 6.85%  6.17%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5.12%  5.29% 5.23%  5.15% 医疗保健            2.41%  2.74% 3.24%  4.28% 交通通讯       10.22%  1.72%  1.44% 2.58%  3.82%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3.92%  5.37% 7.81% 10.02% 居住         13.85% 18.24% 17.34% 13.91% 15.07% 其他商品及服务        1.07%  0.74%  1.77% 2.07%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数据计算整理
  从1985年开始,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开始快速增加。如果说在整个80年代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还仅仅是量的增加,没有明显的支出结构的变化,那么90年代,实际的消费支出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典型的是“吃”的支出所占相对比例明显减少。1990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0.54,到1998年下降到0.44,下降了10个百分点。“穿”的比例下降了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 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文化的消费支出分别上升了大约2个百分点。 “住”的支出比重从4.76%上升到9.43%,几乎是翻了一番。表3 可以明显看出这种变化。
       表3 城镇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结构变化情况
             1985  1990  1995   1997  1998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元)  637.2  1279  3537   4186  4332各项占比:食品      52.24% 54.23% 49.92%  46.4% 44.48%     衣着      14.56%  13.4%  13.5%  12.44% 11.1%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8.6%  8.48%  8.39%  7.57% 8.24% 医疗保健        2.48%  2.01%  3.11%  4.29% 4.74% 交通通讯        2.14%  3.17%  4.83%  5.56% 5.94%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8.17%  9.58%  8.84%  10.71% 11.53% 居住          4.79%  4.76%  7.07%  8.57% 9.43% 其他商品及服务     7.02%  5.2%  4.28%  4.43% 4.55%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数据计算整理
  从消费顺序看,城镇居民基本上是按吃穿住行的消费序列,农村居民则是吃住穿行的序列。从1985年到1998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由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文化教育娱乐服务、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的消费序列转变为食品、文化教育娱乐服务、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医疗保健。食品和衣着在总消费支出中下降的11个百分点为主要贴补在文化教育、住房和交通通讯的支出中。农村居民1985年的消费序列为从食品、居住、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文化教育娱乐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到1998年转变为食品、居住、文化教育娱乐服务、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化教育的支出从12.45元增加到159.4元,是支出结构中变化最明显的部分。
  在城乡消费需求的结构变动中,差异是比较明显的。以食品消费为例,1985年城镇人均的食品消费支出是农村的1.92倍,到1998年上升到2.27倍,衣着消费则从3.18倍上升到4.9倍, 由此说明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在吃穿方面更舍得花钱消费。
      二、城乡消费市场的二元结构特征
  90年代,我国基本上完成了消费结构变动的积蓄准备,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城乡将迎来消费需求结构剧烈变动期。由于城乡之间消费结构的变动方向不尽一致,城乡消费市场的二元结构特征将更加明显。
    1、城乡消费市场的差异
  在1980年,在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市级的销售额为733.6 亿元,县级为399.4元,二者之和为1133亿元,县以下为1007亿元, 可见在数量金额上,城乡之间在那时是差不多的。到1998年,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市级达到17825.2亿元,县级为3681.9亿元, 县以下7645.4亿元。市县两级总额为21507.1亿元,城乡之间的金额相差2.8倍。城乡消费需求的变动趋势由于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而变得二元特征更加明显。
  在城市,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和商品房市场的发展,改善居住环境成为城市消费的热点。1997年我国出售的商品住宅中,私人购房已经占58.7%,目前私人购房的比例更进一步提高。进入新的世纪,住房消费将是城市首选的万元以上级消费。扩大居住面积,提高装修水平,增添高档家具和厨卫设备,是居住消费的主流。农村的居住消费虽然会进一步向扩大住房面积发展,但是不会象城市一样不断提高档次和质量。因此对于建材、装饰材料和厨卫设备的需求不会象城市那样强烈。
  交通、通讯消费构成新的城市消费市场主流。全国汽国销售中,私人购车量已经占50%以上。电话、手机、寻呼机、电脑等现代化通讯工具已成为城市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各种信息类产品进入城镇居民家庭的速度正以几何级数增长。
  与城镇居民的住行消费需求相比,农村居民的需求仍然是在用的方面。90年代,农村居民的消费普遍受到电力和电信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困扰,家用电器的普及率比较低。如果农村的电网改造工程进展顺利,电力供应解决得好,农民不再为没电、断电和高额电费发愁,再加上信息网络的“村村通”工程建设,农村的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电风扇、电话机等将会有比较大的市场需求增量。此外,农村电力供应的充足,还会带来加工工业的发展,并形成对于投资工业品的有效需求。
    2、城乡消费品市场的二元结构特征
  一是产品消费级次的差异。城乡消费品市场的二元化首先表现在城乡居民消费的级次上城镇居民的消费将从千元级向万元级、10万元级的消费发展,即从普通的家电、家具向计算机、住房和家用轿车的消费级别发展;农村的消费则是从百元级向千元级、万元级的消费发展。城乡消费价格差异是最基本的二元结构的表现,这是由城乡之间总体上的收入差异所决定的。
  二是质量档次的差异。城乡消费的二元结构的差异还表现在产品的质量档次上。在服装消费上,城镇居民的服装消费主要是中高档为主,款式也讲究新潮、时髦、前卫;农村居民的消费虽然也开始由低档向中档变化,但总体上仍然以中低档为主,主要指标是结实耐用。食品消费也是如此,城市居民所需的食品饮料,从面包、奶粉、鲜奶、酸奶到各种饮料,都讲究从内在质量到外在包装的档次;相比之下,农村居民对于包装不太讲究,质量也以中低档为主,更注重的是价格的适宜。其他各类消费品也是如此。
  三是品牌的差异。在消费品市场上,城乡消费的品牌差异比较明显。城市居民,特别是青年和女性,在消费品选择上比较讲究名牌。这不仅仅因为名牌是质量和信誉的保证,消费起来比较放心,还由于名牌消费可以显示身份地位,满足消费者个人的虚荣心。相比之下,农村居民的消费所看重的是产品的实惠性。
  无论如何,城乡消费品市场的二元结构特征是明显存在的。注意到这个特征和它的变化趋势,是调整我国工业品生产结构以适应市场结构的必要前提条件。
      三、适应二元结构的经济发展
  从城市到乡村,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是多层次的。我们将其抽象为二元结构特征,是就总体特征而言。适应二元消费结构的市场,就必须考虑产品的差异性、质量的稳定性、价格的适宜性、功能的适用性、产品更新换代的节奏和技术发展对二元结构市场的影响。
    1、产品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是产品结构的调整。适应城乡消费需求的二元结构,产品结构也应该具备二元结构的特征。一方面要有适应城市居民消费的中高档产品,从产品质量、品牌、到包装都应该是国内一流的,能够同国际名牌产品一争高下的产品。如奶粉中的伊利品牌,其产品质量和品牌要能够同雀巢相抗衡;家电的海尔、长虹,要能够同松下、三星等相抗衡。在每一个行业,都要开发生产出适合城市居民消费的产品,在名牌战略的指引下,主要生产中高档消费品。另一方面,大众化的消费品仍然是适合农村消费的主力产品。质量可靠,价格适中的中低档产品应是调整的方向。
  注意产品结构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结构调整,是产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降低技术标准打价格战是没有出路的。从目前我国彩电产品的技术结构看,一般的中低档产品基本上能够适应农村市场。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应在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的同时,加快进行数字化产品的开发和生产。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农村市场的容量毕竟有限。如果不适时调整产品结构,都在低水平上进行农村市场的竞争,必然造成农村市场的供应超过需求。因此,调整产品结构就要在现有的产品的基础上,加大针对城市消费的产品开发。
    2、质量和价格
  适应二元结构的产品质量不是要降低农村消费品的质量,而是应该稳定农村市场的产品质量的同时,保持价格的稳中有降。首先要拉开城乡之间的产品质量档次。农村产品的质量应该结实耐用,特别是电器产品,对于电压的不稳定性要有较宽的兼容性和耐受性。对于城市居民的消费品,产品的质量会有更高的要求。除了信息家电的网络产品,对于住房的装饰材料、食品饮料、交通工具、日用化工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质量的改进和提高主要集中在健康、绿色、环保、方便、快捷等方面。
  适应农村市场的工业品,在稳定当前质量的基础上,适当降低价格,可以扩大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需求,从而扩大农村市场的容量。针对城镇居民的市场,实际的努力方向不在价格的竞争,而在于加快技术开发,推出技术和性能更高更好的新产品。通过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提供适合城市消费的新产品。
    3、技术开发与创新
  适应二元消费结构的经济发展,首先提出了对质量稳定性和价格适中的要求,这是对农村市场而言;同时也提出了质量的稳中提高和价格的自然跟进,这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各个产业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加大,产品更新换代的节奏加快。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产业技术发展的影响是革命性的,这场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是技术开发的力度骤然加大,技术进步的速度加快了。新的竞争越来越集中于技术的竞争,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技术的升级在加快。对于产品生产者来说,要想有效地占领城乡市场,必须加大技术开发的力度。
  加快技术开发与产品创新是我国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城市的工业品市场始终是新产品的市场,比如信息家电的更新换代速度只有18个月,节油技术、安全保障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不断地用于汽车的技术更新。农村的市场也不会接受永远的老面孔,同样需要有不断开发的新功能的产品,才能满足新的需求。
  技术与产品的创新是发展的永恒的主题。适应不同市场的技术开发和创新,需要有不同的产品导向。产业的发展体现在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此需要认真研究消费需求变动所引起的城乡二元结构市场的走向。
  收稿日期:2000—4—20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3~26F51商业经济计保平20002000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的收入差距不可避免地带来城乡消费品市场的二元结构特征。注意到二元消费结构变动对市场的影响,就必须考虑产品的差异性、质量的稳定性、价格和功能的适宜性、产品更新换代的节奏和技术创新发展,以便适应和引导消费市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消费需求/结构变动/市场  consumption needs/variation of structures/marketThe income difference between town and country leads to anotable characteristic of duality of the consumer goodsmarket ineluctably. There are big differences between thequality and quantity of consump-tion of the two. Given theinfluence of the variation of the dual consumption structureon  the  market, the fol-lowing factors must be taken intoaccount so that the market could be properly adapted to andguided,and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be thereby promoted.These factors are:the diversity of products,the stabili- tyof quality,the suitability of price and function,the rhythm ofrenewing products and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techniques.计保平,北京行政学院 经济理论教研部,北京 100044  计保平(1959—),女,北京行政学院经济理论教研部讲师。 作者: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3~26F51商业经济计保平20002000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的收入差距不可避免地带来城乡消费品市场的二元结构特征。注意到二元消费结构变动对市场的影响,就必须考虑产品的差异性、质量的稳定性、价格和功能的适宜性、产品更新换代的节奏和技术创新发展,以便适应和引导消费市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消费需求/结构变动/市场  consumption needs/variation of structures/market

网载 2013-09-10 21:31:37

[新一篇] 論國債政策與公開市場業務的配合

[舊一篇] 論大國東亞地緣經濟戰略與東亞地區經濟合作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