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 簡體 傳統 |
一。德国磨坊至今仍在原地耸立
二。美国的牛钉老太
三。印度的小贩
四。宪政原则
五。曹思源:世界宪政潮流
六。百年孤独宪政梦
七。今天的宪政梦
八。漫漫长夜见黎明了?祝福!
习近平: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详情看第八节。
摘自:穷人的茅舍:“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读《封建德国的拆迁》有感
作者:
http://www.smxs.gov.cn/viewtexti.asp?id=74266
德国皇帝威廉一世曾在波茨坦建立了一座行宫。一次,他住进了行宫,登高远眺波茨坦市的全景,但他的视线却被一座磨坊挡住了。皇帝大为扫兴。这座磨坊“有碍观瞻”。他派人与磨坊主去协商,打算买下这座磨坊,以便拆除。不想,磨坊主坚决不卖,理由很简单:这是我祖上世代留下来的,不能败在我手里无论多少钱都不卖!皇帝大怒,派出卫队,强行将磨房拆了。倔犟的磨坊主提起了诉讼。有意思的是,欧洲的封建制度与中国的封建制度,在这一点上并不相同。在帝制的国家居然有法院的设置。而且竟可以告至高无上的皇权。更让人惊讶的是,法院居然判皇帝败诉。并判决皇帝在原地按原貌重建这座磨坊,并赔偿磨坊主的经济损失。皇帝服从地执行了法院的判决。重建了这座磨坊。数十年后,威廉一世与磨坊主都相继去世。磨坊主的儿子因经营不善而濒临破产。他写信给当时的皇帝威廉二世,自愿将磨坊出卖给他。威廉二世接到这封信后,感慨万千。他认为磨坊之事关系到国家的司法独立和审判公正的形象。它是一座丰碑,成为德国司法独立和裁判公正的象征,应当永远保留。便亲笔回信,劝其保留这座磨坊,以传子孙。并赠给了他6000元,以偿还其所欠债务。小磨坊主收到回信后,十分感动。决定不再出售这座磨坊,以铭记这段往事。
封建法制的局限性不说也罢,但是它对“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诠释却让每一次回味它的人都感喟良多。关于私有财产的神圣,还有一个诠释,这就是十八世纪中叶英国首相(博主注:威廉•皮特)所说的:穷人的茅舍,“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听了这段故事,也许有人会说如果我们也如此迁就搬迁户,中国的建设还能进行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只要用一句话就能回答清楚:请你到德国去看看。如果德国能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那样美丽、富丽堂皇和景色如画,我们也能。而且应当更好。
知耻而后勇,先贤如是说。
(BZ:事发时间是1866,当时德国叫普鲁士)
二。美国的牛钉老太
1.“钉子户”和施工监理的友谊
——本文摘自香港电台第一台(FM92.6-94.4)李怡主持的《一分钟阅读》。该节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并存载于港台网站(rthk.hk)。
http://column.etnet.com.cn/column-list-EtnetcolB209/18296.htm
(BZ:基本法(Basic
2.中国网民叹美国“牛钉”
——南方都市报
http://gcontent.nddaily.com/6/9a/69a5b5995110b36a/Blog/de4/35bc17.html
文章请打开链接看。图片4张:
大楼里是一个健身俱乐部和一个连锁卖场。
三。印度的小贩
城市管理怎样才最有人情味
——连海平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3-03/13/content_2178173.htm
摘录:
印度也曾通过各种方式限制街头小贩,结果被小贩们告上法庭,经过4个月的斗争后,印度最高法院于2010年10月作出裁决,小贩胜诉。判决书指出:和行人的自由行路权一样,街头摊贩的谋生权利同样需要保障。政府需要保障两者间的平衡……而只有在法律的框架下,通过合理的规范,才能使这两种相互冲突的权利达成平衡。“不能因为路边摊贩贫穷、无组织,就让他们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处于混乱状态,更不能用不断变化的行政规划决定他们的基本权利”。
2006年,大楼还在盖,老太还在世,门口是她的蓝色轿车。
新主人准备把房子架高,改造成这样。
今年5月的一天,迪士尼给房子系上了些气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