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
三国时期,人才济济,只有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善于用人之道,又各有千秋,取得了众力扶持,谁也奈何不了谁,这才三分天下而治,成鼎峙之业。进而成为了中国一段特殊的历史,为众多史学家研究的课题。
唯才是举,不拘一格,用人以智的曹孟德。无疑曹操是三国时期最善于用人的,他求才若渴、量才而用。孙权就曾称赞曹操的用人“古今少有”。连自己的敌人都佩服如此,可见曹操确有过人之处。纵观历史,凡是有才能的人都有一些“毛病”,而那些循规蹈矩的人又没有什么真正的才能。曹操如此用人,使得一些出身寒微、自视清高、有过节的贤能才俊纷纷投奔,一时之间曹操手下人才云集。观古鉴今,有的地方用人则先看出身,再看学历,更计仇怨。另外还要三政五审,用看不见摸不着的所谓道德条框来衡量,是宁用能力差的,不用脾气大的;宁用会听话的,不用态度辣的。这与曹操的唯才是举有怎可相比呢?我们是否能从曹操身上学到一些用人之道呢?当然用人绝不能没有原则,然而对一些无伤大雅的小节当可以不拘,在今后的工作中正确引导足矣。
恩如骨肉,用人不疑,用人以情的孙仲谋。孙权十七岁接手江东,能和曹、刘成鼎足之势,确实不同凡响。孙权能够使上下一心、将相缉穆,贤才尚多,不可轻图的主要原因就是以情感人的家庭式管理。情动才能心动,心动才能行动,孙权深谙此道。他和周瑜情同“兄弟”;鲁肃去世他“为举哀,临其葬”;吕蒙病重他“时有针加,为之惨戚”;他和周泰“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对这些人的做法时时感动着其他人,使之为他效力。另外,孙权还是用人不疑的典范,当有人诬告诸葛瑾、潘濬时,孙权却不信谗言,信任如故,使得他们真情感动,抵死效命。我们应大力宣扬孙权的用人之道并付诸行动。职工病榻前的真心问候;红白喜事的到场助威;困难职工的过节慰问;工作劳顿的关切眼神……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需谨记“情”之一字值千金,一个“情”字活一生啊!
情同手足,用人以义的刘玄德。“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家喻户晓,千百年来为人们交口称颂。人们对关羽的“义气千秋”、张飞的“忠心不二”赞不绝口,好像对刘备却有颇多误解。其实,刘备用人的最大成功就是重义气。他和关张情同手足;“三顾茅庐”请卧龙;对黄忠、马超礼贤下士……都表现出刘备是个有义气的人。虽然刘备夺其宗亲刘表、刘璋地盘不仁,但都是情非得已,唯有舍小义而顾大义了。反观我们现在某些人在用人之时,又有几个能做到义气为先呢?而推过揽功,唱高调使小心眼儿,玩权术使手腕儿,令手下人怨声载道的领导却比比皆是。其实想一想,“士为知己者死”的道理,我们是否能从刘备身上学到些什么呢?
依法治国,公正无私,用人以法的诸葛亮。自“永安托孤”以后,真正管理蜀国的是诸葛亮。诸葛亮“代君行权”,用人的最大特点就是“依法治国”、“铁面无私”。“挥泪斩马谡”、“自贬三级”、“废廖立、罢来敏、罚李严”……无一不是依法办事,不徇私情,令人赞叹。在三国后期,蜀国是治理最有序的,没有那些 “贪污受贿,枉法徇私”的垢弊,社会秩序井然。诸葛亮真正的建立了一个古代的法制社会,不得不让人佩服。再看我们当今社会,虽然法制的进程有了大幅度提速,人们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但人情、权力、关系大于法律的事情确时有发生,看来我们确有必要向诸葛亮学点什么了?
我们在学习前人用人之道的同时,要能够扬长避短。能够综合曹操的用人之“智”,孙权的用人之“情”,刘备的用人之“义”,诸葛亮的用人之“法”,形成一套先进的用人体系,使其各尽所能,用心工作,又不可缺乏控制,任其为所欲为。我们的事业就会生机勃勃,终有大成。
何凤农 2010-07-15 08:3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