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总台山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初秋时节,我从郭巨古刹云隐寺边登浙东峙头半岛的总台山,几经拐弯,在峰回路转的山顶,终于见到了当年守烽火台的官兵用来挡风避雨的石屋。那是一座台基用沙土夯成、以长石条为主骨的石屋,呈梯形,上边长约7米,下边长8米许,高近4米。石屋由条石盖铺,石柱和石梁采用卯榫结合,四壁用孔石垒筑,设有望窗孔。

  几个世纪过去了,历史的风尘已使烽火台石屋布满了细密的青苔,它像一位极度忠于职守的卫士,在山顶矗立了600多年。它虽然退却了往昔烽火灼烫的温度,但我的内心仿佛通过与石屋的近距离接触,情感再度升温,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了那血雨腥风的抗倭岁月。

  地处浙东沿海的北仑区域,历史上曾经是倭患最重之处,据史料记载,元、明两朝长达276年间,倭寇从北仑海岸登陆,入侵骚扰达数百次之多。郭巨作为浙东大陆的东端,无疑成为倭寇经常骚扰的地方。为避倭患,明初朝廷即规划构筑郭巨城,在郭巨设立了千户所,后于洪武二十年(1387),又在城后的三塔山,后称郭巨总台山的山顶处建烽火台,以及士兵守护烽火台住所的石屋。总台山还下辖高山、土泽、观山、梅山等五个烽火台,总台山管辖范围除大陆端外,还包括梅山、六横、佛渡等岛屿,总台山由此成为当时浙东门户的一个重要军事哨所。关于烽火台,明嘉靖二十四年,黄洪毗上疏曰:“各路建设墩台,连属内地,使东西毕达。有军处,每墩拨军五名住居,其下架炮传烽,无军处佥居民五名,免其差役,有警时给以口粮,一体传报。”

  从总台山俯视现在的古城郭巨,民居或集中,或散落,虽然街巷尚存,但城围已难觅其踪。没有围城的郭巨,在习习秋风中显得一片安详。但有谁知道,在倭患期间,郭巨城曾遭两次大的劫难?

  嘉靖三十二年五月(1553),两百多个倭寇登陆进犯郭巨城,由于守将率主力随俞大猷去舟山芦花港剿倭,当时守城的只有几十名士兵,寡不敌众。倭寇攻陷郭巨城后,沿途抢劫,商铺民宅洗劫一空。后来,朝廷派兵收复郭巨,幸存百姓重修城围。

  时隔六年后的三月,倭寇再度进犯郭巨。郭巨守军与倭寇激战,由于守军人数较少,武器不精,眼看撑不住了,当时的浙江按察使副使谭纶派兵支援,主力部队与倭寇大战于北门外,最后军民合力大败倭贼,倭寇跳海而逃。

  在抗倭的历史上,北仑曾经也是主战场之一。郭巨、白峰、梅山、三山、穿山、新碶、小港、后所等地,不仅留下了倭寇的暴行,更见证了军民协力抗倭的史迹。俞大猷、戚继光、卢镗、谭纶、武毅、李镠等历史人物,都因抗倭而在北仑这块土地上烙下足迹。血战双屿港、郭巨卫城战、三山保卫战、刘梦祥抗倭、刘锦张镗激战灰鳖洋、穿山事件等都写下了军民不畏外敌、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壮烈场面。血战双屿港时,卢镗屯兵峙南,是双屿港海战的大本营,驻军地就是现在的司城岙。

  “抗——倭,抗——倭”,总台山上的抗倭鸟,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现实。据说,抗倭鸟是生活在总台山一带的特有的鸟,那年郭巨卫城士兵牺牲后,山上就有了这种鸟。此鸟毛羽呈土黄色,头上有一撮黑毛,喜盘旋低飞,声音高亢。

  当我回望石屋时,总台山上抗倭鸟的啼唤,仍久久回荡在山谷中。


石志藏 2012-08-14 21:21:54

[新一篇] 長坑與石水缸

[舊一篇] 梅花知己姚燮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