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知己姚燮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我对姚燮的关注始于十年前的一次展卖会。那天,我偶然路过药行街市展览馆,见正在举办全国文物商店藏品展卖,便进去了。在市文物商店的展位前,我见展卖藏品的清单内登记着姚燮《墨梅图》四屏条,立即叫人找出这四幅画。打开一看,眼睛为之一亮:在那些裱边已脱落且陈旧而略有些损坏的画芯中,所绘的墨梅苍虬巨干,繁花满枝,似有清气扑面而来。我毫不犹豫将其买下,并请人重新装裱珍藏。

  姚燮先生不仅为甬上之奇才、浙东之才子,在清朝文学史上亦称得上一位卓有成就之大家,享有很高文名。于诗文书画、戏曲音韵、小说评点,无所不能,且造诣颇深,着作等身,有《疏影楼词》、《复庄骈俪文榷》、《复庄诗问》、《今乐考证》等着述遗世。姚燮亦为清代《红楼梦》三大评点家之一。《清史·文苑传》赞其“所为诗苍凉抑塞,逼近少陵。骈体文亦沈博绝丽,与彭兆荪相近;尤工倚声,其《疏影楼词》读之者以为厉鹗复生。”2001年5月,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了由叶衍兰、叶恭绰祖孙编着的《清代学者像传》二册,所刊清代学者画像368人,姚燮先生得列其中,见其全身绣像,一袭圆领长衫,面容清瘦,身材修长,秉姿绝人。

  这使我想起了梅花,姚燮先生酷爱并一生为之讴歌描绘的梅花,实实在在是先生性格和经历的写照。“忍得清寒持得瘦,一生知己是梅花。”姚燮,字梅伯,号复庄,崇邱乡姚家斗人(今属北仑小港镇),1805年出生于谢家河塘。姚燮自幼聪慧过人,五岁时即能赋五言灯花诗,为人所称奇。且读书甚勤,“自经传子史至传奇小说以旁逮道藏空门者言靡不览观”。然天妒才人,饱学之士姚燮参加过多次乡试,直至第4次才得以中举,时年已近三十,后五次赴京会试皆不中,这恐怕与其放逸不羁的才情同规矩僵死的科举格格不入有关。姚燮先生一生未曾为官,以卖文鬻画为生,生活清苦,而晚清动乱的时局又使其奔走流离,历尽颠沛。困苦的家境使他吟出了“寒衣在典不可赎,赤手思炊米无宿”的诗句,真可谓:“梅花有灵当怨咨,空山十年饱冰霜。”

  清代诗人潘德舆(1785-1839)在姚燮所绘《探梅图》填写的《点绦唇》中有词句曰:“斯人只为梅花出。”姚燮先生与梅花有缘,他爱梅成癖,曾有一白文自用印,曰“梅花知己”。他一生有过许多带“梅”字或与“梅”有关的字号,如:梅伯、大梅山民、古梅山民、梅道人、大某(梅)、疏影楼主、疏影词史、二石生等,姚燮先生刊刻行世的第一本作品集《疏影楼词》,其书名即出自宋代诗人林逋(967-1028)的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而“二石生”名号则为清朝大学士阮元(1764-1849)所赠,谓其词如白石姜夔(1155-1221),画如煮石山农王冕。王冕(1287-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元代着名画家,工墨梅且擅诗,曾在墨梅图中填自作诗曰:“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对此,姚燮的诗友杨子坚赠诗道:“玉口夜饮灵潭水,喷出珠玑春满纸。骑牛吹笛煮石翁,五百年来神不死。梅伯丰格如元章,醒眼如醉神洋洋。爱梅合眼溯梅理,一招百纸花低印。”此诗不仅对姚燮所绘墨梅评价甚高,而且将其誉为五百年前王元章之精神传承者。十八岁后,姚燮先生从谢家河塘迁出,于小浃江边的东岗碶筑室读书,并在房前屋后广植梅花数亩以示所好,并名其斋室曰大梅山馆,其藏书达一万多卷。当年,清朝大画家任伯年(1840-1896)游学甬上,曾访大梅山馆之琴咏楼,与其子姚小复相晤甚洽,作青绿山水《小浃江话别图》相赠。而今,这一切已是荡然无存,当年的境况只能到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那幅图中去寻找了。

  姚燮先生好梅更喜画梅,并成为其以后生活来源之一。“平生画梅几千幅,画本流落半天下。”王滔在《瀛壖杂志》上有记载,谓姚先生“工画梅,兴酣落墨,媚态横生,人物、花卉无不奇特。字犹古峭拔俗……所得润笔资,挥霍殆尽。于卖画外,绝无求于人。”其实,姚燮于绘画一技,题材涉及颇广,花卉、山水、翎毛、仕女、佛像等俱佳,然独钟情于梅花,而能见其才情与胸怀的亦为墨梅图。画中那倔强苍劲的梅枝、仰面凌雪的梅花更能体现他的性格和气质。白华山人厉骇谷(1783-1843)在《题姚梅伯画丛梅大幅》称:“君臂如石指如铁,肝腑倔强气腾骁。”所言极是。展读所藏姚燮墨梅图轴,在笔墨淋漓的繁枝茂花丛中有“英姿飒爽来酣战”、“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皎如玉树临风前”等题款,姚先生以梅为媒,喻示其不向世俗屈服的高洁人品。姚燮有子名夔,字小复,后侨上海,亦善画梅,得承家风惜稍显生硬松散。姚燮门人较多,有鄞县董沛、郭传璞,郭巨余贤治,镇海卢浱。余贤治从姚燮先生学画梅,自号“瘦梅子”、“小梅”,以示对姚先生敬仰之心。

  同治三年(1864),姚燮先生因病谢世,享年仅60岁,后归葬于山清水秀的故里崇邱乡剡岙。剡岙背靠灵峰山,前临小浃江,由东岗碶向东,沿山脚向右拐即入岙内,村落民舍隐约于翠竹绿树丛中,风景如画。据说其墓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尚存于村边的泗洲寺后。“文革”开始后,寺与墓皆被人拆除,墓碑坟砖成了砌筑会堂建筑材料。几年前,因仰慕姚先生之才情,我与好友前往剡岙寻找其墓址,不经意在一座十分破旧看似仓库的建筑内墙上,发现一块横嵌着的极普通梅园石墓碑,碑长约2米。仔细端详,竟然是姚先生的墓碑,其上有这么几行字:“道光岁次庚戌同治四年十二月十一造复庄姚子寿域同配吴氏孺人门人卢浱拜题。”

  2002年6月,北仑、镇海两地政协联合举办姚燮艺术研讨会,并出版了《姚燮研究》一书,使先生的才学得以显彰。而那些流传在世喻示着先生风骨与才情的墨梅图,亦为世人所珍护。


史波 2012-08-14 21:22:35

[新一篇] 烽火總臺山

[舊一篇] 禪關夜月話靈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