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制两千年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秦制两千年

历史只能回头看,不能回头走。

梁启超作为中国新历史学的开创者,曾言说“中国两千多年的制度,犹秦制也”。谭嗣同则更进了一步,他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这些话语如果不放置在当时的语境之中,多会有误解。面对一个积弊深重的”国家“。有识之士的焦灼不会比我们少。更何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向来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印记。

对于“中国”这个概念则是近代才有的。"中国”这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不过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也正如唐德刚先生所言的“历史三峡”中穿行的主体应该是指“现代中国”这个标的,而不是其他。

但是也正如《短书集》在之前的文章中有意无意的反复提到时间的连续性和历史的承接。历史不是我们视而不见就不存在的东西,也不是我们忘记写就不会再提起的东西。发生过的事情一定留有痕迹,而且这个痕迹会让我们在观看的同时想到很多,或许这就是所谓“历史的借鉴意义”。

对于秦一代来说,按照可查的历史记录,秦嬴政十三岁即位,二十二岁亲政,用了十七年兼并六国,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就是实现了“天下一统”。并从秦王变成了始皇帝。秦嬴政在二十八年里的所做所为,的确没有任何一个存在了几百年的王朝可相比拟,连汉唐盛世也不能比。所谓秦皇、汉武,真正算得上比肩的,实唯有汉武而已。唐宗、宋祖都是不同量级上的。

或曰,二千年之制皆秦制也。此语甚悲凉,却斩钉截铁,似必然也。然而此秦制也非一日蹴就的。前者立框架,后来者补充之。在这里必须纠正一点就是秦嬴政的帝号就是:始皇帝。秦始皇是我们为了方便辨认附加的。也正是从“始皇帝”开始,秦制的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帝制。秦嬴政在39岁时称帝,其时为公元前220年,直到1912年清宣统帝溥仪6岁颁退位诏书。帝制结束。这个时间跨度的确够长。

对于皇帝这个名号,中国是最纠结的。没有皇帝时,中国就已存在,没有皇帝后,中国依然存在。皇帝不是中国历史的必然性,而是被历史必然性选用的工具,对于秦嬴政统一六国而称皇帝,现在可以解释为曾经承担了由历史必然性赋予的实现世界历史统一性的阶段性的历史选择。而今,经过二千年以来不断反复试错之后,终于被证伪了。让人唏嘘不已的是竟然用度了如此之多的时光。在终结了帝制之后,国人的共识是:有再敢为帝制者,天下人得而诛之!

所以反复观看中国的历史,最值得看到就是两部分,一部分是秦汉之前的历史,一部分明清以后的历史。套用一句治学的观点:守得两端,乃得其中。

对于历史而言,如果时间不是足够长,真得有看不清楚的地方。而现在对于秦汉的历史,不仅有史籍记录,也有考古旁证。再者说秦汉间史,也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大传统。不信,翻翻看中国的史籍中,历朝历代哪里少得了拿秦皇汉武说事。

对于秦汉一代的历史研究,现推荐两位学者的着述,一位是日本就实大学教授李开元先生的《秦迷》、《秦崩》和《楚亡》。一位是台湾大学历史系吕世浩博士的《大秦三部曲》(共三册)。这两位学者对于秦汉之间的事研究思路不同,讲述风格迥异。而且从历史着眼点来讲采撷各异,尽管讲述的是同一个历史阶段的事,不过各有各的心得。在这两位作者的笔下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用历史兴亡来提点后辈。而且尽量的用史实作为证据,而不是依赖个人情感与喜好。

对于阅读历史而言,就是努力的去遇见那些人。历史是讲述人事的,如果历史不以“人”为中心,那么这样的历史叙述多半是装神弄鬼。我们阅读这些历史时,都是旁观者的身份,即不能穿越,亦不能左右。唯一能做的就是理解“缘何至此”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这也好比是每当两个人的相遇,实际上是有六个人存在。那就是各自眼中的自己,各自在对方眼中的自己和各自真实的自己。多半的时间,我们都不会轻易的认出自己是谁?厘清和拆解历史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知道我们是谁,我们从何处来,缘何事以至此。除了这些,再也没有更多的现实意义了。

综合 2022-01-09 11:24:53

[新一篇] 程咬金跟北國大帥左車輪

[舊一篇] 離別不問歸期,相逢莫談過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