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 簡體 傳統 |
[摘要] 本文介绍了教育技术学科专业规范建设的背景、已有成果及进一步的工作展望;分析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现代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及与课程整合等三个核心实践领域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新要求;论述了知识工程作为教育技术学一个新研究领域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本文试图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同行对本学科发展重要问题的关注,并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本学科的建设中来。
[关键词] 教育技术 学科发展 专业规范 知识工程
一、教育技术学科人才培养与专业规范建设
为了更好地提高本专业在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内在潜力和人才质量,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实施了“教育技术学科发展战略” 研究和“教育技术学专业规范” 制定工作,以期从宏观上有效地引导不同学校的办学方向,拓展就业途径,优化专业生态结构。这两项研究工作是“教指委”的核心工作内容,从2001年开始筹划,经过近4年的研究,目前已经基本完成。
1.教育技术学专业规范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教育信息化渗透到社会转型时期的各个领域时,教育技术学所培养的多样化人才类型,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育信息化的现实需要,与此同时也成为倍受关注的学科之一。作为教育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并且与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教育创新、创新人才培养、促进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等重大问题紧密相关。教育技术学专业也成为我国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到2000年,30多所高等院校设置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近20所高等院校具有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具有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多层次的、多方向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2004年5月的统计,全国高等学校开办教育技术学专业共140多所(近两年开办80多所),其中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38所,博士学位授予权的5所,即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
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和规模是前所未有的,在国外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史上是闻所未闻的。但是由于中国教育技术专业形成与发展的学科背景、社会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建设在国际上还缺乏比较系统、成熟的可借鉴经验,需要我们自己在实践中探索研究。专业规范研究无疑对促进本专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为了很好地适应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多样化的发展局面,教育技术学专业规范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分类发展的原则,就是要鼓励各类学校根据自身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给高等院校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促使各类学校逐步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而教育技术学专业分类发展的设想就是要从宏观层面上明确本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学校类型与人才规格类型的对应关系;从中观层面上需要明确各类院校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从微观层面上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主干课程的结构与内容,鼓励各学校的专业建设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同时保证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2。
为了指导专业规范的研究,特别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提出在大众化教育阶段,要做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建设,必须关注人才质量、社会需求、社会适应性、评估与学术声誉及战略规划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其中,人才质量是专业发展的核心,满足社会需求是专业发展的目标,社会适应性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学术声誉是专业发展的生命力,战略规划是专业发展的基石3。以此为依据,综合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在社会不同岗位的分布情况,用五个方向进行概括,也试图引导不同类型的学校优势互补,办出自己的特色,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2.专业规范研究的已有成果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规范经过前期调研、三次教指委工作会议、两次全国范围教育技术学专业系主任研讨会,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1)基本确定了本专业的五个培养方向,即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教育媒体技术、教育软件与知识工程和远程教育。并明确了个方向的培养目标。
这五个培养方向考虑了教育技术学科发展背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可以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从事系统的研究工作提供课程计划,也可以为不同地区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在不同方向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各学校可以在五个方向上有所侧重,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方向,也可以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向发展。除了这五个主要方向之外,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方向在绩效技术与人力资源开发、知识工程等方面也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构建了本专业课程体系的五个模块。
学校平台课程课:“两课”、大学英语、体育与健康、美育、军事理论、综合交叉、信息技术、跨院系任选。
专业主干课程:教育技术导论、教学系统设计、学与教的理论、媒体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技术项目实践、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远程教育基础。
专业基础课:包括三个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如大学数学、概率统计、基础物理、基础物理实验);计算机基础模块(如离散数学、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电子基础模块(如电路分析、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和电子工艺实验)等。
方向核心课程:包括在不同方向上计算机类、教育基本理论、设计类、数字媒体类、远程教育类等方面课程的组合。
专业任选课和实践课程:包括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基于任务的活动等。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建议总学分保持在140-160之间,除了学校公共课平台外,专业规范所要求的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的学分占总学分的1/4,充分让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培养方向和社会需求,因地制宜地设计课程。特别要强调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可以分成公共实践课和方向实践课程两部分。公共实践课由主干课程《教育技术项目实践》承担,分别在若干学期,按照不同的项目要求组织实践活动。方向实践课由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和实施。但要包含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教育实习和设计性、研究性实践项目。
(3)开展教育技术专业办学质量评估研究。
为推进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和发展,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教指委组织形成“教育技术学专业办学质量”评估课题组,全面启动教育技术专业试点评估工作,开展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办学质量调查评估。
在2004年7月举行的第六次工作会议上提交了初步的评估指标体系,目前确定的六个主要指标及观察点中,办学思想、课程体系、教学队伍、专业基础设施、教学效果是核心,办学特色作为参考指标。
经过讨论基本就评估的目的达成以下共识:评估以合格评估(达标要求)为主,排序为辅;评估以定量检测为主,定性评估为辅;评估以导向教学为主,导向科研为辅;评估以办学基本要求为主,办学特色为辅;评估以自评为主,专家检测为辅;评估以自愿申请为主,指令评估为辅。
3.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综上所述,专业规范的研究就是要在专业发展生态环境中解决和处理好人才规格类型多元化与培养方向的多样化、专业核心课程的规范化与办学目标的统一性、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化与人才质量基础的保证和专业方向课程的灵活性与办学模式的个性化的协调统一。在专业规范实施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明确专业规范是对办学思想的导引,不是对办学各个具体环节的统一要求。同时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的关系;
教育技术学实践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不同学校之间教学资源共享;
核心课程的建设及教师培养问题。
二、三个核心实践领域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新要求
1.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育和教学,全面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手段的信息化,并通过对教育的信息化管理,从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各级各类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ICT 应用方面、教师教育和培训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大大加快了我国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急需进一步解决和研究的问题。
(1)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CERNET网和CEB-sat的高速连接,已经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天罗地网”,但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地区间发展也不平衡,仍须进一步提速,扩大覆盖范围,向中西部和中小城市延伸,缩小数字鸿沟现象。东部中小学的计算机配备大多居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北京、上海等地甚至已达发达国家水平;中西部地区虽在国家投资和国际合作项目支持下,中小学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环境也大为改观,但整体仍比较落后,生机比远离全国平均水平,绝大多数都在100人/台以上;有些地区的学校,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连起码的危房改造或教材问题都无法解决,更谈不上在近期添置ICT设备和校园网建设了4。
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国家投资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96-750项目)、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建设、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等项目,企业和学校也积极参与,成为资源建设的重要力量。但资源建设投资力度还不够,“重硬轻软”、“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等误区和现象仍然存在,共享和认证机制还很不健全,优秀资源也未能有效地应用于教学。
在ICT应用方面,虽然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现代远程教育以及中小学网校等发展迅速,但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课质量不容乐观,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层次不深,教师的ICT有效应用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待提高,应用模式也需要进一步研究,ICT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还未能有效应用。
在教师教育方面,不同层面的学校都对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并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从培训效果看不是非常满意。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和培训过程都缺乏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精神,难以让教师们在培训中体验信息技术对新课程改革的支持。在培训模式和培训评价上尚还有许多问题亟待改进。
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分布在教育信息化的多个方面,既有从事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人员、也有从事信息资源设计与开发的人员,还包括ICT在各级各类中小学应用研究和教师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员。如何应对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样也要引起教育技术学科的高度重视。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话题。
(2)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新要求
改进教育信息化的管理和投资决策问题。
在所有教育信息化投资比例上存在比较严重的比例失衡现象。椐有关统计,硬件投入超过85%,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10%,在人力资源培训方面的投入则更少,在5%以下。这个比例与CEO论坛推荐的比例(专业建设30%,硬件及网络45%,数字化内容25%)相去甚远。这既是一个管理与决策的问题,也是投资效益的问题。显然需要加强政策管理、决策及经济学方面的研究,甚至有必要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设立一个“教育信息学方向”专门研究“信息及信息技术对整个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与投资决策问题”。
强化资源设计、开发的行业特性,加强学与教的理论知识。
教育产品并不等同于IT技术产品,行业的特质要求教育资源必须适应行业的特点。虽然,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途径多种多样,既有政府投资实施的项目,也有企业投资开发的教育资源库、教育软件和教学平台,市场上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库,几乎每个产品都号称有几十到上百G的数据量,可谓是“资源丰富”,但这些产品安装到学校真正使用后,教师又普遍反映有效资源内容匮乏,需要的资源难以找到,没有参考价值的垃圾资源很多。目前资源内容建设主要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由厂家批量提供,二是由学科教师开发。完全由厂家提供的资源由于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对教学缺乏支持,从而使得可用性比较差;由教师制作的资源虽然满足个别教师的应用需求,但却难以规模化,而且这些资源散落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如果不进行有效管理,就难以共享,难以被他人引用。
因此,教育技术学专业人员在从事教育资源、教育软件和教学平台的设计开发中,除了要遵循基本的软件工程思想,还要具有先进教学思想和学习理论,通过资源的使用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有效地激发人类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实际上人们都在期待着教学软件能够像许多游戏软件一样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真正地把社会的技术和产品融入学习过程中。
重视应用ICT技术发展西部与农村现代远程教育。
在基础教育领域,应用ICT和远程教育来发展农村教育,是缩小中国东西部数字鸿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快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从而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最佳选择之一。这也是当前国际社会公认的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农村实现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但是,要深入推进西部与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必须要系统地研究农村地区的远程教育的模式、开发远程教育资源库、关注远程教育中的混合学习方式、重视远程教育质量关键环节的研究、注重ICT有效应用的策略研究和远程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等。
2.现代远程教育
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出现和普及,对于人们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学习需要,传统的面对面教育方式已经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应用而生。远程教育这种新型教学形式自身的特点以及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决定了它将对教育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影响,预示着其很好的发展前景。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技术学科的重点研究对象。
通过多年的试点工作,我国远程教育在办学机制、招生规模、学习支持、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与此同时,相关联的问题也伴随其右。
(1)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第一,现代远程教育产生了多种传播模式,但是教师仍然缺乏网络教育的知识和经验。
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纷纷引进最新的信息技术,利用多种媒体优化组合,产生了多种新型媒体传播模式。目前,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主要采用5种教学方式:
通过Internet点播课件或者浏览主页课件的自主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卫星进行双向或单向实时教学;
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进行双向实时教学;
通过局域网点播课件或者利用光盘课件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集中面授方式进行教学。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依旧把网络技术作为资料展示的工具,事先把学习材料和答案放到网上,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和自学,学生往往因为这种学习的盲目性而放弃。教师也没有把网络环境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仅仅是为了远程而远程,根本没有真正体验远程教育的魅力。正如一项对网络上BBS的使用效果的调查结果一样,论坛开始对学生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师生互动也很积极。但大都因为教师对论坛信息反馈不及时或实时交互周期过长,从而降低了学生网络学习的动机水平。
第二,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初具规模,但是调查显示学生的学习能力偏低,学习行为改变比较困难。绝大多数高校向学生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主要有六种形式: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同步或者异步教学辅导或者答疑;
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自学时使用;
通过各类视频会议系统组织集体实时讨论和交流;
组织各种形式的学生学习活动(实验、参观、基于任务的小组协作);
通过常规通信工具,为学生提供咨询和答疑服务;
面授辅导答疑。
远程学习非常强调自主学习,但我国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偏低,学习能力较弱,不善于自主学习,相对于西方学生在许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学生依赖于课堂、依赖于教师,缺乏网上自主学习的态度、动机、自我测试和考试策略明显处于劣势5。因此,在我国的远程网络教育中,除了开发高质量的教学资源(网络课件)、实施好远程教学过程的四个关键环节以外,还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策略应用水平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习,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
第三,学习资源建设为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但是在校内外资源共享和适应学生学习需求方面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据调查显示,远程教育77.3%的课程使用了与试点高校校内面授教学教材相同的教材;18.1%的课程使用了专门为远程学习设计的教材;6%的课程采用其他教材类型,可见专门为远程学习设计的教材相对较少。各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最多的媒体是印刷媒体,占93.9%;其次是互联网和计算机单机,分别占85%和35.48%;此外有不少课程利用幻灯投影、光盘、卫星等媒体;其他主要指视频会议、广播和ATM网等媒体6。从这里可以看出,远程教育校内外资源共享的互通机制相对比较保守,仅局限在同一所学校小范围内使用同一类课件,网络教育的开放性和大规模实施教育的特性都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而且学生之间跨校、跨地区、跨国之间的学分互认、自由选课、交流互动的灵活性方面还比较欠缺。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第四,远程教育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但是还是不能很好地组合课堂教学优势和网络教学优势的互补。
根据学习组织形式的不同,远程教育的学习模式可以分为组班学习模式和个别学习模式。为了适应成人在职学习的需要,许多课程采用个别学习模式。截至到2002年底,以学生家庭为基地的个别学习组织形式的课程占总课程数的41.05%7。
(2)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新要求
面对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和不足,教育技术学科应该加强远程教育领域人才培养问题,尤其要重点关注一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进一步研究远程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策略,为教学设计人员和辅助人员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探究混合式学习模式和评价机制,丰富远程学习的活动形式,促进知识获得、加强社会交互、强化学习者自我监控的意识。
加强基于学习者自主学习策略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研究,使之更符合学习者的需要。
关注人机交互过程中的话语分析,通过数据挖掘和知识积累的研究,增强计算机及网络系统对远程学习的支持。
加强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提高社会对远程教育的认可度。
3.信息技术教育及与课程整合
从国际范围来看,在90年代中期以前,各国为了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基本上是采用单独设课的形式在初中和高中阶段独立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而且那时是叫“计算机课”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到90年代中期以后才有一些国家开始尝试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中小学各学科的课程中去,使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和各学科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8在进入这个阶段以后,实际上信息技术就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所创建的理想学习环境和全新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
(1)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在教育部的领导下,近几年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不断升温,发展势头迅猛。第一批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只有15个,涉及到10个省(直辖市),大多数都是东部省份;而第二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就达到了76个,延伸到了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9。从全国和各省市地区的信息技术课程数量上来看,普通高中开课率较高,基本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初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稍微差一点,特别是农村初中、小学的信息化工作还没有完全展开。在关注信息技术课程开课率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信息技术课的质量和教材建设。同时还要把握四个要素:先进的理论指导(尤其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特别是网络教学资源的支持)、信息技术的环境(将信息技术主要作为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明确的整合目标(建构新型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决不能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等同于计算机进课堂,也不完全等同于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多媒体教学或网络教学10。
2002年10月,对湖北省6个地区13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现状进行的调查显示11:80%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不是计算机技术,100%的教师也是同样认为,大家都意识到信息技术教育决不仅仅是计算机教育。但现实情况是,现今的信息技术课仍然等同于计算机课,无非是讲授计算机的发展、办公软件的使用以及如何上网等这些基本的计算机知识;教材方面虽然年年改,但是只是改变了形式,内容却始终没变,仅仅围绕计算机及网络。54.3%的学生认为现在的信息技术课程对他们学习的帮助不大;47.2%的学生认为对他们的生活帮助一般,甚至有21%认为根本就没有;50.9%的学生都认为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不能让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产生强烈的兴趣。
(2)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新要求
教学设计与计算机教育应用一直都是教育技术两个最核心的领域,面对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教育技术学科发该何去何从?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这里特别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课程为核心的,应该从教学、社会和技术支持、情境认知三个层面上进行系统规划。
从教学层面上,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是以建构新型教学结构为本质特征的,而这种新型教学结构强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分析(包括学习者分析和社会背景分析),设计学习资源、认知工具以及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支持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和学习环境。究竟该如何实现这种新型教学结构,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基于活动的理论,设计教学过程,为学生充分地参与学习创造机会。
从社会支持层面上,信息技术在教学系统中就是要创造一个教师和学习者相互合作和信任的环境,同步交流和异步交流模式都是教和学过程中基于信息技术的重要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有助于师生的互动和交流,提高协作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人际沟通和人际交流的能力。
从技术支持层面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环境,一方面要正确合理地优化组合媒体,重视源于教学实践的实用型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把教学软件能否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或情感激励工具作为教学软件使用效果的评价标准,尽量少地采用复杂和难以使用的技术;尽量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和培训。 另一个方面避免各种技术模块的堆砌,更多地考虑支持学习和教学的策略,研究教育教学问题。
从情境认知层面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内容,无论是从教材形式设计,还是教学方式都应该有一个新视角,应该在与其它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学生也可以通过完成一项综合任务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学习情境,要提供尽量真实的任务情境。境境认知的重点在于高层的思考技能,而不是实际信息的记忆。通过提供复杂、设计有漏洞的、真实的任务,培养学习者抽象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信息的查找能力、问题解决过程的元认知监控能力和真实问题背景中的推理能力。而在传统课堂中,学习者经常面对的是一些不适当的、没有意义的问题或任务,这些任务脱离学习者的实际经验,对学习者的培养没有明显的作用。
事实上,在学科专业规范中,为了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在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已经列入了三门相关的核心课程: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教育技术项目实践,这也是对上述几个方面的重要体现。
三、知识工程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教育技术学科自身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努力寻找和开辟更广的发展空间和研究领域时,以更好地促进知识的有效理解和应用。一时期“教育技术与知识工程”成为热门话题。
1.知识工程的概念
知识工程是应用人工智能的原理与方法,对那些需要专家知识才能解决的应用难题提供求解的手段。恰当地运用专家知识的获取、表达和推理过程的构成与解释,是设计基于知识的系统的重要技术问题”12。从知识工程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知识工程是伴随“专家系统”建造的研究而产生的。实际上,知识工程的焦点就是知识。知识工程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包含知识获取、知识表示和推理方法等,其研究目标是挖掘和抽取人类知识,用一定的形式表现这些知识,使之成为计算机可操作的对象,从而使计算机具有人类的一定智能。
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应该把知识作为基础设施来看待和发展,应该营造将科研、高校、企业与知识机构和广大劳动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网络,通过这个网络实现协同和互动,使知识得以生产、传播、扩散,保证经济活动各个环节都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和应用所需要的知识。而这种知识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同国家创新体制联系在一起的,仅靠人工智能的研究是不够的,毫无疑问必须涉及到计算机、通讯、教育、心理、社会、经济、传播等诸多学科。
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广义的知识工程学,它是“一门研究人类智能及人类知识的机理以及如何用机器模拟人的智能并促进人类知识发展的学科”13。用机器模拟人的智能的意义不在于模拟本身,而是在于帮助人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发展人类知识。
2.教育技术与知识工程的关系
教育技术是以技术的应用为切入点研究改善人类学习行为的策略。同样涉及人机交互的问题,只不过关注的是教育领域内为了促进知识的有效力理解和信息加工,如何实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如何通过知识的可视化途径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加工。所以,教育技术同样需要关注专家和新手的区别,以便通过机器模拟专家学习过程,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引导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方式。智能教育系统是在当前CAI课件的基础上,引入人工智能之后形成的现代教育系统,它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学生模型、教学策略和人机界面等几个部分,而且智能教学技术和综合超媒体课件再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便可以实现知识的软件化,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教学设计自动化研究和探索更为教育技术与知识工程的融合提供广阔的空间。
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也同样告诉我们,为了促进知识的有效理解,教育技术学领域除了借用人文社科和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之外,还应用其特有的研究方法,即话语分析和开发研究方法,去探究知识形式化和可视化的策略与方法,提高机器的智能化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践。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工程领域的基本知识,如知识本体论、知识表征和问题表征、知识库与协同计算、语言认知和语言计算、认知建模和知识推理等,都将对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坚固的基础知识。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借助学习平台搭建了丰富的学习环境,利用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等知识可视化工具,通过大量形式化的知识学习,不仅扩展了学习空间和学习方式,而且也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技术实践领域多个层面问题的探究。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同时也是促进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知识的发展。毫无疑问,教育是知识的生产、传播与扩散的重要途径,因而从教育的角度,特别是教育技术的角度,研究知识工程是必要的。另外,知识工程的研究领域涉及多种学科,对于教育技术学研究人员来说,他们具有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与传播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背景,应是知识工程研究的一支重要有生力量。因此知识工程可以也应该作为教育技术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教育技术学科目前也正是要通过积极吸收知识工程学的研究成果,探究教育传播过程中的话语分析、教学设计自动化、智能测评技术和教育系统仿真技术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离不开多学科的支持和协同。教育技术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交叉学科,其两个主要实践领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网络教育都强调对学习者学习的支持,而且从事这些研究的教育技术从业人员包括三大人群:电教系统、高校的“专业人员”(从事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和研究人员)、高校系统的部分计算机及其它从事“CAI”的人员。这些专业人员具备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有缘于教育、心理、信息技术背景的,也有基于计算机、电子科学、物理学学科背景。教育技术学科已经具备的这些条件和特点正好为教育技术与知识工程的融合营造了和谐自然的生存空间和肥沃的土壤。
四、结语
经过老一辈教育技术专家、学者以及广大实践领域同行们的共同努力,本学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学者众多、领域广泛、发展迅速的重要学科,对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以及教育学科知识库的丰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整个社会信息化进程中,教育技术面临的问题也同时凸显出来,这既是对本学科发展的一种严峻挑战,也是一种难得的机遇。
教育技术学科要在这些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除了上述要关注的问题外,还必须要重视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创新与合理应用,不仅要体现教育技术学跨学科的特点,吸收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还要运用能够深入研究人机交互问题的话语分析方法和开发性研究方法,系统科学地规划研究问题。同时,还要关注本学科的知识积累问题,促使后续研究工作能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不断地向纵深推进,进一步丰富人类的知识宝库。论文撰写要遵循国际通用格式(如APA格式),提高研究成果在国际平台上对话、交流和共享的程度。
参考文献:
1.沙景荣 ,王林, 黄荣怀. 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规范研究的导向作用[J] .中国电化教育.2004,(10) :22-25.
2.沙景荣 ,王林, 黄荣怀. 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规范研究的导向作用[J] .中国电化教育.2004,(10) :22-25.
3.黄荣怀, 沙景荣, 李茂国.高校学科发展的教育生态观[J] .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10):25-27.
4.张玲等.西部回族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 [J] . 中国教育技术调查报告.2003:150-155.
中国教育技术调查报告[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5.黄荣怀, 张燕, 张进宝.基于学习策略的大学生网上学习活动设计[J] .电化教育研究.2003,(8):25-29.
6.黄荣怀.ICT在中国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E]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2004:1-64.
7.黄荣怀.ICT在中国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E]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2004:1-64.
8.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J] .教育研究.2002,(4):39-43-
9.黄荣怀.ICT在中国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E]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2004:1-64.
10.何克抗.e-Learning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J] .电化教育研究.2002,(1):3-6.
11.韩凝华等.湖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现状调查[J] . 中国教育技术调查报告.2003:102-106
12.陆汝钤.世纪之交的知识工程与知识科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3.黄荣怀, 李茂国, 沙景荣.知识工程学:一个新的重要研究领域[J] .电化教育研究.2004, (10):8-17.
中国电化教育
黄荣怀 沙景荣 2012-07-26 20:41:40
稱謂:
内容: